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考作文 > 中學生年俗作文五百字

中學生年俗作文五百字

發布時間:2020-12-31 04:14:17

Ⅰ 求《家鄉過年習俗》作文,不少與500字

在我們石獅,過年有許多習俗。
    (一)守歲
    守歲是過年的習俗之一。在除夕夜裡,人們常常在家看電視、聊天……每個人都很晚睡。能熬到天亮最好不過了。所以直到深夜了,幾乎每家每戶都還是燈火通明的。
    (二)吃團圓飯
    除了守歲,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做的就是——吃團圓飯。為了這頓飯,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都得回家來吃團圓飯。表示一年中的團圓、合家幸福。
   (三)掃塵
    除夕那一天(不論晝夜),幾乎每家每戶都忙得不可開交。原來是為了要掃塵啊。掃塵掃塵,掃除家中的塵土、蛛網代表掃去去年的晦氣,清除邪氣,滿面春光地歡天喜地地迎接新的一年。
   (四)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可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在春節期間,天天都有爆竹、煙花的響聲。大大地增加了新年的喜慶氣氛。可是政府規定市區內不得燃放爆竹,所以鞭炮也越來越少。
   (五)拜年
    大年初一,一定會有大人們帶著自家的小孩子到親戚家串門。也叫做拜年。拜年時通常都會說: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吉祥祝福語。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太陽般燦爛的笑容。
  (六)貼對聯
   還有,貼對聯可是家常便飯。
    「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恭喜發財財進戶,迎春接福福迎門」……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都要重新貼上一幅對聯。當一幅幅火紅火紅的新對聯貼在門口時,就預示著今年更加紅火、喜慶!
    ……
   還有很多習俗呢!如掛燈籠、穿新衣……等。我的家鄉——石獅的春節很熱鬧吧?
   今年的春節又將會是如何的喜慶、歡樂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Ⅱ 不一樣的年俗作文五百字

不一樣的年俗
紅彤彤的對聯、喜艷艷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版全家福……人們權剛剛度過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涵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節有許多年俗:日、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裡面有蘊涵著什麼故事?帶著疑問,我跑去問奶奶,奶奶告訴我: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討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個「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個家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慶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心想: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所以,他十分高興,就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聽完奶奶的講述之後,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Ⅲ 年俗作文

每個地方都有年俗,我家鄉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掃除,年夜飯,守歲,內貼對聯,放鞭炮容,發利是。。。。。。

我最喜歡的年俗是收壓歲錢,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這個節目吧,嘿嘿。每到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輩們就會給我發紅包。我將每年收到的紅包攢下來,存到銀行,到現在已經比較可觀了。

過年時我們都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宣告了新年的到來。「爆聲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買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別好玩。

吃團年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會。不管平時工作/居住隔有多遠,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和親人聚在一起享受這快樂難得的團聚。

貼對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還記得去年春節我家門上貼的對聯呢:

上聯:合家歡樂迎富貴

下聯:滿門平安好運來

橫批:萬事如意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怎麼樣,豐富多彩吧!

