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慶城善中學可以住校嗎
重慶誠善中學可以住校的,里邊安置有學生住宿的宿舍,好像是十人一個宿舍,住宿條件也不錯
㈡ 寸灘中學和誠善中學那個好
寸灘中學和誠善中學都很不錯,
教學質量水平都很高基本不分伯仲,
所以真的很難說誰好誰壞孰優孰劣、
建議你親自去兩個學校體檢考察一下,
然後自己覺得哪個學校好就選擇哪個學校。
㈢ 段中飛的2014年世界跳繩錦標賽
2014年世界跳繩錦標賽上,來自江北區誠善中學的初三學生段中飛獲得15歲以下組個人30秒單搖冠軍(208次,破世界紀錄)、3分鍾單搖冠軍(1033個,破世界紀錄)以及個人花樣賽第五名。同時,誠善中學與江北港城小學聯合組隊,獲得15歲以下組4×30秒單搖接力賽冠軍,2×60秒交互搖接力賽冠軍。
2014年即將年滿15歲的段中飛有了一個新的稱號———「世界跳繩大師」,據2014年跳繩世錦賽中國隊教練許凡介紹,他是中國獲得這一榮譽稱號的第一人。
農民工子女與跳繩結緣
段中飛小學二年級時隨父母從貴州來到重慶,他上初中後,父母又離開重慶到畢節打工,懂事的段中飛一個人住在民心佳園的公租房,中午在學校吃飯,下午放學回家自己做飯,周末偶爾去親戚家。
初到重慶時,段中飛只有8歲,在江北區港城小學上學。面對陌生的環境,本來就內向的他顯得更孤僻了。
港城小學最大的特色就是跳繩,曾多次奪得全國跳繩公開賽團體冠軍。一次體育課上,段中飛沒有跟其他同學一起運動,獨自一人拿著一根繩子在一邊跳,不料被校跳繩隊教練曾震一眼看中:「這個孩子靈活、協調性好。他拿繩的感覺和其他學生不一樣,天生就是跳繩的料。」就這樣,段中飛進入港城小學跳繩校隊,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跳繩讓他變得更自信
走進教室進門靠邊的座位,段中飛從抽屜里拿出一個袋子,裡面裝滿了最近兩年比賽獲得的10塊獎牌和證書。「家裡沒人,放在屋裡不放心。」段中飛不好意思地笑笑說。
「我以前容易生病,一感冒就要進醫院輸液。自從練習跳繩以後,基本上沒生過病,感冒了不用吃葯,兩三天就好。」段中飛說,跳繩帶給他更多的是自信。「我一跳繩就來勁,每天放學都要跳一兩個小時。」
誠善中學體育老師楊璟告訴記者,受到段中飛的影響,班上的孩子都喜歡上了體育課,喜歡上了跳繩。很多體質差的孩子,身體素質也好了。
跳繩常受傷從不想放棄
30秒208個,每秒可以跳近7個。從比賽視頻上看,段中飛甩繩的頻率高得根本看不清繩子。
「我覺得我也沒有啥技巧,一般人跳繩可能是手臂手腕都在用力甩,我是用手腕,而且頻率高,加上訓練多,就快了。」段中飛說,訓練時難免會出現失誤,他的腿上和背上經常被飛舞的繩子擊打得傷痕累累,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在楊璟看來,除了天賦高,努力很重要。在跳繩比賽中,使用最多的是鋼絲繩。一般的同學集訓時一個星期會練斷一根鋼絲繩,段中飛練三天就斷。楊老師說,平時的常規訓練,大家都休息了,段中飛還要拿著繩子練習甩繩,因為甩繩可以訓練手腕的甩動頻率。
㈣ 重慶市渝高中學校排名第幾
重慶市渝高中學校是重慶市北部新區唯一一所重慶市重點中學,地處重慶北部新區南區石橋鋪中心地帶。學校始建於1957年,原名石橋鋪中學即58中。半個世紀崢嶸歲月,渝高中學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思想。半個世紀的艱苦求索,渝高中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為人師表」先進集體和省、市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和「中央教科所德育科研實驗基地」;連續榮獲區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是「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首批聯招學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信息技術示範學校」、「重慶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中央教科所德育科研基地學校」、「西南大學教育科研基地學校」、
「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和「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思想,樹立「人人皆有希望、個個都能發展」的教育理念,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學校以「誠信渝高、人文渝高、科技渝高、精品渝高」的辦學思想為指導,形成了「學生在和諧中成長,教師在育人中升華,學校在創新中發展」的辦學宗旨,優良的校風、學風和高雅的文化氛圍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沃土。
學校具有重慶市一流的教學設施設備:歐式風格的綜合大樓、現代化的科技樓、天文台、生物園、形體房、國家級藝術專用教室、架空全塑膠田徑場等,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校園千兆網實現了「班班通」,多媒體全面進入教室,「教學監控系統」、「閉路電視系統」、「校園廣播系統」等先進的教育設施設備全面啟用。學校已加入北大附中示範網校,成功實現遠程教學,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及應用已步入重慶市中學先進行列。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管理有序,治學嚴謹,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了一支「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他們業務能力強,思想素質高,具有強烈的開拓創新精神。學校現有特級教師2名,中高級教師120餘名;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科研型骨幹教師2人,市優秀教師、班主任、德育工作者16人,市級骨幹教師4人,區級骨幹教師33人;近年參加各級優質課大賽獲國家級獎6名,市級一等獎10名,二等獎7名,其獲獎數量和等級居同類學校最前列。
