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作文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体现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得到体现;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教育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我们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起着主导作用。现就德育教育这个问题,结合本人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时刻注意, 常抓不懈
在学校生活,我们要求孩子们要树立严格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感性的东西较强,而对于理性的较弱,他们也可能懂得了道理,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时时讲,事事讲,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得到升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在当班主任期间,狠抓学生的常规教育,在低年级的时候,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高年级的学生,理性认识有所加强了,我就常和他们谈心,对于学生犯了错误,我很少直接批评,而是给他们一点时间,让其自己认识错误,让学生用写周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事,当我了解了情况以后,及时对症下药。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多用正面教育,寓教育于故事、格言、名言之中
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静下心来。我常常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为了培养学生懂得谦让,我给他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他们懂得谦让是一种美德。学生到了高年级,我就不局限于讲故事了,利用格言,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讲清楚格言、名言的含义,给他们讲解含义的时候,穿插着故事的讲解,讲清格言名言的来历,这些格言、名言是谁说的,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对人类社会或是国家有什么贡献等等。学生到了高年级,我还叫每个学生选一条格言或是名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以至于在学习和生活中,把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行动准则。
三、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受到教育
根据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最有有效的方法之一。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班学生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较差,有的还故意不配合,所以学校布置给班上的任务,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我就利用学校开冬季运动会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当我们和二班进行篮球赛的时候,我把全班学生叫到一边,给他们讲:“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需要在场上的五个人共同努力,方能取胜。而我们在场下的同学呢,我们是一个班集体,就要给我们在场上的同学加油助威。”最后通过我们班学生的努力,获得了胜利。同学们都很高兴,当场上的同学下来时,场下的同学主动送上了矿泉水等饮料。这在平时是见不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开展了一次以“相互帮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明白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后来,我班学生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现象就多了起来,同学之间的气氛也和谐了。
四、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顾忌学生的自尊心
爱听表扬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连绵不断的被调动起来。例如:午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睡觉,而是在那里吵吵嚷嚷,如果我们泛泛批评,肯定会收效甚微,当你离开后,又会吵嚷如初。如果点名批评,另外同学往往幸灾乐祸;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对睡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你可知道,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谁都不愿挨批评,谁都愿受表扬。那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个个仿效做的好的学生,班上自然就秩序井然。我常用表扬这种方式,用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但是,也有人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表扬学生的同时,对于思想后进的学生,也要施以适当的批评,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要让他能明白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的就行了。
