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劇中學物形象。分為哪五種哪幾種來表現
「京劇以多彩服飾和臉譜為特色,講述了中國歷史及文化」
京劇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專壯大,形成了一屬整套的表演程式,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服裝是誇張的寫意,大紅大綠,搭配的舞台人物形象絢麗多彩,做工精細,襯托的人物形象豐富飽滿;服裝、頭面,盔頭穿戴整齊了,演員的臉上就顯現出了與此不協調。因此演員要化妝,要大白大紅,作底色妝,黑眼眉、眼睛全要鉤畫出來,還要畫出來紅嘴唇。這下就與服裝協調一致了;大花臉的演員,更加誇張,整個人物性格全要畫在臉上,關公畫紅臉、白臉是曹操、黑臉是包公等等等等。演員穿好服裝、化好妝,在舞台上演繹著中國歷史故事,傳承著中國的文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中國。
㈡ 京劇怎樣進中小學課堂
京劇從形成到現在抄已有兩百多年襲的歷史,歷史的積淀使它集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切特徵,它與、國畫並列為中國三大「國粹」。與文化藝術相交融的京劇藝術更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使這一高雅藝術在中國傳稱和弘揚,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京劇和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劇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音樂的發展,如京劇也有以前的傳統劇目走向今天的現代劇,而京劇作為「國粹」具有深的歷史文化,他更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京劇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傳統的文化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在整個社會中並未受到重視,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強調學習的西方者多,而重視弘揚傳統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教育入手,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更考慮到京劇和音樂相通的藝術特徵,特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入京劇元素,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讓京劇藝術進校園、進教材。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這一藝術的生存發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㈢ 作為當代中學生,如何看待京劇的衰落我們該如何去傳承和弘揚國粹京劇文化
面對衰落 應當拓視野 大膽想 敢創新 沖破條條框框 明確市場需求 大面積培養觀眾 在保存京劇經典的情況下搶奪市場
㈣ 如何讓中學生對京劇感興趣,怎樣上好一堂京劇課
我提幾點意見:
第一:老師首先自己要學好,據我所知,現在國家搞京劇進中小學,是音樂老師來教,這些老師要先經過專業京劇演員的培訓。遺憾的是,很多音樂老師自認為自己會唱歌,懂聲樂,所以並沒有認真去學,實際上,京劇作為舞台藝術,並不是只有唱一項,而是唱念做打乃至舞檯布景等並重,即使單論唱,京劇的唱和西方聲樂,民族聲樂也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就見過某些老師,唱得那就叫四不像,但還是很自我陶醉,這樣的老師去教,是上不好京劇課的。
第二:開始教,不要過多涉及理論,而是從一些簡單易懂的段子入手,讓學生聽,聽得喜歡了,再適當讓學生唱,循序漸進的好,這些入門的段子有很多,有女起解,梨花頌,甘露寺,等等,一個經過培訓的老師,應該有眼光挑選這些入門的段子才行。
第三:嚴格按照京劇的內在特點和藝術規律教,京劇是適合小規模教學的,適合心傳口授的藝術,並不太合適大班上課,如果硬是要大班教學,也要讓學生懂得什麼是真正安的京劇,而不是幾段樣板戲了事,這個需要老師認真學習京劇的美學,多讀關於京劇的書籍才行。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你教的是京劇,不是京歌之類的四不像,否則,你還不如不教。
第四:讓學生自己參與,京劇的很多東西,只有自己登台了,才知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鍾,你讓學生自己做個水袖的動作,自己做個起霸的動作,這比乾枯的講一節課有效的多。
第五:實在不感興趣的同學,不可以硬逼,可以讓她們自己找京劇和流行歌手,流行歌曲的關系入手,但是找到之後,請務必要告知他們這不是真正的京劇,真正的京劇,是博大精深的,他有這深厚的中國文化特色,有著傲立於世界戲劇藝術的地位,作為一個中國人,可以不會唱京劇,但是不要讓人知道你對自己國家國粹的了解居然只停留在流行歌曲的層面。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㈤ 幫忙翻譯一句話,「京劇以多彩服飾和臉譜為特色,講述了中國歷史及文化」中學水平,不要機翻謝謝
「京劇以多彩服飾和臉譜為特色,講述了中國歷史及文化」
京劇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壯大回,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答程式,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服裝是誇張的寫意,大紅大綠,搭配的舞台人物形象絢麗多彩,做工精細,襯托的人物形象豐富飽滿;服裝、頭面,盔頭穿戴整齊了,演員的臉上就顯現出了與此不協調。因此演員要化妝,要大白大紅,作底色妝,黑眼眉、眼睛全要鉤畫出來,還要畫出來紅嘴唇。這下就與服裝協調一致了;大花臉的演員,更加誇張,整個人物性格全要畫在臉上,關公畫紅臉、白臉是曹操、黑臉是包公等等等等。演員穿好服裝、化好妝,在舞台上演繹著中國歷史故事,傳承著中國的文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中國。
