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民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中學
北京市第四中學,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等等。
北京市第四中學,簡稱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也是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北京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07年,初名順天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28年,改名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學;2002年增設國際部;2005年與北海中學合並。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並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師資隊伍強大,學校硬體設施先進、齊全,不僅高考成績優異,更注重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郭沫若親自題名,意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校是一所有90多年歷史的學校,原在騎河樓蒙福祿館,現在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77號,是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前身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學,創辦於1924年,首任校長蔡元培,董事長李石曾。1930年更名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學,1949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私立育德學,1952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
Ⅱ 北京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歷史
北京一中前身為八旗官學,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是清王朝專為八旗子弟設立的學校。
1894年八旗官學經整頓增設八旗書院一所,取名「經正書院」校址即北京一中現校址。
1902年經正書院改名宗室覺羅八旗中學堂。
1904年宗室覺羅八旗中學堂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高等學堂。
1912年蔡元培主持教育部,決定:「八旗高等學堂仍准設立,唯將八旗取消,五族皆可入」。
1912年年八月宗室覺羅八旗高等學堂改名為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從此北京一中成為一所普通中學。
1949年4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京師公立第一中學改名北京市第一中學。
截止到1966年一直為男生校。
1988年北京市第一中學被東城區政府命名為實驗學校。
1990年經北京市教育局批准增設小學部,實施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整體實驗。
2008年北京市第一中學的師生們共同參與了奧運會,和2009年國慶60周年慶典等大型活動。
2015年北京一中舉行學生記者站復站儀式(北京一中學生記者站創建於上世紀90年代)。
Ⅲ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發展歷史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辦學已有80餘年的歷史。辛亥革命以後,清政府名存實亡,清王室的王爺、貝勒們開始了變賣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的生活,濤貝勒府的主人載濤亦是如此。
1925 年(民國14年),載濤將貝勒府以16萬美金長期租給羅馬教廷開辦公教大學(即後來的輔仁大學)以維持生計。公教大學初期先設大學預科,始稱「輔仁社」。
1927年,經北洋政府批准試辦大學本科,正式定名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
1929 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原主持校務的著名教育家陳垣先生正式出任校長。
1929年6月,輔仁大學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礎, 決定停辦預科,改為三三制附屬中學。高中部隨大學部設在李廣橋西街10號(即今柳蔭街 27 號現校址)濤貝勒府,初中部暫設在定阜街3號,校名定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此為北京十三中前身之肇始。著名教育家、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長。
1930年9月,輔仁大學遷入府邸南部新建的教學樓,將原府邸北部校舍全作為輔仁附中(包括初、高中)所用。之後不久,輔仁大學另選址籌建附屬女子中學高中部,故將原附中改設為附中男校,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輔仁大學及其附中,輔仁男附中更名為「國立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
1951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並,輔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領導,被命名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自從1929年,學校歷經蒼桑變幻,已在這里度過了八十餘個春秋。坐落在王府中的十三中高中部,完好地保護著約3400平方米的古建築:莊重的大門,深深的庭院,參天的古樹,蔥蘢的花木,曲折環繞的長廊,威嚴肅穆的石獅,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的數進院落及建築群,雕梁畫棟的正殿、配殿,古樸典雅的配房、罩房,風韻各異的戲樓、花園、花廳、垂花門、假山、太湖石、水榭、假山……王府原貌猶存,風采如故,與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高科技的設施設備交相輝映,構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獨特風景。
Ⅳ 北京市八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北京市八一中學前身是1947年3月1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向陽庄由聶榮臻元帥親手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榮臻學校。
1949年,北京市八一中學隨解放軍的勝利步伐進駐北京。
1999年,北京市八一中學完成了高中教學部的改建工程。
2003年,學校被授予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校
2014年7月12日,北京市八一中學合並北京市海淀區彩和坊小學,同時,北京市八一中學更名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原彩和坊小學劃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小學部。
Ⅳ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60年來的變遷。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建立於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在北京建立內的第一所公立學容校,也是崇文區第一所中學。十一中的建立是經北京市第二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並納入1950年市府年度工作計劃中實施完成的,它是在彭真、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直接關懷下,特地在龍須溝地區為南城勞動人民興建的一所中學。校址在南城葯王廟內(即:崇文區東曉市大街101號)。黨和人民政府極為重視學校幹部和師資的配備工作,選派了我國著名中等教育專家傅任敢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Ⅵ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初中部)拆遷後遷至哪裡謝謝
