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城門中學的辦學歷程
福州城門中學前身為創辦於1896年的全閩大學堂,1903年11月改名福建高等學堂,1912年1月為福建高等學校,1914年1月為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1月為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29年2月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1929年8月又改名為省立福州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春遷往福建省沙縣城關,1939年省立福州中學奉命將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為二個學校,名為省立福州高級中學和省立福州初級中學,1945年省立福州初級中學遷往閩清六都,更名為福建省立閩清中學,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1946年1月省立福州高級中學遷回福州三牧坊,復名省立福州中學)1950年7月福建省立閩清中學遷往閩侯南嶼並易名為福建省立閩侯中學。1954年福建省立閩侯中學高中部遷往前閩侯城門三角埕(現校址)並改名為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為當時的省重點學校,1956年增設初中部,1970年春,由於行政區劃變動,劃歸福州郊區更名為福州城門中學。
學校地處福州南大門倉山區城門鎮境內,距福州市中心約12公里,臨我省交通主幹道福廈公路(324國道),學校佔地面積115.96畝,建築面積19767.26平方米。學校現有42個教學班(高中18個教學班,初中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952人(初中學生1191人,高中學生761人),教職工人數155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中級教師52人)。
2002年我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創建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設研究實驗校,學校的德育工作以「關注社會、關愛他人、關懷人生」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注重道德實踐環節,強化道德行為規范,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中學生明禮友善、道德行為養成的基本方法、途徑,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學為中心,以常規求質量,以管理求效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深化教改課題研究。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校英語組根據國家教科所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標准實施實驗》主課題,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子課題——《情感、自主、合作、激勵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並在課堂教學中認真貫徹實施,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12月我校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優化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2000-2004年學校創設了「激趣、互動、探究、提高」的課改總課題,下設九個子課題;以發展學生素質為本,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2004年10月份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結題匯報暨市級教學開放日,有31位教師進行了公開觀摩教學,5位教師進行課件展示,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2005年學校又創設了:「過程教學中體驗認知的情境創設」的課改新課題,下設12個子課題。
近幾年來在市教育局斥資近千萬元,我校校園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建了仿古式的初中教學樓、高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階梯教室、建築面積達9225平方米,並按一級達標要求配備了物理實驗器材3套、化學實驗器材3套、生物實驗器材2套,有微機室2間,配有微機120台,學校圖書館藏書24237冊。
2. 福州城門中學哪年從市屬學校變成區屬學校
州城門中學前身為創辦於1896年的全閩大學堂,1903年11月改名福建高等回學堂,1912年1月為答福建高等學校,1914年1月為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1月為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29年2月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1929年8月又改名為省立福州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春遷往福建省沙縣城關,1939年省立福州中學奉命將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為二個學校,名為省立福州高級中學和省立福州初級中學,1945年省立福州初級中學遷往閩清六都,更名為福建省立閩清中學,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1946年1月省立福州高級中學遷回福州三牧坊,復名省立福州中學)1950年7月福建省立閩清中學遷往閩侯南嶼並易名為福建省立閩侯中學。1954年福建省立閩侯中學高中部遷往前閩侯城門三角埕(現校址)並改名為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為當時的省重點學校,1956年增設初中部,1970年春,由於行政區劃變動,劃歸福州郊區更名為福州城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