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愛國中學生應該怎麼愛國
愛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但是,愛國不是口號,不是裝潢,愛國要通過一件件小事,有時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體現出來。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的事情做起,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要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而不能像下面故事中的那個中國學生一樣,口頭是一套,而行動又是一套。
看看中國近代史會有感覺 恨與愛是相對的 對歷史侵掠者的恨會增家對祖國的愛
但要慎重否則會造成下一代與別國關系緊張
其實我個人覺得,中學生是可以發揚一下愛國熱情的,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要怎麼發揚.這要從根本上講起,如果每個中學生都像他們那樣去發傳單,不務正業,那中國的未來,我們這些下一代還能繼承發揚么?
中學生的根本是學習,只有學了更多的知識,你才有本去和那些敵對分子去理論,單單去發個傳單,又能起什麼作用???
我認為,中學生的愛國熱情應該表現在學習上,而不是去宣傳那些"莫須有"的事情.很多東西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發發傳單可以從根本上打退那些反對北京奧運的人么???
孟子的那句話說的好,"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所以我們要首先自己強大起來,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期望明天.
還是那句話,要想打退那些反對北京奧運的人,就要強大;要想強大,就要有實力,有根本;要想有實力,有根本,就要努力學習,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Ⅱ 中學生愛國留言
中學生愛過留言,一般都是在表達對於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發展的貢獻,能夠在國家的環境下,能夠健康成長,都是其中的功勞,長大了,有能力了,就會報效祖國。
Ⅲ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如何愛國
1、要通俗形象地講清愛國主義的含義與內容。
小學、初中學生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還是感性認識。教學中,如果教師對抽象的概念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生會乏味和厭學。只有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將高深道理淺顯化,將精彩情節形象化,才有利於學生掌握。
具體做法是要從講述古今英雄報效祖國,甚至捐軀的壯烈歷史故事入手,使之產生同感共鳴。如講述「兩彈」之勛鄧稼先懷看滿腔愛國熱情,沖破帝國主義重重阻撓於1950年四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議,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祖國核彈的研製工作,為祖國國防事業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勛的業跡。這既可使學生從身心上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又能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即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萬年來固定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再從理論上分析其含義,使學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到愛國感情表現為對祖國壯麗山河、燦爛文化、悠久歷史和一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熱愛,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關心。「知之深、愛之切」,從而能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還可組織學生召開「尋偉人足跡,學愛國精神」的主題班會和「愛國、立志、成才」演講比賽會等,講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導「行」,達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2、要運用歷史和現實的典型事例,幫助學生提高對祖國的認識。
①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教育,奠定愛國思想基矗即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地理、歷史書籍,對學生進行國史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凝聚力;引導學生重溫中國近代史,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國情。如組織學生參觀抗日戰爭遺址、抗戰展覽館,觀看《南京大屠殺》等影片、請見證人作報告等,使學生真正懂得祖國的生存和發展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真正理解「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②寓教於鄉土教材之中,使學生的愛鄉之情升華為愛國之情。鄉土教材對學生說能耳聞目睹,有具體感受,易於理解,應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和地理狀況,了解家鄉的特產及名勝古跡,知道家鄉今昔變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Ⅳ 中學生怎樣愛國(100字)
1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2熱愛祖國內的歷史和文化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熱愛祖國的民族大家庭,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在學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謝謝 ,希望給個最佳, 好嗎 ? ?
