① 略陽縣的教育
1945年在縣立初級中學附屬小學內(今北街輕工局處)設幼兒班。
1951年城關小學(今高台小學)辦幼兒園1所,2班,入園兒童70名。1954年、1955年、1963年曾中斷。1958年城鎮幼兒園有4所4班,入園兒童180名;農村各生產隊先後辦幼兒園341處,入園兒童2368人;托兒所390個,入托4121人。1959年農村幼兒園、托兒所全部停辦,城鎮保留3所,「文化大革命」中也全部停辦。
1978年後,東關、高台、郭鎮、葯木院、兩河口、金池院等小學辦起6個學前班,計入在校學生數。1979年除恢復縣辦的育紅幼兒園外,縣百貨公司、建築公司、水泥廠等9個單位及省、地廠礦、鐵路系統相繼辦起托兒所。1989年底全縣有幼兒園、托兒所8個,其中縣教育部門1所,工礦2所,集體5所。在園幼兒835名。 國初,略陽有縣立高級小學和私立正覺寺小學、南街女子小學、文昌宮小學、文廟小學、博濟民眾小學等六所,鄉村有二十多所初級小學。教材不統一,有的仍學《四書》,教師也多為前清老先生。校舍多是廟宇或借用的民房。
1921年後,基本廢除前清教育體系,建立民國的教育體系,統一教材和教學計劃,培訓一批新師資,改進教學方法。1936年略陽縣立完全小學附設一班師資訓練班(學制一年)及寒暑假訓練班。
1941年「普及國民教育」,全縣各鄉鎮辦起中心國民學校(設一至六年級),各保辦起保國民學校(一至四年級)。至1943年有中心國民學校9所,保國民學校49所,改良私塾32所,共90所,97個班,在校學生1915人。全縣2鎮7鄉72保,已達到鄉鎮有中心國民學校,各保有保國民學校。1949年中心國民學校為12所,保國民學校為119所。
1950年將12所完小並為11所,全縣有小學29所(,74個班,學生768人。1952年實行「學校向工農開門」,開展勸學運動,小學發展到97所,學生3986人,占學齡兒童8049人的49.6%,教職工增到165人。1954年對教育進行整頓,將硤口驛,接官亭、兩河口普小改為完小,98所普小改民辦為公辦,新建民辦普小3所,全縣共有小學111所,學生3771人。1954年出現農村辦學熱潮,到1956年,民辦小學增加為59所,全縣小學發展到156所,學生達6009人,教職工309人。
1957年,在整風反右中,小學教師被錯劃成右派的11人;所謂「有右派言論」,雖未戴帽卻嚴格控制,由內部掌握的60人。次年分別以「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等罪名逮捕、勞教、開除、全家遣送回農村勞動的有30多人。小學減少至144所,學生5788人,教工269人。1959年「教育大革命」,小學猛增至285所,364班,學生9106人。1960年至1961年,糾正盲目冒進,撤並五所小學,將18所戴帽完小改為初小,超齡生提前畢業。這一時期全縣小學調整為217所,321班,學生8728人。1962年小學壓縮為202所,278班,學生6894人。1963年始有回升。1964年試辦和推行「兩種教育制度」,發展民辦小學和各類耕讀小學64所。1965年全縣小學達355所,小學生增至12398人,入學率達81.7%。
1966年起,高台、東關、郭鎮、何家岩4所小學試行「五年一貫制」。1970年全縣辦起公辦民辦「五年制」小學50所。1977年「五年制」學校達103所,民辦達195所,學生共14207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了57所學校的不合理布點,辦簡易小學62所,教學點25個。到1989年全縣共有各類小學418所(不包括廠礦辦5所),學生達18615人,教職工767人。
2010年末,全縣共有普通小學學校41所,招生1471人,在校學生10150人,畢業生1933人。 1940年前,略陽無普通中學。民國三十年(1941)在城內高台的文昌宮(今高台小學)創建略陽縣立初級中學。是年底,招初一學生78人。1942年設初二,轉收在外縣上學的學生12人,當年秋,除招新生64人外,並開辦師訓班招生50多人(學制一年,連辦兩屆)。時全校4個教學班,學生200多人,教職工16人。1945年,全校5個班(初中3班,簡師兩班),在校學生417人,教職工27人。至1949年解放時,全校初中、簡師各3個班,學生300多人,教職員23人。1958年,略陽縣新辦起三所全日制中學,即郭鎮第二初級中學,廟壩第三初級中學,白雀寺第4初級中學,原略陽初級中學改名為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白水江、兩河口、葯木院又辦起3所民辦初中。