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物理教學論文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進行物理實驗室管理
如何做好中學物理實驗室的管理工作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主要是通過各種實驗來展示自然物理現象,通過實驗,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物理現象,獲得物理知識和物理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能力,同時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而實驗室是開展實驗教學的一個必備場所,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第一課堂,是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為此,搞好物理實驗室的管理和使用是至關重要的,而要搞好實驗室的管理,實驗教師是實驗室管理的主導者,是直接影響實驗室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關鍵,下面就結合本人多年來在物理實驗室工作實踐的體會,談談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物理實驗教師。
實驗教師,在許多人的觀念里,不過是在實驗室里按圖索驥地為授課教師提供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的儀器設備而已。然而,在我個人實驗室工作的經驗和感受里,實驗室里並不存在一種可以供人呆板套用的儀器,而是每一次實驗器材的選擇組合和應用都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這個創造性的工作不僅給教學帶來良好的效果,而且還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一堂實驗課,經過實驗老師的精心安排,實驗教師和任課教師的默契配合,來回指導學生實驗,使學生分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堂實驗課結束後,實驗教師還得忙於檢查、維修各組的儀器,以保證下一節實驗課得以順利進行,待一個年段全上完後,實驗教師還得及時地清點、維修、擦拭、保養、歸位以減少儀器的自然損耗。因為經過學生實驗使用過的儀器,上面或多或少地都會殘留一些污垢或汗水,尤其是夏季,若不及時擦拭就會銹蝕儀器。因此實驗教師除了及時檢修、擦拭外,還時常針對不同的儀器做了許多相應的工作,如:不經常使用的儀器還應取下儀器內的干電池,以防電池腐爛腐蝕儀器;磁鐵的N極S極應該閉合;向心力演示器、起電機等的傳動皮帶用後要及時取下;木米尺要水平疊放,以防變形,經過處理的儀器放回櫥櫃,還得按上輕下重的原則,按類別,序號定櫥定位放好。平時還得對不同儀器的特點定期進行保養,比如:蓄電池的充電,切實做到:防塵、防潮、防壓、防震、防碰、防變質、防蛀、防腐、防爆、防損耗、防磁、防光照、防凍、防火、防盜等工作,保證教學儀器始終處於良好的可用狀態。對於學生在實驗中損壞的儀器,要及時進行維修,真正提高儀器的完好率,並建立維修記錄制度,日常還得保管好儀器使用說明書和有關維修資料,而且還得不斷地學習一些新的維修方面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維修技術水平。
為了加強實驗室的科學管理,實驗教師要認真學習、執行《實驗儀器設備保管使用制度》、《實驗室儀器設備借(領)制度》、《實驗室儀器賠償制度》、《實驗室安全防範條例》、《實驗室危險品管理制度》、《實驗教師考核制度》、《實驗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實驗守則》,使日常工作做到有規可據,有章可循。
作為一名物理實驗教師,就必須具備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驗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各類儀器的不同構造、不同性能、不同特點和不同的使用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驗教學,實驗教師要認真學習物理教學大綱,積極參加各級教育機構組織的相關培訓。對大綱及新教材里所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做到心中有數,在每學期的開學初,實驗教師結合各年段的實驗計劃,並根據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情況向任課教師提出本學期實驗課的安排和實施意見。物理實驗,有的易做有的難做,這還需要實驗教師努力鑽研實驗技術,掌握每個實驗的規律,提高實驗技能。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之前,實驗教師要先認真閱讀教材內容,並按實驗內容先自己演示一遍,對儀器的性能、測量的范圍、誤差、實驗現象和實驗效果等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共同探討實驗規律,任課教師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儀器質量問題或儀器使用效果改進意見,實驗教師都及時進行記錄,並實時進行解決。學生分組實驗是一種綜合型的實驗,它既培養學生對實驗器材、實驗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又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實驗繁雜,頭緒多,工作量大,這就更加要求實驗教師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獻精神,與任課教師密切配合,認真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分組實驗。每一次分組實驗,實驗教師都要深入課堂,並主動配合課任教師巡視課堂,觀察學生實驗情況,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不規范的實驗方法,及時處理實驗過程中臨時遇到的問題,及時排除儀器在使用中的小毛病,小故障。實驗教師要始終重視提高新購儀器的使用率,按《課程標准》要求,實驗開出率達百分之百,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實驗教學任務。除了保證課堂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正常進行外,實驗教師還要和課任教師一起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物理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研製教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是
