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測題目
第一題,求長方體對頂點的最小距離,可以忽略一個對面,把長方體攤開,得到內一個長方形,計算對角線就行容,有三種方法,最短的是(70^2+50^2)^0.5=7400^0.5約等於80多,答案D
第二題,乙、庚的年齡不相同,說明一個是17歲,一個是18歲,甲、丙和戊年齡相同,如果3人是17歲的話,則有4人17歲,矛盾,則甲、丙和戊18歲,
同理甲與庚的性別不相同,一男一女,乙、丁與己的性別相同,如果為女生,則有四個女生,矛盾,則乙、丁與己為男生
因此最好獲得推薦的是A.庚
② 民國時期怎麼進行高考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廢除科舉考試),是在1902年10月14日進行的。當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之後,京師大學堂准備正式舉行招生考試。京師大學堂為了招到最好的學生,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督撫們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進行選拔,擇優錄取。這相當於初試。初試之後,把優秀學生送到北京,參加京師大學堂組織的統一考試,這就算復試了。這次考試就全面向西方靠攏,採用百分制評定考生成績,以60分為及格,100分為滿分。中國以60分為及格分數,是在1902年開始的。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民國統一的全國性高校招生考試,跟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時間比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准;制定及頒布試題;復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它相關事宜。同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
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場。所以到了1942年,全國統一高考就暫時中止了。民國進行全國統一高考時,也曾經採取「靈活」的招生辦法,其中有一種叫「保送免試」,跟現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時成績很優秀的學生直接保送上大學。區別就在於,現在是少數重點中學才有資格推薦保送生,而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中學都可以進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