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例如:我们班有个规定,就是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的捡起来。这个班规出来后,很多学生好像对地上垃圾还是有种熟视无睹的感觉。这个时候我要批评学生吗?如果我批评学生效果会好吗?答案当然肯定的。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首先从我做起,每每看见地上有垃圾,我都是把它们捡起来,送到垃圾桶,并且还故意要让学生看见,以我的自身行动,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明白,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老师同样也在做到。后来,在我的感召下,我班学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行为习惯,每次走进教室,总要先看一下自己周围有没有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语言文明,我们首先要语言文明。要求学生爱整洁,我们自己首先要爱整洁等等。说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通过我们自身的言传身教,才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时间中,我很充实,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占用了我很多课外休息时间,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也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投入极大的热情,讲求方式方法,并要极具耐心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和学生一起进步!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做好学生的保护神,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② 以德育人 作文800字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难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来继续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可有些人就问了什么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诗人说:道德是半悬在头顶上的一柄利剑。哲学家说:道德是愿者鱼儿上钩。社会学家说: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机,好好开车。法官说:道德是调整…………规范的总和。我说;道德是面镜子,不但照己,还可照人。但关键是照己。 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同的,可它们都是对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么,还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荀子有句话说的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所以说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在学校,我们一样要讲文明、讲道德。在学校,我们不能在楼道里追跑打闹。如果楼道里有许多的同学,那必然会撞到其他的同学。在学校,我们还应该节约用水、用电。上操之前,应先把灯关掉。见了老师就向老师问好,这些都是在学校应该做的。在家里,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能帮家人减轻一些负担。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个东西这种小事应尽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许多尊敬长辈的事。比如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种有道德的表现。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德育之星的作文
(一).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三)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④ 中学生德育教育作文一篇
问题补充:拜托,是写作文好不好? [编辑本段]溺爱概述 溺爱—over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
⑤ 关于德育的作文
作文网上有,我超过。
⑥ 要围绕德育方面写一篇作文,怎么写谢谢
先从布置少的开始,从容易做的开始,一项一项的完成,一个个解决战斗。我先从数学作业开始赶,开始的时候还顺利,一下写了不少,心里暗暗高兴,想:“用不着多长时间就能写完”。可是难题来了,看似简单的问题,花了几个小时,弄得我头昏脑胀才解决。
接下来写语文,语文可费了我不少工夫,开始的时候就把我的手写得又酸又痛。不过几天我把语文写完了,我感觉非常舒服,哪知在作文上又卡壳了,作文我又不太会写,不知写什么,只有求教爸爸,爸爸说:“作文就是讲故事,用文字的方式把故事的顺序情节用精彩的文字组合表达出来,主要是平时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每件小事都能写出好作文来。”经过努力,费了很大的劲,语文作业也全部完成了。
最后,要完成英语作业,看到英语作业,我心里害怕极了,每个英语单词都要写作业本上的一面(66遍)老师啊!你怎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怎么完成呢?可是我又不能不写,就只好咬着牙,慢慢写,嘿!我几下子就把它写完了,原来它看似多,其实不怎么多,因为它不用动多少脑筋,所以占用的时间少。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心理暗暗的想:老师会不会问我的作业呢?
篇二
下午,我正在写作业时,老师说要收我们中午写的作业。我听后,脸唰的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没写。
老师让我先从最左边的两行收起,这一句话让我重返了希望。可收完后,陈靖却问我:“李璐你的作业呢?”这一句好象一个响雷在我的脑后爆炸了似的。说我没写吧,我怕丢脸,让老师从此以为我变成了一个不写作业等不好习惯的孩子;说写吧,我的作业呢?我真是左右为难。最后我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补开作业了。陈靖一看对老师说:“老师,李璐没写作业,……”听到这说,我的心便忑忐不安起来,生怕老师说我。再看看四周的同学,他们都在盯着我,我今天真是很羞愧呀!
真不知道,作业怎么这么多?我不停地在心里抱怨,可手里握着的笔,还是得在作业本上挥挥洒洒,来来回会……
由于作业实在太多,我不得不放弃了许多陪爷爷娱乐的时间,全贡献在寒假作业上了.整天不出家门,爬在书桌上奋笔疾书,皮肤倒是白了不少,只是右手三个指头上的茧子不断繁衍后代,”坚贞不曲”的背脊也痛苦地弯成了把”弓”……
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作业看上去还是那么多.我只得把没一项作业当成敌人来对待,把手里的笔当作是自己的战枪,战争倒是挺激烈,”沙沙”的枪声整日响个不停,眼睛先生当然也不甘落后,度数一个一个往上升.偶尔战粮----墨水不够了,我便会休息一会儿.可一但停下来,手又痒痒,不知道干啥.唉,作业写多了,还真成了习惯,要不怎么说”习惯成自然”呢?