② 急求一篇初中物理小論文
您好這是你需要的物理論文: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體會。這里介紹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
1、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幹了後,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分析: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並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2、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後,再撈起剝落。
分析:首先,蛋剛浸入冷水中,蛋殼直接遇冷收縮,而蛋白溫度下降不大,收縮也較小,這時主要表現為蛋殼在收縮。其次,由於不同物質熱脹冷縮性質的差異性,當整個蛋都完全冷卻時,組織疏鬆的蛋白收縮率比蛋殼大,收縮程度更明顯,造成蛋白蛋殼相互脫離,剝蛋殼就更方便了。
3、驗證大氣壓存在
實驗:選一隻口徑略小於雞蛋的瓶子,在瓶底熱上一層沙子。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把一隻去殼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瓶內氣體由於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於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4、浮沉現象
實驗:把一隻去殼雞蛋,浸沒在一隻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後,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製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後,雞蛋卻緩緩上浮。
分析:物體浮沉情況取決於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於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於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於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5、慣性、摩擦阻力現 象
實驗: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隻,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分析:生雞蛋的殼內是液狀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殼上旋轉時,蛋清由於慣性,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則它與蛋殼間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個蛋只能緩慢轉動。而熟雞蛋內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時旋轉時,整個蛋就能迅速轉動。
6、物體的穩定平衡
實驗:選用一隻生雞蛋,在小頭一端開個孔並清除干凈殼內的蛋清蛋黃。沿小孔滑入一塊重物。以蛋殼的大頭端為底部,扶好蛋殼。點燃一隻蠟燭,滴入燭油,把重物封存在蛋殼底部。燭油大約封存至整個蛋殼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殼推倒後,蛋殼能自動立起。製成一個「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殼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燭油,使整個蛋體的重心移近蛋殼的底部,重心起低,穩定性越好。當蛋殼傾斜,偏離平衡位置時,使蛋體的重心升高。因為蛋殼底端是球形的,在蛋體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運動現象
實驗:外殼完好的蛋,埋入食鹽中腌制一段時間,可以製成一隻鹹蛋。雖然蛋殼仍然完好,但連內部的蛋黃都變咸了。
分析:因為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食鹽分子擴散到蛋黃中,使蛋黃也變咸。
③ 初中物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准解讀》
鍾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屬
《課堂教學論》 袁金華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習導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邢紅軍:《論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中學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榮明 張雲生:《用原型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8期
[美] L.愛波斯坦 [美]P.哈威特 《趣味物理尋答集》
④ 初中物理小論文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⑤ 初中物理科技小論文
暑假中學校布置要做一個叫「塑料瓶潛水艇」的小製作,我做了一個,效果還不錯。
這個「潛水艇」製作起來很容易:先准備一個塑料瓶,兩根塑料管,橡皮泥和卡紙少量。需要的工具也很常見:剪刀、刀片和小錐子。對了,還有必不可少的塑料絕緣防水膠帶(橡皮膠布)。
用刀片將塑料瓶的瓶底整齊地切下來,在瓶內放一小塊橡皮泥並用塑料絕緣膠帶(橡皮膠布)固定,作為壓艙物。再在瓶蓋上分別鑽兩個孔,將一長一短的兩根塑料管插入,膠布固定。然後用膠布把剛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處(注意密封)。之後用卡紙做一個「指揮塔」,並用蠟筆在兩面塗上顏色(防水)。最後裝飾下就好啦!
