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考作文 > 2009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2009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发布时间:2020-12-27 06:03:36

Ⅰ 请问,哪里能找到2007-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有详解的更好。谢谢

山东省二〇〇八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l卷4页为选择题,30分:第11卷4页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I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摸索 模样 磨不开 摩肩接踵

B.深邃 隧道 燧人氏 遂心如意

c.纤夫 虔诚 潜台涧 黔驴技穷

D.横渡 横财 横断面 横征暴敛

2.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美国CNN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卡弗蒂近日为自己关于西藏问题的言论表示道歉,称他的讲话是 ,是“断章取义”。

②调查显示:在我国的主要城市里,本地人对待外地人在各方面的——程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

③由于本次故障类型比较复杂,故障点较多,抢修工作乐观——也得三天以后才能完成。

A.食言 包涵 估计

B.失言 包涵 预汁

C.食言 包容 预计

D.失言 包容 估计

A.李白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样的诗句,将思妇失去丈夫后的深切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B.计算机是一种工其,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C.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于一些不思进取、只知坐等的人.机会即使来了,也往往会失之交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2008年火炬接力活动在世界五大洲广泛开展,这是现代奥运史上路线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接力活动。

B.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

c.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D.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严禁使用兴奋剂类药物,坚决打击隐瞒实际年龄现象”,要求各国奥委会带头执行,严格遵守。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最好的翻译机 .

请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用英语默念一个单词,结果发出声来的却是一个西班牙语单词、.这就是一种新装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它可以将不出声的语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合成词语,因此将来任何人都可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

当一个人默念时,这种装置利用附在其脸上或脖子上的电极可以探测到传送给面部肌肉和舌头的一些具有独特模式的电波,并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宾夕法尼亚州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语言学家坦贾•索尔兹说,这种装置产生的效果好像是观看一部配上另一种语言的电视片。现有翻译系统是建立在语言自动识别软件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使用者大声说话。因此彼此之间交谈显得十分困难,因为说话者必须先说话,然后再按翻译键将所说的话翻译出来。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新系统,人们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

2005年lo月,索尔兹和其同事亚历克斯•魏贝尔推出了首台自动翻译机。这种翻译机能电脑连线使用,能够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西班牙语,但只能翻译大约l00个词。

如今,这个研究小组已经研制出一种新的翻译系统,识别数量基本不受限制。其秘诀在于它不仅能够识别单词,而且还能识别构成单词的音素。它随后将这些音素重新排列,组成新的单词。如果要将英语翻译成其他语言,使用者只需让该系统“学会”英语口语中使用的45个音素即可。

研究人员利用软件来识别哪些音素最有可能彼此排列在一起,大概是一种什么川页序。一旦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音素,该系统就会利用这种方式将可能构成单词的音素排列在一起,并赋予它们一种意思,最终再将最有可能表达意思的音素选出来。

不过,这种系统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当面对一组不熟悉的词句时,它选出正确音素排列的几率仅为62%。但是,据一些业内人士称,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索尔兹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一旦识别率得到提高,他们就会将这种音素识别软件安装到翻译机上。

5.下列不属于“最好的翻译机”的特点的一项是

A.使用音素识别软件 B.翻译的准确性比较高

C.能够识别所有的语言中最常用的音素 D.不需要使用者大声说话

6.下列对新的翻译系统工作程序和原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先捕捉到面部和喉部肌肉发出的电波,然后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再将电波转化为一种合成语言,实现翻译的功能。

B.人在默念单词时产生的电波,传输给面部肌肉和舌头,由附在脸上或脖子上的电极捕捉到这种电波后传输给音素识别软件,然后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C.人在默念单词时产生的电波,传输给面部肌肉和舌头,由附在脸上或脖子上的电极捕捉到这种电波后,通过语言识别软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D.先识别最有可能排列在一起的音素,并将可能构成单词的音素排列在一起,最后赋予它们一种意思。

7.下列对文中有关信息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动翻译机需要使用者必须大声说话。才能将话语翻译出来。

B.新的翻译系统与自动翻译机的工作原理有较大的不同,因而翻译的准确性更高。

C.新的翻译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选择音素,排列出可能构成的单词来实现翻译功能。