Ⅳ 中學生如何愛國
處於迎合世界潮流和反攻復國大時代里,身為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我們--中回
學生,對於答國家前途的開創,民族的生存,實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與其不可
拒絕接受的時代使命。
從中外歷史來觀察,多少人立大業、做大事,為國家留下轟轟烈烈的事跡,
這便是「愛國」。 國父在大學讀書時期,見清廷政治腐敗,屢次受帝國主義的
侵略,國際地位較低落到有「次殖民地」的危險,於是就立志革命,推翻滿清。
國父這種有理想、有抱負、具膽識、重情操、又富於國家觀念的愛國行動,值
得效法。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中學生應該如何愛國呢?最重要的是,現在
努力用功讀書,充實自己,以後為國盡力。其次是遵守校規,不做對國家有害的
事情,以後到了社會,也將是一個守法的好國民。
處於迎合世界新潮流和反攻復國的大時代中,我們要開創富強的中華民
國,愛中華民國,這便是「愛國」。
Ⅵ 中學生該怎樣愛國
基本要求
1、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2、愛自己的骨肉同胞;
3、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4、愛自己的祖國。
優良傳統
1、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維護統一,反對分裂
4、同仇敵愾,抗禦外侮。
(6)愛國中學電話擴展閱讀:
1、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諸如被馬克思高度評價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發明",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為人類文化源頭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莊哲學、孔孟儒學等等,從中學生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物質文明史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優越感受。
2、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諸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式的仰天長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熱烈呼號,都表達了先賢諸哲對罹難祖國及其命運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
這種蒼涼的憂患意識,貫穿於整個中國文化傳統之中。以憂國憂民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和內容,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3、培養學生為了祖國的新生和發展而舍棄個人一切的使命意識與犧牲精神。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這種充滿悲劇美的千古絕唱,頗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愛國熱血。應當說, 在面臨民族生死存亡、"小我"與"大我"兩者之間必擇其一的關鍵時刻往往最能迸發出愛國主義激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國主義
Ⅶ 中學生愛國主義文章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基礎工程。我
省在全面貫徹《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精神,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
的過程中,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落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取得了較好
的效果。自中共中央頒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後,進一步推動了我省中小學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向著普及縱深方向發展。
一、明確教育任務,開展調查研究,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中小學德育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
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為了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廣泛地
進行了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狀調查。1949年上半年,由省教委組織調查組先後到大悟
縣、應城市、武漢市武昌區,聽取了縣市區教育部門的匯報,除請政府負責人及宣傳、
團委、婦聯、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的同志進行了座談外,還同時19所學校(小學
5所,初中4所,高中6所,其它4所)的校長、主任和教師舉行了座談。各地反映,近
幾年來,我省中小學教育工作,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
少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據一所小學抽樣調查,不知道「十一」國慶
節的學生佔有15%,不知道國歌叫《義勇軍進行曲》的佔58%,不知道我國是「四大
發明」的文明古國的佔16%,認為外國比中國好,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好的佔有16%,
不知道為什麼要升國旗的佔60%,長大了出國賺大錢的佔領23%,不了解帝國主義侵
華史實的更是佔大多數。通過調查,我們感到震驚,不僅增強了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
育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也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任務。
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知道和認識祖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的基
上,產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學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仰和人
生觀立志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
緊密聯系實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我們針對學生對國旗、國歌、國慶的基本
常識。進一步又針對學生不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缺乏足夠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甚至認為外國比中國好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在全省普遍開展了『兩史一情』、香
港回歸祖國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方面的教育,激發他們崇敬和學習民族
英雄「興我中華,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為維護國家獨立、自
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思想觀念。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時代特徵。黨的基本路線
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主題。我們針對學生對『社會主義好』缺乏足夠認識的問
題,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實際,廣泛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基本路線教育
活動。很多地方和學校組織了「在祖國懷抱里成長」、「改革開放使祖國欣欣向榮」
等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進行「五看」的社會調查:看個人變化,看家
庭變化,看學校變化,看學校附近一條街的變化,看本地區的變化。「看變化,頌祖
國」、「看變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還有不少地方和學校,不僅開展了十
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縱向對比教育,還結合開展了橫向對比的路線教育,同同等發達
程度的國家比成就,同發達國家比發展速度,激發了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二、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
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落實,關鍵在於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把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豐富,涵蓋較廣。我們在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時,主要考慮了如下四點:一