當年底因調整行政區,廟壩劃歸寧強,又撤並3所民辦初中,全縣調整為4所全日制初中,即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和郭鎮、白雀寺、白水江初級中學。全縣在校學生367人,教職工32人。1959年秋,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增設高中班,仍附設1個簡易師范班,改稱略陽縣第一中學,自此縣上有了完全中學。此時全縣在校學生470人(高中41人,初中379,簡師50人),教職工48人(其中專職教師29人)。1960年,在校中學生(包括簡師班)578人。1961年~1963年調整國民經濟,先後停辦其他3所初中和簡師,保留第一中學,精簡下放學校職工11人,處理超齡生97人。到1965年,全縣有中學兩所(包括民辦初中),學生466人(其中民辦初中48人),教職工42人(民辦初中2人)。
1982年將郭鎮、兩河口、白水江、雙集埡中學的高中班分別並入橫現河、何家岩、徐家坪等中學。1983年正式成立橫現河、何家岩兩所完全中學。1981~1985年先後興辦中川、觀音寺、黑河壩三所初中和略陽縣第二中學。1989年,全縣有教育部門辦的完全中學4所、初中8所、八年制學校12所,在校中學生6646人,教職工402人(其中專任教師296人)。
2010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3所,中學招生2374人,在校生6289人,畢業生3291人。
② 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有幾所高中
漢中市 - 略陽縣 略陽縣第二中學 略陽縣第一中學 略陽縣橫現河中學 西安鐵路分局略陽職工子弟中學 略陽鋼鐵廠職工子弟學校 略陽縣何家岩中學
③ 漢中市略陽縣的鎮有哪些
略陽縣轄18個鎮:分別是城關鎮、橫現河鎮、金家河鎮、接官亭鎮、何家岩鎮、硤口驛鎮、黑河鎮、兩河口鎮、仙台壩鎮、觀音寺鎮、白雀寺鎮、樂素河鎮、郭鎮、徐家坪鎮、馬蹄灣鎮、西淮壩鎮、白水江鎮、五龍洞鎮。
④ 略陽縣在哪個省
略陽縣屬於陝西省。
略陽縣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地回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答。始建縣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略陽東南與勉縣、寧強接壤,西北與甘肅康縣、成縣、徽縣相連,寶成鐵路縱貫南北,309省道和即將建成的十天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是漢中的西大門和陝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04年)。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⑤ 陝西省略陽縣煎茶嶺金礦床
陝西省略陽縣煎茶嶺金礦床位於礦產資源豐富的「勉略陽金三角」北部,行政區劃為陝西省略陽縣何家岩鎮西渠溝。由西北有色711總隊於1987年發現並相繼進行了地質勘探工作。礦床產在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接觸斷裂帶含金蝕變白雲岩中,受逆沖斷裂構造控制,是與超基性岩有關的構造破碎帶蝕變白雲岩型金礦床,礦床規模大。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區域上,煎茶嶺金礦床處在秦嶺造山帶與上揚子被動陸緣地塊之間、摩天嶺微地塊東端的勉(縣)、略(陽)、陽平關(寧強)三角區。三角區北部邊界(NW向)以略勉構造混雜岩帶與南秦嶺拼合,南部(NE向)通過雙江逆沖斷裂帶與揚子地塊相接。
煎茶嶺金礦床位於勉、略、陽三角地區西北部,緊鄰略勉構造混雜岩帶的南緣。礦區地層以新太古代漁洞子岩群、中新元古代何家岩岩群和震旦系為主體,分別構成結晶基底、過渡層和淺變質蓋層。基底有新太古代魚洞子群(組)中深變質火山沉積岩(岩石同位素年齡約2600 Ma左右)和中新元古代碧口群(接官亭組和郭家溝組)巨厚的綠片岩相變質火山沉積岩系(岩石同位素年齡在700~1500 Ma之間);蓋層為新元古代震旦系(斷頭崖組和九道拐組)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沉積。此外,山間盆地有零星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及第四系分布。
