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写作文可以用网络语言吗
不可以的。
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网络语言不应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答卷时要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人们所说的网络语言,其实只有一些特定的词汇和固定格式,没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根本就够不上“语言”。网络词汇如把“我”叫“偶”,把“网络能手”叫“大虾”,把“网络新手”叫“菜鸟”,把“妹妹”叫“㎜”,把“气死我了”叫“7456”等。这些词汇只在城市青少年网民中流行,根本没有进入全民语言。
禁用用网络词汇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果连规范的汉语言文字都不会使用,特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至于所谓火星文,指的是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如果参加高考的是火星人也许可以使用,可如今参加高考的是地球人,所以不能用火星文。
写作文注意事项:
1.内容真实:所写内容感觉应该历历在目;选材新颖:突破陈旧套路、材料新颖贴近生活;语言活泼:避免语言枯燥、空洞乏味,富有文采、读起来行云流水。
2.用词准确:用词准确、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结构匀称:开头自然,过渡、结尾不拖泥带水,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布局缜密:布局严谨、逻辑清晰;主题鲜明:准确表达文章主题主旨、内容紧密结合。
3.道理深刻:各类题材的文章都能蕴含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形式多变:文章形式多变、不拘一格,自成风格;个性张扬:充满个性,能体系自己的写作风格,给人耳目一新。
② 在学生作文中,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悲剧叫做“杯具”,喜欢叫做“稀饭”,提意见叫做“拍砖”,还有的学生干脆用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些网络语言让老师和家长云里雾里,但是在中小学生看来却很有吸引力。采访中,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使用网络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网上,大家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而在学校,如果你听不懂网络语言,同学就会笑话你老土。”
对于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老师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引用网络语言。红桥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徐娅蓉说:“学生写作文,应使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网络语言。”由于小学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徐娅蓉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书,在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③ 写作文用网络语言好不好
例文正方要先搞清楚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网络语言,做个界定,另外,此处讨论的作文是什么范畴的作文,是小学生,中学生、高考作文还是广义的写文章.每个范围的界定对辩题和论证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然后论证的话主要有几个角度,一个标准.一、网络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现在,未来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叫媒介,因而,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辈子,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只要会说话的,难免一辈子都会上几句网络用语,作文是人类情绪的表达,文学作品,因而不该排斥这种网络用语,他们才能更好的表达当代人们的心声.二、我觉得把网络用语定义的广泛点,更利于正方.也就是说网络用语是包括网络相关的术语,网络相关的一些词汇,还有从网络产生的俗语,这些语言有些说明的一项新的技术,有些是一种潮流,有些生动的反应了当下大家的一种表达欲望和对事物的看法,它们都契合了作文二字的本质,言为心声,作文不外是为了更好,成体系的,或者完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用语更是有利于这种表达三、网络用语能不能进入作文的争论其实就是有些人担心一些不良的网络用语对青年人造成不好的、不积极的影响,或者说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让作文看起来不够严谨,过于儿戏,不利于年轻人学习作文这种表达技巧.那么正方要明确的就是,我们说网络用语能进入,但不代表我们鼓励通篇神马、浮云的言之无物的作文,我们的老师要引导,要教育,大家正确的运用,更好的运用,只要用网络用语能写错好的文章,那么我们英雄不问出身
④ 网络语言,到底应不应该进入中学生作文呢
网络语言一方面反映了网民个性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和想象力,高考者作为年轻人,将鲜明的网络语言融入自己作文中不无不妥.
网络语言体现了一种时尚,一种新潮,给人一种恍然一新的感觉,何况网络语言是大家智慧结晶的体现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到网络语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颖奇特的词汇,超乎常规的语法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数量惊人的粗话脏话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跟规范化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 “文化垃圾”,是对传统汉语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倡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事实上,网络语言并不是每句话都与现代汉语背道而驰,尽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们为了节省资金,尽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链接了一些文字、数字和符号,但是绝大部分的网络语言还是遵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原有规则.网络语言只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现有的语言体系.显然,那些大骂网络语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忧天了.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现状而言,其过于自由和主观的一面确实需要适当引导,但是语言规范的实质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逐渐建立起来.网络语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从不否定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反对网络语言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固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语言规范都是对全社会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的追认,但是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确如此.比如“很+名词”的现象.按照传统语法规则,汉语的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所以当“很中国”之类的语用现象出现时,语言学家们急忙跳出来大声疾呼:副词“很”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试图将这种不符合规则的现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很+名词”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大有风起云涌之势.2008年3月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很中国”这三个字,就搜索到342,000个“很+中国”的用法.现如今,与之类似的“很生活、很传统、很逻辑、很散文、很东方、很淑女、很青春、很绅士”等等一系列“很+名词”的用法都很自然的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全民都这样认同并使用的时候,即使是再有名望的语言学家说“很+名词”的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有碍于汉语规范化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笔者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如此,语言亦如此:原本没有这种说法,但是说(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规则”.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在今后,如果有哪些网络语言能够很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成功地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那么就会有专门收集新词新语的专家对它进行收录,从而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在网络语言还没经受时间的考验之前,就过早地一棒子把它打死.可喜的是,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介绍,2007年的流行语监测就准备加入网络语言和博客语言,因为“它们更加贴近生活的脉搏”.作家陈村先生同样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肯定,他认为,有些网络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新奇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同样,《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于根元先生也认为“互联网是高科技,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就得越有人情味.网语的出现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上网方便的需要.”
