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2009年理科重本上線的有多少人
經過三年努力,高2009級全體師生克服生源不理想等困難,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專。學校黨政工團特向高2009級全屬體師生表示熱烈的祝賀。
據區招辦初步統計,我校高2009級高考主要數據如下:
一、文科第一名: 董婷婷642分
二、理科第一名: 陳 奎677分
三、全區文科前10名中,我校佔6人
四、全區理科前10名中,我校佔4人
五、文理科600分以上150人
六、重本上線499人,本科上線1525人,上線總人數2083人,總上線率為96.4%
好像沒有你想要答案哈! 我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2. 重慶市涪陵區第五中學 英語怎麼說
手工翻譯如下
Fuling No. 5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3.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怎麼樣
簡介: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是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重慶市電教示範學校。 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03年的官立模範高等小學堂,先後經歷了涪陵縣立初級中學、涪陵縣第五初級中學校、四川省涪陵第五中學校、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等10多個發展階段。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佔地348畝,共有104個教學班,其中高中90個班,初中14個班,學生近7500人,在職教職工378人。
注冊資本:803萬人民幣
4. 涪高中是涪陵第五中學校嗎
不是,
涪高, 即全名為 : 涪陵中學(涪陵高級中學)
涪陵中學創辦於1905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學校位於涪陵區李渡高科技園區和師院新區,具體在,涪陵長江二橋北橋頭處,即李渡長江大橋,學校佔地面積210畝,
涪陵中學的前身叫涪州官立中學堂,創立於1905年(清光緒31年),校址在北岩原涪州官立師范中學處。民國元年改名為涪陵縣立中學校,10年,設立於城內冠蓋里(今涪五中處)。30年秋,增辦高中,更名為涪陵縣立中學(簡稱縣中)。1949年11月涪陵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學校。1950年3月,人民政府將「四川省立涪陵中學」、「涪陵縣立中學」、「涪陵縣立女子中學」,三所學校合並成一所完全中學——「省立涪陵中學」,任命周普為第一任校長。接著川東行署成立時,就更名為「川東區涪陵第一中學校」。當年5月,又將私立「新民中學」(涪光中學、益輝中學、建成女中三所學校合並而成)並入我校。1952年秋,南川中、長壽中學的部分學生並入我校,又命名為「四川省涪陵中學校」。1954年下期,高初中分校。高中部遷往烏江邊群沱子,55年命名為「四川省涪陵高級中學校」;初中部仍留在秦義園,55年命名為「四川省涪陵高級中學校」。61年,又將涪三中的高中部合並過來。63年,學校開始招收初中生,又改為「四川省涪陵中學校」。1964年1月,校址由烏江邊群沱子遷往李渡鎮太乙門(原四川省第三榮軍學校),經省政府正式命為「四川省涪陵中學校」,重慶直轄後,更名為「重慶市涪陵中學校」至今。
涪陵第五中學校. 涪陵五中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位於涪陵城西長江之濱,白鶴梁畔,是一所現代化示範性高級中學,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現在是重慶市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重慶市電教示範學校。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00多人,教學班86個,學生4500餘人。 涪陵五中是涪陵百年教育發展的縮寫。其前身為始創於1870年的「涪州書院」,1877年更名為「桂馨書院」,1903年州署改書院為「官立模範高等小學堂「,1973年定名為「涪陵第五中學校」,1980年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997年重慶直轄後被確定為市級重點中學。2003年8月,學校由原址秦義園整體搬遷至涪陵橋南天子殿居委,新校佔地340畝,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建設投入1.6億余元,全面實現了標准化、現代化,成為三峽移民和涪陵教育投資的大手筆。
5. 重慶市五中在哪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是涪陵百年教育發展的縮寫。其前身為始創於1870年的「涪州書院」,回1877年更答名為「桂馨書院」,1903年州署改書院為「官立模範高等小學堂「,1973年定名為「涪陵第五中學校」,1980年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997年重慶直轄後被確定為市級重點中學。2003年8月,學校由原址秦義園整體搬遷至涪陵橋南天子殿居委,新校佔地340畝,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建設投入1.6億余元,全面實現了標准化、現代化,成為三峽移民和涪陵教育投資的大手筆。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位於涪陵城西長江之濱,白鶴梁畔,是一所現代化示範性高級中學,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現在是重慶市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重慶市電教示範學校。學校現有教職員工400多人,教學班近110個,學生7000餘人。
6. 涪陵第五中學早上放的歌是什麼歌
校歌呀
7. 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的辦學歷史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涪陵五中前身——今四川省、重慶市創辦最早的13所新式小學校之一「涪州官立模範高等小學堂」在涪陵城西秦義園誕生,由此拉開了涪陵五中在冠蓋里、秦義園持久辦學,振興與發展涪陵現代教育的序幕。
辛亥革命後,1911年,「涪州官立高等小學堂」改名「涪陵縣立高等小學校」,並實施「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方針,執行新的課程標准。
民國九年(1920年)12月,為解決涪陵高小畢業學生讀書難問題,四川省東川道道尹公署批准將涪陵縣立中學和涪陵縣立高小合辦,取名「涪陵縣立中小合校」。
民國十年(1921年)1月,四川省東川道道尹公署委任李述銘為校長。同年春,在秦義園涪陵縣立高小設初中部,「涪陵縣立中小合校」正式誕生。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規定,涪陵縣立中小合校小學部與中學部正式分離,小學部遷育園單設;中學部留原地,定名涪陵縣立初級中學校,簡稱「縣中」。
民國三十年(1941年),涪陵縣立初級中學開始辦高中,校名改為「涪陵縣立中學校」。
1950年4月,川東區涪陵行政專員公署決定,涪陵城內原有涪陵縣立中學校、涪陵縣立女子中學校、四川省涪陵中學校3所公立中學合並,實行高、初中分部辦學。高中部定名「省立涪陵中學」,校址在秋月門外秦義園,為川東行署文教廳直接聯系重點學校。
1955年7月,涪陵專員公署決定將「涪陵中學高、初中兩部分分為兩校辦理」,初中部即改為『四川省涪陵第五初級中學校』,今「涪陵五中」之名正式誕生。
1972年,涪陵五中開始招收高中。
1973年改名「涪陵第五中學校」。
1976年定名「四川省涪陵第五中學校」。
1981年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中學。
1983年,易名為四川省涪陵市第五中學校。
1997年重慶直轄後,改名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
2001年,被確認為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
2003年8月,為支持國家三峽工程建設,涪陵五中整體搬遷至涪陵橋南天子殿居委辦學。
2010年5月,該校國際部成立。
2011年11月11日,學校舉行建校100周年慶典。
2014年,涪陵五中先後與涪陵七中、涪陵八中、涪陵十中、涪陵十七中、涪陵十八中以及涪陵區大順中學簽訂捆綁發展、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