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確定教育的可接收性;二是,根據教育內容的整體內涵,確
定教育內容的序列性;三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結合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針
對性;四是,在教育內容的漸進和深化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連續性。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
活動方式。小學生心底純潔,活潑好動,熱情高,但知識面窄,缺乏理性認識能力。
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是激發他們的主義情感,憎惡帝國主義的侵
略,了解祖國的偉大,從行動上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積極向英雄人物學習,
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各小學在開展「祖國
在我心中」、「我是祖國的花朵」、「我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等專題教育活動時,
形成了「九字活動系列」。即:唱(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繪(描繪
祖國錦綉河山);看(革命遺跡,歷史名勝,建設成果);讀(英雄故事、歷史故事);
講(祖國變化、英雄事跡);寫(贊美祖國、贊美英雄、抒發情懷);做(學英雄做
好事、努力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和行為規范);展(活動成果、報國之志)。這
些活動深深地扣動了兒童的心弦,省實驗小學的「武漢是三好學生」王燕在去杭州參
加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前,深情地要求再當一次「升旗手」,立志將來當音樂家
為國爭光。
對於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
更高的要求,以課堂滲透教育為主,輔以有廣度和深度的課外活動。挖掘各學科中蘊
藏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和學科愛國主義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
外活動方面,主要是用講座、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參觀等形式,有計劃、有
目的的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熟悉國情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導
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堅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
(二)、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內涵,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愛
國主義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和整體內涵。在實施教育時,各學校分層次,精心設計專
題;在序列內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階段性和連續性。在小學低年級一般設計了「偉大
中華十知道」、「祖國山河多壯麗」等專題;在小學中年級安排了「偉大祖國名人多」、
「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專題;在小學高年級安排了「屈辱的歷史、奮斗的歷史」、
「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等專題。在活動安排上,由參加嚴肅、隆重升旗儀式,搶答
祖國基本知識,聽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參觀祖國名勝和革命史跡,到較系統搜
集、編出《英雄譜》、《名人名言集》、《中華集錦》等。武昌曇華林小學精心設計
了「三個了不起」的專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校學生在回答記者采訪是說:「參
加了『了不起』的教育活動後,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有一種要大聲疾呼的激情:
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學階段按照學生思維日臻理性化特點,分別安排了「知我中華」、「只有社會
主義能夠救中國」、「騰飛的中華」等專題。很多學校還結合湖北的特點,編寫了系
列教材和製作了系列幻燈片:《錦綉湖北——湖北名山秀川、建設成就講話》、《鐵
血豐碑——湖北革命斗爭史講話》、《楚天英傑——湖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講話》,
系統地對學生開展了愛國主義序列教育,有的學生在演講中說道:「我們腳下是中華
的熱土,身後是祖國的錦綉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
忘記祖國的興衰大業。」
三、探索教育規律,優化教育方法。
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各地在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內容需要,貼切地
選擇教育方法,一般都採用了調查研究、比較、典型導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通過調
查、訪問、參觀、讀書等方式,增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
教育,我們在總結各地活動經驗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定點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
索愛國主義教育規律。
(一)、滲透教育法:學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是實施愛
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在校大量活動和受教育是學科課堂學習,對於中學生尤
為如此。因此,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
從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滲透的「六有」原則。即:有「意」
有意識地發掘學科中顯性或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針對
性地確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有「機」——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融溶於載體,做到淡
化痕跡、「潤物細無聲」;有「度」——適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沖淡學科教
學本色,學生易於接受;有「序」——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滲透;有「效」——講求
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科和較學內容,探
索出了「程序法」、「四環節法——知事、明理、動情、養成」,「聯系比較法」等。
如有的數學教師講利用正切函數值解直角三角形時,引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稈子影
長確定季節和時令的歷法作例證,利用「四環節法」學生學了知識、激發了民族自豪
感。對於歷史、地理等具有很強的顯性愛國主義因素的知識,又採用「聯系比較法」,
擴大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二)、環境教育法:充分利用校園的愛國主義文化環境的布置和創造濃郁的愛
國主義教育氛圍,讓學生在環境中熏陶,潛移默化,內化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增長愛
國主義見識。如一走進武昌實驗小學校園,綠樹成蔭、甬道繁花縈繞,大紅色巨幅校
訓:「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立刻印入眼簾。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內《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舊址》和惲代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工作過的史實,給最優秀少先隊命名為「惲代
英中隊」,開展「革命紅旗代代傳」的活動。很多學校都注意建立了具有愛國主義教
育意義的長廊和甬道。用中國歷史名人、名言錄掛幅裝點室內環境氛圍,是一種很具
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的隱性教育課堂。
四、加強領導,重在建設,形成教育常規。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常規教育。要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常規,首
先,要加強領導。中共湖北省委貫徹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精神,制定、印
