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招電話 > 石城縣石城中學地址

石城縣石城中學地址

發布時間:2021-01-25 09:28:17

Ⅰ 稱石城溫革為"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妥當嗎

第一人,一般包涵兩種含義,一是指時間最早,二是指成就最大。
先看時間,溫革生卒時間為北宋時期的1006年——1076年,溫革買書、建藏書樓和講學堂是在寶元中(1039年)開始,許褒告訴李覯是在皇祐五年(1053年),則其藏書樓和講學堂建成,是在1040年之後的十餘年間。
客家是分布在中國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台灣、香港、海南、浙江、澳門等省區的180多個縣和80餘個國家的漢族民系。客家先民從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開始,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明末清初,五次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下,經過千年的演化,逐漸形成的一個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心態的穩定民系。
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客家地區辦學的形式主要有官學、書院、私塾。
官學是指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主要有太學和國子監,地方官學主要有府學、州學、縣學。石城縣學創建於唐長興年間(930年——933年),開始建在城北太極觀左側(今石城中學內),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知縣李祀重建,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黃岌徙郭頭街中街,嘉定五年(1212年)知縣鄭行可又遷到郭頭街下街迎恩坊。元至正二十年(1360)毀於兵燹,明洪武二年(1369年)主簿吳敬重建,九年知縣喬澍遷到城西孝義坊社稷壇左,十二年知縣邵子境又將之遷到城北忠節坊(今二小處)。弘治四年(1491年)遷往城內小西門南(老縣法院處),正德十一年(1516年)毀於洪水,訓導黃存利在忠節坊舊址重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訓導劉龍又在城內舊址建訓導署,只留明倫堂在城外,至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縣唐元嘉將其全部遷入城內。清順治之年(1649年)又毀於兵燹,順治八年知縣董應譽新建於南門。至此修建已達九次之多。在此之後,又多次重修、遷建、再建(《寧都直隸州志卷七·學校志》道光四年修)。說明歷代封建官員對於官辦教育都是比較重視的,這和封建王朝以孔孟之道治天下選人才是緊密相連的。
除了官學以外,自唐宋至清末,歷任官員牽頭,號召全社會集資捐款,興辦書院,聘請學者講學,具有半官方半民間性質。在石城由社會集資辦學的書院有琴江書院、通政書院、龍門書院、橫江書院、長松書院、鰲峰書院、大由書院等。宋時有琴江書院、通政書院,其中以琴江書院最負盛名(《寧都直隸州志卷七·書院志》道光四年修)。
私塾,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據《贛州市志》載:私塾是古代贛州最早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源於漢,盛於晉初。自西晉豫章太守范寧在江西廢除「學在官府」的舊制後,民間私人辦學就活躍了起來。《石城井溪六修鄭氏族譜》載:「懷帝變」(永嘉之亂),鄭鷹從山東東萊遷豫章西山梅井坪,東晉義熙八年壬子(412年)復遷石城南橋嶺。這是客家人在石城居住的開端,至五代,計有48姓遷入,至宋代,計有75姓遷入,至清末已達100餘種(朱祖振1993年《石城客家姓氏源流》)。作為祖先在中原的漢人,他們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子孫後代的培養,興辦私塾當不在少數,在溫革辦學之前石城就出過兩個進士陳恕、許褒。從李覯的文章(「孳孳以教子弟」)可知,溫革的辦學是典型的家庭、宗族私塾,只不過溫革的學堂在私塾之中比較著名罷了。因此,從辦私塾的歷史來說,別說在整個客家地區,就是在石城,說溫革是第一個創辦私塾的人,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從客家地區來說,廣東平遠縣的程旼生卒時間約為公元419——518年,生於東晉末年,比溫革早了近600年。他祖居河南義陽郡(河南省靈寶縣南40公里)。