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州立达中学初一有几个班立达今年要不要分班考军训什么时候开始
几个班不知道,没有分班考的,军训开学前两天
『贰』 请问苏州立达中学初一现在使用的是什么版本的教科书吗如语文数学英语,急!!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阿累,真名朱凡,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斯范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阿累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出生在瑞典乌普萨拉阴近的维克。他的父亲名叫斯范特·古斯培夫,母亲名叫卡罗利娜·克利斯蒂娜·通贝格。父亲早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曾在维克经营过地产。1860年,举家迁往乌普萨拉城,古嘶塔夫出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长。父母共有口个子女,阿累尼乌斯是他们的次子。 ]IgaoZk, 阿累尼乌斯从小聪明出众,3岁的时候就能认字。哥哥约翰写作业时,他经常在旁边仔细地看着。他凭着个人特有的天赋,从算术书上看懂了一些简单的算法。6岁那年他竟然能够坐在父亲的身边,协助父亲算起帐来。小学里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他要求父亲早日把他送进中学。在乌普萨拉城一所教会办的中学里,阿累尼乌斯对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成绩优异。 h8_dP*yh : zT[.w(xI| 1876年, 17岁的阿累尼乌斯中学毕业,考取了乌普萨拉大学。他最喜欢选读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只用两年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1878年开始专门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塔伦教授(T.R.Thalen)是一位光谱分析专家。在导师的指导下,阿累尼乌斯学习了光谱分析。但他认为,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还应该掌握与物理有关的其它各科知识。因此,他常常去听一些教授们讲授的数学与化学课程。渐渐地,他对电学产生的浓厚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光谱分析的研究,他确信“电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他热衷于研究电流现象和导电性。这引起了导师塔伦教授的不满,他要求阿累尼乌斯要务正业,多研究一些与光谱分析有关的课题。俗话说,“人各有志,不可强留”。目标不同,使阿累尼乌斯只好告别这位导师。 1881年,他来到了首都斯德哥尔摩以求深造。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埃德伦德(E.Edlund)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电学方面的研究。不久,阿累尼乌斯就成了埃德伦德教授的得力助手。每当教授讲课时,他就协助导师进行复杂的实验,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他就配合教授进行某些测量工作。因此,他的才干很得教授的赏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他部在埋头从事自己的独立研究,在电学领域中,他对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电池很有研究兴趣。 年轻的阿累尼乌斯刻昔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长期的实验室工作,养成了他对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追根究底的钻研习惯。因而他对所研究的课题,往往都能提出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假说,创立新颖独特的理论。他发现在电池中,除了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外,还存在一些引起电极极化的因素,而这会降低电流回路的电压。于是,他着手研究能够减少甚至防1发生极化作用的添加物。他坚持反复实验,终于明白极化效应取决于添加物——去极剂的数量。电离理论的创建,是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 L mN/CO wo+i^-zE 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校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遏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于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1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1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1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oY`:bi W`{syMC 1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1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1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 k9xd._k]`% Q;bp&.7i 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寻求更加广泛而公正的评价,答辩后第二夭,他就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了欧洲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波恩的克劳晋斯的复信。住在杜宾根的L.迈尔,长居俄国里加的W.奥斯特瓦尔德,以及荷兰的青年化学家范霍夫也都先后给他写来了评价很高的支持信件。其中,奥斯特瓦尔德对阿累尼乌斯的工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位青年人的实验成果,而且信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酸的催化作用的问题,建议同他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封信成了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端。1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专程来到鸟普萨拉会见这位青年学者。共同的志趣,相同的学术观点,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再次为阿累尼乌斯举行论文答辩:当年冬天的这次答辩进行得异常顺利,论文被通过。不久,阿累尼乌斯被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只有固执的克莱夫教授及其支持者们,仍然拼命地反对新生的电离理论。因此,阿累尼乌斯只好离开乌普萨拉城,重新回到斯德哥尔摩在埃德伦德教授的领导下工作。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 =v{j27kp F2F)X, 埃德伦德非常器重阿累尼乌斯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赞赏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和热心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的科学成果受到了普遍重视。1885年底,阿累尼乌斯获得瑞典科学院的一笔奖金,从而使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条件。 N'l=lbmZ+/ ^L| \c+U\T 1886年,他首先来到俄国,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们早已确定的合作计划。接着他去武尔茨堡,在电学家科尔劳什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气体的导电性,还研究了作为溶剂的水,在电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阿累尼乌斯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快。