㈥ 談京劇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
京劇進課堂之我見
今年3月至7月,教育部決定在全國10個省市的200家中小學校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人們對這一舉措褒貶不一,我認為,此舉是教育課程的一大改革,應該引起我們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思考。
京劇是國粹,是一種綜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藝術,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歷史以及社會學方面的知識,把京劇作為音樂教育的一部分,納入國家課程體系,說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是站在提高軟實力的高度上推進課改,這對傳播傳統文化更加有利。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在實踐中卻常常把素質教育理解得比較狹隘,認為就是給孩子們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內容,帶著他們跳個舞、唱首歌、畫幅畫就是素質教育了。這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目前人們對藝術的認識走進一個更大的誤區——每年春天高校相繼舉行的藝術考試,似乎成為某些家長送孩子進大學門的捷徑。於是,孩子小小年紀便被剝奪了自由發展和自由玩耍的權利,鋼琴、練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課。在即將進入高考的時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樣的考前輔導班、突擊培訓班、包拿統考證班風起雲涌,據說生意也真的好得很。而這些孩子們滿腦子想的都是「還珠格格」、超女、快男。這種快餐式的藝術培訓導致他們對高雅藝術的漠不關心和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京劇進課堂是讓孩子們通過接觸經典作品、了解京劇常識、引導學生有欣賞戲曲的興趣,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引導學生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展民族的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使孩子們不能只知道周傑倫,也應該知道梅蘭芳,知道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進課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一種培養、一種認知,是轉變單一的美育為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一個實驗。
長期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異化」現象。一方面,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的特點,藝術教育不藝術;另一方面,一些家長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為了考級、為了升學加分而讓孩子學習藝術。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同樣,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只有當藝術教育承載了人文內涵,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京劇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走進中小學生課堂,是在教育界開展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大大豐富了中小學藝術課的內容。新課改提倡學生的學習應由單一學科向綜合學科過渡,京劇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它的唱念做打、它的舞台服裝等就蘊涵了多學科的內容,又屬於美術課的內容。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京劇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藝術之美,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寓教於樂。 京劇進課堂並不是「心血來潮」後「拍腦袋」的決定。就其現實背景來說,這是對傳統文化回歸的一種呼應,是針對當下作為「國粹」的京劇與青少年「漸行漸遠」這一現實而採取的舉措,其象徵作用和實際意義理應得到肯定。
一個民族,學藝術的人越多,這個民族就越有活力;一個國家,自願從事藝術事業的人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於創造精神。據說在俄羅斯,每個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詩集。在歐美,歌劇十分普及。詩集與歌劇,都是他們的「國藝」。同樣,京劇在中國的地位相當於西方的歌劇,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京劇進校園,應當會引發一連串關於藝術素質教育的積極反應,而不是匆忙地對此「棒喝」或否定。
㈦ 適合中學生唱的京劇
作為中學生來講,我覺得還是先學一些膾炙人口的名段比較好!