因受「五胡亂華」和「永嘉之亂」影響,程旼率家人及部分族人由河南義安郡沿洛水東向,經汝穎平原到達江西鄱陽湖地域。至公元466年(劉宋明帝泰始三年),程旼家族經贛南遷至南海義安郡屬壩頭(即今梅州平遠縣壩頭)。從此,程旼一族便在此地定居。程旼經歷東晉和南朝之宋、齊、梁四朝十六帝。他生平性嗜詩書,不計名利地位,注重禮儀道德,以德行服人,大家都十分敬重他。當地人那時非常愚昧蠻魯,程旼便到處講學教化鄉民,後又辦起私學,招收當地子弟入塾,傳播中原文化。平時,經常走訪民間,濟困扶危。見當地耕作技術落後,程旼便教給中原的耕作技術,使他們逐步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舊習慣。由於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高帝肖道成仰慕,於是肖道成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後有程鄉」之說。程旼被尊稱為客家的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所以,從時間最早來稱溫革是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無法成立。
再看成就。一所學校或一個教育家成就的標准主要有兩項:一看是否提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二看出了多少人才,特別是突出的人才。溫革的教育思想所知的為:「不得諸外,盍求諸內。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能求功名於外面,何不求之於家族內;自己沒有成功,可以把希望放在子孫後代身上。這其實是客家人的傳統思想,重家崇族,注重後代培養,談不上新意。溫革的辦學出了什麼人才,歷史沒有記載,他直接培養出了什麼有名的學生,不知道。所以從成就上來稱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顯然是更加的說不過去了。當然,他對當地文化知識和文明的傳播,還是作出了積極貢獻的,但是還沒有到客家第一人的地步。
其實,在2006年12月12日舉辦「紀念溫革誕辰1000周年暨溫革早期客家民辦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之前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那麼,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是不是研討出來的呢?查研討會論文集《客家大儒溫革》,收錄溫革客家民辦教育思想研究論文33篇,稱溫革為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的只有1篇,也只是直接稱呼,而不是論述他為什麼是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其他均沒有這樣的表述,特別是一些知名學者如譚元亨、許懷林等。會議的主題也不是研討溫革為什麼可以稱為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
從李覯的文章標題叫「虔州柏林溫氏書樓記」而不是「學堂記」就可看出,李覯通篇著重肯定的是溫革辦藏書樓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溫革辦學堂取得了多大的成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李覯的文章,就沒有溫革事跡的百世流芳,李覯是溫革真正的「伯樂」和知音。李覯的文章寫得太好了,從立意、文辭、結構來說近乎完美,歷代差不多都作為範文來讀,這無疑擴大了溫革事跡的傳播。李覯是把溫革作為道德典型來塑造的,而不是作為大專家、大學者。如果硬要給溫革安上一個「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的頭銜,那不僅有違李覯原意(連李覯這樣學問文章如此好、培養出了曾鞏這樣的學生的人,也沒有第一人的頭銜),顯得很不謙虛,而且溫革老祖宗在九泉之下也是不安心的,對生前品德高尚的他來說不是貼金而是侮辱。
溫革先生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其盡購國子監圖書在荒山野嶺中辦書樓和學堂的文明行為值得大樹特樹、大力宣傳,是客家先賢熱愛知識、傳播文明的典型代表,應稱為客家鄉賢、客家先賢、贛南私人圖書館和講學堂的早期創辦者、客家私人辦學先驅、荒山野嶺的文明傳播者等,這些中性而令人尊崇的稱號,將更加使人敬仰他。正因為溫革品德高尚,為人民辦了好事,才世澤綿延,後代枝繁葉茂、人數眾多,出了許多有用之才。
溫革先生不朽,他為家鄉和人民辦的好事必將為石城的人民牢記。在不乏高官、進士的石城,他能以無世俗功名之身入明清石城鄉賢祠作為石城的四大鄉賢被石城人民祭祀紀念就是明證。

