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作文:怎样审题和立意265623284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㈡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初中学生必备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要做到切合题意应注意三点:
1.理解话题概念
准确理解话题这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要把握话题概念的核心所在,注意作文命题对话题概念的限制。
2.把握话题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3.辨明话题关系
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在思索、掂量中发现并辨明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㈢ 中考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的要求
考场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立意的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要准确、全面、快速地了解题目的含义,严格按照题目暗含或明示的要求行文,在体裁、选材、中心、情感、表达等诸方面符合题目设定的要求。
1. 准确
即要求对题目展现的各个部分进行合乎题意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准确是审题的命脉。如 “愿景”,审题虽无难度,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只写自己的美好愿望,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有的只写对“愿景”这个词语的理解,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这些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对“愿景”的内涵把握不准。愿景,指的是所向往的前景,表现了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一种理想、一种憧憬,这种期望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或社会的,但必须是美好的、幸福的。但相对而言,写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现个性色彩。在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形式比较好。文中对“愿景”的描绘,应尽可能表现得真切而感人。对如何实现“愿景”,则要表达得具体而实在,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华而不实。“愿景”给我们以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不畏险阻,越挫越勇,风雨过后依然傲然挺立。写作时,我们可以重点表达确定愿景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也可以重点记叙为达到愿景而要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审读和理解,就把我们的思维引向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层思考上来。如此,审题立意才算准确。
2.全面
即要求对题目或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等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加以综合,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中的“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故旧新知,也可以是历史上的硕师大儒、民族英烈;“手”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即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握住”就是要走向对方、接近对方、关注对方、温暖对方;“想”表明“握手”只是一种向往的情绪,内心的趋向,并没有真正发生。同时,“我”又限制了对事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主体必须是作者自己,因此,行文中必须处处有“我”的存在。“我想握住你的手”充满温情,给人以希望。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可能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必须全面。
审题的类型
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即材料加话题抑或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几种。不论哪种题型,其审题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同罢了。
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⑴要全面理解题意。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阅读伴随我成长”,题目要求写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在阅读中自己的变化与提升。如果只写阅读,不写成长,就不切题意。(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把握写作的中心。如“倾听”,应强调听取的过程及听到某种声音之后的内心感受。写作时一定要重过程、重细节、重感受而轻对象,因为听的东西不过是个引子,听后所引发的感受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要把这些感受形象具体、可观可感地表现出来才算切题。另外,“倾听”还关涉到施动和受动的问题,如果是别人听“我”说,就变成“我”在倾诉,就不切题意。(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某一过程、某人事迹等,就适合写成记叙类文章。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谈”“议”“说”“论”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看法的,就适合写成议论类文章。
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弄清提示语所表达的意思之后补充文题。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善待____________(亲人、生命、自己……)”,从本题已有的文字部分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你可以选择提供的词语,也可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值得关注的是,有的考生会填一些消极的内容,不去表现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态,自然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填 “打麻将”“抽烟” “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为标新立异,填写消极偏激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补写好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主题。如“_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但凡让你有所感悟、深受启发的人、事、物均可入题。它关注的是学生心灵的成长,思想的触动。我们若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找准切入口,便可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很多考生没能抓住文题中“触动”这一关键词,只知道一味叙事,事情讲完文章就结束了,虽然有生活情节,但缺乏感情的触动和理性的思考。许多考生不会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材料,雨中送伞、深夜就医、公车让座等陈词滥调的事例依然随处可见,更有重病不治、家破人亡等明显胡编乱造的作文频频出现。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作文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内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题写作。材料作文有三种形式:
