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考作文 > 中学生年俗作文五百字

中学生年俗作文五百字

发布时间:2020-12-31 04:14:17

Ⅰ 求《家乡过年习俗》作文,不少与500字

在我们石狮,过年有许多习俗。
    (一)守岁
    守岁是过年的习俗之一。在除夕夜里,人们常常在家看电视、聊天……每个人都很晚睡。能熬到天亮最好不过了。所以直到深夜了,几乎每家每户都还是灯火通明的。
    (二)吃团圆饭
    除了守岁,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就是——吃团圆饭。为了这顿饭,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都得回家来吃团圆饭。表示一年中的团圆、合家幸福。
   (三)扫尘
    除夕那一天(不论昼夜),几乎每家每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原来是为了要扫尘啊。扫尘扫尘,扫除家中的尘土、蛛网代表扫去去年的晦气,清除邪气,满面春光地欢天喜地地迎接新的一年。
   (四)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可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春节期间,天天都有爆竹、烟花的响声。大大地增加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可是政府规定市区内不得燃放爆竹,所以鞭炮也越来越少。
   (五)拜年
    大年初一,一定会有大人们带着自家的小孩子到亲戚家串门。也叫做拜年。拜年时通常都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祝福语。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太阳般灿烂的笑容。
  (六)贴对联
   还有,贴对联可是家常便饭。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恭喜发财财进户,迎春接福福迎门”……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要重新贴上一幅对联。当一幅幅火红火红的新对联贴在门口时,就预示着今年更加红火、喜庆!
    ……
   还有很多习俗呢!如挂灯笼、穿新衣……等。我的家乡——石狮的春节很热闹吧?
   今年的春节又将会是如何的喜庆、欢乐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Ⅱ 不一样的年俗作文五百字

不一样的年俗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版全家福……人们权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Ⅲ 年俗作文

每个地方都有年俗,我家乡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扫除,年夜饭,守岁,内贴对联,放鞭炮容,发利是。。。。。。

我最喜欢的年俗是收压岁钱,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这个节目吧,嘿嘿。每到过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长辈们就会给我发红包。我将每年收到的红包攒下来,存到银行,到现在已经比较可观了。

过年时我们都会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宣告了新年的到来。“爆声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买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别好玩。

吃团年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会。不管平时工作/居住隔有多远,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和亲人聚在一起享受这快乐难得的团聚。

贴对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还记得去年春节我家门上贴的对联呢: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满门平安好运来

横批:万事如意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怎么样,丰富多彩吧!

Ⅳ 年俗趣话 作文500

禁忌年俗趣话多从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年节期间,主要禁忌有:孩童不得说脏话、坏话,不得高声喧哗吵闹;老少都得小心,千万不能打破碗碟,万一失手,必须立即反复说三次“岁岁(碎碎)平安”以消灾化解;过年期间千万不能扫地,也不能向外泼水,尤其是正月初五“接财神、拜财神”那天更是重禁。而大年初一一早须到外边水井里去挑一担水回家,既寓意“财气不外流”,又寓意“拜瑞(水)入门”(在徽州方言中,“瑞”与“水”谐音)、“招财进宝”;大年三天家人均不得吃药,以免败坏好兆头,弄得个年头吃药到年尾;“发灯”之夜,要有家人与长明灯守岁,不能让烛灯熄灭,更不能让蜡烛歪倒烧坏灯笼酿成火灾;大年三天不得下锅煎炒烹饪,以避“争吵”之忌;大人小孩都不得使用剪刀,但可以使用针线,寓意“只立不破”。
现在,随着“春节”、“元宵节”等民族节日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传承和保护徽州传统的年俗文化,同时也尽情享受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新年俗,如看电视春节晚会守岁;用电话、短信、贺卡、伊妹儿拜年;阖家在大饭店里吃年夜饭等,端的是:“年味”更浓了,“徽味”更重了,“趣味”更多了 相传,古时候人们是为了吓跑叫“年”的凶猛怪兽,才有了每到除夕人们点红蜡烛、放鞭炮的习俗,慢慢的“年”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年”所渲染的热闹气氛以及它所承载的亲情和友谊是其他任何节日都不可替代的。