D.目前,这种最好的翻译机已经在翻译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比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确实,实在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以前,过去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懂得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情致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C.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D.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10.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清明澄澈、生机盎然,与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心灵有密切关系。B.面对兰亭美景,作者兴尽悲来,感慨良多,不由得哀叹自己“曾不知老之将至”。C.作者认同“死生亦大矣”的说法,而对“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持否定态度。D.文章尽管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情绪.但总体来说思想是积极乐观的。

第11卷(综合题 共70分)

注意事项:

1.第ll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 (2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ll~12题。(6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2、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在“欲说还休”之后为什么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l6题。(14分)



梅苑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天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

④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⑤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⑥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关。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⑦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⑧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3.本文以“墙”为题.开头却从“小径”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由“小径”上的“墙”,作者悟出了哪些道理?(4分)答:

五、 (1O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1)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鸿门宴》)(2分)

翻译:

(2)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2分)

翻译: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Ⅱ即。——,——。白居易《琵琶行》)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朱熹《观书有感》)

自然物语大都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引申出哲理,请仿照例句,从“梅花”、“彩虹”、“粉笔”任选一个词语作话题,写一个句子阐发出哲理。(2分)

例:竹——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过分地谦虚,难成栋梁之材。

答:

六、(40分)

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山东省二00八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

1.B 2.D 3.B 4.A【评分标准】每小题3分。

二、(9分)

5. C 6. B 7. C

【评分标准】每小题3分。三、(9分)

8.D 9.C l0.B【评分标准】每小题3分。第11卷(综合题共70分)

四、(20分)

11.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评分标准】本题2分,内容和手法各l分。意思对即可。

12.第一问: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第二问: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3.先写漫步在无墙遮蔽的小径上的欢愉,和下文小径上出现墙形成反差(进行对比);为下文写无形之墙作铺垫(或引出议论的话题)。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14.利:庇护人类,让人有一份安全感;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弊:破坏了自然,截断了自然与人的吻合,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纵容罪恶。【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5.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使人与人之间发生误解、

仇视、纷争,使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拉得更长、更远。

【评分标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五、(10分)

17.(1)做大事不必顾忌细节。(2)我赞赏他能遵从古人的从师之道。【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8.(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问渠那(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空l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9.示例:梅花——每绽放一次,都能展现出风骨和气节;过分清高孤傲,终难成春天百花园中的一员。 彩虹——七彩的人生,永存于人的记忆;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是昙花一现。 粉笔——虽化作粉末,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虽描绘出图案,一生却总在受别人操纵。 ,

【评分标准】本题2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感悟,表达合理、符合要求即可。

六、(40分)

20.评分标准:

\ 项目 \

类别 \



内容

结构

语言

书写

一类卷

(40—34分)

切合题意

感情真挚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符合文体要求

1,口口UILr/j,/

书写清晰

卷面整洁

二类卷

(33—28分)

符合题意

感情真实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基本完整

大体符合文体

要求

语句通顺

偶有语病

书写较清楚

卷面较整洁

三类卷

(27—20分)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结构不够完整

条理不很清楚

语句不通顺

语病较多

书写不工整

四类卷

(19分以下)
文不对题

观点错误

结构混乱

文理不通

书写潦草

其他说明:

1.没有题目或题目不当扣2分;

2.字数不足600的,根据情况每少50字扣l分;此项最多扣3分;

3.错别字每一处扣l分,重复出现不计。

Ⅱ 200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答案 急 !!

