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克陶县实验中学校园美景的词语和作文
校园里的风景
“校园”是一个多么富有书香气息的词语,可就在这书香的包围下,它里面的景色一点也不比山水景色差。
清晨,漫步校园。一股股清新的气息围绕着校园,让人身心轻悦。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一缕缕早阳的光打破了清晨的校园。阳光笼罩了整个校园,校园里的事物都像镀上了一层金沙,这时校园渐渐热闹起来了!
早晨悄悄降临,走在宽敞的走廊上,聆听着教室里传出的朗朗书声,这声音是多么青春,空气里回荡着一股股年轻的气息。这声音忆起无数人童年时那美好的场景,这些记忆随着书声与淡淡油墨味化作人们心中那最美的校园风景,最美的童年回忆。
『贰』 中学生词语大全
A 哀鸿遍野 üi挨近 ái挨整 皑皑白雪 和蔼 暮霭 方兴未艾ài 自怨自艾yì 爱屋及乌 爱不释手 狭隘 阻碍 暧昧 安邦定国 安步当车 安谧 安琪儿 安详 不谙ün水性 鞍马劳顿 鞍前马后 按部就班
1
按图索骥 举案齐眉 拍案而起 有案可稽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神色黯àn然春意盎然 遨游 翱翔 鏖战 独占鳌头 拗ǎo断 拗ào口 执拗niù
B 扒bü车 扒pá窃 跋bá山涉水 专横跋扈 白璧微瑕 百无聊赖 稗bài官野史 颁布 斑驳陆离 色彩斑斓 瘢痕 如丸走坂bǎn 傍人门户 褒贬 薄báo饼 菲薄bï 厚薄 日薄西山 薄荷bî 中饱私囊 饱以老拳
饱食终日 饱经沧桑 永葆青春 老鸨 襁褓 晨鸡报晓 抱残守缺 抱头鼠窜 抱薪救火 暴戾恣睢 暴殄天物 曝光
曝晒 一曝pù十寒 杯弓蛇影 杯水车薪 卑躬屈膝 悲天悯人 背道而驰 并行不悖 悖论
『叁』 中学生作文语言运用的要求是什么
你好,我是精锐高老师
1、语言通畅的具体要求
语言要流畅。这是对作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读起来文从字顺,通畅流利。其次,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蕴,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
2、怎样做到语言通畅
第一、语言规范
在写作中,要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自己心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
第二、语言准确
要符合语言准确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问题有些看法要表达得十分准确才行。“我认为”“大家都这样看”“从全局看是好的”“我愿意这样”等等,是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以偏概全。有些说法还需要婉转。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 “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正是语言“准确”的集中体现。
第三、语言连贯
要做到这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
二是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也可以凭借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或修辞手段 (排比、对偶、层递等)来组合各个句子;
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方法来确保语言呼应;
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跃”现象。
第四、语言得体
要达到语言得体的要求一要注意表达对象,“心中要有读者”是写作的重要原则,只要试题中规定了写作对象,语言的运用就要考虑到这一条件。二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文体:记叙性文体要以情动人,以叙述、描写为主,语言形象生动;议论性文体要以理服人,以阐述、议论为主,语言严密概括。
『肆』 求中学的所有古诗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或中心思想!
、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北宋诗重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明代诗重忠义。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 诵读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不错,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一是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 品评赏析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辙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壮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再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万壑松”比喻音乐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中“陈王”代曹植,他曾被封为陈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代晋代士族,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再如以“烽火”“狼烟”“干戈”代战争,以“鸿雁”“锦书”“尺素”代书信。
3、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晴”是谐音双关,表面指一种天气状况,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4、炼字。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炼字在很多情况下属活用、比拟、夸张。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之二)中的“燃”字,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中“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主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男酬的苦痛。
另外还有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互文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四、探究体验
通过前面三步,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作者与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并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这一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下面各举一例来谈谈如何进一步云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1.写景抒情类
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们可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凸现的艺术形象,以领悟诗句中的内涵,达到情感共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碧绿的水,雪白的鸟,青翠的山,大红的花。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画面:时值暮春,诗人杜甫站在浣花溪畔,近看白鹭翻飞,远望山坡上红花似火,争相怒放,此景此境,勾起了诗人羁留异乡,“何日是归年”的感叹,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这幅画面及艺术形象置身于时代背景中:在战乱中,杜甫被迫离乡而流离。这样想象就能被杜甫的思乡之情所感染,从而把握诗歌的题旨。
2.叙事抒情类
如:《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短短四句诗,就叙述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射杀敌将、带领残兵突出重围的事件,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让残酷的战争场面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就可以深入地体会出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赞扬了这样将军英勇无比的精神。
3.状物、托物言志类
如:《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它写的只是“蝉”的形状、食性和它为什么能传扬声音。而我们应该知道,在状物类的古诗中,往往都会托物来寄意言志,如这首诗,诗人是借助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声名远扬的高洁品格来表达诗人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根据诗词的标题和诗词中所写的意象,理解诗词所写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诗词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词的灵魂,同时它又像一个人的眼睛,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赏析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我们必须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即整体感知,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所谓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赏析。对于我们不熟悉的诗词,我们怎样赏析呢?其实,大部分诗词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标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对诗词内容的初步了解来掌握它的主要内容。比如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标题“钱塘湖”和“春”这两个词,再结合对诗歌中的“早莺”、“新燕”、“浅草”、“乱花”等意象的初步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积累经验就可以基本断定作者所描写的是钱塘湖春天的优美景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因为诗人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此外,杜牧的《泊秦淮》,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许多诗词我们都可以通过理解诗词标题这种方式来感知它的主要内容。
二、从诗词中的关键性词语入手,结合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作用及妙处