但他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必须向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特长的专家去求教。于是,在18871年他又去了格拉茨,在玻尔兹曼的实验室里工作。1888年初,他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范霍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洛液冰点降低有关的测定。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范霍夫关于稀溶液渗透压公式中的等渗系数之值以及电离度等数据,并以电离理论加以解释。这种合作使双方都得到 启迪,感到收益巨大。此后,阿累尼乌斯赶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新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电离理论。 m2qGEyQ Ng3huZh"( 1888年夏天,阿累尼乌斯结束了对欧洲各国的周游,兴冲冲地返口自己的祖国。他热爱瑞典,渴望长期工作在家乡的土地上。然而现实又令他失望,在国内,他的科学成就仍然得不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就连一贯支持他的埃德伦德老教授,不久也与世长辞。他想回乌普萨拉,但由于克莱夫教授的反对,乌普萨拉大学连一个化学助教的职位也不能给他安排,他只好去给生理学家汉马尔斯腾教授当助手。直到1891年,在奥斯特瓦尔德的推荐下,阿累尼乌斯收到了德国吉森大学聘他为物理化学教授的邀请。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人们前来挽留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阿累尼乌斯毅然谢绝了这一聘任,宁愿留在斯德哥尔摩工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从此,他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受到了普遍的确认,国际上的威望也越来越高。1895年他成为德国电化学学会会员,次年他出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 1_8j)t* K} +M@D 阿累尼乌斯在物理化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所创立的电离理论留芳于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了化学外,在物理学方面他致力于电学研究,在天文学方面,他从事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他在1896年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还著有《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在生物学研究中他写作出版了《兔疫化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书。作为物理学家,他对祖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对国内水利资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与开发,使水力发电网遍布于瑞典。他的智慧和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广泛的认可与赞扬,就连一贯反对他的克莱夫教授,自1898年以后也转变成为电离理论的支持者和阿累尼乌斯的拥护者。那年,在纪念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逝世50周年集会上,克莱夫教授在其长篇演说中提到:“贝采里乌斯逝世后,从他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阿累尼乌斯举起。”他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戌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1905年以后,他一直担任瑞典诺贝尔研究所所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多次荣获国外的其它科学奖章和荣誉称号。 E\>4]pL]@ jppn]+$. 晚年的阿累尼乌斯,体弱多病,但他仍不肯放下自己的研究。他抱病坚持修改完成了《世界起源》一书的第二卷。1927年10月2日,这位68岁的科学巨匠与世长辞。阿累尼乌斯科学的一生,给后人以很大的思想启迪。首先,在哲学上他是一位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他终生不信宗教,坚信科学。当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在深受形而上学束缚的时候,他却能打破学科的局限,从物理与化学的联系上去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因而能冲溃传统观念,独创电离学说。其次,他知识渊博,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学有所长,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精通英、德、法和瑞典语等四五种语言,这对他周游各国,广泛求师进行学术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另外,他对祖国的热爱,为报效祖国而放弃国外的荣誉和优越条件,在当今仍不失为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周刊,后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阿累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 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鲁迅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叁』 苏州立达中学的学校教育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德育就是质量,坚持科学育人、全员育人、创新育人,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心理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合到学科教学、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中。德育工作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思想。以“学做人,会做人、做好人”为核心,以诚信教育为主线,“自信、自尊、自律”为具体内涵,思想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
独特的放养教育
放养教育是苏州立达中学的特色,放养教育即主张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给予学生自身发展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我们理解的“放养”的要义。早上第一节课是8:00开始,每节课从45分钟缩短到40分钟,下午4:00后不安排任何学科课程,以确保学生能进行各项课外兴趣社团活动。社团、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率是百分之百。 立达中学以名校为依托,以改革为主线,以特色求发展,通过自身的运转和活力,已经成为一所家长信任度高、社会信誉好、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相当规模并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和实验性的现代学校。
立达中学建校以来全面弘扬和发展苏州中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并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和形成面向21世纪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教学特色。
