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州第十三中學在哪裡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文德北路83號
好近m記的。
② 怎麼坐地鐵去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你開始點在哪裡?
1.坐地鐵一號線或者地鐵二號線到公園前站下車
在五月花廣場出站 走大約版權20分鍾左右(出站費時較多) 經過兩個路口(北京路,文德路)
就在文德路那裡向右轉,就在路口,很容易找的。
2.坐地鐵二號線在農講所站下車
在德政路A出口出站,往中山四路方向走,
出站以後往左拐一直走大約10分鍾,
走到的第一個路口就是文德路口了,就看到對面就是13中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對你有所幫助
③ 廣州市13中學是不是省一級重點學校
是的
有兩個
校區
高中部在
文德路
初中部在以前的39中
兩邊相差不遠
④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怎麼樣
簡介:廣州市第十三學前身為私立教忠中學,創辦於1902年,著名民主志士朱回執信先生為教忠中學的第一屆學答生。1953年學校正式改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學校位於著名的廣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區域文德路,環境幽雅,翰墨飄香,底蘊豐厚;是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兩個校區,高、初中共教學班50個,學生2268人。學校擁有善於管理的中層幹部隊伍,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一支優質高效的行政隊伍。214位教職員中有專任教師166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高級職稱57人,研究生學歷及課程班學習(含在讀)48人,南粵優秀教師4人,南粵教壇新秀2人,市優秀教師、班主任37人,市骨幹教師3人,越秀區名教師2人。 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學校每年教師到國內、國外學習、培訓、考察,以鼓勵教師成為新時期學者型、專家型的教育家。
注冊資本:4632.3萬人民幣
⑤ 廣東省各地區高中的地址
廣州市第1中學 黃沙大道54號 高中部:廣州市大坦沙島育賢路
廣州市第2中學 廣州市應元路21號 高中部:科學城開創大道以北水西環路
廣州市第3中學 大新路163號
廣州市第4中學 西華路太保直街1號
廣州市第5中學 同福東南村路32號
廣州市第6中學 新港西路179號
廣州市第7中學 煙墩路28號
廣州市第8中學 (培英中學)培真路60號
廣州市第9中學 (長堤真光)長堤大馬路348號
廣州市第10中學 起義路維新橫素波巷30號
廣州市第11中學 (東校)西華路460號 (西校)南岸路西焦公園旁
廣州市第12中學(西關外語學校)中山八路石路基1號
廣州市第13中學 文德北路83號
廣州市第14、15中合拼為華僑中學 起義路158號
廣州市第16中學 中山二路37號
廣州市第17中學 小北路216號
廣州市第18中學 廣州市東圃鎮車陂街58號
廣州市第19中學(5中) 南村路79號
廣州市第20中學(一商職中)一德路白米巷52號
廣州市第21中學 環市東天勝村16號之一
廣州市第22中學(真光中學)白鶴洞培真路17號
廣州市第23中學(電器職中)十三甫路12號
廣州市第24中學 人民中路390號
廣州市第25中學 文德北路19號
廣州市第26中學 小港路119號
廣州市第27中學(外語綜合高中)盤福路98號
廣州市第28中學(知用中學)百靈路83號
廣州市第29中學(西關培英中學)多寶路67號
廣州市第30中學 西灣路大崗元北4號
廣州市第31中學(達德綜合高中)(文秘職中)帶河路113號
廣州市第32中學 中山七路326號
廣州市第33中學 同福西路278號
廣州市第34中學 解放中路468號
廣州市第35中學(第二外語職中)(現在為光復南路小學)上九路33號
廣州市第36中學 文昌南路舊寶華8—12號
廣州市第37中學(貿易職中)光塔路仙鄰巷42號
廣州市第38中學(服裝職中) 中山六路瑞興新街 7號
廣州市第39中學(13中)北京路禺山路14號
廣州市第40中學(16中)東華西路海月西街5號
廣州市第41中學 工業大道北10號
廣州市第42中學 前進路121號
廣州市第43中學 中山八路泮塘仁威廟前街20號
廣州市第44中學 員村二橫路天河公園正門對面
廣州市第45中學 工業大道南泰沙路
廣州市第46中學(10中)回龍路6號
廣州市第47中學 五山嶽洲路段
廣州市第48中學(育才中學)(東校)中山一路水均南街21號
廣州市第49中學(第二幼教職中)寶崗大道奮勇街20號
廣州市第50中學 (一中實驗學校)蓬萊路3~5號
廣州市第51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52中學 怡樂路52號
廣州市第53中學(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黃華路6號
廣州市第54中學(廣雅中學)西灣路1號
廣州市第55中學(執信中學)執信南路152號
廣州市第56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57中學(培正中學)培正路2號
廣州市第58中學(南武中學)(北校)同福中路362號
廣州市第59中學 西增路33號
廣州市第60中學(廣東實驗中學)中山四路51號 高中部:龍溪大道省實路