如今,经常听到人们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是的,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年再也无法为我们带来穿新衣、吃白面的喜悦,但是,“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也不仅仅是家人团圆、亲友相聚的代名词,因为它早就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里。

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安阳市机床厂家属院年届七旬的王景珍大妈一边盘算着要买些啥年货,一边给孙子们唠起了安阳的年、过去的年及如今的年。

送灶爷

“小时候家里穷,腊八粥里除了小米、绿豆、豇豆等,萝卜、蔓菁、红薯啥都往里边放,往往超过8样,糖也不放,菜也没有,就那还吃得挺香。”王大妈今年71岁,娘家在安阳县瓦店乡,“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她说一过腊八,村里就隐隐开始有了年味儿,但是真正的春节是从祭灶开始的,“那时候一到祭灶,先得在老灶爷前摆上香炉祭上灶糖,然后跪地祷告:‘灶王升天,好话多说,赖话不谈’,最后将旧的神像烧掉,送灶王爷上天。”

农历新年是从腊八还是祭灶才开始呢?不同时代和区域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相同意见是旧时冬季农闲,年货不易筹备,不少人过了腊八,就开始操持着过年的事了。

蒸馒头

过了祭灶直到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的时候,民谣有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买酒,三十儿褪皮儿(换新衣)”。备备年货,买买新衣,然后全家老少齐上阵,打扫打扫庭院,装饰装饰房子,洗切蒸煮、煎炒烹炸自不待闲,蔬菜豆腐鸡鸭鱼肉也都要切丁剁泥做熟备用,饺子馅一定要够全家吃过“破五”,蒸好的馒头最好够撑到正月十五,大红的对联和福字贴满屋里屋外,包好的饺子堆满橱柜和菜板,这一切都准备好时,除夕也到了,该吃年夜饭了。

同在一个院里居住的76岁的刘素琴大妈是土生土长的安阳人,她记得最清楚的是蒸馒头和各种各样的祭品,“蒸馒头时还要蒸面鱼、花糕和刺猬,大年三十上供用。蒸面鱼的说法是能连年有鱼;花糕也有讲究,多的要蒸6层,说是步步高升;一双面刺猬背上驮着枣花,放在屋门口说能招财进宝。”

三十儿供

“回家过年”这个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离家在外的子女一定会赶在除夕前回家,和家人一块儿热热乎乎吃个团圆饭。

吃年夜饭前先要拜神祭祖,也叫“三十儿供”。“财神、全神、门君、仙家都要敬,全神要敬在中堂,放上花糕、面鱼和各种祭品。敬神要五个碗,敬祖要四个碗,条件好的还有供猪头的,神三鬼四,家里的男人都得跪地磕头。”刘大妈说,祭奠之后,鞭炮声落,饺子端上来后,先端一碗到供桌上让神灵祖宗尝鲜,这时全家才能围在桌子上吃饭。

“年三十儿晚上到初一早上,看到菜刀剪子等不吉利,所以年夜饭前要藏起来,到初一中午才能拿出来。”王大妈笑着说,从三十儿晚上点鞭炮到“破五”,这段时间从前有很多忌讳,孩子再哭闹也不能打孩子的头,说是来年容易招来霉运;不能扫地不能清炉灰,尤其不能动鞭炮灰,据说怕扫帚把福气扫走。在王大妈的老家,新娶的媳妇还要在初一早上到坟上祭祖,不然死后祖宗不认。

拜大年

初一五更时分,小辈们照例到长辈那里磕头拜年,或多或少讨些红包。

照例要先放一挂鞭炮,俗称“开门炮”。“以前在农村磕头要磕整道街,现在有的地方还有这个习俗,大部分地方如今大都是拱拱手说些祝福的话,基本上不再磕头了。”刘大妈说,“滑县、浚县、内黄等地方,起五更拜年前先要吃顿饺子,拜年回家后再吃顿早饭,这在市区周边不太时兴。”据说如果两家平时闹矛盾,过年时登门给老人磕头,就相当于赔礼道歉,这成了农村一种特殊而有效的社交方式。

