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国时期升学至要经过哪些阶段分别要几年
民国时期升学要经过三个阶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从整体来说,这个学制将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阶段(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6年,中学阶段(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阶段4—6年,使学生年龄与接受能力之间能相互适应。普通中学的三、三分段,使物理课程就有了两次循环,沿用了若干年,效果比较好,所以被长期采用下来了。
❷ 民国时期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教育足以让人敬佩
我认为主要有那个时期提出来的免费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和不惜一切代价办教育这三个理念,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教育足以让人敬佩,原因分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免费义务教育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家落后是因为国家缺乏真正能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力量的人才,所以他大力提倡义务免费教育的纪念,很多家境不是特别好的孩子都有学上,虽然在那个年代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国家的财力实在不足,而且国外还经常有外敌侵略,但还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人才,是很让人敬佩的。
教育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国家能够站稳脚跟的重要砝码,不仅是民国时期,现在的我们也应该时刻重视教育,让后人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深感敬佩。
❸ 民国时期的教育
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但是当时是富人教育,绝大部分的农民特别是贫农和佣农以及工人都是没有钱读书的,因为当时教育并不普及,大部分还是以私塾为主,而能读得起私塾的都是富人子弟。
❹ 我喜欢民国,那时思想自由,教育免费,而现在全都变了
楼主真能扯,民国时想暗杀谁暗杀谁,民不聊生。台湾富,因为用着全国的黄金,还有美援,并不是他们能干。
❺ 民国时期的学堂教育
[民国]民国时期的教育 时间: 2006-08-04 来源: no source 一、 学前教育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据有关部门的调查,1911年上海只有幼稚园2所、幼稚生100余人,1918年已有幼稚园12所、幼稚生400余人,1926年则有幼稚园21所、幼稚生800余人。同时,北京及诸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件;其中《各省各县各市实验小学设立幼稚园案》规定从该年度起实验小学必须创办幼稚园。193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组织法》,规定“小学得设幼稚国”。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到1936年,幼稚园、幼稚生数已分别达到1283所、约8万人。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学前教育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我国的学前教育恢复较快。1947年的幼稚园、幼稚生数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分别为1301所、约13万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幼稚园有1923年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1927年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矾幼稚园。
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专门培养幼稚园教师与保育员的机构和专门的幼稚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女子高师1916年附设保姆讲习科;张春1913年在南通创办幼稚园保姆传习所。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附设幼稚师范科等。最有名的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该校前身为陈鹤琴1940年创办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名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部,是我国最早、民国时期唯一单独设置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抗战胜利后迁至上海升格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所以它又是民国时期我国唯一的国立幼稚师专。为适应幼稚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27年由陈鹤琴、陶行知等发起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扩大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和提倡教师敬业精神为总目标,致力于中国幼教理论的探讨交流和幼稚园的推广,并出版了《幼稚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
❻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应该怎么评述
答:⑴本着反封建和倡导民主共和精神,废除清末“忠君”、“尊孔”的教版育宗旨,认为忠君权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背,为此在1919年9月正式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性质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宗旨,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理想,对民国初年的普通教育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⑵按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最突出的是取消了中小学的读经、讲经课,大学停开经学科,规定各种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共和精神,禁止使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同时增加自然科学课,加强生产技能教育。
⑶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教育行政改清末的学部为教育部,改尚书为总长,省一级教育行政改提学司徒为教育司长。有关学校人员的名称也有所改变,如改监督为校长,学堂改为学校。这些名称没有沿用清末的称呼,一改往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封建性。
⑷制定新的学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临时政府贰紶弛救佾嚼崇楔搐盲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非沿用清朝的《癸卯学制》。
❼ 民国时期有哪些教育大家
有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
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❽ 民国时期的教育如何民国时期的文人又是怎么样的
应该说还有一部分精英学者,比如新中国的许多科学家,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回
同时,从文答艺上来说,更自有一些。
但和现在的印度有一些相似:印度的高等教育不错,但基础教育很差,有大量的文盲,童工很多,而不是去上学。
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投入都不足。新中国建立时,识字率不足百分之十五。
❾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教育制度上先后进行了两次学制改革, 推动版了学前教育制度权的发展。
(1)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1912-1913 年)学制” 。将蒙养院改为蒙 养园,收未满 6 岁的儿童。同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 。由于民国初年这几项法 规的颁布,就使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
(2)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立。1922 年 11 月,教育部通过《学校 系统改革案》 ,这就是所谓“新学制” ,又称“壬戌学制” 。此学制规定:幼稚园招收 6 岁以下之儿童。正式将幼 稚园列入学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