在我一阵与”敌人”殊死拼搏之后,我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只剩语文作业没写.我本想松口气,可三十篇作文又耀武扬威地冲我开炮,害得我头晕目眩,差点”战死沙场””以身报国”了.我拍拍心里的恐惧,冲战士们挥舞了手中的”战旗”----作业本,大喊一声”同志们,写啊”便端着笔杆子,与敌人开始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刀光剑影,战火纷飞,这次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争,至今未分出胜负.不过,据说,我方略占优势,已消灭敌军过半
星期天晚九点,一大堆作业已被我消灭了一大半,但还有那么多在等着我。“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痛苦死了啊……”从我的房间里,又传出了我的“天籁之音”。妈妈听见了,踹开房门冲进来,开始了她的“河东狮吼”:“你再给我鬼哭狼嚎,我就把你给扔锅里煮了!”妈妈气得七窍生烟,我声音立刻小了下去,小得跟蚊子叫差不
⑦ 德育心得作文600字,有关学生的
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而已。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总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
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⑧ 德育作文500字 急呀(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德育作文)
德育
说真话为什么这样难
刘珊珊
我本来是一个很喜欢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在小学时,老师常常在作文讲评课上让我给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因为我写的作文好,也常常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但上了中学以后,情况就变了,一到写作文时,心里就发怵,经常为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而犯愁。
事情缘起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的作文题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看到这个题目,我迅速在脑子里把给我们上课的几位老师“滤”了一遍,觉得印象深刻的只有我们的班主任。她给我们上数学课。这位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实在无法让我们说出“尊重”两个字,但印象太深刻了。她有一个BP机,上课时,只要BP机一响,她就把我们丢下,慌慌张张跑出去打电话,耽误十几分钟是常事。更可气的是,她常常把那些游走于校园内的书贩手中的盗版书推销给我们,我们从书贩那时买一本同样的书,价格至少可便宜一半。这些复习资料成了我沉重的负担,由于书中错误很多,很多题根本无法做,但不做不行,老师要检查。她很少给我们批作业,一般是在作业后面写个“阅”字和年月日了事……一看到这个作文题,这些事涌上心头,于是她就成了我作文中写的“印象深刻的老师”。为了不让批卷老师反感,在文章结尾还特意写了一句赞美老师的话。考试成绩公布以后,我发现我的作文成绩是全班最低的,只得了18分(满分40分)。后来我找语文老师询问原因,语文老师甩给了我一句冷冰冰的话:“你的作文思想内容不健康。”
我真不明白,难道写老师就非得写老师像春蚕、像蜡烛吗?非得无中生有地去编一些冒雨送学生回家、带病给学生上课的故事才“思想内容健康”吗?多年来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在作文中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为什么我写的真话就只能得18分呢?多亏这次期末考试还是不太重要的考试,如果是日后的中考,我真不敢想,如果写了类似的真话的文章,会有怎样的结局。
刚学过的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次作文训练范围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但说自己想说的话为什么这样难?
(《语文报》初中版编者按语:编发了这篇稿件后,心中颇感沉重。文中牵涉到话题很多,仅就考试而言,就说出了目前考试中作文评卷的一个重要流弊。本版将继续就作文考试改革的内容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刘珊珊的文章,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学的沉重思索。
叶姗姗的作文错在哪里?她有没有所谓的“走题”?老师这样打分是正确的吗?老师为什么会给她打上不及格?什么叫做思想健康或者不健康?无中生有地编一些好人好事来歌颂老师是对的吗?可以实事求是地写老师的行为举止吗?……
多少年来,在教授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以“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为宗旨,而这种带有方向性的道德判断,也成了多年来作文教育中的德育标识。
我们许多教师正是以德育的目标来教导学生作文的。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作文教学的具体体现就是一些道德化选题的屡屡出现,如:“一件有意义的事”、“责任”、“一屋不扫焉能扫天下”、“我心目中的三好学生”、“一个高尚的人”以及采摘一些古书中忠孝节义的故事作为作文的材料。
至于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碰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否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心理是否已经成熟到了具有“一扫天下”的抱负和雄心,是否对传统的封建道德具有了批判继承的能力,或者说,学生是否有可能写得出、写得好这样的文章,这些选题对学生的作文学习是否具有诱导作用,则没有考虑或者考虑不周。
学生是无辜的,由于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材料、没有生活,学生要写出这样的题材或许有困难,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抄抄“好词好句”,背背相似文章,编造“好人好事”,翻看一些所谓的《议论文论据选》以及堆砌出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交差—— 某些语文教师也正是这样教导学生作文的。
这样,作文开始走向了异化——不是“以我手写我口”,而是以我的手证明一些什么,附和一些什么,附会一些什么,编造一些什么。而在证明、附和、附会、编造的过程中,教师以及教师出的选题,就成了主宰一切的东西,指导一切的东西 —— 升学考试的题目就是如此。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已经荡然无存。
此外,还有一个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以上的德育口号还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认识偏差。