受南北兩大構造單元影響,區域基底構造線在本區北部呈NW—NWW向,南部呈NE—NEE向,中部東端為近EW向並且向西轉為NE或SN向,構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構造岩漿岩成礦區帶。蓋層以繼承基底構造特徵為其特點,礦區及其周邊地層經多期多階段變形變質作用,均已構造重建,現存的主導面理S2,S3呈NWW向展布。自南向北由震旦系不同岩組和漁洞子岩群組成的斷頭崖向斜、九道拐向斜、官地梁向斜和西渠溝背斜等,構成了何家岩復式背斜的主體。斷裂構造表現為與主導面理方向一致的NWW向或近EW向逆沖斷層組合,發育在超基性岩體與震旦系白雲岩接觸部位的
超基性岩(煎茶嶺、柳樹溝和柳樹坪岩體)主要沿斷裂構造(或多組構造交會處)侵入。北部超基性岩帶伴有後期中酸性岩脈的侵入。煎茶嶺岩體是一個以超基性岩為主、其間有花崗斑岩、花崗細晶岩產出的復式岩體,平面上呈薯狀,面積約5km2。在煎茶嶺超基性岩內及其邊緣分別發現大型含鈷硫化鎳礦床與金礦床。岩體西側魚洞子群(組)地層中賦存有大量的太古宙特有的磁鐵石英岩型鐵礦床與構造蝕變岩型(變粒岩型)金礦點,柳樹溝-柳樹坪超基性岩體旁側九道拐組地層中有熱液交代型鉛鋅(銀、金)礦床與鐵礦床。
2 礦區地質
礦區出露地層簡單,基底層為魚洞子組(2658 Ma),上亞群淺粒岩、變粒岩和綠片岩等;蓋層主要為震旦系斷頭崖組上岩段的一套厚層狀、青灰色、微細晶粒狀結構的白雲岩、硅質白雲岩。
礦區內有從晉寧期—印支期的超基性岩—中酸性岩侵入,其中超基性主岩體產於何家岩背斜東部傾伏端
在超基性岩侵入後期有相當強度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包括侵入於岩體南沿的花崗岩岩株及發育於全區的脈岩-鈉長斑岩(213~400 Ma,K-Ar法和Sm-Nd法)。
煎茶嶺地區構造活動呈現出多期次活動特徵,深大斷裂及其旁側的次級斷裂及羽裂構成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架,它們既是各類岩漿的通道,也是Au元素活化、遷移與沉澱的主要場所,控制了本區礦帶礦體的空間分布(圖1)。
圖1 煎茶嶺礦區地質簡圖
1—石灰岩白雲岩;2—鐵礦化體;3—鎳礦體;4—金礦體;5—斷層及編號
在礦床的西段,斷裂明顯向東側伏,其側伏角20°左右。斷裂帶長約5km,總體走向290°,傾向N,局部反傾,傾角變化於30°~80°之間,具體表現自西向東其傾角由緩變陡,斷裂帶呈壓扭性,局部呈鏡面斷面,多數則為舒緩波狀,局部呈「Z」字型。
該斷裂帶呈現長期多次活動特點,並且具有高角度逆沖剪切特性。根據有關資料及從區內幾次大的地質事件和觀察到的斷裂特徵分析判斷其活動期次如下:第一期活動發生於晉寧期前後,
勘探表明,該斷裂帶控制了本區超基性岩—中酸性岩的侵入,屬深大斷裂,是主要的導礦構造,而且與上盤白雲岩形成了截然的界面,其開放性也控制了本區的氧化深度,同時由於成礦前發育較多的橫向錯位,致使
次級張性斷裂發育於
羽狀裂隙主要發育在與主斷裂相接觸的蛇紋岩頂部,通常與主斷裂呈大角度相交,其規模0.5m至幾米,是一系列相對密集的近平行的等長裂隙組合,呈網狀、復脈狀,其強弱和密集程度與
這套構造體系是在不同應力條件、為成礦前不同階段下繼承發展而具有相伴產出的特點,表現在主斷裂帶呈分支復合和舒緩波狀,具有多期次活動性,同時在其旁側產生一系列小規模的次級平行斷裂,並具有選擇性地在蝕變超基性岩的頂部與主斷裂帶的接觸部位而形成羽狀裂隙。後二者具有相同的構造性質,其規模和密集程度是區分二者的關鍵,構成了本區的控礦主體;另一個共同特點是當其延至滑鎂岩或遠離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特徵
本區的金礦體主要以充填方式產於
一號礦體產於與
二號礦體位於一號礦體西側,其產出位置相同,所不同的是二號礦體為一緩傾的斷裂控制下呈一大透鏡體,已控制的長度為110m,延深250m,產狀變化:傾向30°~65°,傾角 30°~55°,厚度2~23m,礦石類型在825m水平以上以石英黃鐵礦型為主,825m水平以下以石英鐵碳酸鹽為主,在780~815m之間形成一特高品位富礦段,最高品位276×10-6,平均品位12.96×10-6。
三、四號礦體為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產於
3.2 礦石特徵