廣州市第61中學(華師附中)中山大道西1號
廣州市第62中學 (育才中學)(西校)福今路2號
廣州市第63中學 廣花三路論祥東街1巷1號
廣州市第64中學 荔灣區外語職業高級中學
廣州市第65中學 江高鎮愛國西190號
廣州市第66中學 江高鎮神山
廣州市第67中學 新市鎮棠溪市
廣州市第68中學 新市鎮加禾墟
廣州市第69中學 六二三路沙基東約26號之一
廣州市第70中學 龍歸鎮
廣州市第71中學 人和鎮
廣州市第72中學 蚌湖鎮
廣州市第73中學 人和鎮高增村
廣州市第74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75中學 沙河天平架同和路2號 高中部:廣汕路燕塘小區燕成路21號
廣州市第76中學 江南大道中隔山新街22號
廣州市第77中學 太和鎮
廣州市第78中學 濱江東遠安路80號
廣州市第79中學 大沙頭四馬路11號
廣州市第80中學 竹料鎮竹料路口
廣州市第81中學 鍾落潭鎮大塘路2號
廣州市第82中學 西華路新橋直街捶帽新巷
廣州市第83中學 九佛鳳凰下街29號
廣州市第84中學 長洲金蝶路43號
廣州市第85中學(財經職中)文德東路2號
廣州市第86中學 大沙地西路5號
廣州市第87中學 黃埔東路 3013大院
廣州市第88中學(黃埔職中)廟頭北路
廣州市第89中學 廣汕公路龍洞壙崗
廣州市第90中學(西關培英中學)龍津西路逢源正街101號
廣州市第91中學 蘿崗鎮羅平路79號
廣州市第92中學(芳村職中)花地大道翠竹苑翠竹街1號
廣州市第93中學 芳村區塞壩口新基上村151號
廣州市第94中學 新港西路鷺江西街36號
廣州市第95中學 (培才職中)石榴崗路南一街31號
廣州市第96中學 (3中)海珠南府前20號
廣州市第97中學 曉港中馬路133號
廣州市第98中學 保利花園裡面
廣州市第99中學 (知用中學)光孝路陶家巷9號
廣州市第100中學 (11中)龍津西路豆腐一巷1號
廣州市第101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02中學(南武中學)(南校)杏園大街81號
廣州市第103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04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05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06中學(第二工藝美術職中)江南大道中132號
廣州市第107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08中學(第三財經職中)南邊路33號(南石頭街)
廣州市第109中學 二沙島春曉街2號
廣州市第110中學 (工藝美術職中)(美術中學)東風東路580號
廣州市第111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12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13中學 石牌五山路91號 高中部:石牌東陶育路暨南花園
廣州市第114中學 石井鎮亭石南路116號
廣州市第115中學 太和鎮
廣州市第116中學 良田鎮
廣州市第117中學 蘿崗鎮
廣州市第118中學 不存在
廣州市第119中學 (花地中學)(南校)大第直街五巷44號
廣州市第120中學(花地中學)(北校)芳村大道茂香園8號
廣州市第21中學 (天河職中)廣州大道北447號
廣州市第122中學 白雲區同和鎮
廣州市第123中學 大沙地西路77號
廣州鐵路第一中學 東山東興南路文化里13號
廣州鐵路第二中學 西彎路機務段機山巷30號
廣州鐵路第三中學 (西關培英中學)英多寶路留慶新橫街7號
廣州鐵路第四中學 (梅花中學)共和西路32號
廣州鐵路第五中學 (流花中學)環市西路西站一街17號
⑥ 廣州市第13中學高中部在哪個校區
當然在原來的學校,就是中山文獻館那邊的校區了
⑦ 公園前站那個出口是去廣州市13中學高中部的
A出口…………
⑧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的學校詳細歷史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類型: 中學 電話: 83333655 地址: 文德版路83號 網站地址: http://13ms.gzyxe.net/ 學校簡介: 廣州市第十三權中學前身為私立教忠中學,創辦於1902年,著名民主志士朱執信先生為教忠中學的第一屆學生。1953年學校正式改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項目成員學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學校位於著名的廣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區域文德路,環境幽雅,翰墨飄香,底蘊豐厚;是一所完全中學。現有教學班43個,學生2068人。教職員168人,專任教師125人,其中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3人,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1人,廣州市模範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碩士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30人。
