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写古人的作文 600字
——遥思李白当年
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李白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失去了巨峰基垫的坚石,拥有不了自身的伟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劲流,拥有不了自身的凶猛。于是我们了然失去了时势后盾的“英雄”拥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历史环境缔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自认为是老子李茸后裔的李世民来了,骑着那昭陵六骏,如一阵风,兴盛了“站在九天绝顶看人间”的老庄道家,兴盛了自魏晋至南北朝便勃兴的佛教。没有过往的思想芥蒂,没有过往的言论束缚。于是,李白也插上了梦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晴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何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见的喜,挺得住无情流放的悲。诗格的超然使他写得出岑参、高适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使他写得出王维恬静优美的山水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使他写得出孟浩然写意田园的田园诗“跪进雕胡饭,月光明专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使他写得出独绝古今,无人匹敌的《将进酒》等等。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时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写的太棒了
『贰』 中考满分作文写古人的
眼泪,也许可以触动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但它所能给你带来的,只是一闪即逝的同情,而不会是尊重。我不相信眼泪,一如往昔那些不相信眼泪的古人。
【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我”不相信眼泪的原因,同时由那些不相信眼泪的古人引起下文】
越王勾践说:“我不相信眼泪!”
硝烟弥漫,哀嚎遍野。转眼之间,国破家亡,曾经的君临天下,曾经的唯我独尊,随着风烟消云散,成为曾经。如今的他,沦为吴王的阶下囚。绫罗绸缎换成粗衣麻裤,山珍海味变成了残羹剩菜。去舔尝苦胆,只为让自己记住今日的痛苦。红罗斗帐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草席木枕;万人侍奉的生活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劳作与鞭责唾骂。他说:“我不相信眼泪。”逼着自己在苦不堪言的劳作后坚强起来,只为让自己记住今日的酸楚。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他也从不向命运低头。终于,在多年的忍辱负重之后,他积蓄起自己的力量,一朝打碎了吴王的美梦,重新站上了权力的巅峰。
【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越王沦为阶下囚的惨状,更加突出了越王“不相信眼泪”的决心。用他重新站上了权力的巅峰来表达了他“不相信眼泪” 的结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不相信眼泪这一观点】
汉使苏武说:“我不相信眼泪。”
茫茫大漠,驼铃叮当。他带着汉皇的骄傲行往蛮夷之地。本该受到上等礼遇,却不料陡生变故——同行之人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计划败露而被捉,他也被牵涉其中。作为汉朝使者,于理,他不该干涉匈奴内政;于情,他不能受辱于匈奴而丢了国家面子。面对如此境况,他说:“我不相信眼泪。”呼吸之间,便拔出了佩刀,向自己狠狠刺去,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只为能捍卫大汉王朝的尊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他悲惨的命运还在继续。被流放到北海无人处牧羝,靠羝乳方得归。面对如此境况,他说:“我不相信眼泪。”没有粮食,便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没有水喝,便啮雪止渴;冷了,便靠着羊互相取暖;累了,便抚摸着旄节,告诉自己要忠于汉朝,忠于汉朝。正是这股信念,使他撑了整整十九年。就算是卫律说的荣华富贵,李陵说的君主寡恩,也没能动摇他半分。他凭着自己的坚持,最终回到汉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武为了大汗的尊严不受辱于匈奴,不相信眼泪,将佩刀向自己刺去。被流放北海牧羝,不相信眼泪,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回到汉朝。】
眼泪,固然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但它不是用来换取同情的工具。流过眼泪,不能说明你就懦弱,但相信眼泪就证明你是弱者。我不相信眼泪,一如往昔那样不相信眼泪的古人。
【最后强调,不相信眼泪,深化了中心论点】
点评:
一、本文能过两个事例论证了“不相信眼泪”这一论点,同时表达了对古人的崇敬。事例论证有力且典型。
二、两个古人一个是为了东山再起而不向命运低头,一个是为了国家的尊严而不屈不挠,在叙述中条理清晰,事实准确充分,突出了“我不相信眼泪”这句话,从而有力地表达这一观点。