為了促進學校更好的發展,渝高中學積極主動地同國內外大、中學校和科研、教育機構橫向聯姻、共謀發展,探索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接軌、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2004年與英國喬治.史賓塞學校建立了友好學校,繼兩校領導和教師間開展了互訪交流活動後,學校還將分批組織學生與英國斯賓塞學校學生進行交流互訪,多層面廣泛交流,在教育思想和觀念上使學校、教師、學生與國際接軌,使學校更上一個新的台階;目前學校正積極和成都博士達現代教育開發與研究中心商洽,擬在渝高中學建立博士工作站,以提高師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為宗旨,使渝高中學教育教學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
「新起點,新征程」,如今,渝高中學上下一心,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立校」的辦學思想,堅持優秀+特長的培養目標,努力把渝高中學辦成一個具有全新辦學理念、充滿生機活力、具有顯著特色的巴渝名校。
㈤ 誠善中學招區縣高中生嗎
你說的誠善中學,
如指重慶市誠善中學校,
是重慶市江北區公辦中學
不招區縣高中生。
㈥ 重慶市誠善中學2014新學年初一學生報名時間以及所需要的東西
錄取通知書,被子生活用品,學習工具
㈦ 重慶排在前10名的中學有哪些
NO.1西南師大附中
縉雲頷首,嘉陵歡歌,山環水繞,鍾靈毓秀,在重慶後花園北碚,有一所大學里的中學,中學里的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西師附中)。西師附中隸屬於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國家「211」重點建設學校西南大學(原西南師范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於2005年合並而建)。西師附中是重慶市教育直屬重點中學,她依託師范大學雄厚的教育科研人才優勢,形成了西師附中獨有的「大學里的中學,中學里的大學」的辦學風格。
NO.2重慶巴蜀中學
重慶巴蜀中學是重慶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德育先進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礎,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學校。全校現有121個教學班六七千學生,是全國中學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除本部外,還佔地1萬平方米的巴蜀中學龍湖校,有佔地3萬多平方米,設計精美的巴蜀中學多科分校,佔地3萬3千多平方米的龍湖巴蜀小學部。全校佔地195畝,綠化面積近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36.6%。
重慶巴蜀中學推行「教育以人為本、校長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重視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能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的師資隊伍,為培養適合未來社會需要的老師積極創造各方面條件。學校嚴格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努力發掘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認真探索針對性教學新路,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巴蜀教育的受益者。目前「人和政通」的人際氛圍、濃厚活躍的學習風氣、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正在巴蜀形成。1997年重慶市直轄以來,教育教學科研和改革創新碩果累累,教育質量突飛猛進,鑄就了巴蜀中學教育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豐碑。與時俱進的巴蜀中學從歷史名校跨入21世紀現代中華名校,獨具巴蜀特色與風范,補譽為重慶普教戰線的一面旗幟。
NO.3重慶南開中學
重慶南開中學是南開系列學校創辦人,偉大的著名愛國教育家,並倡議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第一人張伯苓先生於1936年創辦的。學校因抗戰而生,因愛國而名。位於重慶著名文化區沙坪壩。七十多年歲月滄桑,今天到南開中學,一是仍可感到校園之大,之美麗,360多畝面積在中國也是屈指可數的。二是名氣大,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到校會見張伯苓、柳亞子等各界名人;抗戰八年周恩來以校友身份常來母校探親訪友,宣傳黨的政策。三是傑出人才多,重慶南開中學培養的學生中,成為兩院院士的有三十三人之多,如周光召、朱光亞、張存浩等。還有鄒家華、鄭必堅、張皓若、閻明復等一批領導曾為南開學子。其他諸如將軍、教授、藝術家等高級人才,更是數不勝數。四是今日的重慶南開中學,在已有的成績上已更上一層樓,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去贏得社會的尊敬,成為了重慶市數十萬中學生「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