就是几个月前的事儿。有一个小孩儿,他爸爸妈妈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个人专在家。由于那个小孩儿也属不信什么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这就是“心里没鬼怕什么?”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他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他开始有点担心。结果一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电话筒里传出来的,却是“您的的电话是空号,请查询后再拨······”那个小孩儿很害怕,就报了警。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家的电话突然着火了。那个小孩儿大叫,往外跑,结果们也锁了。他绝望的看着墙壁。

“吓死我了!”那个小孩儿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做梦。这是,一个女的拿来毛巾,给他擦了擦汗。然后那个小孩儿倒头就睡。正当闭上眼睛的那一霎那,回想起那个女的,突然想起那个女的没有眼睛,眼眶里是漆黑的,脸上也留着血,脸色惨白。他大叫一声:“啊!救命啊,快来人呀!”他开始往门外跑,结果门真的锁了,他去厨房拿起菜刀,就像那个女的砍去,结果菜刀把那个女的一截两半,然后那个女的有复原了。伸出指甲里都是血的手,向那个小孩儿抓去。

此时此刻,你千万别看你的后面,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不把这篇帖子复制发给3个人,凌晨四点,你将会死于非命······

Ⅲ 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

“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解析

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俞仁凤

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新课程实验以来举行的第二次测试。试题的“面目”,无论在题型、题量、结构上,还是在分值、难度上,都与第一次大体相同。

第一部分 试题解析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震憾 通霄达旦 殒身不恤 B.点缀 良辰美景 焕然一新

C.膨胀 明辩是非 饱经苍桑 D.暇想 萍水相逢 粗制烂造

解析:答案,B。每个错误项中,都有两个错别字。依次是:撼——憾,霄——宵,辩——辨,苍——沧,暇——遐,烂——滥。之所以每个选项中要设置两个错别字,就是为了“降低”难度。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奋力拼搏,他最终在运动会上获得跳高比赛冠军,真是大快人心。

B.面对困境中等待救援的群众,公安干警再三表示警方一定会鼎力相助。

C.曾经炙手可热的商品房,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状况变得不太景气了。

D.随着中央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中部六省的崛起应该指日可待了。

解析:答案,D。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鼎力相助:鼎力,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极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逐步健全和建立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家企业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仅报刊每年就订了大约百种以上。

C.问题奶粉全面曝光以后,食品安全问题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D.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行为的不再发生,学校在教学楼内安装了屏蔽设备。

解析:答案,C。A项,是逻辑错误造成的词序不当,应为“建立和健全”;B项,语意矛盾,可删除“大约”或“以上”;D项,语意错误,当删除“不再”。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了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②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③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④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⑤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纸黑字的春联。

A.④③②⑤① B.③④①②⑤

C.③②⑤①④ D.④②①⑤③

解析:答案,A。按照“语意连贯”的一般要求,依据“总——分——总”的原则,可以顺利判断出答案。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子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模仿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则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略有改动)

5.对上文讨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话题,概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99a80100h6en.html) - “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钢城语_新浪博客
A.谈模仿与创造的区别 B.谈模仿对创造的制约

C.谈模仿对创造的促进 D.谈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解析:答案,D。阅读文本,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就局部内容进行判断。从整个语段来看,是谈“关系”的。文中,也谈到“区别、制约、促进”等,但都是局部观点。

6.对文中引用《日知录》中一段话的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说明完全模仿前人决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B.为了说明不注意模仿前人也不能创作出好作品。

C.为了说明模仿和创造在文学创作中都是必需的。

D.为了说明模仿和创造在文学创作中是有矛盾的。

解析:答案,C。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离不开具体语境,也离不开上下文。A、B两项只说“模仿”,理解就出现了偏颇。D项,是离开文本,生造出来的错误项。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掌握创作的各种专门学问和技巧离不开模仿。

B.古今大艺术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的模仿。

C.艺术家学习和模仿前人的目的正是为了创造。

D.真正的艺术家与匠人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

解析:答案,D。选文中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由此,可以推断,艺术家和匠人是有共同之处的。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茂林修竹 修:长,高。 B. 信可乐也 信:相信。

C. 世殊事异 殊:不同。 D. 其致一也 一:一样。

解析:答案,B。信,当解释为“确实,的确”。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答案,C。①为介词,在;②为介词,对;③为助词。的;④为代词,它。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的文采产生感慨。

B.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C.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我的这篇文章产生感慨。

D.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解析:答案,B。要理解重点词语,如:览者,指“读者”;斯文,指“这次集会的诗文”。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一、二两段主要是叙事、写景。 B. 三、四两段主要是抒情、议论。