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貴金屬礦物有自然金,其次有銀金礦和自然銀;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3%)和少量白鐵礦及二者的次生礦物褐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白雲石(60%)、石英(30%),少量葉蛇紋石、滑石、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鉻雲母和鈉長石;微量礦物(少於0.1%)較復雜,有磁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白鉛礦、黃銅礦、紫硫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針鎳礦、赤鐵礦、毒砂、雄黃、雌黃以及自然鋅、自然銅、自然鎳(後3種礦物見於54線以西褐鐵礦硅化白雲岩型金礦石中),反映出熱液礦物組合特點。金的載體礦物為褐鐵礦、黃鐵礦、白鐵礦、石英和白雲石。金屬礦物顆粒微小,粒徑多<0.5mm。
礦石類型主要是含金褐鐵礦硅化白雲岩型與含金黃鐵礦硅化白雲岩型,位於二者邊部靠超基性岩一側,另有少量含金黃(褐)鐵礦葉蛇紋石化硅化白雲岩型。
礦石結構主要是自形—他形微細粒、交代蠶蝕;在氧化礦石中還可見假象、骸晶和球狀。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細脈狀、網脈狀、團塊狀和斑點狀。
礦石的金含量變化較大(1×10-6~135×10-6),以1×10-6~40×10-6居多,平均品位7.28×10-6。其中54~67線950~800m標高間厚礦段平均品位10.36×10-6。礦石中其他微量元素光譜分析含量(×10-6):Ag為0.42,Cu為29,Pb為20,Zn為186,Ni為1056,Co為79,Cr為1566,Mn為1412,B為85,W為21,Sn為11,Mo<1,Sb<20,Bi<5,As(化探分析)為58.54。礦石品位變化系數為170%,屬不均勻型。
氧化礦石中金主要呈粒間金與裂隙金(達92%)及少量包裹金嵌布。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原生礦石中金主要以分散狀態賦存於金屬硫化物中,鏡下僅見到2粒金。主要金屬硫化物黃鐵礦、磁黃鐵礦、紫硫鎳礦和輝砷鎳礦等含金。物相分析被包裹在硫化物中的金佔86%,與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吻合。金的粒度為0.2~36mm,其中<0.01mm者佔80%,屬以微粒金為主的微細粒金。渾圓粒狀、麥粒狀與角粒狀金占總量的85%。金的成色為975,含微量的Fe,Ni,Co,Cr,Zn,As等元素。
3.3 圍岩蝕變
對金礦體而言,其主要圍岩為超基性岩和白雲岩兩類,超基性岩在多期變形構造中已強烈退化蝕變,由無水硅酸鹽鐵鎂礦物次變為含水硅酸鹽鐵鎂礦物,進而碳酸鹽化與硅化組合使岩石更具脆性。與超基性岩呈斷裂接觸的震旦系白雲岩的蝕變主要表現為近礦圍岩的褪色,強硅化而使岩石變得更加緻密,當白雲岩呈捕虜體或不規則接觸時,則表現為碎裂狀、花斑狀結構,具有硅化、碳酸鹽化、大理岩化,偶見重結晶現象。
煎茶嶺金礦體圍岩蝕變顯示熱液蝕變特徵,主要為多種金屬硫化物礦化、硅化和碳酸鹽化,其主要蝕變礦物為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黃鐵礦、石英以及後期充填含有雄黃、雌黃的石英脈,這也是本區礦化的主要標志。
3.4 礦床鉑族元素特徵
王瑞廷等(2005)對礦區不同類型岩石、礦石樣品的鉑族元素特徵進行研究表明,礦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為向右升高的左傾型,含金、鈀較高,具有鉑的高峰,這與Pt,Pd及Au在鎂鐵質地殼岩石和與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有關的礦床中相對富集的認識是一致的。Pt/Pd比值在0.40~1.67之間變化,均小於球粒隕石的Pt/Pd 比值;Pd/Ir 比值在1.08~7.72 之間變化,均大於球粒隕石的Pd/Ir比值,屬Pt、Pd向下傾斜的配分型。由於一般情況下,熱液型鎳礦石的Pd/Ir值超過100,而岩漿型鎳礦石的Pd/Ir值較低,故說明多數煎茶嶺鎳礦石屬於岩漿型,該礦床的形成以岩漿成礦作用為主。除金外,岩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與礦石基本上呈互補關系,含金、銠較高,具有鉑、鈀的低谷,由於造成PGE分異的可能機制有蝕變作用、部分熔融和結晶分異,而蝕變作用對Pd族PGE影響大,因此,說明鎳成礦過程還與蛇紋石化蝕變作用有關。另外,岩石、礦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均比較規整一致,可能反映煎茶嶺岩體為一次侵入。