三、语言有气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极有势很有说服力。四、如果最后再联系自己,写一不相信眼泪的事例会更好一些,因为题目是“我”不相信眼泪。
『叁』 有关古人的作文 600字(急需)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特别是李时珍,真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定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为了分清各种植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一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了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上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是不是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
从李时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啊。
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本草刚目》,吃尽了千辛万苦,还亲自实验,不怕困难,不怕死亡,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不要遇到困难就往后退,要多向其他的同学学习,要细心,要有信心,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有进步。
『肆』 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作文)
情者 性也 世之灵也 惟凡人常专美而妄言之耳
古代社会是一片清平乐世的景象 文人行国事 鞠躬尽瘁 情长意更长 市井凡夫快语闲情尽显人间百态 村野农夫安於躬耕之乐 虽志不天却也其乐融融 在野士人西园雅集林泉高致 自是安然清逸好生快活 大隐隐於朝中隐隐於市小隐隐於野 若世所不容 此法可效也
读书明理修齐治平 古人自入蒙学始 便受此熏陶 定囯安民便成了文人终生不渝的信念 自然这些都是後话 古时的孩童时代不比今世 怕是要更快乐的多了 古时的自然山水清秀绮丽 鸟语花香 好个天下太平 里弄街巷中 小孩儿们常以划字说令 弹珠赌物为乐 编歌谣 笑世事 童言无忌 如真如稚 古代绘画中曾有货郎图 婴戏图等诸种可以为证 哈哈 世间之事竟被无邪幼童看了个究竟 故 常存童心者能解不解之惑也
童生已出便要立即背负起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责了 头悬梁锥刺股 成了社稷所仰黎民所依 弱不禁风的文人身躯多半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自古当国者 奉天承运 教化四方 於文人 屈尊礼敬拜官赐爵有加 彻夜堤防远之弃之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仕人们秉承天子之化圣人之训 惟理为上 惟道是从 於国家苍生事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鞠躬尽瘁死而後已 於双亲妻女事 忠孝两难全 家囯难兼顾 如梦如痴 悲喜交加 李白二十初岁辞母出川 初出茅庐踌躇满志 他遍游南北诗贯东西 拜谒社会名流 四处寻找入仕的机会 后於天宝初年由友人引荐被玄宗李隆基调任京师 任翰林供奉 数日的纤差当下来 李白更觉无所作为 只整日伴随皇帝左右吟唱些宫调清词之类的无聊之文 后又遭权贵谗劾被贬出京 遂意志消沉 素日惟把酒言欢消磨时日 更不幸的事 李白的入仕愿望刚重有所起色又终因安史之乱受牵而再度遭流放之苦 途中遇赦 遂只身继续漂泊四方 这期间李白的情绪愈加的低落 生活也更加的窘迫 最终身染重疾含怨九泉 即便太白在安史之乱之中 他也依然存在着济世之年 然退隐避祸的想法时常使其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文人的宿命在此 何人知我怜我忧
有趣的是 苏轼的出川入世与太白恰逢同年 但他比李白要幸运些 进京赴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於嘉佑二年高中进士第二名而一步登天 宋熙宁二年 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举行新法 变法当中苏轼目睹了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不利之处 上书反对 终未成愿 遂自请外放 任了杭州通判 这虽是个小官 但使得苏轼能深入民间凡世 能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疾苦 了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境遇 前者说他比太白幸运也表现於此 蘇轼本性诙谐 於杭州任上 常设桌案於西湖边 将这里当作办公场所 日常繁琐的政事 於谈笑风生之中悄然得理 这样深得百姓的欢迎 自此算是官民一家了 蘇轼有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縂相宜 足见他对西湖的眷恋与喜爱 後来又经历新党与王党的较量而几经升贬 虽在这期间他升任杭州太守的那段时日过的比较舒心 但终受祸於权党
李白蘇轼的仕人生涯基本相同 古代文人皆为此命也 虽有些如东坡先生那样有得暇时过上些许与世无争尽享农耕之乐的惬意日子 也有或长或短的施展抱负的机遇 但限於权贵左朝并与朝廷政见不合而终不得其志 懵懂之学而立之才亦终不得尽施 往往抑郁寡欢 借酒消愁 又逢生活窘迫而客死中途不得善终 说於朝於市於野而隐或许是文人弃世得其所的一个选择了
於抚国安民 古代文人的这份情节是苍天可鋻的了 虔意奉天天自悯人 清秀旷远的自然山水给了文人一处得以纵情可以为友的仙逸境界与精神家园 文人本多情 自是能体味到山水之清天地之美 自然山水使身处其中的文人的情绪得以重新抒发释放 天地更宽 思域更广 没有了在仕时的殚精竭虑和教条礼法 古代文人的情感显现出了本来的纯真