發了《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細則》,文件明確指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
全省人民整體素質的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
對這項工作的領導,並從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支持;還對教育的內容、對象、建
設、實施等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和部署。為了加強領導,我省成立了由省委宣傳部牽
頭的愛國主義教育協調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十分重視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對愛國
主義教育意義的認識,加強理論建設,組織專門班子,撰寫了一批有理論深度的文章,
加大宣傳力度,造成輿論氛圍。為了指導面上工作,省教委等五單位聯合在武漢市武
昌區辦點,批轉了中共武漢市武昌區委員會《關於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細
則》的文件;第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四為主」的指導思想,即:愛國主義教育是
全民教育,其重點是青少年;學校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課
堂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力軍。第三,愛國
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除上述理論建設外,各地都結合本地實際加強了
對教材、基地和制度的建設,多年來,大多數學校都編寫了愛國主義教育序列教材,
同革命紀念館、所、部隊等開展共建活動,創建了一批基地,全省由省政府行文,正
式命名了4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地也充分開發教育資源,相繼建設了一批本
地的教育基地,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作用,文件還明確規定: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
基地對中小學生有組織的參觀活動要優先安排,實行收費參觀的單位,在節假日及雙
休日對中小學師生有組織的參觀應實行免費開放。同時,省教委還組織編寫了《中小
學生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觀賞指南》以及序列教材。武昌區教委頒布的《武昌區
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常規十條》規定每個學生都要知道武昌農講所、辛亥首義舊址、
鐵軍、起義門、九女墩、六一亭等革命史跡…。要求各校在『五.四』、『七.一』、
『十.一』等節日組織相應的愛國常規教育活動。全省還定期開展「黃鶴美育節」大
型活動,多種形式匯演愛國主義節目,對全省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
用。各地和學校還相繼制訂了愛國主義教育常規制度,結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中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重點加強了訓練,形成常規。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都明確規
定一年級新生入學和每學年,必須對學生進行國旗、國歌、國徽、首都及祖國版圖的
教育。通過上述安排,基本上達到了使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常抓不懈,充分發揮其時代
主旋律的作用。
Ⅷ 上海市愛國學校初中在靜安區的排名
育才中學不是靜安區的
1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
2 靜教院附校
3 上海市內西中學
4 上海市第一容中學
5 上海市五四中學
6 上海市愛國學校
7 培明中學
8 上海省吾中學
9 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
10 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
11 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
12 上海民立中學
13 時代中學
14 民立中學(西部)
15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Ⅸ 中學生該怎樣愛國 資料
自古以來,在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從來都不缺乏愛國者ο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我們太多仁人志士面對外侮,捨身取義---'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ο」
正因為有了他們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這代人才擁有了和平安詳的生活ο'活在平淡歷史中的人民是幸福的ο」但這個價值多元、社會劇烈轉型的年代,我盡管相信依舊有太多愛國者,但由於缺乏戰爭烽火的淬煉和民族大義的考量,尤其是這個全球化的年代,當人類共同價值成為維繫世界的主要信仰基石,辨別愛國者已相當不易,盡管很多人整天高喊愛國ο
'今天,我們該怎樣愛國?」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很難回答ο我對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都深表懷疑ο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思考,並走在路上ο
關於怎樣愛國,我沒有現成的答案ο但我知道什麼人永遠成不了愛國者ο
首先,我不相信不懂愛的人會愛國ο第一要義是自愛——'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ο」
胡適先生在一個動盪年月曾經的忠告穿過漫長的時空隧道,至今仍在提醒著所有人: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愛國的,你愛國的前提是將你這塊材料雕琢成器ο所以為了對得起養育自己的祖國,首先就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每天浪費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獲得的糧食ο所以對於有些口頭愛國者來說,當務之急是愛自己,使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多於索取ο我相信不愛父母的人,高喊愛國也純屬扯淡
ο盡管我們經常將祖國比喻成母親,但我覺得一個為了母親背叛祖國的人盡管不高尚,是可以饒恕的ο但我堅決不相信一個不愛母親的人會愛國ο當然,我們還要老師,愛朋友,愛那些給予我們溫暖和力量的人ο因為愛的本義就是無私付出ο
作為全球化背景下成長的一代,我希望孩子們的愛國能走得更遠,心胸更博大,視野更開闊,那就需要愛自然,愛這個環球同此涼熱的藍色星球,避免類似寂靜的春天這樣的悲劇重演ο
所以,我認為當代愛國主義首先是人本主義、人道主義ο是基於人性深處關於善良、真誠、無私、利他、勤勉等美好情感的整體匯聚和絢麗釋放ο
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我們才有資格重溫孔子在2600多年前的期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ο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才能無愧於心地說:'我愛你,中國
Ⅹ 愛國中學的學校簡介
校址在上海市威海路。前身為愛國女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蔡元培與章炳麟在上海組織中國教育會,決定自辦女校,設於派克路(今黃河路)登賢里。其他發起人有林少泉、黃宗仰、吳彥復、陳夢坡。胡厥文長期任學校校董。經費由英商哈同夫人羅迦陵(華人)捐助。旨在「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替」,提倡女子教育,授以生產技能,學以致用。主張『革命精神所在,無論其為男為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首任經理蔣智由,旋由蔡元培、鍾憲鬯繼任。二十九年遷泥城橋附近福源里。設預科、本科。預科分兩級,初級,2年畢業;二級,1年畢業。本科分文科、質科兩部。章炳麟等來校兼課;黃興、鄒容、秋瑾、徐錫麟等曾以學校為革命聯絡點。三十年蔡在校秘密組織光復會。除本科、預科外,附設手工傳習所。宣統元年 (1909)遷河南路鴻安里、海寧路天保里。 1914年增設體育科。 1927年改名私立愛國女子中學。 1930年自建校舍於江灣塵園。 1931年高中部增設師范科。1932年「一二·八」事變,校舍被毀,借法租界貝勒路志成小學上課,旋遷呂班路大陸坊。後在江灣塵園重建校舍遷回。1937年「八一三」抗戰校舍再度被毀,借南陽路二大廈為校舍。1938 年曾建立中共支部。1940年蔡元培逝世,校圖書館稱孑民圖書館以紀念。1956年改公立,改愛國女子中學。1959年改愛國中學,男女兼收。1963年恢復為愛國女子中學。 「文革」中改愛國中學。1980年衛星中學並入,遷現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貫徹執行教育方針,繼承和發揚重精神教育的傳統,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重視教學改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科學的教學管理,重視科研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體育以強健體魄為本,堅持強身與提高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