煎茶嶺鎳礦床整體上鉑族元素含量較低,其礦石鉑族元素總量PGE(除Os外)在9.34×10-9~65.05×10-9之間變化,平均為31.28×10-9,Pt和Pd含量均<0.01×10-9,Os,Ir,Ru和Rh含量更低微,這與加拿大產於由蛇紋石化橄欖岩組成的鎂質超基性岩體中的湯普遜鎳銅礦床類似,符合鎂質超基性岩體中銅鎳硫化物礦床鉑族元素含量普遍較低的規律。1 件蛇紋岩中鉑族元素總量PGE為7.5×10-9,滑鎂岩中鉑族元素總量 PGE 在19.70×10-9~22.0×10-9之間變化,平均為20.77×10-9,小於礦石的平均值,反映鉑族元素傾向在晚期岩漿中富集。
煎茶嶺鎳礦床蛇紋岩的Au/Pd值為4.2,金川超基性岩為2.50,Urals純橄欖岩為2.40,煎茶嶺蛇紋岩的Au/Pd值很高,且與金川超基性岩、Orals純橄欖岩的Au/Pd值比較接近,可能指示其原岩更類似於純橄欖岩/橄欖岩。Pd在超鎂鐵質岩漿結晶或成岩過程中性狀與Au相近,Au/Pd值為一常數但在後期成岩及變質作用過程中呈惰性,保持其原始含量不變,又與金性質完全不同。礦石的Au/Pd值在1.38~11.21范圍內變化,似反映有後期熱液的貢獻。
該礦床蛇紋岩的Cu/Pd值為1190,低於原生地幔岩漿的Cu/Pd值(Cu/Pd=6500),說明岩石中存在富Pd硫化物,岩漿熔離作用較弱,這是因為Pd的D硫化物、硫酸鹽遠遠超過Cu的相應值,如果發生充分的岩漿熔離作用,則因硫化物熔離過程而失去Pd的岩漿所結晶的岩石將具有高的Cu/Pd值(>6500)。礦石中金屬硫化物的PGE含量接近或高於礦石的平均含量,亦證明Pt,Pd等鉑族元素主要富集於硫化物中。
4 礦床成因討論
4.1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碳酸鹽岩礦物碳、氧同位素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礦區碳酸鹽岩碳、氧同位素組成
4.2 成岩和成礦時代
對超基性岩採用不同測年方法和選用不同樣品獲得3組年齡數據:①採用同一岩相的纖膠蛇紋岩做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測定,獲得927 Ma的年齡數據;②採用K-Ar法對蛇紋岩全岩測定,獲得388.7 Ma的年齡數據;③採用 K-Ar法對蝕變超基性岩中鉻水雲母測定,獲得144 Ma年齡數據。
由於在低於角閃岩相的變質作用下,稀土元素不易發生遷移,使岩石中Sm,Nd相對封閉較好,而且,選用的蛇紋岩遠離後期酸性侵入岩和構造帶,故測定的927 Ma年齡數據結果可代表煎茶嶺超基性岩侵位時的成岩年齡。
本區超基性岩體形成之後有相當強度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包括侵入於岩體南沿的花崗斑岩岩株及發育於全區,尤其是超基性岩體南部的脈岩。黃婉康等(1996)對60線地表剖面產於超基性岩體中的鈉長斑岩進行了研究。薄片中長石斑晶呈自形—半自形,粒徑為0.5~4mm,一般為2mm,雙晶發育,探針測定其成分為鈉長石。對鈉長斑岩的鈉長石和基質分別進行了K-Ar年齡測定,其斑晶年齡為376.2±1.2 Ma,基質年齡為337.3±3.4 Ma,這個結果與龐春勇測定的花崗斑岩侵位年齡為400 Ma相對應,表明礦區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是發生在337~400 Ma期間。金礦化關系密切的鉻水雲母K-Ar法測定年齡為144.2±14.9 Ma,可代表成礦年齡。
5 技術性找礦標志
5.1 岩性標志
超基性岩為主要礦體的載體,目前探明的所有礦體均與超基性岩牆和分枝岩脈有關。深度變質後形成的纖膠蛇紋岩,在構造活動作用下產生的張性裂隙,白雲岩中的超基性岩脈的邊緣或構造帶內,均是成礦的有利部位,這些岩性的變化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5.2 構造標志
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斷裂接觸帶(
5.3 圍岩蝕變標志
煎茶嶺金礦體圍岩蝕變顯示熱液蝕變特徵,與成礦有關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礦化及硅化、碳酸鹽化等蝕變是直接找礦標志。特別是蝕變礦物為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黃鐵礦、石英以及後期充填含有雄黃、雌黃的石英脈出現,是礦區礦化的主要標志。
