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考作文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文

发布时间:2020-11-29 04:00:45

A.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者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是不知“通”;维新派提倡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险在后者,如不加以遏止,将是“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因此他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严复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体用是就一物而说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对于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B. 请讲讲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

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C. 下列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C

“中学为体”是两派的共同点,区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主体、本质;
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版文化,权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E. 怎样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观点

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封建统治,自然封建制度不变,变的是器物(具体是武器,技术)等层面。

F.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是什么

张之洞( 1837-1909年),字孝达,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传统礼教熏陶,16岁考取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在会试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此后官运显赫,先是作过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等教育行政官,后又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两湖)总督等地方长官,晚年调到京师,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事务。

张之洞在多处主持地方政务,都致力于兴学办教育事业。其中既有传统式的书院,如四川经心书院、山西令德堂、广州广雅书院、湖北两湖书院等;更有许多新型学堂,如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江南铁路专门学堂以及湖北师范学堂、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等,并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后又将一些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开创了使旧教育向新教育转轨的历程。入朝执掌学务后,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个近代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又与他人一起,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他有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著和奏折,以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张之洞尤其强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核心的“三纲”的地位,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源,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以此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推崇民权和男女平等之说。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有时他还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西政”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历、劝工、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有“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他认为这些新学确有实用之效,“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但是,引进西学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界限,就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即不能触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泰西哲学”,则必须坚决抵制,维新派希望仿照资产阶级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见,中体西用区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并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张之洞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也就是说,应该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以传统的经史之学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从学习程序上说,就是“讲西学必先通中学”。张之洞主持修订的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上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然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人成材,各适实用。”可见张之洞在中体西用原则的落实上确是作了认真构思的。在教育领域,西学为用一开始尚不影响中学为体,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G.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主体、本质;
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H.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英语翻译

Use chinese culture to manage and western technology to work。
<br>才是对的

I.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及作用

从实质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一个变革性共识,即中国传统的政教模式已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必须有所改变,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识资源又不足以因应当下的变局,故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西方。

阅读全文

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