Ⅳ 年俗趣話 作文500

禁忌年俗趣話多從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年節期間,主要禁忌有:孩童不得說臟話、壞話,不得高聲喧嘩吵鬧;老少都得小心,千萬不能打破碗碟,萬一失手,必須立即反復說三次「歲歲(碎碎)平安」以消災化解;過年期間千萬不能掃地,也不能向外潑水,尤其是正月初五「接財神、拜財神」那天更是重禁。而大年初一一早須到外邊水井裡去挑一擔水回家,既寓意「財氣不外流」,又寓意「拜瑞(水)入門」(在徽州方言中,「瑞」與「水」諧音)、「招財進寶」;大年三天家人均不得吃葯,以免敗壞好兆頭,弄得個年頭吃葯到年尾;「發燈」之夜,要有家人與長明燈守歲,不能讓燭燈熄滅,更不能讓蠟燭歪倒燒壞燈籠釀成火災;大年三天不得下鍋煎炒烹飪,以避「爭吵」之忌;大人小孩都不得使用剪刀,但可以使用針線,寓意「只立不破」。
現在,隨著「春節」、「元宵節」等民族節日正式成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開始關注如何傳承和保護徽州傳統的年俗文化,同時也盡情享受著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新年俗,如看電視春節晚會守歲;用電話、簡訊、賀卡、伊妹兒拜年;闔家在大飯店裡吃年夜飯等,端的是:「年味」更濃了,「徽味」更重了,「趣味」更多了 相傳,古時候人們是為了嚇跑叫「年」的兇猛怪獸,才有了每到除夕人們點紅蠟燭、放鞭炮的習俗,慢慢的「年」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涵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年」所渲染的熱鬧氣氛以及它所承載的親情和友誼是其他任何節日都不可替代的。

如今,經常聽到人們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是的,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年再也無法為我們帶來穿新衣、吃白面的喜悅,但是,「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也不僅僅是家人團圓、親友相聚的代名詞,因為它早就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里。

這不,馬上就要過年了,安陽市機床廠家屬院年屆七旬的王景珍大媽一邊盤算著要買些啥年貨,一邊給孫子們嘮起了安陽的年、過去的年及如今的年。

送灶爺

「小時候家裡窮,臘八粥里除了小米、綠豆、豇豆等,蘿卜、蔓菁、紅薯啥都往裡邊放,往往超過8樣,糖也不放,菜也沒有,就那還吃得挺香。」王大媽今年71歲,娘家在安陽縣瓦店鄉,「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她說一過臘八,村裡就隱隱開始有了年味兒,但是真正的春節是從祭灶開始的,「那時候一到祭灶,先得在老灶爺前擺上香爐祭上灶糖,然後跪地禱告:『灶王升天,好話多說,賴話不談』,最後將舊的神像燒掉,送灶王爺上天。」

農歷新年是從臘八還是祭灶才開始呢?不同時代和區域的人有不同的解釋,但相同意見是舊時冬季農閑,年貨不易籌備,不少人過了臘八,就開始操持著過年的事了。

蒸饅頭

過了祭灶直到大年三十,是家裡最忙的時候,民謠有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花花(指貼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買酒,三十兒褪皮兒(換新衣)」。備備年貨,買買新衣,然後全家老少齊上陣,打掃打掃庭院,裝飾裝飾房子,洗切蒸煮、煎炒烹炸自不待閑,蔬菜豆腐雞鴨魚肉也都要切丁剁泥做熟備用,餃子餡一定要夠全家吃過「破五」,蒸好的饅頭最好夠撐到正月十五,大紅的對聯和福字貼滿屋裡屋外,包好的餃子堆滿櫥櫃和菜板,這一切都准備好時,除夕也到了,該吃年夜飯了。

同在一個院里居住的76歲的劉素琴大媽是土生土長的安陽人,她記得最清楚的是蒸饅頭和各種各樣的祭品,「蒸饅頭時還要蒸面魚、花糕和刺蝟,大年三十上供用。蒸面魚的說法是能連年有魚;花糕也有講究,多的要蒸6層,說是步步高升;一雙面刺蝟背上馱著棗花,放在屋門口說能招財進寶。」

三十兒供

「回家過年」這個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離家在外的子女一定會趕在除夕前回家,和家人一塊兒熱熱乎乎吃個團圓飯。

吃年夜飯前先要拜神祭祖,也叫「三十兒供」。「財神、全神、門君、仙家都要敬,全神要敬在中堂,放上花糕、面魚和各種祭品。敬神要五個碗,敬祖要四個碗,條件好的還有供豬頭的,神三鬼四,家裡的男人都得跪地磕頭。」劉大媽說,祭奠之後,鞭炮聲落,餃子端上來後,先端一碗到供桌上讓神靈祖宗嘗鮮,這時全家才能圍在桌子上吃飯。