5.4 元素地球化學異常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萬土壤測量的Au,Ag,Cu,Pb,Zn,As組合的多元素異常是找礦標志之一,特別是Au,As 2種元素出現較好的套合時往往能發現新的礦體。
參考文獻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2007.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接替資源勘查項目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廊坊: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
陝西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隊.1991.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床寨子灣礦段23-32線勘探地質報告
白忠.1996.陝西鏵廠溝金礦床成因探討.礦產與地質,10(2):108~113
魏剛鋒,姜修道,劉永華等.2000.鏵廠溝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控礦因素分析.礦床地質,19(2):138~146
(路彥明編寫)
⑥ 陝西漢中略陽縣下屬的是什麼鄉村
略陽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內帶。總面積容2831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7243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7。區號:0916。拼音:Lueyang Xian。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略陽縣轄11個鎮、10個鄉:城關鎮、接官亭鎮、橫現河鎮、兩河口鎮、金家河鎮、徐家坪鎮、白水江鎮、硤口驛鎮、何家岩鎮、樂素河鎮、郭鎮鎮、白石溝鄉、馬蹄灣鄉、西淮壩鄉、九中金鄉、仙台壩鄉、觀音寺鄉、魚洞子鄉、黑河壩鄉、白雀寺鄉、史家院鄉。
⑦ 略陽縣屬於哪個省
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 略陽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7243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7。電話區號:0916。拼音:Lueyang Xian。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略陽縣轄11個鎮、10個鄉:城關鎮、接官亭鎮、橫現河鎮、兩河口鎮、金家河鎮、徐家坪鎮、白水江鎮、硤口驛鎮、何家岩鎮、樂素河鎮、郭鎮鎮、白石溝鄉、馬蹄灣鄉、西淮壩鄉、九中金鄉、仙台壩鄉、觀音寺鄉、魚洞子鄉、黑河壩鄉、白雀寺鄉、史家院鄉。
⑧ 略陽縣有多大
略陽縣位於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3.2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素有「泰蜀襟帶」之稱。
略陽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人類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迄今已有2100年建縣歷史,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宋開禧三年(公元1206年)改為略陽。「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而得名,沿用至今。
全縣共轄25個鄉鎮,260個行政村,總人口20.04萬人.人口密度70.5人/平方公里。1986年被國務院宣布為首批對外開放縣。
縣境內交通便利。寶成鐵路縱貫南北,309省道(勉康公路)橫穿東西。「興」字型公路框架已經形成。郵政通訊便捷;開通了移動通訊和國際互聯網,縣城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已過萬門,農村電話全部實現程式控制化。大大方便了同全國及世界各地的聯系和交往。