很多媒体和语言学家也同样对网络语言表示了支持,认为这些形象生动、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绝不是洪水猛兽,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反而能丰富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并强调只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必定会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语言发展历程了.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已经存在的鲜活事物,而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刀切、一概而论.如今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诸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里就充满了“美眉”、“青蛙”等等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的词汇.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词汇换成通俗的说法,那么它的可读性肯定会削减很多.
网络语言新奇独特、简约快捷,这往往是由很多数字、汉字、字母的随意连接、简省或替代而形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像一块海绵,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分析什么该吸收,什么该排斥,也就是说他们筛选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掌握好比较正规、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和时间考验的传统语言是首要任务.然而,笔者绝不认为学生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比较年轻化,也可以说,网络语言正是大部分学生所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学生在网络的语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很得体的,但是在作文中笔者还是主张慎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作文无疑也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考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宽广平台.那些有生命力的新鲜词汇绝对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正好相反,它们是作文的亮点、加分点.比如在适当的主题、典型的人物中,在没有影响他人理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使用恰当的新鲜词汇紧扣主题、突显典型人物的个性从而为全文增色不少,那么自然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欣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备受争议的满是数字、字母和汉字的“大拼盘”还是不要出现在作文中为妙,它只会让阅读的人感到不解和愤怒.
基于以上对网络语言的现状和语言规范的原则与精神的把握,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有所宽容,有所分析,该接纳的接纳,该淘汰的淘汰,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并使用积极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
⑤ 论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300字议论文)
网络用语的出现,是一种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网上大量流行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但良莠不齐,它有其好的方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
像我们一样的青少年为网络用语的主流人群,青少年思维活跃、向往个性张扬、喜欢追求新颖。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张扬新颖的个性自然而然也随之体现在网络这一方面,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网络用语,有字母型的(如:gg bt)、数字型(如:886 555)、文字型的(如:囧 槑)、还有符号型的(如:(@﹏@)~ (~﹃~)~zz)。也因有些网络用语令人看不懂,所以也被称为是“火星文”。
火星文的弊端:网络用语有很多都是由原来规范的语言通过谐音、同义等而篡改出来的,这样势必造成一部分人特别是学生对成语规范字的掌握,误导人们的用字习惯,使人们造成视觉错乱,不利于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传播与使用。现在还有人把网络用语带出网络,用一些不良的火星文作为脏活骂人。还有一些学生把火星文带入学习,在作文也中出现这样的网络用语,令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看不懂,摸不着头脑。
火星文的利端: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网络语言新颖别致,让人过目不忘。网络语言普及面广,而且传播速度快。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XX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了热门的网络语言。给力是中国北方的方言,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给力一词迅速广为传播,在日常交流中频频出现,甚至出现在各大报纸的题目中,在XX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
总之,网络用语有利也有弊,在上网过程中可以吸取一些健康向上的网络用语,还可以在平常与人交谈时用来活跃气氛。可是遇到那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就一定要坚决抵制,以免误入歧途。而作为我们初中学生来说,在网络上用可以,但是学习生活中还是使用规范的汉字好因为认真学习汉字、规范使用汉字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字的一种保护和尊重。我相信只要大家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和使用网络用语,网络语言就会向着丰富活泼、健康的方向发展。
⑥ 小仪中学生滥用网络语言现象作文600字
网络语言餐厅
小学六年级韦淞议
话说在餐年厅月吃日,在饭市开了一家名版叫“网络语言餐厅”权的餐厅,该餐厅专门使用一些新奇的网络语言,一上市就有许多市民好奇地前往。
有一天,我慕名走进了这个餐厅。下面是我的摄像机录下的镜头。
一、菜单镜头:
这个餐厅的菜单上赫然写着:特色菜,以虾米为主的,有“酱紫虾米”、“灰机虾米”和“纳尼虾米”等。其它的菜有:“罗密呕煮你爷”、“粪发涂强”和“粮三伯和猪阴台”等等。
二、餐厅服务镜头:
餐厅里一色的西式摆设,高靠椅,白桌布,红瓶花,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只听一位客人大叫:“服务生!来一盘‘粪发涂强’!”不到十分钟,服务生端着一坨颜色很像巧克力的东西给那位客人吃,那位客人吃了后,立即倒地并口吐白沫,服务生则在一旁“蛋定”的说:“客人,你‘杯具’呀,酱紫虾米你不点,灰机虾米你不点,纳尼虾米你不点,偏偏点了我们店最难吃的菜:大粪发酵后涂小强,简称‘粪发涂墙’。”声音刚落地,优美的轻音乐变成了地狱的鬼哭狼嚎。
我皱着眉头,收起摄像机,出了这个餐厅。我一直在想:我靠!这家餐厅也太前卫,语言太网络化了,让它如此冲击我们的生活,前景真令人担忧呀!