輝煌的辦學成果使南開中學早就聞名海內外,重慶南開中學按照「中學里的大學」模式辦學,至今南開人都有種「今天我以南開為榮,明天南開以我為榮」的榮譽感。
NO.4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
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坐落在著名的南山風景區,毗鄰重慶郵電學院,依黃南二山,傍塗山鏡湖,隔離喧囂城市,空氣格外新鮮,交通十分便利,距主城區僅幾公里。學校佔地近200畝,全部校舍按園林式、花園式布局,綠化面積達53%。校園內有雪松、銀杏、香樟、麻黃等名貴樹木50多種,大小樹木9萬多株。古樹參天,氣候宜人,四季飛紅滴翠,風聲鳥語相聞。有孔子、孟子等古代名人和李四光等近現代科學家塑像坐落其間,體現出一種歷史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術氛圍,是一個園林式的靈秀之地。
重慶第二外國語由重慶市南岸區政府和重慶宏聲集團控股,共佔51%股份。北京共同願景投資公司佔49%股份。南岸區政府委託區教委代表區政府管理學校,使學校運行和發展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兩家公司投資教育都是本著回報教育回報社會的良好願望。他們實力雄厚,社會信譽度高,在業界都有很好的口碑。
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在今後三年內將二外辦成市級示範高學,五年後辦成中國示範中學,最終將二外建成一所兼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外語名校。
NO.5重慶一中
學校辦學成績卓著,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1997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1998年市委、市府授予該校直轄後首批「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同年,被評為「校園環境文化藝術建設先進單位」。1999年10月,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授予該校「全國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重慶市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重慶市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9月被評為全國藝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1年評為重慶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2002年9月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計算機專委會設定重慶一中為「全國能力風暴創新實踐基地。」重慶一中是全國培養體育人才試點學校、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國家考試基地、重慶市物理奧林匹克學校、重慶市計算機示範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基地、清華大學藝術教育基地和重慶市校風示範學校。
NO.6重慶八中
重慶八中是直屬重慶市教委的首批辦好的重點示範中學。是省級文明單位,職業道德先進單位和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學校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重慶八中建校64年,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形成"誠、勤、立、達"的求實求真的校風,八中的教育烙印著人本主義的痕跡: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心理健康和品格完善。學校組織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妙,學習社會科學真理,更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關注"人類"、"社會"、"人生"的主題,養成學生關心社會和他人的良好風氣。
學校素以管理科學嚴謹著稱,校風正、學風濃的特點為社會推崇,多次獲得市教育教學管理獎和教育科研優秀獎,是全市唯一連續數年榮獲重慶市高中教學質量特別優秀獎的學校,在全國、市各學科競賽、科技和藝術比賽中有數百人獲獎。高考升學率和重點大學升學率名列全市前茅,近兩年被清華、北大錄取27人,一大批學生被全國知名重點大學錄取。現高中各年級均設有理科實驗班,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加大力度。
重慶八中具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180餘位教師知識廣博、經驗豐富、熱愛學生、勤奮工作,其中正教授級研究員6人,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66人,一級教師78人。