略陽地處我國秦嶺造山帶和揚子板塊大構造單元結合部;勉(縣)、略(陽)、寧(強)「金三角」重心位置,成礦條件優越,素有「富山盛礦」美譽。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錳、磷、硫以及石棉、白雲石、蛇紋石等38種164處,其中鐵、鎳、蛇紋石等礦藏量居全省之首。黃金資源尤為豐富,已探明黃金礦床10個,黃金儲量近100噸,佔全省第二位,列全國前十位。位於勉略寧「金三角」中心的煎茶嶺鎳金礦,儲量達50噸,為全國第三大鎳金礦床。全縣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森林覆蓋率約46.2%,有用材林近75萬畝,活立木總儲量650萬立方米。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縣境內可提供葯用植物479種,杜仲、天麻、蠶桑、食用菌、靈芝等植物資源最為豐富,分別被列為國家和省、市生產基地,其中名貴中葯材杜仲地存56萬畝、1。03億株,數量居全國之首。縣內有一江九河,屬長江流域的漢江和嘉陵江水系,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8.7萬千瓦,可開發裝機量18.6萬千瓦,佔全市的40%和全省的10%,開發潛力巨大。
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位於縣城南3.5公里處的靈岩寺,為唐開元年間倚天然溶洞而建,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寺內珍藏有包括「漢三頌」之一的《甫閣頌》在內的歷代摩崖碑刻130餘方,被譽為「陝南小碑林」。城南嘉陵江畔的江神廟,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游牧民族氐羌人文化遺址。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的五龍洞公園,山勢巍峨,石形怪異,茂密的森林和奇妙的溶洞群組合在一起,構成了獨物的自然景觀。
略陽工業基礎堅實。改革開放以來,略陽縣依託資源搞開發,面向市場抓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冶金、磷肥、黃金、建材、生物資源開發五大支柱產業和電力、礦產、食品、農、林、特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成為全省重要的鋼鐵、化。肥,電力和黃金生產基地。縣境內有略陽鋼鐵廠、漢鋼楊家壩鐵礦、略陽發電廠、寶嘉磷肥總廠略陽分廠、省磷化工總廠、何家岩磷礦、煎茶嶺鎳金礦、鏵廠溝金礦等8戶中省企業。全縣有冶金、化工、機械、建材、食品及林產品加工等 95個工業企業,主要工業品有生鐵、建築用材、磷肥、普通硅酸鹽普通水泥、低熱微膨脹水泥、鑄鐵管、鑄石托輥、石棉瓦、硫酸鋁、鐵礦、硫酸、黃金、服裝。食品等。
近年來,全縣各級黨政組織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為目標,大力實施開放開發帶動戰略,加速縣內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各事業不斷進步。1999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7.0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904萬元。
http://www.lueyang.gov.cn/
http://tznews.cn/hc/xianlu/cheng/ruiy.htm
⑨ 略陽縣蘭區分布,分布在哪些鄉鎮主要有什麼種類
首先略陽縣有18個鎮:分別是城關鎮、橫現河鎮、金家河鎮、接內官亭鎮、何家岩鎮、硤容口驛鎮、黑河鎮、兩河口鎮、仙台壩鎮、觀音寺鎮、白雀寺鎮、樂素河鎮、郭鎮、徐家坪鎮、馬蹄灣鎮、西淮壩鎮、白水江鎮、五龍洞鎮。
這些鄉鎮的種類大致是農業型、工業型、旅遊型、城郊型四類。
至於鄉鎮的種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農業型
工業型
商貿型
旅遊型
邊界型
工礦依託型
交通樞紐型
移民型
城郊型
綜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