⑴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材料,特别是文言材料的内容。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观点等等。领悟材料的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准本题的关键是要读透材料内涵,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材料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寓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以下一些主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同时还要看到,材料中小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那就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老鹰抓到小羊很正常,乌鸦没抓到小羊也很正常,焦点在乌鸦该不该学抓羊。我认为乌鸦的学习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可贵的,正如小孩说的“很可爱”。人类若没有想象和尝试的勇气,怎么会有飞机,怎么会有科技的发展?乌鸦即使抓不到羊也不可笑,最起码它敢于去试,知道自己抓不到也就不后悔了。有谁敢断言随着动物的进化,乌鸦永远抓不到小羊呢?说不定有一天乌鸦会长出比老鹰还要锋利的爪子呢!敢于想象和尝试很重要,失败并不可怕,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需要这种精神和勇气!所以从肯定乌鸦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⑵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我们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或写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或写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将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或写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题时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重要。具体审题可分两步走:一是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展开联想,联想到社会上类似的人和事,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画,还要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看懂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进行写作。
如:根据图画材料《霸占》作文
解读漫画《霸占》,合理立意后作文:(1)写一段300字以内的说明文字;(2)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
审准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漫画的内涵,挖掘画面的寓意。从表面上看,画面上是一个大胖子霸占了一个小瘦子的座位,有同学以此得出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主题。出现这种误读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细察画面细节,即画面中两个人物头上的“房屋”和“麦穗”,“房屋”代表住房用地,“麦穗”代表耕地,由此水到渠成地得出“耕地在逐步被住房蚕食,我们要保护耕地”这一合理主题。
⑶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因为这种作文要求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例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话题作文 以2000年高考作文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材料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算切题。和一般的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只要围绕话题构思即可,这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淡化文体概念,但不是不要文体界限。话题作文往往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可以展开想象,放飞联想;也可以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文体。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有更大的自由度,同学们能够尽情展现自己最高的写作水平。
审题的关键
1. 紧扣关键词语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写作时,我们需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2.把握话题材料
准确把握话题材料,一要关注整体,不疏漏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如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暗示我们只能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如果没有把握这些隐性信息,写起来就会跑题。二要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主题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三是要求同寻异,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这主要是针对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如果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不相同,其内涵上必有共同点,我们在审题时就是要找出这个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写文章的主题。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再看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关联点”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四是要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五是要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由此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记叙事件、抒发感慨的话题,进而写出具有新意、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3.重视提示语句
审题立意,不能忽视作文的总体要求。比如扬州市中考作文题“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此”就是上面材料所反映的全部内容,也就是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扣住“生活”和“学问”,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即使试卷要求这么明确,但还是有不少考生,通篇不谈生活,一字不提学问,更没有写到观察和思考,另起炉灶,成了“脱题作文”,应当吸取教训。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字数等等作了一定要求。同是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不要写成诗歌;字迹清楚,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则要扣5%至10%的分数。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4.把握文体要求
经过上面三个审题环节,你如果认为就完成了审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文体要求去写,结果令人遗憾。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注意即可。现在作文文体要求比较宽泛,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选择记叙文体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选择议论文,就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千万不能说明和记叙不分,抒情和议论搅杂。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审题时,认真研究作文要求,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来。像“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
以上四点,我们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文体写作过程中时刻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改正不合要求的地方。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3/30792.html