Ⅱ 石城中學的獲得榮譽

學校堅持教學創新,通過教育教學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教研促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廣大教師的業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教研、學科競賽也蒸蒸日上,成績斐然。我校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15個,市級課題22個。僅2002年至今,有800多篇論文分獲國家、省、市、縣級獎或在各級刊物發表;在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中,連續三年有江西賽區一等獎獲得者,在學科競賽中,石城中學學生獲市級以上獎勵400多人次,僅2007年我校學生就獲得國家級獎38個,省級獎20個,市級獎7個。在2005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賴博彥同學獲得贛州市唯一的江西賽區全國一等獎,並順利通過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在2005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石中榮獲江西省團體優勝獎;在2006年全省物理實驗操作大賽中,陳強、魏薇分獲江西省一、二等獎;在2007年市第五屆「英東杯」文藝比賽中,我校的《歲月如歌》節目榮獲第一名,並代表市參加了在湖南郴州舉行的展演,這是我校建校以來文藝比賽獲得的最好成績;2008節目《龍騰蓮鄉》榮獲石城縣燈彩比賽第一名,並被選送為市春晚節目。在2010年市第八屆中學生「英東杯」男子籃球比賽中我校榮獲第二名,這是我縣中學生在團體體育競賽中的最好成績。

Ⅲ 石城高中有哪些

你好 石城高中有 石城中學 贛州市石城縣西華北路170 0797-5712163石城二中 琴江鎮興隆西路 68 號石城五中 希望能幫助你

Ⅳ 石城中學是江西的么大概有多少人

石城中學的網址:抄http://www.jxsczx.com/ 是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的
在贛州地區是很好的一所學校~具體就不知道了。
江西省重點中學----石城中學建於1939年。學校佔地面積107畝,現有學生4500餘名,73個教學班。教職工280人,其中專任教師245人,教師中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93人。
如果還想知道具體情況可以去 石城 吧 或 贛州 吧 問問。

Ⅳ 石城中學2014年實驗班提前招生錄取名單

2016年石城縣石中實驗班招生名單

Ⅵ 江西省石城縣有什麼景點

石城縣簡介 石城縣境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溫潤區。全年日照計1942.1小時,日平均為5.3小時。年平均溫度在15.5—19.1℃之間。年平均自然降水量為1400-1900毫米之間。溫和的氣候、豐富的雨量為農、林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石城縣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宛如一個翡翠亞鈴,鑲嵌在閩贛邊巍峨蒼翠的武夷山脈西側。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20多種礦產,尤以高嶺土具廣闊的開發前景。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植物550多種,其中銀杏等稀有珍貴樹種13種,中葯材138種,其中黃梔子葯材最具規模。達2萬畝之多。此外,高山深澗多,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蘊藏量已查明的有5.38萬千瓦,目前僅開發1/10,大小河溪140條,水質純凈無污染,是發展特種水產養殖的天然溫床。

石城是個農業縣,總結歷年種植經驗,如今已形成「煙(烤煙)、蓮(白蓮)、稻(水稻)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烤煙品質純正,白蓮顆大粒圓,深受四方賓客的贊賞,由此,石城縣先後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中國特產報社三家聯合命名為「中國煙葉之鄉」和「中國白蓮之鄉」。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王潤生毛筆、制葯、服裝製鞋、工藝製品等。同時,著力啟動食品工業,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薏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藉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石城縣是著名的老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對外開放縣之一,今日的石城正上下齊心,團結一致,投入於「小縣大縣城,小縣大產業,小縣大開放,小縣大商貿,小縣大發展」的戰略之中。石城縣有的是人源,資源和洋溢著熱情氛圍與散發著純朴民風的環境,石城縣需要的是資金、人才和技術,需要的是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慧眼與慷慨,「借梯上樓」,「借船出海」。相信明天的「中國煙葉之鄉」——石城縣將更加爛燦輝煌。
石城名勝眾多。既有宋寶福院塔、五龍岩摩岩石刻、楊坊村坊式亭、岩嶺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又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通天寨等風景奇麗的自然景色,尤其是能觀「兩省三縣」的東華山頂景區和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的通天寨丹霞地貌風景區更是遠近聞名。
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羅榮桓、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革命文物和遺址非常豐富,現保存完好的有毛澤東、朱德觀下舊居、紅家壟紅四軍軍部舊址、虎尾坑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第五次反圍剿時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攻克紅石寨舊址。
石城縣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被譽為「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石城又是「燈彩之鄉」,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曾晉京中南海演出。

Ⅶ 江西省石城中學怎麼樣

簡介:江西復省石城中學是制基礎教育的全省名校,江西省省級重點中學。地處武夷山脈的白蓮之鄉——石城縣,石城系客家聚居地,文化底蘊濃厚,人才輩出,歷年來高考錄取率居贛州市前列。學校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教職工250名,辦學規模為高中三個年級,容納學生4000名。
注冊資本:676萬人民幣

Ⅷ 江西省石城縣石城中學A六班老師成員

班級成員這種私密的問題,建議還是直接去問學校比較好。
網路知道回答問題的是普通網友,沒人知道這種私密問題。

Ⅸ 江西省石城縣石城中學高中部2006年擔任校長是誰

溫祖華

閱讀全文

與石城縣石城中學地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