北京三十五中是一所區重點中學,始建於1923年,其前身為私立志成中學,建校董事李大釗、鄧萃英等提出「改變民族落後,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棟梁之才,有志者事競成」的辦學宗旨,在辦學過程中,以高薪聘請名師,教學水平高,聞名於市區,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解放初期改名為新生中學,1953年定為三十五中,經過75年的發展變化,三十五中已成為全面育人,辦有特色的西城區重點中學,現有29個教學班,1400多名學生。 學校重視繼承發揚傳統,積累辦學經驗,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教書育人,為學生成才打好全面基礎。歷屆高中畢業學生,絕大多數的同學都以優異的成績升入高等學校學習深造。學校以端正的辦學思想,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文明優良的校風,親蜜和諧的師生關系,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成才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得到社會和家長的好評。 學校是北京市籃球傳統項目學校,初高中男女籃球隊在市區各種比賽中成績優異。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籃球傳統學校。三十五年有一支90餘人組成的中學生金帆民樂團,還有舞蹈隊、銅管樂隊、合唱團等學生藝術社團為愛好文藝的同學提供了展現才華的歡樂天地。1997年在北京市中小學藝術節比賽中金帆民樂團獲一等獎。1996年學校獲得北京市科技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獎。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科技活動示範學校。 學校是北京市對外開放的學校,經常接待各國外賓來訪,參觀交流。與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的一些學校有密切的交往。同學們在參與外事活動中得到培養和鍛煉,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貢獻力量。 三十五中有一支敬業奉獻精神強,熱愛學生,盡心盡職,教學水平高的教職工隊伍,現有區級學科帶頭人11名,高級教師57名。這些骨幹教師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保證作用。近幾年陸續從北師大、首師大等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生中選聘一批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教師來校任教也深受學生的歡迎。
機構地址]:
月壇北街甲1號100037
[聯系方式]:
010-68052350
Ⅶ 北京101中學的歷史,要全面
北京一零一中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高中示範校。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遺址,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中心地帶,東臨清華,南接北大,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建校於1946年,當時在張家口,叫做張家口市立中學(現張家口市第一中學),後因國民黨三面大舉進攻張家口,與回民中學、女子中學全體師生撤離,並合並為晉察冀邊區聯合中學,然後演變為華北育才中學,最後遷至北京,與師大附中合並,定名北師大附中二部,最後遷於現址,定名為北京一零一中學,原師大附中二部改為今天的北師大二附。北京一零一中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並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1955年,學校定名為北京一零一中, 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校名,並釋其含義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Ⅷ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的歷史沿革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創建於1934年,由當地士紳季惠之、巴小泉等在盧溝橋畔龍王廟組織籌建,命名為宛平簡師,由宛平縣教育局長崔以均兼任校長,中共幹部申伯純等曾為該校捐資助學。校址位於宛平城西門外盧溝橋南 永定河東岸龍王廟內,是一座古式廟堂建築。(據《日下舊聞考》所載,該廟建於明正統年間,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乾隆十六年、三十九年又兩次重修。據說乾隆皇帝視察盧溝橋時曾在此休息。龍王廟的前殿及其附屬建築被宛平縣教育科佔用,後殿及其附屬建築被簡師佔用)
1937年7月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中,部分簡師學生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宛平簡師的校舍遭到日軍炮火的轟擊,毀壞嚴重。
抗日戰爭勝利後,宛平簡師遷至豐台鎮東安街。1948年12月14日豐台解放 ,1949年1 月宛平簡師開始復課。1949年9月簡師建立團支部,第一任團支部書記為梁樹勛。1949年10月1日,全校師生去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從1949年11月起,簡師改名為北京市立豐台簡易師范學校。北京解放後,軍管會柴澤民代表任命鄭伯平擔任首位簡易師范校長 (也是簡師最後一任校長)。1951年7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鄭伯平繼任校長,也就是更名為十二中後的首任校長。
七十年代,在全國率先提出「辦學要辦廠,辦廠為辦學」的辦學思路,校辦廠解決了辦學資金難的問題。
八十年代,又提出了「校長負責制」的理念,掀起風潮。
九十年代,提出「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引發了一場教育大討論。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學校在繼承中謀發展,在改革中求創新,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
2002年成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範校。創辦全國第一所校辦工廠,建立全國第一個中學心理教研室,在全國率先開設形體課、心理課和綜合實驗課。十二中曾被稱為了教育界的「小崗村」。
2006年,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學校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鼓勵師生做真的追尋者、善的傳播者和美的創造者,努力塑造大寫的人。
在2009年舉辦的豐台區名校工程「北京十二中辦學實踐研討會」上,學校進一步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重點、三個突破」科學發展戰略。
Ⅸ 解放前北京四中經歷過什麼大事件
我知道有本書叫 暴風雨前的記憶,講的就是四中解放前的歷史、但沒看過抱歉、
Ⅹ 北京161中學的發展歷史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系市屬重點中學,前身是「北京女一中」,創建於1913 年,70年代更名後,陳雲同志題寫了校名。為「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帶動作用」,2000年與原北京三十中學合並,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初中部。 2002年通過了高中示範校的申報;2003年學校迎來了她九十周年校慶,北京市副市長范伯元同志出席了慶祝大會。2004年遵照區教委「優化教育資源,疊加教育優勢」的精神,北京一六一中學與長安中學合並,使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學校現有北、中、南三個校區,初、高中共52個教學班,近2000名學生,教職工近300名,是北京市城區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光榮的歷史形成了學校優秀的傳統。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的關懷,並於1926年為學校選擇了校址(現北校區)。李大釗先生的學生多人到校任教,先生也曾多次到校授課,使當時的師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二.九」時期學校成為了北平學聯所在地。郭明秋、卓林、於若木、郝詒純、汪大婉、張瑞芳、何魯麗、林文漪、周晉峰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新的時期,學校以「誠真開拓」為訓;以「師生發展」為本;以「創新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為辦學特色;以「質量——立校之本,人才——興校之源,科研——強校之路,科學、民主、依法——理校之綱」為辦學思路;以「為高等學校輸送優秀畢業生,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辦學目標。
嚴謹、善誘、格高、業精的教風;勤學、好問、求實、創新的學風;勤奮、朴實、團結、進取的校風,數字化的校園,花園式的環境,40餘門類的選修課程的開設和深入開展的教學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了「教學相長、愉快合作的健康的學習環境;發展特長、多彩自主的健康的活動環境;尊師愛生、坦誠融洽的健康的人際環境;追求精品、文明向上的健康的校園環境」。
學校一直致力於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把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作為教研的重點。探討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構建最符合學生接受能力,有利於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精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與方法。「九五」期間學校承擔了7項市區級重點課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並在市區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其中兩項獲北京市教育科研專項獎,一項獲北京市胡楚南優秀教育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