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霸高考完說"愛情能那麼簡單就好了"是怎麼回事
高考結束,一位「考生」突然在微博上火了
這調調,和霸道總裁文莫名相似啊:
我得到了江山,卻得不到你;
我贏了全天下,卻輸了你;
失去你,得到這世界又如何……
看來,學霸們的情路,都有些坎坷啊……
㈡ 08屆的天津第二南開中學的高考最高分
600分以上的不超過10個
一本的少之又少,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反正二南開就是一個垃圾學校,高分進低分出。
高三沒有把關老師,校風極差,我就是08屆的。
我勸你別來,不信就算了。
㈢ 天津南開中學今年高考成績如何
高分從佔全市20%
降到10%多
康校長說的
文科狀元一中結果,理科狀元花落耀華,素質教育南開最佳!
我就是南開的,去年高分尖
今年高分不突出,但均分高
㈣ 我特別喜歡成都,想在成都上大學,但是現在成都已經變成了網紅城市了,明年高考時分數線會不會變得很高
網紅成市跟教育沒有任何關系。主要還是要看你自生的成績是好還是壞。至於專明年的高考分數線會不會變胖屬很高,一般來說,要看明年考生的成績的好壞。如果,大部分的考生的成績都不錯,那麼分數線就可能會高一點,如果,大部分的考生的成績都不怎麼好的話,那麼高考的分數線可能就會低一點。總之就是要考好一點,這樣無論高考的分數線是高還是低,你都能考上。
㈤ 2011天津南開中學高考成績怎麼樣
看看這個,南開里只要你能在250名以內,南大天大准沒問題
「市五所」高考成績
南開中學:
參考人數477人,600分以上280人(理科237人,文科43人),占參考人數的58.7%,650分以上43人,660分以上18人,理科3人進入全市實考分前10名(692、686、683分),文科3人進入全市實考分前10名(654、648、646分),清華、北大保送和考取28人左右,平均分、重點率今年均未公布;
耀華中學:
參考人數569人,600分以上309人(理科285人,文科24人),占參考人數的54.3%,650分以上54人,660分以上28人,理科實考分最高分699分(天津市理科第一名),文科實考分最高分643分,清華、北大保送和考取26人左右;
天津一中:
參考人數460人左右,600分以上238人(理科223人,文科15人),占參考人數的52%,650分以上41人,理科實考分最高分684分,文科實考分最高分637分,年級平均分595分,重點率97%左右,清華、北大保送和考取15人左右;
新華中學:
參考人數480人左右,600分以上197人(理科180人,文科17人)(新華公布的600分以上人數是217人,多出來的20個人似乎是華寧學籍的),占參考人數的41%,650分以上19人,660分以上7人,理科實考分最高分670分,文科實考分最高分651分(河西區第一名),年級理科平均分591.5分,文科平均分560.2分,重點率理科96.42%,文科91%,清華、北大保送和考取11人;
實驗中學:
參考人數470人左右,600分以上175人左右,占參考人數的37.2%,理科實考分最高分683分(河西區第一名),文科實考分最高分642分(河西區第二名),清華、北大保送和考取11人。
㈥ 高考狀元變身"網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近日,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新狀元們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網路的迅速傳播下,狀元們迅速走紅。
最開始大規模傳播的是「狀元顏值」,這是個看臉的時代,狀元也不例外,一夜成名的他們難以避免被大眾的好奇心消費。
還有,小編細心地整理了狀元們起了什麼名字。
微博上,狀元們還進行了直播。
狀元們一夜之間成為「網紅」。
在常人眼中,他們是即將進入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名校繼續深造的學霸,是成績優異勤奮刻苦未來無限光明的天之驕子。一年又一年的高考在進行著,媒體們亦樂此不彼地報道著新出爐的狀元們。
而公眾對優秀的人,尤其是在高考這樣的重要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總是充滿了興趣。
微博上人氣很高的2012年青海高考理科狀元,郭文韜,今年從北大畢業
我的父母從小學就開始收集各種各樣的狀元報道給我看。我媽還細心地做了剪報,劃重點做標注後再給我看。
然而,很多年前,我便對狀元報道失去了興趣,因為媒體所報道的狀元們實在是太相似了,個性被共性所淹沒。他們要麼是沉穩文靜的,要麼是活潑開朗的;他們在學習上不是刻苦鑽研型的,就是善於思考和提問型;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他們是認真好學很好相處的;然後是他們的愛好,書法、樂器、打籃球出現概率最高。按這個範式,我想很快就能寫出一篇「狀元報道」。媒體們或多或少地對狀元們進行了包裝和修飾,以讓他們更符合我們對狀元的期待。
從某種程度上,出現在新聞中的狀元們都是被剪輯的人,我們看到的他們都是片面的,因此失真了。
北京理科狀元周展平和媽媽接受采訪
為什麼狀元們的媒體形象越來越模糊和雷同呢?我覺得原因有兩點。一是狀元其實也是普通人,他們和同齡人一樣,但媒體用關注對他們進行了拔高。我相信狀元們身上的優秀品質許多學生也具備,但因為狀元的身份,我們贊賞他們遠超普通人。我想這就有點結果重於過程的意味在裡面了,媒體和公眾是「倒推」狀元們的,有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第二點是當媒體采寫狀元報道時,一個隱藏的前提是,我們是因為分數,更確切地說,是因為高分才關注到這些學子們的。這是受眾最關心,因此也是媒體最感興趣的的議題:他們為什麼考了高分?他們怎樣考了高分。這就使得投向狀元的目光,從一開始就加了一層濾鏡。