學校加強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常年聘請外藉教師4-6人為學生授課,今年成為全國十餘所中美交流項目AFS學校之一,全市唯一的英語調頻廣播電台"八中之聲"的開播,受到學生歡迎。與寬頻網接通的千兆校園網和逸夫科技樓里一流設施為同學們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建有自己的網站,溝通著師生的心靈,溝通著世界各地。學校是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國網路教材實驗的京津滬渝深七所中學之一。高質量塑膠田徑場、全天候草坪足球場和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成為學生喜愛的地方。學校新建的全市第一流的學生公寓即將投入使用。
學校開展排球傳統項目40年,在全國影響甚大,為高校和省市、國家隊輸送體育人才達400餘人。1987年被確定為全國培養體育人才試點學校,先後四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本校四次承辦全國青少年排球賽,學校女排曾兩度赴日本參加國際比賽。
學校校園環境秀雅,樹木蓊鬱,鳥語花香,靈氣回盪,散發著書卷之氣。
跨入新世紀的八中人,正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決心超越自我,以"德高、業精"的群體形象托起現代教育的太陽
校址:重慶市沙坪壩區小龍坎
NO.7重慶市銅梁中學
重慶市銅梁中學校是原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直轄市首批重點中學,位於銅梁縣巴川鎮鳳山之巔,與邱少雲烈士紀念館毗鄰。學校創建於1907年,有近百年辦學歷史,桃李芬芳,英才輩出,鑄就了學校光榮的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實干、追求、奉獻」的銅中精神。近年來,學校確立了「建現代化示範高中,育新世紀創新人才」的辦學目標,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培養特長;以德育人,形成合力」的辦學特色。銅中是莘莘學子求學的勝地,成才的搖籃。
地理環境 交通便利,環境幽雅。學校距重慶市區52公里,毗鄰319國道、渝遂高速公路、銅合公路等,交通極為便利。學校佔地200餘畝, 校園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環境幽雅,具有現代氣派的建築樓群、體育場館池與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綠色園林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是重慶
著名的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安全文明示範小區、市容整潔單位和衛生單位。
NO.8重慶二十九中
與時代同行,百年風雨鑄輝煌 名校二十九中,地處解放碑中央商務區,住讀部與紅岩村毗鄰。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現29中走讀部,在解放碑)和舊巴縣中學(現29中住讀部,在紅岩村)。學校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誕生,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傳播而成長。張聞天、蕭楚女、吳玉章、鄧仲夏、楊闇公……曾在此執教或組織革命活動,度過了那段如火如荼的崢嶸歲月。
鄧小平曾在此就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從這里出發,走向世界,成世紀偉人。鬍子昂、王鴻舉、孫同川、雷曉明、童小平、高聯珍、張魯、臧雷、盧奇……從國家領導人到行業精英,從革命前輩到戰斗英雄,從金融界首領到企業界名士,從專家學者到高中考狀元,從藝術家到運動健將,從網路高手到奧賽冠軍……桃李爭艷,香飄神州。
與世界同步,胸懷天下譜新章
這里有全國首家大型屋頂塑膠運動場,有獲重慶市十大優秀建築稱號的教學樓,有大氣磅礴設施一流的重慶普教第一樓,有被譽為重慶市基礎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的二十九中科技圖書樓,有西部最早、技術最先進的西部校園第一網——二十九中「中國同步學習網」,有重慶中學生校園電視第一台「29頻道」,有全國一流的校園電視製作演播室……開先河、創紀錄、領風騷。
NO.9重慶輔仁中學
重慶市輔仁學校擁有:全國綠色學校、全國德育實驗先進學校、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學校、重慶市聯招校、重慶市社會主義文明禮儀學校、重慶市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學校、重慶市家長示範學校、重慶市先進職工之家等光榮稱號。
重慶市輔仁學校創建於1942年,由原輔仁、東方、英才、南山中學四校合並而成。已有60餘年的辦學歷史。
學校現有土地140畝,建築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共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700餘人;教職工210人,其中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28人,中、高級教師140人。
NO.10重慶清華中學