C. 文中情感复杂多变,波澜起伏。 D. 文章写山水抒豪情,情景交融。

解析:答案,D。文章主要是叙事、议论。写山水,与“抒豪情”没有关联。说“情景交融”也十分勉强。
四、(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13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 “萧瑟处”在词中是指凄冷荒凉、没有生机、无人游历的地方。

解析:答案,D。“萧瑟处”,是指冷落、凄凉的地方,这里特指作者刚刚走过的地方,说“没有生机,无人游历”,是主观臆测,也是不符合在文中的意思的。

1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 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 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解析:答案,B.“渴望重返政坛”,是无中生有的。也没有什么“雄心”。

五、(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5分)

⑴ 青, ,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⑵吾所以为此者,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茕茕孑立, 。 (李密《陈情表》)

⑷ 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⑸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

⑹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⑺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⑻ 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 ⑴ 取之于蓝 ⑵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⑶ 形影相吊

⑷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⑸孤舟一系故园心 ⑹ 术业有专攻

⑺多情自古伤离别 ⑻ 一尊还酹江月

六、(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囚绿记(节选)

陆 蠡

①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②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③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④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⑦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⑧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⑨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15.上文是围绕“绿”展开的,请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3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99a80100h6eo.html) - “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钢城语_新浪博客

恋绿

→ → →
解析:答案依次是“囚绿、放绿、怀绿”。不排除相同意思的答案。

16.常春藤的枝条被囚前后各有哪些外在特征?请概括说明。 (4分)

(1) 被囚前:
(2)被囚后:
解析:(1) 被囚前:颜色青苍(色),浆液丰富(质),枝条舒放(形)。(或:繁茂苍绿)(2)被囚后:颜色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 (或:枝叶瘦黄)。答案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色、质、形

17.揣摩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请分别谈谈其中“总”、“固执”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总”的表达效果:

(2)“固执”的表达效果:

解析:(1)“总”的表达效果:强调绿枝条无论什么时候都向着窗外,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2)“固执”的表达效果: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常春藤的倔强个性。

18.文中第⑧段写到“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请结合这一背景,说说文中常春藤的寓意。 (4分)

答:

解析:①用常春藤的倔强象征中国人民面临民族灾难时的坚贞不屈的品质。②表现中国人民像常春藤一样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这是主要的,但不仅仅限于此。

七、(40分)

19.请以“信任”为题 ,写一篇文章。 (4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解析:略

Ⅳ 2015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我区2014年6月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会考将于6月16日至19日进行。此后,我区完成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过渡,将不再组织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本次考试,2011年入学的高三学生仍可进行一次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补考。今年全区学业水平考试报考科次数为137万科次,会考补考考生的报考科次数为6.7万科次。按照有关规定,我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采用等级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D等为不及格。普通高中在校生只有满足了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各科成绩合格、各科考查成绩合格四个条件,才能按时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不仅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还将记入毕业生档案,成为普通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但目前我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暂不与普通高考成绩直接挂钩。按照这次考试的时间安排,有的考生在半天时间需要进行2门考试。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家长应该事先了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会考的时间安排,并据此合理复习备考,并调整好作息时间。

Ⅳ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
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市有安徽、天津、山东、黑龙江等。
如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人文与社会基础(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6个科目,均测试高中各有关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通用技术被纳入测试学科,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测试,均是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亮点。
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市级考试和区县级考试。市级考试设置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含物、化、生实验、英语听力考查;思想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区县级考试设置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主要考查必修模块的内容,其中,语文和数学学科增设自选模块的考查内容。
黑龙江省由省统一组织考试的科目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校组织对语文(朝语文和汉语文或蒙语文和汉语文)、英语(俄语或日语)、数学考试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查。均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
第二类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份有海南、江苏等。
海南省的基础会考的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反向考试”。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时拟报考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拟报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基础会考的考试范围为各学科必修模块和毕业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模块。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共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7门,分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其中必修科目5门,选修科目两门。选修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两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7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两门选修科目之外的5门为必修科目。必修科目只考必修内容,选修科目包括必修与选修模块。
无论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除了海南省将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之外,各省市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

Ⅵ 2017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卷语文

17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卷在哪里找?可以在网络。文库里搜索到他的答案。

阅读全文

与2009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