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順市民族中學怎麼樣
簡介:安順復市民族中學始建制於1981年,是一所承載著厚重希望、在奮進中崛起的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科研興校、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傳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努力進取」的優良傳統,充分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和整體提高,積累了較豐富的辦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面對今天日趨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鞏固現有辦學成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辦學品位,繼續實現快速、健康、和諧的發展,將民中建設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優質學校。
注冊資本:2754.4萬人民幣
B. 2019年貴州省安順市第一二高中錄取分數線是多少還有民中,中考分數線是多少
2019年貴州安順市中考高中學校錄取分數線公布啦,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第一批次(面向全市招生省級示範性高中)
安順市第一高級中學:556分;
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521分;
安順市民族中學:492分;
西秀區高級中學:479分;
平壩第一高級中學:466分;
普定縣第一中學:415分;
關嶺自治縣民族中學:457分;
紫雲自治縣民族中學:394分。
2、第二批次(普通高中含面向本縣區域招生的省級示範性高中)
安順學院附中:385分;
安順市三中:421分;
西秀區高級中學:425分;
西秀區舊州中學:295分;
平壩第一高級中學:354分;
普定縣第一中學:410分;
鎮寧自治縣民族中學:300分;
關嶺自治縣民族中學:408分;
紫雲自治縣民族中學:330分;
開發區高級中學:365分;
其它一般普通高中:280分。
配額生補錄控制線:安順市第一高級中學補錄最低分517分,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補錄最低分484分,安順市民族中學補錄最低分480分。
C. 安順民市民族中學屬幾類高中
安順市民族中學始建於1981年,是一所承載著厚重希望、在奮進中崛起的省級示範性高中。學版校始終遵循「權以人為本、科研興校、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傳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努力進取」的優良傳統,充分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和整體提高,積累了較豐富的辦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面對今天日趨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鞏固現有辦學成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辦學品位,繼續實現快速、健康、和諧的發展,將民中建設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優質學校。
D. 安順市民族中學的隊伍建設
建設一個具有遠見卓識、創新精神和現代教育技術及管理水平高、有高度責任感的領導班子,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高效率、團結協作的管理幹部隊伍;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理念先進、學識寬廣、業務精湛、學科配套、結構合理、掌握現代教育理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個人素質優、整體實力強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在省市有影響、有獨特教學風格的名師,形成由特級教師、學科專家、學科帶頭人和各級骨幹教師組成的教師群體。具體措施為: ⑴增強學校運行機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校長負責制,加強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監督保證作用。充實調整行政機構,提高工作效率,滿足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需要。
⑵加強對在職幹部的培養提高,嚴格幹部選拔制度,加強在職幹部的理論學習和業績考評;強化學校管理層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明確學校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⑶五年內所有在職校級幹部參加l一2次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提高培訓,所有中層幹部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對口培訓;鼓勵中層以上幹部積極參加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學習;不定期組織校級幹部、中層幹部和後備幹部到國內發達地區、先進學校學習考察。
⑷強化幹部教育管理科研實踐和現代數育技術的運用。
每個中層以上幹部五年內參加1—2個市級上教育管理科研課題研究,校級幹部作課題組負責人,中層幹部為主要研究人員組織課題研究;每個幹部每年要有一篇以上的論文或經驗文章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或會議交流,達到能獨立教育科研課題的水平;對幹部採取集中培訓、自學等形式,要求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應用於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 ⑴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繼續完善和推進教師全員聘任制和崗位責任制和教師晉職晉級制度,實行校內競爭上崗、待崗、轉崗制。
⑵加強學校梯隊建設,實施「安順市民族中學名師行動計劃」;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強化「導師制」,完善「師徒制」,以多種形式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⑶加強教育思想和學校發展方向的管理,使每一個教師明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使每一個教師都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創造性工作來貫徹和實現學樣的辦學思想和奮斗目標。
⑷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的首位,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堅持學習制度,嚴格考核獎懲,樹立教師風范,弘揚先進典型、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引導教師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信息和教育方法,樹立起現代教育科學的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和質量觀。