⑦ 如何看待学生作文中利用网络语言的现象
网络语言有优势:专家教你理性看待 就网络语言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利弊,以及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问题,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青海省语言学会会长王培基老师。王教授告诉我们,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使用的基本词汇、语法都来源于现代汉语,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语言学界一般持宽容的态度,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流行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学生都对网络语言很感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创造,也愿意使用。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被网络语言影响。王培基教授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的态度,没必要过分忧虑,要看到这种现象有利的一面以及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网络语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利的一面在于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会给大家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网络语言有其特定的特征,就是言简意丰,因为是在虚拟网络中交流,所以隐匿了语境、忽略了网民自身的文化身份背景,在此时语言成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谐音、双关、比喻、符号以及英文或汉语拼音缩略词的运用,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⑧ 主题为 网络语言能不能出现在中学生作文里
要规范也要宽容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有的老师感到有些困惑。“孩子用网络词汇写作文,文章是要比平时来得活泼,但我们批阅起来很头疼。”一位张姓老师说,对于不文明的词,老师还能制止,而这些网络词汇,则让他们又“恨”又爱:日常听孩子们说说觉得挺有意思,而当这样的词汇被运用进作文、组词又该怎么评判呢?张老师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勒个去”这个词可以说是调侃式的笑骂,就是个叹词,并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古代的“呜呼哀哉”,但在作文中使用则显得非常不雅。
为什么现在中小学生热衷写很“给力”的作文?老师们有一致的见解:“网络词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个词,它的本身有意思,单单这点就很吸引孩子。还有就是孩子们喜欢追逐流行,爱模仿。”
“我觉得,网络用语作为日常会话可以,但是写进作文就不好了。尤其是他们现在还处于学习期,语言章法还不扎实,语言系统还不完善,在这个时候就使用网络用语对他们今后语言的规范有害而无益。”红星小学的卢爱平老师说,引导学生从“网络词汇”中走向规范的用语才是关键。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卢老师会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词语,并教学生用规范的书面语来表达同一意思。
而一些中学老师则对网络用语走进学生作文的现象比较宽容。“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加入网络热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文中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叙事和塑造人物。但网络热词也有适用范围,不能使用泛滥,比如在应用文和说明文等比较严谨的文体中就不适用。”他们建议,学生要尽量少用网络热词,在考试中用网络热词,是一种冒险行为,容易因小失大。
⑨ 教师应如何对待中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
个人觉得原因有一下几点:网络语言是口语,作文是书面语,只有在人物对话时等特定场合才有可能出现。网络语言本身含义可能并不明确,其词性,用法可能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所以批改时难以标准化。网络语言相对于普通语言来说存在很多错误,例如“酱紫”本身就是一种颜色,却因为谐音被给予“这样子”的含义,这是不符合字义决定词义的。如果词义本身不由字义决定,而是单单由发音决定,那还要汉字有什么用,用拼音就可以了。再例如“Duang”汉语本来就没有这个音。
⑩ 根据中学生该不该用网络语言写一篇议论文1000字
“作文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位小学生作文中的原话,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原来“杯具”就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
经初步研究,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一、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代表“气死我了”,“酱紫”代表“这样子”。二、符号形象类,比如“@_@”在网上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三、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 you”。四、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难以归类,譬如“郁闷ing”就代表正在郁闷中,“KMP”又代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青少年喜欢的快餐厅……
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便携性和趣味性,但不该混杂书面语。语言是社会现象,适用领域范围有基本要求。网络语言是新现象,其存在有土壤、有环境,但不宜进入教科书和正式媒体。
社会语言学专家余志鸿教授说,语言内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应该是最为规范语言的标准。网络语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语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
所以,对网络用语该不该出现在作文中的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网络语言是新现象,其适用领域局限于网络,但不宜进入教科书和正式媒体。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正确使用规范的汉字。
让我们一起呼吁: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