因为“岁”和“祟”同音,所以压岁钱有压住邪祟的意思,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送穷神

“走亲不能过正月十五,不能过午,说是不吉利。”王大妈说起来头头是道,“初二走娘家,初三之后是走姑姑、姨或姐姐家等。”而在滑县、内黄等地,走亲的礼物都需双份,中午或早晨吃过饭回来时,一般还要折回一半,还要“还礼”(即派小辈到对方家回拜)。

农历正月初五是“破五”,一般不走亲戚,而是待在家中改善生活;安阳东部有掏出炉灰送至街心的旧俗,称为“送穷灰”,据说可保来年财源滚滚大吉大利;王大妈说,当天送完穷神后还要在屋门口放一个竹竿,说是怕家财外流。上山

“这几年年纪大了,不怎么出去,前些年每到正月十五前,都要挑选一天上山。” 王大妈说,浚县的大伾山,水冶的九龙山,淇县的云梦山、灵山,正月十五前都是人山人海。而刘大妈去过浚县大伾山,她说记忆最深的是山上的树枝到处系满了红头绳,听人说这样不但能够求子得子祈福得福,还能保佑青年男女早遇良缘,特别灵验。

有庙的地方一般正月十五都有庙会,到正月十五、十六最盛,每回赶庙会,老人总会买些诸如浚县的“泥咕咕”或者木制的红缨枪回去,“孩子们都很喜欢。”

看“把戏”

到了正月十五、十六,除了吃元宵、闹花灯、看焰火,老人最喜欢的还是看“把戏”(“把戏”是老百姓对杂技或者社火的统称)。

刘大妈在安阳土生土长,记得最清的还是以前老西街广场的“把戏”,一到正月十五,来自曲沟的背阁、抬阁,不知道哪里来的高跷旱船,以及民间的杂技比比皆是。“我记得最清的是‘跑马上山’,几个小孩在杆子上来回翻跟斗,真是好看。”刘大妈说,以前老安阳到了正月十五要送城隍爷,从城隍庙一路把塑像抬到北关,此时一艘纸糊的大船漂在安阳河上,上面扎着各种神像和纸花等物,非常漂亮,一番祭奠之后烧着纸船,把城隍爷送上天。“那几天人非常多,沿着街道黑压压的全是。”

Ⅳ 过年习俗作文500字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不懂继续追问,望采纳,谢谢。(*^__^*)

Ⅵ 我眼中的年俗作文500字

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只要一到农历二十,男人就会赶到集镇上,忙着筹办买年货,满载着一车的年货兴奋地回到家中,然后腾出一块空地,将年货单独摆放在那里。女人们则在商场里购买新衣,这儿买一件大袄,那儿买一条棉裤,这儿买一套童装,那儿买一套唐装,直到口袋中的钱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里赶。小孩们则挤在售卖烟花爆竹的摊铺前,盯着玲琅满目的爆竹,不知该选择哪一种。
除此之外,这一天女人们还要做馒头,包粽子。刚刚宰杀的年猪的叫声还在院子里荡漾着,砧板上已经“嘚嘚嘚”地开始剁肉馅了。肉馅里裹藏着胡萝卜的橙红,芹菜的鲜绿,一股脑儿都装进了面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红豆、绿豆、枣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准备好的箬叶将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可爱的粽子。每五个一串,然后放在开水煮上两三个小时。出锅后,便挂在窗头,等待正月的到来。
大人们井井有条地计划着,孩子们摆弄着烟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准备中,山村的春节已呈现出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春节前夕最精彩的前奏。离家不远的,都纷纷赶回家中,和家人们提前过一个团圆日。当夜幕完全笼罩整个村庄,绚丽的烟火就会准时绽放。
过了二十四,小孩子们忙着给长辈亲戚端年饭,当然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手上揣几个红包。送完最后的年饭,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来,大家开始穿上新衣,便开始忙着贴对联,挂灯笼。十二点过后,大家伙都开始准备给先祖的供品,现在条件好了,各色供品应有尽有。有些人家竟将孩子的奖状也放在篮子里,一并给先祖看,告诉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绩。当旧年最后一丝亮色敛进了黑匣子,大家门前的灯笼全部亮起,整个村庄被喜庆的红色包围着。大家一起围坐着圆桌,满面红光地讨论着新的一年的计划,大家有说有笑,被新年的气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点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烟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当零点的钟声准时敲响,数十炮烟火一齐绽放在村庄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聋,仿佛春雷炸响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们村庄的习俗,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祈愿能够健康长寿。
过了初一,大家都开始走亲访友,手里提着礼