诗词是通过意象来揭示主题的,而意象又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凸显的,所以准确地理解诗词中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把握和欣赏诗词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还是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几处”改成“处处”,“谁家”改成“家家”,体会它好不好? 并让学生理解“早莺为什么‘争暖树’、新燕为什么‘啄春泥’?”这样通过对这几个词语的分析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几处”和“处处”、“谁家”和“家家”的区别,因为前者是极言其少,而后者是极言其多,可它又为何“争暖树”和“啄春泥”呢?“争暖树”说明它冷,而“啄春泥”不是在说 “啄春天的泥”或者“在春天啄泥”吗?这样联系起来看,意思就大致明白了:原来春天刚到,大部分飞禽还没有从南方飞回来,所以“极少”;更因为春寒料峭;早莺怕冷、燕子正在赶着衔泥筑巢,所以才有“争暖树”和“啄春泥”的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正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文章的生动之所在。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向人们告诉着春天来到的消息,也把钱塘湖早春的莺词燕舞、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还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这首诗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叙述出来,特别要注意诗中的“黑云”、“甲光”、“角声”、“塞上”、“易水”、“霜重”、“鼓寒”等词语的含义,要符合诗词的意境。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到作者正是采用富有地域特征和事物特征的词语,把战争的残酷、形势的危急、将士勇敢通过色彩和声音的角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来,刻画了他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险、慷慨赴敌的气概和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当然,有的诗词还必须与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僵卧”、“戍轮台”、“夜阑”、“风吹雨”、“入梦”等词语,特别要注意“僵卧”和“戍轮台”之间的矛盾,想一想这些词语与诗词标题之间的联系,再把积累到的关于陆游的生平和他一生心愿的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集体背诵他的《示儿》,掌握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就可以知道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的愿望就是驰骋沙场,跃马扬鞭,收复失地,此心此愿至死不渝。这就是作者在风雪之夜为什么会梦见“铁马冰河”的原因所在。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词语准确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诗歌中包含着的一个爱国诗人壮志未酬身先衰的无奈和愤慨。
三、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词中作者为了更准确、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如在赏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含义,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有的学生就说“乌蒙山雄伟高大,蜿蜒数百里,怎么是 ‘泥丸’呢?”笔者提问:“把大的东西写成小的东西或者把小的东西写成大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修辞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夸张”。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为什么要采用夸张修辞手法,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那些“雄伟高大,蜿蜒数百里”的山脉,在毛泽东同志和红军战士的眼中就如“泥丸”一般渺小,这也正是作者及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既是具体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所经之地,又暗示红军所遇见的困难,形象具体,感人肺腑。
又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做诗大多有感而发,或咏物、或抒情、或叙事,但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那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最后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的前两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这里作者将辞官回家的自己比作 “落红”,将“苦难深重的祖国”比作“花”,通过这组比喻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回乡,但他还会一如既往为祖国、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通过这样一个比喻抒发了一个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情感。
对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两句,就成了理解这首诗的关键,笔者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注释理解它的大概意思,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典故”,就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作者采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的句子,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采用典故委婉而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虽然思念亲人和家乡,但也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这样对于学生理解整首词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词中的关键性句子,体会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掌握诗词中的关键性句子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抓住了它,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对诗词整体内容的理解。如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词的前面描绘了泰山神奇秀美、雄伟壮丽的景象。而这两句是言志:写出了作者想要登临顶峰的意愿,表现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诗词的前面所写的内容都是为这两句服务的。
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单这两个句子说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们结合全词来看就大不一样了。政治上的失意,妻子的亡故,弟弟的远在他乡,这一切都使他抑郁惆怅,想脱离红尘,并且对月发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的责备,但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很快从自己的个人幽怨、惆怅中解脱了出来,向自己的弟弟,也向普天下的离别之人喊出了发自肺腑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里作者对亲人的感情得到了一种升华,由对弟弟的祝愿上升到对普天下离别之人的衷心祝愿。这也是这首词能感动几代人的原因。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立意、环境的特点、人物的形象等方面去鉴赏。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泮水中学
邮政编码:563100
『伍』 用下列词语中的三个写一段话,发表你对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问题的认识,要求运用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将手机带进校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却各种手机铃声不断的
尴尬
,但无论学生们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还是单纯的
炫耀
,单纯对其严令禁止是无法让这种现象
销声匿迹
的。
『陆』 用两个词语描述你即将进入中学的心情
兴奋期待紧张
『柒』 《风光旖旎的巴厘岛》把你在这篇短文中学到的好词语摘抄下来,以便左作文中运用。
(1)亚洲最抄漂亮而且有特色。(2)爪哇(3)龙目两岛(4)5632(5)火山阿贡山(6)……
2巴厘岛地处热带,受海洋影响,温和多雨,土壤肥沃。巴厘岛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还有“花之岛”之美称。巴厘岛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它的风俗也以丰富多彩而驰名于世。岛上的居民每年举行节日近200个,因此它还有“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美称。
『捌』 中学生作文中能常用的好词好句
1、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玖』 中学生作文常用词语
现行小学语复文教材存在着制词语注音错误,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了词语注音错误。这样,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影响了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进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 注音错误 举例分析 提出建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材焕然一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章节编排、课文选编、练习配备等方面更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美中不足之处,即教材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词语注音错误。由于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教材的迷信程度较高,再加上自身语言文字水平的局限性,从而对教材中的词语注音错误“视而不见”、从不质疑,教材上怎么标注就怎么读。甚至当学生提出异议时,还盲目地以教材的标注为准,从不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进行核实。这样一来,教师便将错误的读音直接传授给学生,一错再错,从而误导了学生。学生将错误的读音记住后,便难以改正。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