我找來一個長些的盆子,盛了大半盆水,手拿「潛水艇」慢慢放入水面,水從下面的塑料管流入瓶內,當瓶內裝滿水後,潛水艇就沉在水底。這時,嘴從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勻地吹氣,就會發現浸在水中的下面的塑料管口會往外冒一長串的水泡,然後開始往外出水。潛水艇慢慢地前進,一邊航行一邊上浮。停止吹氣的話,水又會流入瓶內,潛水艇又下沉了。而當你在吹氣的過程中用手指堵住另一根漫在水裡的塑料管管口,水就會從你吹氣的管中流出呢。如果拿出灌滿水的潛水艇,倒過來,讓兩根塑料管管口都朝下,你又會發現,只有一根管往外出水,另一根管卻在往瓶里送空氣。堵上出水管,另一根管就改為出水管了,而原來的出水管又變為出氣管。
進行一系列的實驗後,你一定有許多疑惑吧。第一,潛水艇為什麼在吹氣的過程中會一邊向前航行一邊上浮呢?因為空氣進入瓶內後,瓶內的水受到空氣的壓力會從另一根管中流出,瓶里的水排出了,潛水艇自然會上浮,至於航行,是因為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會推動它慢慢前進。
第二,為什麼堵住漫在水中的塑料管管口,水會從吹氣的管中流出?因為瓶內的水由於空氣的壓力必須通過塑料管這惟一可以出水的通道排出,如果堵上了,水失去出去的通道,自然會選擇吹氣管往外排出,壓力大就可促進水向氣體進入的地方流。
第三,為什麼倒拿潛水艇塑料管一根會出水一根卻要進空氣呢?因為「水往低處流」,倒拿後水一定會找下方的通道流出,選擇低處的管道後,高處的管道自然會往裡進空氣。因為水排出後,水所佔瓶內的容積會逐漸變小,瓶內的另一部分要靠空氣來填充,這就促使空氣不斷地通過塑料管進入了。
通過這次的實驗,我明白了許多科學道理,同時也明白了:只有親自去實驗論證,才能得出最科學最精確的答案!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祝你學習進步
⑥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如何寫
二、實踐過程: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增強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教學設想:
在平時教學中,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學生都做過,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根據電功率的數學關系式: ,就能得到小燈泡的功率。教學中教師提出三個探究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出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方案是否可行,讓學生在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中進行連接。演示操作過程,特別是平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是學生的弱項,此時,在模擬電學實驗中,可以很直觀地解決連接以及動態變化情況。另外,對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接線柱的連接,量程的選擇都可以有正確的操作過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採集有用數據,並通過計算,測出了小燈泡的功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驗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碰到許多問題。例如,學生如何進行數據處理,電功率與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是什麼等等有待解決。
教學反思:
第一次實踐後,教研組開展了教研活動,在區教研員指導下進行反思,認為三個問題同時進行設計、連接、採集數據、經過運算解決探究內容容量大,坡度不夠,探究不深,學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操作時間不足,在實踐操作中反映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對第一次實踐課所反映出的問題,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新的教學方案,新方案針對學生實驗的不足,調整了教學策略,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討論,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採集、學生面對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討論和質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識的遷移內容,強調了各種設計方案中數學關系式的引入及處理,讓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評價,切實提高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一:某一小燈泡標有「 , 」 字樣、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流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現一電壓表15V一檔被壞(0—3V一檔可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段1〕
師:在小燈泡額定電壓為3.8伏中,電壓表15伏一檔被損壞,怎樣測定小燈泡功率。
生: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方法很好,一開始就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點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麼?
生:電路連接正確後,閉合電鍵時,滑動變阻應放在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超過3V,不能直接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怎麼辦?
(思考討論後)
生:能否把電壓表先接在小燈泡兩端,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V,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為3V。這時,可以移動電壓表,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調節滑片,使電壓為2.2V時,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V,觀察電流表的示數為0.3A,就能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
提問二: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 、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壓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但手中沒有電流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2〕
師: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伏,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為2.2伏,怎樣知道接有電路中電阻絲的電阻大小。
生:能否測出電阻絲的長度?
師:為什麼要測出電阻絲長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頁,當前第1頁123 #p#
生:因為滑動變阻器電阻絲總電阻為50歐,總長度為定值,只要測出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用比例的辦法,就能得到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阻值。
師:你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生:由電阻定律可知: 。在 (材料性質)、S(橫截面積)一定時,R與L(長度)成正比。
師:能否寫出關系式?
生:可以。
師: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
生:(思考後)用刻度尺。
……
學生在不斷探究思考後,想出了解決辦法。通過解決測量接在電路中的電阻絲長度從而求出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提問三: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流為 ,電源電壓為6V、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二個電鍵、電流表、但手中沒有電壓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3〕
師:怎樣用電流表測通過滑動變阻器的電流?
生:是否能讓電路發生局部短路。
師:怎樣發生局部短路?