清平世界 於溪山翠岭之间悄建一茅庐草舍 早闻雀鸣夜临圆明以修身养心安享太平 游弋地方拜探故友
悟自然之道知为人之理 草木山川朗朗乾坤 自是无尽幽长极乐咸宁 当长思之操之而终了此生矣 闲居山水之中的文人们在清淡悠然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对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亲眼观察亲耳聆听和细细闻味 感悟到了自然理法的真谛 纯朴清幽玄幻无极的自然境界及意境让观者为之动容动情 诗文书画便是文人抒发这种感情的方式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清杨铉山口待渡图 清袁耀邗江胜览图和张四教采菱图展现了山水清的境界 清禹之鼎晚烟楼图像卷为幽玄之意境 而宋王诜烟江叠嶂图描绘的是文人对自然山水清幽玄幻的感触所在
陶渊明谢霛运多作诗文以述田园山水之本原寓情欲景 文风清澈素淡 情真意切 陶渊明与蘇轼一样 不满朝纲 遂弃仕辞官归家 作归去来兮以明心 后潜身陋室田园纵情山水 安於清乐 谢霛运与後世李白徐渭朱耷等同是学载数车[音驹]傲我无它 相比以上诸公 谢霛运对朝纲的讥讽鞭笞更为尖烈 终累於其情而早知天命辞世 惟昔文存以谢山水惟山水明其心
居於山水之间的文人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 批蓑戴笠芦丛独垂 游历山川走访友人 更喜亲自躬耕参与玉瓷木作诸工 乐此不疲自得其所 宋蘇米芾轼黄庭坚李之仪秦观等诗文书画名家共十六人於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聚会快吐心声笑谈天下 时由与会的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有云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 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闲清旷之乐不过於此 嗟呼汹涌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岂易得此哉 山水自然 清静旷远幽玄绵长 化人心脾 自然自自然 赋诗作画拨弦填词 此情此景享後世於千馀载矣
纵情山水之馀 乐於其间的士人们最喜安於草舍把卷著书了 今多存高士读书著书图 足见古人与书为伴视书如命的情致 其中不乏表现士人为躲避朝事而隐居於山水田园同时又存留者忧国忧民情节之本 这种文人所著之书所立之说大致分为三类 一为直接於著籍中宣泄报国之志谈论天下大事之理 二为较为委婉而隐含一者之念之本 如陶渊明所作之桃花源记 游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之景乃作者对理想太平生活环境的向往 第三则非常鬼异 如清罗聘墨幻图卷 卷中描绘的是瘦骨嶙峋的群鬼在山中打斗的场景 全卷皆用焦墨描绘手持长杆遍体浓黑而骨瘦如柴的数十个小鬼 环境亦不设色 对世间黑暗势力的反击与讽刺不言而喻 寓意诡异 然 既避世又参世何也 文之本使然耳 苏轼心系天下的文人墨客几经宦海沉浮 然其志不泯 言文人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归隐之路确为他们最终之择 但身隐之时心却未曾全隐 安处山水之馀 触景生情 往事浮现 每思每愁每念泣 遂著书以明心欲还朝而不能
大旨谈情 脂砚斋自是说的好
寓情於朝纲寄性於山水 山水自然 是为所归 奉天路上 征途漫漫世事无常 孤帆蝶影惟我无它
空怅惘人寰无限 凄凄惨惨戚戚
残月升骤起冽冽风
尽吹散
『伍』 写古人并引用诗句的优美中考满分作文
梦里花落知多少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一一与你们握手,体味芳香。
——题记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上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上他们的回忆。
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二)
与他一起放风筝,感受心重重地坠下去的感觉。与他一起叹息,感受故乡的变迁。那北国的雪就像他说的一样,有一种旋转升腾的精神,让人震撼。和她一起望着纸船向远方漂去,带着深深的思与念,泪水模糊了双眼,那纸船早已给她的爱一起荡进母亲的梦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情感!还要与他一道去听云南的歌会,那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我欣然。
翻过一页日历,我踏着作家的脚步,不时停留……
(三)
喜欢读着他的《边城》,喜欢读着他的《品三国》,喜欢读着她的《论语心得》,还喜欢读着他的诗集。那是最贴近现代生活气息,那是他们的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对生命与岁月的感悟。我愿意每天都与他们一道,愿意跟着他们的文字,让心灵激荡,让灵魂生辉。
翻过一页日历,我读着时代人的文字,暗暗感动……
曾经有多少岁月,有多少梦。一步一步走来,就像一页一页翻过日历。品味生活,体会生命,学会感悟,然偶梦里花落知多少。
『陆』 关于我所了解的古人的作文800字
发现自己也是美
如果你只是一弯新月,不必羡慕太阳的光芒万丈,因为你拥有纯净清幽的光辉;
如果你只是一条小溪,不必羡慕大海的气势磅礴,因为你拥有清脆优雅的调子;
如果你只是一棵小草,不必羡慕牡丹的雍容华贵,因为你拥有牡丹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
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学会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是你自己,就是最美丽的你自己.
