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考作文 > 中学生民生教育作文

中学生民生教育作文

发布时间:2021-01-22 21:32:41

❶ 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

[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 2008年高考一结束,人们就对本年度的高考作文题纷纷叫好:“体现了人本思想”“坚持了真、善、美的原则”“作文命题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能说这些评价没有道理,但笔者总觉得高考作文题恰恰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关注国计民生!不仅2008年如此,近几年莫不如此,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有人说,多年来高考作文最缺少的就是“忧民”二字,信哉此言!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都在“小我”之内兜圈子。并不是说“小我”不能写,但高考作文更应该关注“大我”。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由高考作文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高考试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当然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在这一点上,文科试题尤其是作文题更是如此。所以,高考作文应该在自己特殊的位置上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跳出“小我”,抒写“大我”。
其次,高考必须立即反过来适应“素质教育”。多年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备受诟病,原因之一就是它让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沦为了“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本来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先导的高考反而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一成不变拖了素质教育的后腿。这恐怕正是素质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高考作文中国计民生的缺失表明:高考在摆正自己的角色方面,特别是在寻找自己新的角色方面还缺少应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无不体现了这一文化传统。
第四,关注国计民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一名生产者和建设者,因此中学生不仅需要健康的体格,更需要健全的思想。于是,让他们及时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突破象牙塔的思想束缚,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大学要做得好得多,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2006年、2008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面试时命制了如下考题:
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3.对婚前同居的看法。4.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5.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6.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的状况?7.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8.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现今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9.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10.如何看待“丁克一族”?11.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12.对油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13.急诊室实行收费能不能解决滥用急诊服务的问题?14.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15.星巴克该不该进故宫?……
这些试题“无一字不关苍生情”,我们的考生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往往手足无措,因为这些“很猛很敏感”的问题是他们在课内几乎见不到的,也是高考作文中不会涉及的。我们的教育教学离现实太远,特别是离社会现实太远,长期“与世隔绝”。我们的作文特别是近年来的作文只注重“小情调”而忽视“大情感”,特别是缺少对学生“救世情怀”的培养。
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无字句”之书就是指社会现实这本大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本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的古训,今天,在我们的高中生身上却变成一种束缚。正因为如此,当有些学生考上大学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候,生活自理问题不仅愁坏了自己,也愁坏了家长。很难想象这样的群体能够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民族大任的担当者!
抛开民族重任不说,单就学生个人而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对其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步入社会的一刹那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而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其实这种竞争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没有那么直接而已。
高考作文是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应该承担相应的历史重任,那就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多写“大我”。 (甘肃靖远一中;730600)〔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❷ 论述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善民生的作文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展。邓小平曾讲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更要普遍改善民生,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悖论,即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包括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本身也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政府改革的契机,促使政府执政目标和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针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这涉及如何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表现,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政府的政绩。GDP的增长从经济学上来讲是一种市场的政绩,是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GDP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行为。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包括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五大目标,而不应该参与到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与决策中去。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就中国而言,就是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就越要淡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主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那么,对中国13亿人口而言,有众多的民生问题,什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呢?我认为,是指涉及最广泛人民群众和最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最大的民生问题有所不同、有所重点,它既是具体的又是变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吃饭”和“贫困”这两大问题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就转变为“就业”和“教育”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凸显了这两大民生问题——其一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二为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在发达国家是难题,发展中国家是难题,转型国家更是难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因此,解决就业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多处于“就业摧毁”时期,中国政府在破解这个难题上则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中国实行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就业规模,调整了中国的就业结构。从全球视角来看,全世界新增的就业约1/4在中国,而且主要在中国的城镇。

扩大就业能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社会结果。从经济学上讲,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反过来就有了经济增长。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是为了创造就业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就业增长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我们摆脱了“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模式,向“高增长、高就业、高消费”模式转变。

——教育是民生之基

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任何一个人在竞争性的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农村或者是城市,只要有劳动资本,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就意味着其收入水平将会有所提高。这一逻辑链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

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实现中国人力资源迈上新台阶。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各类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们无论是大学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很快在校研究生人数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型的蓄水池”。

但从教育质量和占总人口数比例来说,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不仅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已经影响到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也从原来主要关注城市,转向关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贫困子弟;从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到同时关注职业教育。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诺。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政府计划利用公共财政来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真正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制度。新的世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随着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农村义务阶段的“学费”,转由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基建费和事业费,义务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义务”的本来含义,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高度评价这种制度转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四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时,政府还大力倡导加强职业教育,增加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这是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决策。

阅读全文

与中学生民生教育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