⑸以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改善和建設教師隊伍,拓寬教師來源渠道,提高教師學歷層次,要求青年教師積極參加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或攻讀碩士學位。吸納優秀人才,充實該校教師隊伍。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學校教學科研需要的教學顧問和專家教師。
⑹加強教育科研,強化學校教研,重視科研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研究並獲成果,鼓勵教師個人承擔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每個教師每學年應有一篇以上教研論文發表或交流。
⑺堅持內涵發展,強化教師基本訓練,重視教師專業素養提高,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實施《中小學教師技術標准》,青年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全體教師會運用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
⑻加強校本培訓,建立健全學校教師自我培訓提高機制,努力為教師業務學習、水平提高和才能提供機會;加強教研組建設和備課組活動;開展教學大賽、說課比賽和評優課、示範課等活動;鼓勵教師從事學科教育教學研究以及外出講學活動,支持教師參加各類專業學術會議及學術活動。
E. 安順火車站到安順市民族中學怎麼坐公交車
乘坐2路 → 12路,全程約40分鍾,4.0公里:
安順站步行200米至 火車站乘坐 2路5站, 在 塔山廣場西站 下車;乘坐 12路6站, 在 民中路站 下車 ; 步行60米至 安順市民族中學。
F. 安順市民族中學的攀比現象嚴重嗎
答: 安順市民族中學的攀比現象不嚴重
問題問的挺好的
很高興為你回答
G. 2002年安順市民族中學的高中畢業證是手寫的還是機打的
那個時候的一般都是手寫的哦。
H. 安順市民族中學的歷史沿革
1981年,暫借原安抄順縣教育局教研室(會議室)作為教室開辦一個試點班,為民中辦學初始。
1982年,搬出至安順縣寧谷鎮原安順縣師范學校舊址進行辦學。
1984年,經安順地區行署批准,命名為安順縣中,至此學校正式有了校名。
1986年秋,舉校遷至安順北門北兵營租地繼續辦學。
1990年,原安順市、安順縣合並組建安順市,學校更名為安順市第七中學。
1994年秋,隨著民族教育發展的需要,在上級計劃、教育和民族工作等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開辦民族高中班。
1995年2月,經安順地區行署批准更名為安順市民族中學。
1999年4月,在安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學校搬遷至安順市開發區南航路煙堆山下(古塔青山),學校有了自己的正式校址,結束了18年漂泊不定、有校無址的狀況。
2001年,安順地區撤地建市,原縣級安順市更名為西秀區,學校歸西秀區管轄。
2002年9月,學校上劃安順市管轄,成為市屬學校,並面向全市各縣區招生,學校在艱難行進的道路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2007年6月,被貴州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為學校向更高層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I. 安順民中
這里是網路收錄的,請你仔細看看:
安順市民族中學_網路
http://ke..com/item/%E5%AE%89%E9%A1%BA%E5%B8%82%E6%B0%91%E6%97%8F%E4%B8%AD%E5%AD%A6?from_id=291179&type=syn&fromtitle=%E5%AE%89%E9%A1%BA%E6%B0%91%E4%B8%AD&fr=aladdin
J. 安順市民族中學的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我校發展的生命線。要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為核心,以強化全員質量意識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聚焦課堂,開展課堂大決戰,促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力爭在高考上有較大突破,實現高標準的教學質量。
在加強常規教學管理和教學過程監控的同時,科學管理,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實現教學管理的決策科學化、內容系列化、運作規范化、手段現代化、督查制度化。進一步完善教師教學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完善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健全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立以校長為核心的教學指揮系統,形成「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務科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科任教師」逐級落實、層層負責的教學管理模式,以嚴格、高效的管理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具體措施為:
加強領導,優化管理
一方面成立教學質量領導小組,加強管理和監控,保證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制定《安順市民族中學課堂教學規范》,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控力度,定期公布常規教學檢查情況,促進教學各個環節的落實。
強化全員質量意識
樹立教學質量管理的全員意識,確保教學目標得到全校師生的理解和落實。改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斷提高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我校教學質量的滿意度。
聚焦課堂
加強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行為分析研究,開展課例研究,探索朴實高效的高堂教學模式,探索有效教學的策略和相應的教學管理機制。
加強班風學風建設
並滲透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規范學生學習行為,培養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
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堅持課堂教學過程的「六認真」,即認真備課、認真備課、認真布置和批改作業、認真檢測和考試、認真輔導和認真組織課外活動,對學生作業和試卷實行精選、精編、精講、精練的「四精」。要抓實練習、考試和質量分析,強化對教學過程的反饋、總結與分析,提倡寫教學反思,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堅持寫反思。實現較高的教學達成度。
切實做好招生工作
努力拓寬招生渠道,盡快改善生源結構。
加強教學督導
完善聽課制度,重點幫助青年教師和問題較多的教師改革教學,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
建立全校教學反饋制度
堅持學生評教制度,完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使其更科學、准胡和具有可操作性,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