㈣ 初中优秀作文 成长的喜悦怎样审题指导
家,一个比我爷爷还要老的话题。而我爷爷也在去年永远离开了我家。
好想家,是那种幼内稚的念想吧。离开容家只两周,但还是那么的想回去,不知道为什么。
时间的屏风挡不住记忆的力量,想家。或许我真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一不小心听到了熟悉的音乐,却不能马上想起是在哪听过,只是心里有一丝丝的颤动,等到努力寻找之后,才发现,只有家才有那么记忆深刻。触景生情,家,是那么的让我念心。记的在家是那么的想来学校,总想为逃脱劳动而找个借口,听到那些歌,是那么不舒服,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的愚蠢。如果可以,我会说在家劳动多好,那歌简直是天籁。
家,是一个永久的避风港。或许并不是因为恋家才想家,是在学校遇到了烦恼吧。每天都是上课,然后下课,老师不厌其烦的磨着嘴皮,我不断的看着窗外,家,真好。
常回家看看,一次次念叨着,却总说读书要紧。不知道是哪里,总牵着我想家的情。
㈤ 语文作文怎么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点做法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这则材料就属于寓义性材料。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王刚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总之,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㈥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
读懂提示明确立意
审题能力实际是考生必备的一种能力,牵涉到筛选、提取信息,进行理性分析
,然后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能力的考查,
上海市中考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第一列第一句就是:题意理解正确,中心鲜明,可见题意理解的重要性,而题意理解实际包含了作文提示语的理解和作文题目的理解。
关于作文提示语
近几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的作文题,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提示语,我们同学在动笔前,一定要先仔细阅读这些提示语,因为它不仅仅是写作要求的提示,有时候它还是一种写作思路的提示。
比如07年的作文题是 记住这一天,提示语中说: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同学们不仅要从中把握住这一天的特征:不同寻常或 不同凡响,更可以从中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作文可以写一整天发生的事,也可以写这一天中某一时刻发生的事,关键是要能借助有效、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真切地反映为什么这一天是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
再比如05年的作文:以充满活力的岁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语是: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更多的是提示考生选材组材的角度:可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也可以写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还可以写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等各层面的生活,关键在于哪一层面的生活自己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关于作文题目
每一个作文题目中,都有一个决定作文中心立意点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主题词。如果作文题是一个词语的话,那么它的主题词通常就是题目本身,如 《喝彩》、《我》等;很多时候作文题是一个短语,甚至一个短句,那么研读题目,找出主题词,进而挖掘主题词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尤为关键,
)。如2000年的《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作文题中的主题词是 青橄榄,青橄榄的特点是先酸涩后甘甜,就如同我们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方能采摘到的成功果实,推敲出这一点,文章的中心立意点恐怕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审题到这里,远没有结束,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究题目中的我、也、一枚等词语的作用。我,说明文章该以第一人称写,写自己的经历;也,是针对那年阅读文章《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而言,是以读引写;一枚,说明只要写一次收获。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因此,我们说,作文题目的审题,不仅要准确找出主题词,还要逐一推敲题目中其他词语的修饰限制等作用,要将它们进行综合全面的思考,忽视任何一个词都有可能造成审题偏差。
重视语言的积淀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表现力,是中考作文中语言能力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语言能力不会一蹴而就,它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反复的实践运用,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逐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
一般而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都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那么写作时不妨适当的运用一些,它们可以使你的文字焕发光彩。如生活是一部电影
,一部没有主角而又人人是主角的电影;生活是一首乐曲,每个人都是跳动的音符,缺了谁,乐曲都不会动听;生活也是一盘棋,人人都是其中的一枚棋子,虽然每枚棋子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如时间好比一条无形的河流,它无声地流过每一个人的身旁。时间如同一位公正的法官,它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的是与非。短短的两三句话,精彩凝练,又穿透哲理
,使文章深意叠出。
要使文章富有表现力,我们还不能忽略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都可以在构思时下一功夫琢磨。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我们也不妨移花接木,将古诗词经典,乃至广告语、流行歌词等移接到自己的文章中,使文字显得生动活泼。如鲁迅《社戏》中的至于我看那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句中的远哉遥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恐怕要比很遥远、免念《诗经》生动许多。
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的是,语言的通顺、流畅在于写作者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在于套背一些华丽的词藻。语言依附于思想才有生命
,否则,再华美的词句也是空洞乏力的。
㈦ 初中作文如何审题
从大的方面是,初中作文命题有三种类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各种题型的审题各有不同。我先发给你关于初中命题作文审题的稿子吧!
1、命题作文审题“三步曲”
命题作文是作文考试常见的一种形式。四川省中考作文题目:以‘意外的礼物’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就是这类题目之一。
作好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怎样审题呢?简单地说来,就是唱好“清楚范围、明确重点、确定主题”的“三步曲”。
首先,是“清楚范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楚范围是什么,二是清楚范围有多宽。清楚前者,是为了作文“切题”,不“切题”的作文,无论写得怎样精彩,都是不能及格的。清楚后者,是为了在最大的范围内选择最熟悉、最有感情、最有体会、最有意义的材料来写。
在这两者中,大多数同学是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对于“意外的礼物”,他们都清楚它的范围是“写礼物,而且是意外的礼物”,却不清楚它的“范围有多宽”。他们一般只是简单想到了“本以为得不到却得到了的礼物”是意外的礼物;“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礼物”是意外的礼物,而没有去深想,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称得上“意外的礼物”的吗?如果仔细地去想,就会发现,能称得上“意外礼物”的还不少呢!
