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市安亭高级中学就是震川中学吗
上海市安亭高级中学不是震川中学。
嘉定区震川中学,
原名嘉定县安亭中学。
只要努力付出过,
就会有收获。
❷ 安亭中学是区重点吗
嘉定县安亭中学,已复名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嘉定区震川中学不是是区重点。
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为嘉定区教育局和嘉定区安亭镇双管公办初级中学,前身为为纪念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号震川)而建立的震川书院。公元1828年,经清道光皇帝御批,安亭地方乡绅捐资,书院毗邻菩提禅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开建,三年后建成。学校现址即为在原书院和寺庙基础上扩展而成。180多年间,学校几经更名,但校址始终未变,是全市极少从未搬迁过办学地点的百年老校之一。
学校先后荣获和保持着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上海市优秀青年学习型组织、上海市普教系统十大校园文化新景观提名、上海市A类财务会计信用单位、嘉定区实施素质教育优质学校和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❸ 安亭震川中学好吗
上海市安亭高级中学不是震川中学。
嘉定区震川中学,
原名嘉定县安亭中学。
只要努力付出过,
就会有收获。
❹ 安亭镇民丰路震川路路口有没有监控
还不知道是不是好的呢;
目前来看,好多都是坏的,可能好久才检修一次的缘故吧 ;
你还是去找主管人员问问看吧
❺ 观震川中学有感 ,作文
嘉定区震川中学地处嘉定国际汽车城中心城镇安亭镇,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是由清朝道光8年(公元年),为纪念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号震川)在安亭讲学、生活25年,道光皇帝御批建造的震川书院发展而成;1901年更名为震川学堂,是当时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1905年更名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成为嘉定和昆山两县境内最早的中学,其后因战乱而停办。1947年恢复震川中学;1954年改名安亭初级中学;1974年学校增办高中,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84年,安亭乡镇教育资源统筹整合,新安中学的高中各年级并入安亭中学,安亭中学初中各年级并入新安中学,安亭中学成为高级中学。1988年新安中学并入安亭中学后又恢复为完全中学。2011年实施初高中分离办学,初中仍在原址并更名为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1360多人,教职工121人,专职教师10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7人,占比15.6%,中级教师58人,占比53.2%,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课程班毕业3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平均年龄36岁。 学校在“让师生共同健康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建设一支健康、智慧、精湛、团结、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来培养健康、尚德、善学、勤奋、人格健全的学生”为办学目标。通过挖掘“震川文化”内涵,传承归有光先生“以教启智、以文载道、以福维桑”精神,努力实现“健康快乐每一天”的办学追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先后荣获和保持着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五好关工委组织、嘉定区实施素质教育优质学校和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❻ 安亭中学的安中义工
义工,已经成为震川中学德育的一个品牌。在安亭中学180周年校庆之际,“震川义工”成为了校庆当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见二十名身穿红马夹的义工们上午七点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空旷的会场上、美丽的校园里留下了他们冒着细雨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维护会场及校园的卫生工作,有的在帮助庆典的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搬运礼品,还有的则正搀扶着年迈的老校友进入休息室休息……
激动人心的庆典活动开始了,但这二十名义工却默默地站在了会场的最后,四处留意会场的卫生,视线不断地在观众席中穿梭,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都第一时间冲过去,为校友们提供最及时的帮助。
庆典活动是精彩的,我们的义工表现也是出色的。忙碌了一个上午的他们,利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仍继续地为保持校园的整洁而忙碌地工作着……
古树名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园式校园,安亭中学正是有了这些有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学生义工们,才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在此,向校庆当天默默无闻的义工们道声“辛苦啦”,向全校所有的学生义工们说声“你们真棒”。
震川书院1935照片说明
震川书院原有大小厅堂、戏台、庭院、房屋140余间,院内古树参天,花木茂盛,规模宏伟,环境幽雅。一进院门,书香四溢。可惜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机炸毁。被炸前,书院的部分房屋曾作为江苏省黄渡乡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家属宿舍。家父时任该校的生理卫生教员兼校医而居住于此,我就在这里出生。这是1935年当我出生一百天时,在我家房前庭院里拍的一张“百日照”,这虽是一张普通的家庭旧照片,但它反映出震川书院被炸前优美景象的一角。刘凯勋。
❼ 嘉定安亭震川中学建分校吗
建分校主要考量当地的经济状况,通过经济状况来确定建不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