⑨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前名是什麼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前身為私立教忠中學,創辦於年 詳細歷史: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鑒於內憂外患日益嚴重,下令廢科舉興學堂,把興學育才作為當務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長、吳道鎔,舉人汪兆銓等紳士,籌建一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面向廣府各縣招生的新式學堂。辦學經費以廣府學宮明倫堂管轄的惠濟義倉每年捐撥白銀9600兩為主,輔以各縣明倫堂或冊金局等紳民社團的集捐,採用捐款與學額掛鉤的辦法,共籌得開辦費19297兩。1902年,在廣府學宮孝弟祠(今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創辦了中學規制的教忠學堂,翰墨池(今蓮塘)南邊的明倫堂也可隨時借作講堂。與康有為創辦的、至今仍受到高度評價的萬木草堂舊址--仰高祠相距很近。(萬木草堂1893年冬由衛邊街遷此,1898年停辦,約在今文德路華師大接待站一帶。)光緒二十八年二月,「教忠」在貢院(今省博物館)招考,一時官紳畢集,總督陶模、巡撫德壽、學政(後改稱提學使)文治等「會同招考」以表重視,由學政親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時之選」,朱執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開學,連同其他學額約有百餘名學生。由丁仁長為監督(相當於校長),經督、撫等向朝廷奏請立案。這是廣東較早興辦的學堂之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東興學熱潮日趨高漲,但欠缺師資,經學政同意改辦初級師范,稱教忠師范學堂。以孝弟祠為校務處,在翰圃的空地上建講堂和宿舍。分四種學額:一是通額,由惠濟義倉每年捐款項下招考60名,免收學費,全省士子均可投考。二是公額,各縣明倫堂、冊金局等每捐銀100兩可占該縣學額兩名,免收學費,多者類推。三是義額,凡士紳捐銀500兩以上者,永給學額一名,免費入學。四是附額,因額滿未錄取,每年繳費24兩可作「附學」生。當時風氣初開,各縣多未設學堂,都樂於捐助。 課程有經學、史學、外語、算學、理化、體操等科目。教學儀器向日本購買,圖書則靠捐贈與購買。丁仁長能「事必躬親,誘掖後進,視學生如弟子,規模宏遠」,甚獲好評。1901~1904年是科舉考試與學堂並存時期,許多「教忠」學生參加了科舉考試,考取秀才的為數不少,其中梁鳴皋、梁鳴治兄弟同時考中舉人。這無疑是新舊交替時期的怪現象,在「教忠」尤為突出,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教忠」學生舊學根底深厚,文筆優長。宣統年間,學部規定「畢業考試復試法」,各府、縣學堂畢業生要由省的學使復試;因「教忠」直轄於提學使,畢業考試時,派員監考,可免復試。例如,1909年,教忠師范生畢業考試,被梁啟超譽為晚清「詩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當時就以廣東學務公所議紳的身分「會同考試」。據仁長記載,從1902~1911年,共有五期畢業生,共2000人,其中師范生1200人,中小學生各400人。那時「教忠」的師范畢業生,各縣學堂爭相延聘。 辛亥(1911)革命後,丁仁長自動離職,由汪兆銓繼任。學堂改稱學校,曾一度被改稱「廣東公立師范學校」,後經汪兆銓等上書省民政廳長並轉呈教育部,認為一向是「民捐民辦」,屬私立性質,最後同意復稱教忠師范學校。但「教忠」兩字並沒有因帝制的推翻而更改,學堂的創辦者的確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忠君衛道」,但「忠」的含義較廣泛,如《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者謂之忠」,《說文解字》「忠,敬也」,所以「教忠」沿用了50年。 民國建立的頭10年,時局不穩,「校款樣舍,屢感飄搖」(金曾澄語),學校沒有什麼發展。據官方的史料記載,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師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師20名,畢業生則有341名。1923年改辦初級中學,1928年8月,增辦高中師范科。1931年分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屬小學,繼續辦高中師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頒《師范學校法》,規定私人或團體不得辦師范學校,「教忠」在次年改為「私立教忠中學」的可能性較大。據1934年統計,學校的建築面積約40000方尺(舊制,下同),其中有教室、辦公室、實驗室30多間,還有學生宿舍(當時有寄宿生140人)、禮堂(約3000方尺)、圖書館(約1000方尺,圖書8000冊);空地面積約28080方尺,其中有操場(約20000方尺)、園藝實習場(約1000方尺)。儀器標本約值2500元。1935年辦高初中完全中學,是「教忠」全盛時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個班,學生達3000餘人。 民國年代對學校影響較大的事情是1919年廣州的馬路建設。市政公所要把府學東街開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緊靠府學東街的教室、宿舍、操場拆建成馬路。