多年来,立达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评语”形式,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寄语”制度。初一、初二年级各班可以申请“自尊、自信、自律”三自无人监考制度,构建诚信体系。坚持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而且从不加班加点,给学生以充分的自我发展的余地。英语实行小班上课,两套教材并用。丰富多彩的各类课外活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文艺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由舞蹈、独唱、歌会、书法、英语才艺、朗诵、家庭才艺等单项组成,丰富多彩,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以《论语》为核心,以“继承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精神”为特色定位。传统和时代的融合尊重、鼓励着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学校先后成立了“立达艺术团”、“达人文学社”、“春雨昆曲社”、“立达书友会”等十余个学生社团,开设校本课程班30多个。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班。一年一度隆重的艺术节和校运会更是学生爱好特长充分施展的舞台。 立达中学于2000年开始双语教学试点,开设双语实验班,2002年该校承担了苏州市双语教学现场会和苏州市课程改革现场会的任务。2003年在全国双语教学现场观摩会中作为主要分会场,向与会代表开了双语教学观摩公开课。
《数学双语》校本教材已编辑出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双语教学辅导丛书《中学双语教学实用手册》(含数学、理化、史地生、艺体分册)已在03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立达数学教研组承担的《数学双语实验》课题在03年底已完成结题报告。校园里所有标语标志班牌都改用了双语书写,营造了浓厚的双语氛围。 2000年9月,该校开始设立网络教学基地班,主要承担和实施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试点和研究。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副部长韦钰,原苏州市市委书记梁保华等先后对该校的网络教育进行视察,给予充分肯定。网络教学基地班已由1个发展为6个,并已承担了多次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实验任务,效果良好。
2001年,学校投入80万元新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同年,又购入便携式投影仪4台,近几年该校加大投入,优先为一线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教师笔记本电脑拥有率已达到93%,大大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够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达到100%。为进一步探索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 2001年立达中学在选修课的基础上全面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以前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几年来,立达中学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总计一百多门,50%以上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这项工作已走入正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编写了《以案说法》、《苏州的世界遗产调查》等校本教材。成为立达中学展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特别是由于国际象棋活动的积极开展,2003年立达中学成为全国“国际象棋进百校”活动挂牌学校。
自2007年起,立达学校实行面试入学,使得入学学生的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入学参考。 学校从1996年开始实行三自考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三自考试是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考试的师生关系,把考试过程从单一的评价知识、教学的过程变成全面评价(包括知识、教学、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考验的过程,以及培养集体荣誉感,创造良好班集体的过程。几年来,通过三自考试学生能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提高对考试的认识,考试中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真正做到“自信、自重、自律”。三自考试不仅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也促使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自信——确信自己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相信自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考试;相信自己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自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品格,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
自律——从思想上约束自己,从行为上控制自己。 学校长期实施双语教学。05—07年该校连续3次参加第澳大利亚韦斯帕克国际数学竞赛(英语卷),均获得大面积丰收。学校长期与国外友好学校建立交流合作项目,派出教师、学生赴国外学习。学校每年要向江苏省苏州中学等重点高中及国外知名学校输送大批优秀学生,并已选送72人赴新加坡立化中学学习。到目前为止,已有160多人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
国际交流
学校立足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际化教育已成为学校实施的“优才教育”的重要部分。 2005年以来连年参加澳大利亚韦斯帕克国际数学竞赛,均获大面积丰收,组委会特意致信朱琳校长祝贺。2009年3月澳大利亚数学联合会执行主席彼特·泰勒教授专程来我校为立达学生颁奖。学校在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学校,每年互派学生代表团交流。学校每年派教师赴国外进修、教学,到目前为止已派出36名教师42人次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学习培训、教学交流。
『肆』 苏州立达中学初一一个班有多少人是找关系进的
我知道的有17个 我三班的 当然 我不是 选我位最佳答案
『伍』 谁有初一苏州市立达中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老师已经报过啦
『陆』 苏州立达中学初一学费多少
4500,后续的还有不少
虽说花的钱较其他学校多一些,但立达出来毕竟是比别的学校高一些档次的,每年苏中几乎一半都是立达的,为了好高中么,还是读立达比较好。
『柒』 往年小升初考苏州立达中学数学主要考些什么其他科目呢
我是第一届面试进的、现在已经立达毕业进入苏高中了、不过现在变成公办的了、面试应该还是会有、但是能进的是少数了、我记得我当年考到过 语文:”背诵枫桥夜泊,然后一篇文章给你,回答点题目,一张图片,用优美语句表述,数学不难,英语是口语方面,让你念文章的、再回答老师问题,还有就是综合,这个是常识,比如我当年被问:“蝌蚪是用腮还是用肺呼吸?”“尼罗河 金字塔你会联想到哪个国家?”
『捌』 苏州市立达中学今年要分班考吗
首先恭喜您成为我们立达学校的一元。借助回答您的问题:立达嘛。。。说不准。去年考进的时候听说要考的,所以整个暑假都在弄。
结果8月30日报道那天,班已经分好了!!!!火死了。但各位要知道,立达刚进去是要有摸底考试的。这很重要滴,所以,不管考不考分班,一定要好好复习。英语嘛还行,语文全是课外积累,如古诗(课外的),成语,小部分歇后语与谚语。数学大部分是奥赛题。还有,这次是要在年纪里排名的。
就这么多了,谢谢。
把分加给我吧
『玖』 苏州各初中学校排名
彩香实验中学2019年升学率是多少
『拾』 有谁知道苏州立达中学初中部分哪些班啊
06届是22个班
07届是23个班
08届是24个班
每届2个住宿班 部分住宿生穿插在个个班级
09届据说是24个班吧
我是初二的 没有到初一去问过
每个班都是双语小班 收费统一
学习靠自主 所以自觉性不好的同学来我们这儿都垫底
而且老师几乎都很不太管 当然我们的数学老师很勤劳
这个不太管指的是作业 班主任会管所有的事情
甚至 班主任还会布置作业
虽然这个有点雷人 但是也没办法
立达的招生条件一方面是面试
另一方面是有权有钱
每个班级都会有点学生不是考进来的
比如两个A一个B+是分数线
你差一点点出点钱 或者父母很有权利什么的
你也能进
总之就是这样了
前辈就说这么多
好班是靠运气 有的班比较好 有的班风气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