當你讀狀元報道時,你有沒有不假思索地這樣想過——
「你看他平時參加這么多社團活動,竟然沒影響成績。」
「你看她成績那麼好,竟然還有那麼多才藝。」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狀元報道通常都涉及性格為人,愛好,日常生活,同學老師評價等,除了作為補充豐富人物形象的功能外。
我認為,媒體或許也意識到了只報道分數和學習,這樣實在太功利導向與應試教育導向,因此加入的這些內容,像是一種補償機制,但由於前提和我們關注的出發點,狀元的性格,才華都具有了某種附屬性,潛台詞是這些無關緊要的,有則更好,沒有也無所謂,重點是他們是狀元。
關於狀元的另外一點思考,或許大家都不太願意提起。
如果說狀元是高考在社會中的陽光,勵志而正面,那麼它同時也投下了陰影,即關於對高考這種現行制度的反思。
教育在許多人心中,成了一種通向成功的體制,這種思維背後,是重視分數,乃至分數至上的粗暴評判,是一種無奈的畸形化。澎湃新聞22日報道了四川高考生自殺,對此學者熊丙奇認為「指責學生父母於事無補,社會對分數至上理念的宣揚讓教育變得浮躁」。
當我們圍觀學習精英狀元們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也有相當多的人被高考和社會對待高考的態度所傷害,從而痛苦甚至絕望呢?
我們對做題-考試-升學這樣的學習模式向來缺乏好感。
當「高考工廠」、「吊瓶班」這樣的新聞出現時,我們總是對教育的現狀感到痛心。而當我們面對狀元時,則又恢復了好感,好像忘了他們也是從這樣的系統中走出來的。雖然,前者確實是極端的個例,但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絕不是一段輕松愉悅的學習時光。我們的態度似乎是矛盾和分裂的。一邊想要批判它,一邊為在這個過程中勝出的尖子送上鮮花。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質疑這種評價標準的合理性的同時,我們依然頻繁地使用著他,因為社會使用著它,絕大多數人也使用著它。
狀元這個詞和另一個詞似乎總是一起出現,那就是「學霸」。
學霸這個詞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呢?一方面,它可以指代那些成績名列前茅的人。另一方面,它指代的是那些學慣用功,挑燈夜讀,天天泡圖書館的人。
這兩類人是一種人嗎?
顯然,他們有所重合,但不是完全等同的。
而我們很多時候,卻把他們混為一談。學霸更像一個標簽,提到它我們下意識地想到了厚厚的題集和鏡片與密密麻麻的筆記本,這些讓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無趣乏味的事物。
我有一種這樣的感覺:
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稱「學渣」,即便是那些成績還不錯的也不喜歡被人叫「學霸」,總是擺擺手說:「唉,我就是個學渣」。
有幾次期末我的成績還不錯,同學們羨慕地說「學霸」;當我准備開始做作業時,一旁還在吃喝玩樂的別人看到了,也會感嘆一句「好學霸啊」。
聽到這樣的「誇獎」我總是開心不起來,因為我開始學習了,好像就不接地氣了。
「學習是苦差,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是許多人的看法,因此能堅持乃至樂在其中的人必定都是毅力超群的,當我們用學渣自稱的時候,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實際上卻感到心安理得,因為和「學霸」比,自己的意志不堅定,自我管理還無能,所以成了弱勢群體。
反觀學霸,學習是他生活公轉的中心;與此同時,學渣則把時間大把地花在了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上;而學霸簡直成了苦行僧。
當我們說「你好學霸啊」,我們實際上想說:「我可做不到」。
盧凱悅
2014年,被媒體稱為「美女學霸」的盧凱悅,未參加高考就收到了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在內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當被問到究竟憑著什麼條件打動眾多英美名校招生官時,盧凱悅說,她也沒有答案,唯一可以傳授的經驗是:做最真實的自己。
我想,盧凱悅絕對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學霸。
當我們習慣用「學霸」、「狀元」來統一表示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的肯定及贊揚時,我們下意識地把他們的優秀簡化了。難道他們只是成績好和分數高嗎?
如今,「狀元」和「學霸」成為了標簽,成為了我們建構對一個學生印象的快捷路徑,但我們也很容易選擇性地忽略了屬於他們的另一些閃光點,而這些閃光點往往比分數、榮譽、排名更重要。
一個精彩的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他們的世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可是,大家卻對他的成績最感興趣。相比之下,其他方面都成了點綴,沒有也無所謂。
所以,當我再回頭去讀狀元報道的時候,讀到那些描寫他們學習之外、一筆帶過的事情的時候,我想是不是記者其實也有點心虛呢?