生:把電鍵並聯接在小燈泡兩端,第一次讓電流表示數到達小燈泡0.3A時,閉合並聯的電鍵,使小燈泡發生短路,測出電路中的電流。
師:接下來怎麼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生:用電源電壓除以電路局部短路時的電流,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乘以電流0.3A就是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電源電壓減去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就是小燈泡兩端電壓。
師:還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生:能否還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
師:可以,二種方法你們都可以試一試。
……
教學反思:
第二次實踐,重點放在學生討論和進一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並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尋找理論依據,讓學生懂得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理論基礎。可用最簡單的工具(刻度尺)解決較難的電學問題。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會採集數據並能用數學表達式進行運算,但不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表格是實驗數據處理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這樣一種科學的歸納方法。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得到了增強
教學設想:
在前兩次實踐基礎上,我和組內教師就第二次實踐課中存在的不足,又展開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過的問題再設置一些問題,設置些學生認知上的障礙,擴大些積極思考的范圍,是否讓學生在不知道電源電壓的情況下來設計實驗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增強探究意識,初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思考題:某同學手上有一小燈泡標有「0.3A」字樣清晰可見,滑動變阻器上標有「50Ω、1.5A」,電壓表一檔 壞了,知道電源電壓為6V左右,經思考後,想出一個方法測定小燈泡的功率。此題在實驗操作時有許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先討論,設計出方案再在課內大家交流,共同參與實驗,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討論,最後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把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閉合電鍵,滑動變阻器處在最大值,記錄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把電流表的示數乘以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加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就能知道電源電壓的正確值,隨後可以用解決問題(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決問題(3)中的方法,測定出小燈泡的功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表格或問題設計表格,通過數據的記錄、整理,學生能從表格中看出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並能從表格中歸納出應有的結論,也學會了正確的語言表述。
三、總結反思:
第三次實踐課是全區公開課。學生通過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進行分析討論,觀察現象,解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實驗方法中沒有想到的問題,通過學生實際的操作及教師的演示,大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並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聽課的教師對這種邊討論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影響深刻,都認為值得借鑒。
通過三次實踐和二次反思,我認識到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或稱為問題情景)、探究活動能否積極有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下面這些要素:
1、選擇探究內容,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基礎。問題的提出要有思維的層次感及一定的認知坡度。
2、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讓學生進行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
3、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及時地解疑導撥,互動合作探究。
教師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不斷地遞進探究內容的層次,設置學生思維的坡度,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多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還會發現各種儀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並不斷地反思,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地過程中來。 共3頁,當前第2頁123 #p#
通過「三實踐二反思」的教研活動,深深體會到專業研究人員引領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組全體教師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動的重要性,給我的教學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完善我們的教學策略,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樂學、會學」,在不斷地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⑦ 初中物理論文3000字左右
初中物理論文
通過初中的學習,我發現物理是一門很廣闊的學科,它首先是擁有基本概念,然後到探究實驗,最後應用到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下面有幾個例子:
例如,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又例如,有關光的反射,光是通過平面鏡或其他不規則物體改變光的傳播路徑實現的,
光反射原理和規律:參考書本詳細說明
應用:汽車後視鏡、太陽灶、遙控器、自行車後燈
可以參考上面兩個例子,再舉例子。
這是我學習初中物理所總結出的經驗 ,它可能也高中物理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相信我在物理學能越學越好,越學越有興趣。
⑧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許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於這一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頗有見地的教學見解,並且得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時,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獻中所述的預期效果.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決問題時,令我們十分吃驚的是:學生對於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卻又非常之差.這使得我們困惑不解.為何對同一教學策略教學的結果的評價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師教的原因,還是學生學的原因,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上,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教材編排順序,先進行演示實驗引出課題,然後通過講解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錯誤觀念,進一步通過做斜面小車實驗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最後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學習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情況,我們曾用這樣一道題目來檢測學生.題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上拋,問當鑰匙落下來時是落在手裡,還是落在手後面.全班56名同學在試卷上皆答:落在手後面.問其原因,皆曰:汽車在走,而鑰匙拋出後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樣更好地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是實實在在意義上的令人滿足.我們認為,囿於一般形式上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隔靴搔癢,而必須深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考察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時所形成的錯誤,常常是由於其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兒童在學習物理課程以前的生活實際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系統的但並非科學的觀念.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那種認為只需要「正面」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如果他們仍不理解,可以多講幾遍就能達到目的的想法,實踐證明是過於天真了.因為在有些學生的經驗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這樣,當他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之後,就可能把定律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代名詞.讓他們解釋用手推車、用腳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錯誤觀念的生活實例時,他們也能解釋得頭頭是道.但當解釋用手拋鑰匙、飛機扔炸彈的例子時,他們卻又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去解釋,其錯誤觀念暴露無遺.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症結之所在.
3 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應當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第一,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誤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其頭腦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可以在上面任意塗畫,事實並非如此.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看法.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在力停止作用時物體靜止,於是主觀地斷言:有力,則物體運動;無力,則物體靜止.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
第二,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隱蔽性.
由於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這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學生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並沒有有意識地思考並形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學概念平時並不表現出來,但往往在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比如前述測驗表明,許多有10多年教齡的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也存在著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然而他們自己卻並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頑固性.
由於前科學概念是兒童頭腦中業已形成的概念,且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又加強了這些概念.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慨念是非常頑固的.
國內外物理教育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學生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概念,要想加以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了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學生認識什麼和如何行動,主要決定於他們所具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式),而不完全取決於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他們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錯誤認識存在的情形下,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和正確信息極不相同的東西.
4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提出如下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