幸好在市政公所當「坐辦」、主管廣州拆城築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學堂當過數學教師,經汪兆銓校長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給「教忠」開創了「賠償補建」的先例,在原廣府學宮的貫道門(今學校的西北部)補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稱龜崗)右旁補建操場。原設在名宦祠(介於翰墨池與仰高祠之間)的附屬小學也因拆平築路,亦在貫道門附近的「深柳書室」舊址補建附小教室。學校師生原由崇聖殿(今中山圖書館南邊)後、番山旁進出,不太方便,於1926年在文德路增闢側門。 日本侵華戰火擴大,廣州的學校紛紛外遷,但「教忠」的負責人卻沒有外遷的打算,曾發出「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豪言壯語。但現實是殘酷的,廣州淪陷前幾天被迫停課,使數十年來購置的圖書儀器等教具在日偽統治時期損失殆盡。廣州淪陷後,金曾澄等在澳門籌設分校,艱苦備嘗,有條件的「教忠」學生都陸續到了澳門復課,又招收當地的學生,一年後中小學生已達1000餘人。澳校校長由學校董事長金曾澄暫兼。1942年初,金曾澄回內地任新職,校董會舉朱葆勤繼任。教務主任沈芷芳也由澳門轉入內地,在鬱南連灘鎮另設一分校以收集內地學生。抗戰期間,兩分校同時存在。 日本投降後,校董會立即派員返廣州籌備復校事宜。校舍大半被敵偽毀壞,圖書儀器校具盪然無存。經過慘淡經營,於1946年春,教忠中學終於復校,仍由金曾澄兼任校長,復校三年才將校舍修復。1949年10月,「廣州解放了,教忠中學和全國人民一樣獲得了新生」(朱葆勤語)。據1950年11月的官方史料記載,教忠中學有11個班,學生407名,教職員25名,其中教師17名。1952年9月與力行中學合並,1953年7月又與萬川中學合並。10月,校董會與全體師生熱烈請求改歸公立,市政府接管「教忠」,並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老校從而邁進了一個新時代。 50年來,「教忠」是一所享有較佳聲譽的學校。萬千學子在此接受基礎教育,他們「或升大學以期深造,或謀職業以展所長,士各有志,不必盡同」(金曾澄語)。校友朱執信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這位舉國知名的校友是「教忠」的莫大光榮。能有像丁仁長、金曾澄這兩位廣東近代最為資深、頗負時名的教育家當「教忠」一始一終的校長,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從人文地理而言,「教忠」這塊「風水寶地」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秦置古縣番禺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料說,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有的認為番禺是一座山。持二山說的,普遍認為位於廣州市第十三中學與孫中山文獻館之間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遺跡。1990年市第十三中學興建新校舍時,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紅土層與紅砂岩,說明學校是番山的主體部分。五代十國時,南漢皇帝劉 NF024 鑿平番山,積石為朝元洞(後更名為清虛洞)。在番山,北宋紹聖三年(1096)官府就設學課士,南宗淳 四年(1244)已建有番山書院,元朝則改創為「廟學及東西齋」,到明清兩代更擴建成規模宏大的廣府學宮,清末康有為的萬木草堂以及丁仁長的教忠學堂,現代的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文德路小學、孫中山文獻館,它們的面積、規模、功能,歷代雖有大小不同之分,但作為文化教育的「聖域」卻長達900年,歷久不變,教澤綿長,人才薈萃,這在廣東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來看亦屬罕見。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前身為私立教忠中學,創辦於1902年,著名民主志士朱執信先生為教忠中學的第一屆學生。1953年學校正式改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項目成員學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學校位於著名的廣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區域文德路,環境幽雅,翰墨飄香,底蘊豐厚;是一所完全中學。現有教學班43個,學生2068人。教職員168人,專任教師125人,其中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3人,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1人,廣州市模範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碩士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30人。
⑩ 廣州市第13中學
應該可以吧,去年分數我記得好像是625 ,要是今年分數線高了15分,你還是能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