因為狀元和學霸或許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豐富和優秀,我們卻狹隘地從成績這個角度去看待他們。
高中的時候我加入學生會。指導老師曾對我說:「你的其他榮譽和經歷都是0,而成績是最前面的那個1。正是這個1,才讓你後面的0有了意義。」這句話令當時和現在的我都感到有點寒心。
如果說狀元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投射了人們對於金榜題名式成功的高度期望,那麼它更是一個巨大而刺眼的光環,讓人們屏蔽掉除了分數之外的其他東西。
所以,「狀元「其實是一種做減法的誇獎,當讀書是否有用、知識改變命運是否正確被拿出來廣泛討論時,它和「學霸」都逐漸成為了一種變味的賞識。
當「學霸」和「狀元」的含義在人們心中從學習好,到努力學習,熱愛學習,再到一心學習,只會學習,甚至到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時候,我認為,這就不再是一個誇獎的詞語了,而是一個需要批判,值得反思的詞語。
前幾天有這樣一則新聞:
在報道中,曾經風光一時的狀元們的近況顯得「不盡人意」,可以說相當平凡,其中有一位女生還讓記者「幫忙徵婚」。
這則新聞令不少人感受到了狀元們的「落差」,從而對狀元,以及對這種過於關心狀元的現象感到失望。點贊最多的留言這么寫道:
當媒體和公眾們追捧狀元的時候,反對和不屑的聲音幾乎和贊揚聲音幾乎同一天誕生。
持「高分低能」、「狀元又如何」觀點的人們,舉出歷史上的落榜名人和成績不佳的富商,試圖推翻這股推崇狀元的思潮。但仔細一分析他們的「成功觀」卻又令人感到疑惑:成功確實不是一次高分,一個狀元的頭銜所能帶來的,但成功就意味著出名和賺錢,或者是名利雙收嗎?我覺得無論追捧或者反追捧的聲音,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把成功寄託在了分數上,一個把成功寄託在了別的事物上,如名利。
如今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工作的馬蘭潔是1981年連雲港市高考文科全市第一名。回想起20多年前的高考經歷,她說:
「那早已經過去的事,成為狀元只是一種偶然,個別朋友可能告訴過我的孩子『你的媽媽是位高考狀元』,我自己是不會主動去告訴孩子我曾經也是高考狀元,因為沒有必要,人不能為過去的榮譽而活。
炒作狀元是社會的失敗。
無論高考是否取得成功,是否成為狀元,都不能代表一輩子的成敗。」
當一部分人忙著「光環化」狀元,另一部分人忙著「去光環化」的時候,他們都帶有了某種壓抑和焦慮。不是仰視狀元,就是俯視狀元,很難平視狀元,這是媒體和公眾常常遭遇的局面。
在高考這樣突如其來的成功面前,無論考生還是我們都很難有平常心。我們如何看待狀元,就是我們如何看待當下社會對個人的評價體系。事實上,至少是目前為止,這個評價的標准還是僵化和單一的。
這條評論說得很好:
為什麼當我被人叫學霸時會不那麼開心呢?
是因為「別人在玩耍而我學習不接地氣」嗎?
我突然想到,進入大學後,評價一個人的方面變得更多元了。你可以是實習達人,社團骨幹還有創業先鋒,而別人如果還從成績上來誇你的話,是不是意味著你在別的方面其實做的不夠?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希望別人能夠看到除了學習還算挺用功,成績還不錯之外的我,也希望我們能在看待學生時,有成績和分數之外的出發點和視角。
當大家越來越不看重「學霸」和「狀元」這些詞語的時候,當媒體和公眾不再把「狀元」和「學霸」當做一種獵奇的,鄭重的,公開的,例行的表彰儀式時,我相信,這是一種社會觀念的進步。
作者:頭條號 / 新聞傳播學研
鏈接:http://toutiao.com/i6300296215892328961/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㈦ 聊聊有人說「讀書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網紅」,你怎麼看
一種非常膚淺的看法,他忽略了內在,忽略了更本質的東西。
㈧ 重慶南開中學這幾年的高考成績好像在下滑,現在理科到底重慶一中好還是重慶南開中學好
毫無疑問是南開,南開去年確實沒考好,但看學校還是要看長期,南開中學連續多少年清北人數都是50人以上,持續重慶第一,其他各項指標也是遙遙領先。至於其他軟性指標,校園環境,文化底蘊,學校歷史什麼的,估計重慶市沒有一個學校敢比較的。
㈨ 2016年天津南開中學重點班高考平均分
2016年,市教委規定不允許發布平均分。我們只知道南開中學理科全年級平均分比一本線高了100多分(應該是100零幾分),具體就無法公布了。至於某個班的分數,更無法公布了……
㈩ 求問知情人,重慶南開中學 融僑的學生高考情況
你好,南開2012級高考情況(含融僑校區)如下:上一本比例,文科50%,理科70%
二本比例我不太清楚,詳情可關注重慶南開中學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