三家店-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
定軍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在黃羅寶帳領將令;(次為兩段)
桑園會-秋胡打馬奔家鄉,站立在桑園把話答;(次為兩段)
珠簾寨-賢弟抬頭來觀瞧,老雖老孤的須發老(張建國唱),昔日有個三大賢(三個「嘩啦啦」,層層高起,很是好聽);
打嚴嵩-(麒派和馬派都不錯);
追韓信-我主爺起義在芒碭;
五家坡-蘇龍魏虎為媒證(流水對唱);
四郎探母-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流水對唱);
梅龍鎮-月兒彎彎照天下(對唱);
淮河營-此時間不可鬧笑話(馬連良唱);
甘露寺-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歷數「劉關張趙諸葛」的流水,有氣派);
斬黃袍-天作保來地作保;
秦瓊賣馬-站立店中用目灑;
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余言高馬楊奚關派均有此段);
穆桂英掛帥-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
鎖麟囊-耳聽得悲聲慘(此為「二六板」);
春閨夢-可憐負弩充前陣(此段唱詞極為優美,如詩如畫);
紅娘-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
蘇三起解-蘇三離了洪桐縣(梅尚程荀張派都有,各有千秋);
牧虎關-高老爺來至在牧虎關;
斷密澗-李密聞一言無定準;
雙投唐-這時候孤才把這寬心放(鄧沐偉,關懷對唱,是凈角生角對唱經典)
打龍袍-一見皇兒跪埃塵;
四郎探母-一見嬌兒淚滿腮;
法門寺-劉公道在大街我珠淚雙拋。
㈧ 適合中學生唱的京劇劇目
到底是京劇還是京歌,什麼叫做歌劇京劇劇目
......
京劇的話建議現代戲,沒那麼多講究,懂的人還多點
㈨ 北京哪個高中有京劇班
北京四中、師大實驗、十一學校、清華附中、北京101中學 都開展過京劇班會、京劇欣賞等活動。你說的京劇班如果是指京劇學習班,那隻能是課外附加類型的。
重點中學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的興趣愛好。
㈩ 通過研究高中生對傳統文化京劇中的旦角的了解程度及喜愛程度達到怎樣的目的
在經濟快速發展,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多重沖擊的今天,如何正確對待並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高中生還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易受事物外表吸引及迷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走向極端或進入追求非主流
中國文化稱得上人類文明的源頭,向來我國傳統文化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精神文明的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對於高中生提升文化底蘊,建構文化修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劇留存在我們這一代心中的標簽,其實往往很多時候,綁定的還是「傳統文化」或者「老人的最愛」,但是要知道,京劇從它最風靡流行的時間再到現在,也才過了不到一百年。可是你看到它存在於哪些流行的綜藝之中了嗎?幾乎沒有。而想要讓京劇這類傳統文化,從根本上變得更加時尚流行,那就需要真的文化之間的融合碰撞,將最新的時尚文化融合進去,從根本上讓京劇的標簽更加年輕化,活力化,這也是我看到很多尊重古老傳統文化的藝人或者品牌方一直在做的——前段時間看見王佩瑜x美斯特邦威的跨界宣傳,用京劇名家聯動時尚潮牌,用跨界為基石弘揚京劇一類的傳統文化,我覺得也不失為一個好路子。無論承認與否,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市場范圍的確在漸漸收窄。如果小時候對少年宮有印象,可能還會記得,有部分少年宮是開設古琴和京劇課程的。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這樣的課程就幾乎看不見了。原因無他,傳統文化被大眾接受的概率太小。時間成本太高,並且即便費心學會了,收益也不高。另一方面,國內主流的風氣也決定了傳統文化在現如今不會被主流民眾接受。
作者:王小麥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86257043/answer/11398046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