慶清華中學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指示,經清華大學在渝校友積極籌辦,創建於1938年。解放後,學校由政府接辦,更名為「重慶市第九中學」。1982年,學校列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984年恢復「重慶清華中學」校名,由鄧穎超同志親筆題寫校牌。1999年12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重慶市重點中學」。
學校先後培育了兩彈元勛朱光亞等兩院院士及一大批各類專家、學者,兩萬多名學子遍布海內外。六十餘年的發展,清華中學已成為該市一所大型寄宿制高完中。名師薈萃,人才濟濟,200餘名教職工中研究員、特、高、中級教師、國家、市、區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佔80%以上。學校設施優良,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電子資料室、網路中心控制室及學生多媒體計算機室、多功能教室、智能雙向教學系統和多媒體教學觀摩評估系統、校園電視台等現代化設備已屬全市重點中學領先水平。學校榮獲了「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精神文明示範學校」、「重慶市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新建了體育館、游泳池、400米標准運動場和高標準的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籌建中的「科技樓」將使學校的硬體設施更具現代規模。
㈧ 重慶星耀天地周邊有什麼學校
星耀天地周邊學校有重慶巴川量子中學,金德凱頓國際幼稚園(觀瀾園),三色幼兒園(黃桷苑東南),江北嘴實驗學校,重慶市誠善中學校等。
㈨ 兼善中學的辦學歷史
重慶市兼善創辦於1930年秋季,初中第一班以江北貧兒院的29人為基礎,借北碚火焰山東岳廟暫住。1932年3月新建校舍樓房一幢於北碚公園右側(即今天北碚圖書館紅樓)1939年5月為躲避日寇飛機轟炸,遷校於北碚雞公山槽坊口,同年經蔣中正批復同意增設高中部。1942年4月再遷至毛背沱即現在校址(1946年8月將初中部遷到杜家街果園)。至解放初期,學校為「北碚私立兼善中學」,累計辦初中班33個,高中班20個。以「智、仁、勇、恆」為校訓,教育學生以「兼善天下」為己任,注重培養學生艱苦樸素、作風誠朴、刻苦學習、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捨得干,讀兼善」廣為流傳。學校聘任外籍教師戴大衛、留美教授徐桂英、留美著名學者劉若雨和劉世民、國內大學教授顧實、敖職因、施白南、周光舞、儲師竹(二胡大師劉天華弟子)等任教,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沈鈞儒、黃炎培、何魯、馮玉祥、賀龍等都到學校演講或視察。實施「導師」、「導生」、「導友」的「三導」教學方式,人人做到榮譽考試(沒有老師監考),獲得四川省畢業會考長期免考的特殊待遇。文體活動十分豐富,「赫爾斯」球隊、「南風國樂社」、「突兀文藝社」享有名氣。自力更生、勤儉辦校,興辦「兼善公司」,經營公寓、餐廳、農場等附屬企業。抗戰時期,積極開展救亡宣傳和募捐,創辦進步壁報《星火》,劉征鴻等同學到延安抗大學習。1949年秋,學校教師中地下黨員達13人,他們發動「鐵黎社」姚澍等學生聲援南京「四﹒一」血案,迎接解放。由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後, 「國立實驗中學」、「北碚區初級致用中學」並入,先後更名為「川東區北碚市第一中學」、「北碚市第一中學」 、「四川省重慶市第十三中學」。1985年7月7日,四川省教廳同意恢復校名為「四川省重慶市兼善中學」,8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總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7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兼善中學」至今。1982年4月27日,被四川省教廳命名為首批辦好的省重點中學。1999年12月25日,被重慶市人民政府確認為「重慶市重點中學」。解放後,學校得到空前發展,至1988年,學校有高初中班級33個,學生1770人。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秉承「兼善天下」的理念,繼續實施「三導」制度,教師不僅要會教而且要教會,學生不僅要學會而且要會學。「學校小社會、社會大學校」,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學生走出學校、走出教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農場、到農村。涌現了如原國務院總理李鵬夫人朱琳、原四川省長肖秧、重慶政協主席邢元敏、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蒙進喜、中國社科院博導吳恩遠、中國駐英大使胡定一,中國駐羅馬尼亞參贊劉方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副館長萬崗,中國現代文化研究所所長舒乙,著名作家楊益言,海政文工團著名演員傅麗坤,著名民營企業家盧國紀,著名建築家盧小荻,亞洲飛人汪虹……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巴渝多門生。