意外的人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在意外的
时间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在意外的地点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因意外的原因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用意外的方式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而且,这意外的“礼物”还可以是物质的:一张画、一本书、一件衣服、一块蛋糕……;也可以是精神的:一句话、一个道理、一种情感、一种精神……
怎么样?范围够宽的了吧?然而,可千万别到此为止啊,这些,还只是在题目的“内部”做文章,如果我们再到题目的外部去开拓呢?那里,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题目没有限制“意外礼物”是“谁送给谁”的,因此,它可以是别人送给你的,也可是你送给别人的,还可以是别人送给别人的。而这别人,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朋友同学,可以是领导,可以是邻居,还可以是不认识的人;可以是男,可以是女……题目没有限制时间,因此,这“意外礼物”可以是孩童时代的,可以是小学时候的,可以是初中日子的,甚至可以是昨天的,就在此刻考场上的……题目没有限制“礼物”一定要是使人感到高兴的,题目没有限制“礼物”一定要是给个人的……这是多么宽广的范围啊!在这么宽广的范围中,你还找不到“熟悉的、有感情的、有体会的、有意义的”材料么?
为什么要“清楚范围”?就是要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作文材料。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找好了作文的材料,接下来就该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问题了,譬如炒菜,找好了肉,找好了菜,找好了作料,可哪样该多,哪样该少,哪样该次,哪样该主呢?这就是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二步:“明确重点”。
“意外的礼物”这个题目,“意外的”显然是重点,就是说,作文时,不要在“礼物多少、轻重、贵贱”等上多费笔墨,而要在“为什么是意外”的上狠下功夫。如果说,你要写的是“本以为得不到却得到了的”意外的礼物;“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 意外礼物的话,这功夫首先可以“狠下”在“本以为得不到”和“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的记叙和描写上,“得不到”的理由越充分,“却得到了”的结果就越“意外”;“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的理由越充分,“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礼物”就越意外……其次,这功夫还可以下在“更意外”上,礼物本来已经是意外的了,如果再加上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这礼物不就意外到家了么?
像“意外的礼物”这样的定语和中心词偏正式结构的题目,重点是定语的时候较多,如“难忘的一天”“助人为乐的人”“可爱的动物”的重点就在定语“难忘的”“助人为乐的”“可爱的”上面;当然,也不是全是这样,“家庭风波”“我的悔恨”的重点就在“风波”“悔恨”上。
有了作文的好材料,又知道了该在哪儿下功夫,审题就大功告成了?不是,还有重要的一步:“确定主题”。
所谓“确定主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对作文中写的人和事抱什么样的感情,讲述这些人和事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感情”不健康,“目的”不正确,那材料越“好”,功夫越下得狠,作文离成功就越远。
比如,有这么一个材料:
课间,一个男同学对刚转到班上不久的一位女同学说:“外面一个人让我带个小盒子给你,说是祝你生日快乐,”女同学说:“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啊!”男同学说:“管他呢,打开看看吧!”盒子打开了,里面是一条吓人的蜈蚣,女同学吓得大叫起来,原来,是那个男同学在恶作剧。
材料中的“礼物”,真可谓是“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意想不到的礼物”,用它来写“意外的礼物”真是太合适了。用这个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是不是就是好作文呢?
这就要看主题是如何确定了。如果是赞美男同学的“聪明”,嘲笑女同学的“胆小、愚蠢”,作文失败无疑;如果是主题不明,就像前面的文字一样,只是对事件作平淡的记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作文就无成功可言;如果主题是对男同学的批评,对女同学的安慰,呼吁玩笑要文明,要有度呢?作文就是成功的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确定主题”的重要性。同学们,给自己的作文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吧!什么样的主题是好的主题呢?作文记叙的人、事有意义,作者的感情健康、积极、向上。自然,人、事越有意义,作者的感情越健康、积极、向上。主题就越好。然而,主题是源于材料的,我们要从材料中去挖掘,提炼好的主题,如果不顾材料去给作文硬安强栽什么好的主题,那就是弄巧成拙了。
唱了这“三步曲”,就可以列提纲作文了。别以为这样做会浪费时间,它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啊!
【成功作文】
意外的礼物
林 海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人。
四册期末考试时,不知怎的,全班总分第一“三连冠”的我,一下子摔到了十一名。羞愧、烦恼塞满了我的心,“三好学生”肯定泡汤了,班长肯定当不成了,最使我难堪的是我在“三连冠”之后夸下的大话。在我拿下“三连冠”的时候,我真是忘形了,我夸口说,我要拿下初中六期期末考试“六连冠”。而今……同学老师会怎样说我呢?那天,刚刚看到了分数,尖嘴黎剑就嘲笑地喊:“咱们班长这回一下考了两个一名,提前实现‘五连冠’啦!”