在此,“做人”,作为学生,当然就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必须尊重老师,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尊重”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为尊者讳”——不能批评你所尊重的人。于是,一个作文评估中的逻辑就这样形成了:不能说批评老师的话,否则就没有做到“为尊者讳”,就是不尊重老师,就是没有好好做人,就是道德有问题,就是没有写好文章,就应该打低分或者给不及格。
说刘珊珊“思想不健康”的语文老师,正是以这样的逻辑给她的文章打上不及格的。
其实,在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本身也有着“应试教育”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德育之分。我们在单纯以政治考试的考分和背出了多少政治试题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时候,那就只能是“应试教育”的德育;只有在读了政治课本的同时,通过我们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位学生的实际表现也是优秀的时候,才能说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素质性和实践性的成功。
这位语文老师给刘珊珊的教育,也许正是“应试教育”的德育,或者说得更为严肃一点,是一种封建的“应试教育”的德育。因为老师通过分数的压力,教育学生一个今天看来已经不正确的道德标准——“为尊者讳”!而与刘珊珊同班的所有同学,也都会受到这种错误的“应试教育”的“德育”暗示 —— 刘珊珊的作文讲了真话,所以才不及格!
看来,这种类似的“德育”教育于作文教学中恐怕还不在少数。
今天,我们决不能把“做人”的内涵单纯地理解为就是教学生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够了。
在21世纪的今天,“做人”应该还有丰富得多的意义,教育单位所进行的教育也有着复杂得多的内容。那就是,除去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思维头脑并且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或者甚至可以说,21世纪的“做人”的道德标准本身就包含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具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这样两条具体的内容。
在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21世纪,忽视教给孩子们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培养是不道德的教育!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不学会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不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年前有新闻报道披露,某人阻挠自己的孩子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于是受到了罚款若干的惩罚。
是的,学生在学习作文的时候,确实是在“学做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学习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甚至在学习唱歌、跳舞、美术、制作的时候,也都是在“学做人”。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我们教育部门所设置的一切的课程,都是在为着塑造一个完美的现代人的崇高人格而设置的。
因此,国家教育部设置的一切课程都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教授学生学习“做人”的手段、方法和内容。(目前不少人误以为只有“唱歌”、“跳舞”才是“素质教育”,是皮相的认识)这样看来,教作文的老师,还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包打“教学生学做人”的天下,作文课也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以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作文,只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一个方面而已。
如果我们把作文还原为一门普通的“素质教育”课程或者说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如果我们真正将作文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们在作文中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欢迎孩子们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好像2000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试题所提示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样;也好像我们的数学老师鼓励不同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一样。
说到这里,不得不令人想起,本来应该十分丰富生动的议论文教学目前却那么干巴枯燥,议论文题目都是那么“公理”化、同一化、社会定论化,大概也与以上的传统教育思想有关。
在此忽然想到作文的评估。
作文的评估,既是对作文的评定,又是一种对学生写作情绪的诱导,是很慎重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十分公平、公正的方法来评估作文,因此,一篇文章,教师看法各不相同,以至于上下有数分之差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虽然作文的标准很多,也很复杂,但是提倡说真话、说实话,反对“假大空”,却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如果把这条标准也提高到教“做人”的高度,则这正是教孩子们学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的人的德育手段之一。
与以上所论述的问题相似,在2001年某地某中学初三语文期中考卷上,又发现了有关德育教育的给材料作文。在这份材料中,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出题教师们在德育问题上严重的思想混乱。这种混乱的存在,是作文教学始终不能走向科学化的绊脚石之一。
⑨ 以德育为话题的作文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内看看什么是容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只手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之歌。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选择独霸利益。
⑩ 怎么写"德育"作文
从德育书上找其精髓 在进行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