Ⅶ 以“过年了,真好”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南方习俗 初中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发出赞叹。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到街上东游西逛。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于是我又继续静下心来看灯。人太多了,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回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
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的看灯的趣事,迷迷糊糊才进入了梦境。

六:过春节本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曰子,可我却是有春节的样,没春节的味。本来我们一家也应该过得欢快的,但一件突发的意外事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节,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叔叔回来过年,可在那时等了很久也不见叔叔的影子。本以为他临时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迟了。可哪知一个电话打回来,却使得爷爷奶奶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婶婶偷偷地抹眼泪。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着衣物来到奶奶身边,并且还在说着什么,正好被正起床上厕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还迷迷 糊糊的,这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
我蹑手蹑脚地躲在门边把耳朵贴上去偷听他们的谈话。原来他们正在说叔叔的事,听到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门外听他们讲,听了很久后我总算明白了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的前因后果。
原来,叔叔买了车票正要回来,突然在车站遇到了歹徒,而且这是一帮非常凶狠的歹徒,他们把叔叔带到一个树林里去,因为叔叔反抗,所以将他狠揍了一顿,并抢走了所有的钱,这可是叔叔长年累月在外赚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钱就此化为乌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本来这样的事也许只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可竟然发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过年的喜庆曰子,我就会想起那个难过的春节,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了,这毕竟是令人伤心难过的事啊!

Ⅷ 求一篇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500字左右,不要有关于过年的

我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Ⅸ 关于年俗的作文

以年俗为题的作文
尽春回,按着我国农历时序即将进入春节。
提起春节,确有很多民俗趣闻值得记述和回味。“腊鼓催年”,这种传统习俗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用各种米、豆及栗子、小枣等熬成的“腊八粥”,至今也是人们喜食的应节食品。“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旧时俗称“祭灶”。祭灶以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扫房、洗澡、理发是必不可少的,以干干净净过大年。春节前夕,贴春联、买年画,这是年前一项重要活动。“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年画,过去主要突出一个“喜”字。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显示着一种招人喜爱的魅力。
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从儿时记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尤其除夕夜间,家家户户几乎一夜不睡,叫作“守岁辞岁”。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讲究在半夜子时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岁饺子”,明清时期,也曾叫过“煮饽饽”。当时民谚说:“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满张罗!”这也意味着吃完饺子即开始进入新的一年,也是为了取个吉利。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主要活动。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相见,总要互致问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记载:“车马喧阗,追欢竟日”,春节达到了高潮。如今这种活动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以北京来说,庙会很多,如著名的“都中巨观”白云观,历史悠久的“厂甸”等等。有一年正月初我去逛庙会,只见商贾云集的庙会市场,不仅可以买到各种传统商品,吃到各种地方小吃,而且也能观赏到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如秧歌、高跷、旱船、中幡等等,各怀绝技,五花八门,好不热闹。据说,过去“丰台十八村”的“花会”很著名,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后泥洼的棍,前泥洼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欢,樊家村的童子众会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再过几天就是农历癸未羊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祝愿朋友们过一个吉祥如意的大年!

只找到一篇哦
抱歉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阅读全文

与中学生年俗作文五百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