在学校里烦,回到家里更烦。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叔叔、婶婶没完没了地轮番轰炸:“失败了要振作”,“挫折面前别灰心……”真把人给烦死了!振作,振作,振作就能把十一名变成一名吗?不灰心,不灰心,对我今天的处境有用吗?
我把自己关在寝室里,谁的面都不想见,谁的话都不想听!听说姑爷出差回来了,肯定有会来说教,天啦,饶了我吧!
正想着,门外响起了妈妈的声音:“海海,开开门,有人看你来了。”
“不要,不要,我不要!”冲着门外,我大声地喊:“要振作,别灰心,烦死人了!”
门外的人嘀咕一阵后走了,姑爷的脾气什么时候改了?来的人不是姑爷?那是谁呢?
接下来,我过了两天平静的日子,第三天刚起床,就听见有人喊:“林海,电报!”我的电报?谁给我发电报?我跑出去,满怀狐疑地从邮递员手中接过电报,果然是我的电报,上面写着:“早知道你是个振作不起来的东西,如果你能再考第一,我手板心里煎鱼!”
我差一点没有跳起来。什么,我振作不起来?什么,我不能再考第一? 我偏要振作给你看,偏要再考第一,叫你手板心煎鱼!想到这儿,我又看了一眼电报,电报上没有署名。没关系,我会找到这个人的。我想。
我仿佛变了个人。
第五期期末考试,我又考了第一。
至今,我仍迫切地希望找到这个人,不过,我不是想让他手板心煎鱼,而是要感谢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是他,给了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一剂清醒剂。
这个人是谁呢?
(选自《读写园地》)
【评析与点拨】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首先,小作者“清楚”了题目的范围,在题目允许范围内选到了典型、恰当、新鲜的材料,作文尚未动笔,就已先胜一筹。其次,小作者明确了题目的重点,在“意外”上狠下了功夫。作文中的礼物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让人产生愉悦的,而是让人警醒的,而且还是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真是够意外的了。如此意外而又合情合理,实属不易。第三,这这篇作文的成功,还因为它有一个 “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败和挫折而灰心丧气,不能自拔”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
显然,它的成功,审题审得好是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作文考试时,好好审题吧!
㈧ 初中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
A.类似联想:由话题出发,联想到与话题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从而确定写作的内容。
B.内敛式联想:给一些宽泛型的话题添加一些限制成分,缩小话题的外延,明确写作的范围。
C.逆反式联想: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
D.虚实转换联想:有些作文话题往往是从缤纷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概念,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2、思维的归纳:即表现内容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面两点: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要写自己驾驭得了的内容: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乃至于语言表达能力所决定。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思维的归纳,一篇文章的表现内容得以最终确立。
㈨ 作文怎样审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靖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庆陆 作文审题,是写作者下笔之前必须面对的第一道关卡.然而,许多同学不太重视审题,他们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匆匆落笔,结果往往造成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可见,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写好作文,做好审题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那作文如何审题呢?这首先要分清作文的类型,因为不同的作文题,审题方法是不同的.就初中阶段而言,作文类型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难以忘怀的一件事》,题目要求写“难以忘怀”的事,而且是一件.如果写的事情平淡无奇,或者只写了两件事(甚至两件以上),就不切题意. ⒉要辨别题目中的精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夜,静悄悄的》,是一个全命题的作文.不过,这道题有个小陷阱,“静悄悄”的本义是“无声无息”,其真实涵义却是要你写出“平静中的不平静”.比如:近处平静而远处不平静、环境平静而人物内心不平静、暂时平静不时刻爆发不平静、表面平静而本质冲突激烈等等.如果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⒊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要求写成议论文.如果题目中有“介绍”“展望”等字眼,这常常要求写成说明文.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半命题作文,是命题者将一个完整的题目省去一部分,省去的一部分再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然后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是:虽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有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不同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这当然也有审题的过程.审题时,就要先审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从而为下一步的补题、立意、选材、写作等作好准备. 半命题作文,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比如,《我深深感受到了 》,命题者提供的选填词语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集体的温馨、友谊的可贵、诚实的可敬、虚伪的可鄙”等(也可以不受以上词语的限制,自行选词填补).这里就指明了我们立意的方向,我们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感受比较深、比较熟悉的来写. 有的题目,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比如,《 的力量》,这其中就限制了取材的范围应该是体现“力量”的伟大或魅力,既可以写母爱的力量,也可以写知识的力量,还可以写自然的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