進入新世紀,學校以拓展兼善教育文化內涵為抓手,以隊伍建設為突破口,以提高辦學效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傳承並進一步深化「兼善天下」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率先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兼善模式」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已在市內外推廣。目前,現有教學班69個,學生4250人,教職工274人,其中研究員7人,特級教師4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西南大學兼職教授6人,重慶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11人,市級骨幹教師15人,北碚區首批名師7人,高級教師69人。學校是重慶市首批示範高中創建學校,創建過程就是不斷發展學校從而提高學校影響力的過程。創設和諧氛圍,建家就是建學校,「溫馨家園」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從2006年起,學校工會與黨政一道加強教工隊伍建設,把職工小家建到各年級組和各處室,從氛圍營造、硬體投入、定期主題活動開展等全力實施教工隊伍建設「三大工程」即青藍工程、棟梁工程和名師工程,教工在其間交流工作、暢談學習、享受教育幸福,其樂融融。兼善教育文化建設成效明顯,一年一度的「教育文化節」集中展示階段性建設成果。2009年,我校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模範職工之家」,並於2010年8月30日正式授牌。如果說課堂教學、「兼善天下」青年教師培訓班是教師文化的外在表現,那麼一大批「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謙謙學子則是學生文化建設的不懈追求,而兼善廣場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典範。它由三組、六柱、二十四幅文字圖案以及嘉陵江小三峽微縮景觀和獨善園等所組成,給人一種厚德載物的精神熏陶和自強不息、奮發進取、振興中華的精神力量。2007年3月,中央電視台對兼善教育文化建設成果作了專題報道。學生科技文化活動成就斐然。學校以「科技文化節」、「學生論壇」、「讀書節」等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廣泛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和學科知識競賽。學生的科普創作成為重慶教育的精品和亮點。僅08-09年度就有姜玉琴等30名學生的新型發明獲得國家專利證書,學生參加科技競賽獲國家級二等獎3人次,三等獎3人次,市一等獎6人次,二等獎13人次,區級獎34人次。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NOC)中被評為全國「年度優秀實驗基地」。學校還大力扶持建設學生電視台、學生廣播站、學生社團、自建網站等學生文化陣地,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8月5日,我校代表北碚區參加重慶衛視大型電視活動「中國紅·青春中國心」節目錄制,與來自重慶育才中學學生代表隊進行「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活動的現場對決。經過一天緊張激烈的角逐,我校代表隊展示了學校四位一體活動的成果,彰顯了紅色經典文化的魅力,得到現場評委老師的高度贊揚。兼善中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散發出的魅力令人景仰,贏得了社會的關注。「兼善助學基金」、國家專項助學金、社會各界捐贈及學校教師捐款等年均達80餘萬元,年資助各類學生700餘人次。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在重慶唯一資助的三屆「珍珠班」均落戶我校,兼善校友、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俄國革命史委員會共同主席、博士生導師吳恩遠先生捐贈的「恩遠」基金等各種愛心獎助基金,無不浸潤著貧困學子,體現著兼善的大愛。2011年,兼善中學已經走過了八十年風雨歷程。學校編撰《兼善教育史略》、《兼善師生名錄》、《兼善教育故事》、《行者無疆》校慶專題片,「校史展覽館」,慶祝學校八十華誕。「祝福兼善——教師個人演唱會」、「老三屆」校友專場文藝演、「中國·加拿大校長國際論壇」、「吳恩遠校友報告會」、「嘉陵流碧 兼善輝煌」文藝演出等校慶系列活動將校慶氛圍推向了頂峰。2010年10月30日是80周年校慶慶典日,我校校友、重慶市政協主席邢元敏,學校創始人盧作孚嫡孫、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曉鍾,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雅棠,中共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北碚區區長龍華等市區級領導親臨校慶慶典現場,與來自海內外歷屆校友、社會賢達及全校師生近萬人共慶八十華誕,共話兼善輝煌。回校校友以捐款、捐物、認捐樹木、回贈作品、對口幫扶在校學生等實際行動,紛紛表達對母校的祝福和感激。今天的兼善人,已站在昨天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關注學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關注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兼善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