“如果以地为基点,我比很多人都矮.可是以天为基点,我却高于很多人.”拿破仑如是说.是啊,身体的高矮有标准,可拿破仑的高矮标准在他的心里.他知道,真正的高大是以心来衡量的.这个掌控百万雄师的军人,摈弃世俗讥讽的眼光,真正从内心发现了自己!
娇艳的紫藤萝后却有刺人的小刺,路旁毫不起眼的植物也能长出青葱的绿意.世界是公平的,当他为你关上一扇大门时,也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大门.只是,你需要用心来找寻未来的方向.
他也曾迷茫,多年的苦练得不到老师的赏识,.他是如此渴望成为一名小提琴手啊.可是一句“你没有天赋”将所有的希望拒于门外,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放弃了音乐,改攻物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前路茫茫,或许我们遭遇过荆棘,或许我们碰壁了无数,我们为何不能停下脚步,问问自己,问问自己心之所属心之所向,我长于什么,我短在何处.发现自己,才能真正摘取到彼岸的鲜花.
考场失意,却留传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千古绝唱.东去的大江,浪淘尽了无数风流人物.仕途的不得意,人生遭际的潦倒尴尬,未能掩埋掉一代英才.发现自己,发现自身最闪亮的东西;发现自己,给自己一幅最美丽的画卷,给自己一片最蓝的天空.
如果你不够聪明,那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很细心.
如果你不够美丽,那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最可爱.
如果你不够睿智,那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发现自己,剥开层层厚茧,让阳光照到自己照不到的地方.发现自己,拨开重重迷雾,直面前路或平坦或泥泞的道路.发现自己,不去羡慕海岸的逶迤,高山的伟岸,让自己做一颗顽强不屈的小草.
『柒』 有关于中国古代名人(最好是文人)的作文或文章吗
有啊,专门写他们的就很多,像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借景抒情的散文文化苦旅,你直接上网搜人名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章,比如xxx的故事,xxx的经历。
『捌』 写一篇作文最欣赏的古人100字左右中学生
世界上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满树的蓊蓊郁郁,有人看到的却是树梢上的毛毛虫。仰望同一片天空,有人看到了乌云朵朵,而有人却看见那藏在乌云后的太阳。学会欣赏,你的周围才更加美丽;学会欣赏,你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拥有欣赏的眼光,才有东坡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才有王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才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学会欣赏,便发现身边充满了美景。
学会欣赏,不仅仅是学会欣赏美景,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在危难之时,毅然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北军将领。当时舆论大哗,人们说“昏君”用“庸才”,北军完了。好多人晋见林肯,说格兰特好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不为所动,坚持任用格兰特,而结果证明,正是由于对格兰特的任命,才成了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取胜的转折点。林肯懂得欣赏格兰特的优点,才有了北军胜利。是呀,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而不是因为别人有缺点就否认,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真正看到他人的价值。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欣赏。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我们切忌“捧杀”!伤仲永的故事不就是不会接受欣赏的恶果吗?现在也有许多神童被埋没的教训。面对他人的欣赏,我们应该要反问自己:我为何被欣赏?这样你便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我配不配这样的欣赏?这样你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向周围看去,到处都是可欣赏之人,你就能持久进步。
学会欣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去欣赏事物好的一面。欣赏你的对手,他便是你努力的动力;欣赏你遇到的困难,它就不会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一块基石。学会欣赏,你会发现,世界在对你微笑。
学会欣赏吧,你才会不断进步;学会欣赏吧,你便可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玖』 以古人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刘备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蜀王。刘备曾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江山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来春去,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可他结义的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叫到:“如果他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景色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孔明先生正在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动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到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自己站在那里等候。等了半响功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忽悠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原本“不求闻达于诸侯”,见刘备宽厚仁慈,于是向刘备分析了群雄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如拨开云雾见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和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使自己“如鱼得水”。我们应当学习刘备的“三顾茅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