「年三十兒晚上到初一早上,看到菜刀剪子等不吉利,所以年夜飯前要藏起來,到初一中午才能拿出來。」王大媽笑著說,從三十兒晚上點鞭炮到「破五」,這段時間從前有很多忌諱,孩子再哭鬧也不能打孩子的頭,說是來年容易招來霉運;不能掃地不能清爐灰,尤其不能動鞭炮灰,據說怕掃帚把福氣掃走。在王大媽的老家,新娶的媳婦還要在初一早上到墳上祭祖,不然死後祖宗不認。

拜大年

初一五更時分,小輩們照例到長輩那裡磕頭拜年,或多或少討些紅包。

照例要先放一掛鞭炮,俗稱「開門炮」。「以前在農村磕頭要磕整道街,現在有的地方還有這個習俗,大部分地方如今大都是拱拱手說些祝福的話,基本上不再磕頭了。」劉大媽說,「滑縣、浚縣、內黃等地方,起五更拜年前先要吃頓餃子,拜年回家後再吃頓早飯,這在市區周邊不太時興。」據說如果兩家平時鬧矛盾,過年時登門給老人磕頭,就相當於賠禮道歉,這成了農村一種特殊而有效的社交方式。

因為「歲」和「祟」同音,所以壓歲錢有壓住邪祟的意思,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送窮神

「走親不能過正月十五,不能過午,說是不吉利。」王大媽說起來頭頭是道,「初二走娘家,初三之後是走姑姑、姨或姐姐家等。」而在滑縣、內黃等地,走親的禮物都需雙份,中午或早晨吃過飯回來時,一般還要折回一半,還要「還禮」(即派小輩到對方家回拜)。

農歷正月初五是「破五」,一般不走親戚,而是待在家中改善生活;安陽東部有掏出爐灰送至街心的舊俗,稱為「送窮灰」,據說可保來年財源滾滾大吉大利;王大媽說,當天送完窮神後還要在屋門口放一個竹竿,說是怕家財外流。上山

「這幾年年紀大了,不怎麼出去,前些年每到正月十五前,都要挑選一天上山。」 王大媽說,浚縣的大伾山,水冶的九龍山,淇縣的雲夢山、靈山,正月十五前都是人山人海。而劉大媽去過浚縣大伾山,她說記憶最深的是山上的樹枝到處系滿了紅頭繩,聽人說這樣不但能夠求子得子祈福得福,還能保佑青年男女早遇良緣,特別靈驗。

有廟的地方一般正月十五都有廟會,到正月十五、十六最盛,每回趕廟會,老人總會買些諸如浚縣的「泥咕咕」或者木製的紅纓槍回去,「孩子們都很喜歡。」

看「把戲」

到了正月十五、十六,除了吃元宵、鬧花燈、看焰火,老人最喜歡的還是看「把戲」(「把戲」是老百姓對雜技或者社火的統稱)。

劉大媽在安陽土生土長,記得最清的還是以前老西街廣場的「把戲」,一到正月十五,來自曲溝的背閣、抬閣,不知道哪裡來的高蹺旱船,以及民間的雜技比比皆是。「我記得最清的是『跑馬上山』,幾個小孩在桿子上來回翻跟斗,真是好看。」劉大媽說,以前老安陽到了正月十五要送城隍爺,從城隍廟一路把塑像抬到北關,此時一艘紙糊的大船漂在安陽河上,上面扎著各種神像和紙花等物,非常漂亮,一番祭奠之後燒著紙船,把城隍爺送上天。「那幾天人非常多,沿著街道黑壓壓的全是。」

Ⅳ 過年習俗作文500字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里。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余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不懂繼續追問,望採納,謝謝。(*^__^*)

Ⅵ 我眼中的年俗作文500字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歷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著籌辦買年貨,滿載著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裡。女人們則在商場里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著大包小包往家裡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著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粽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里盪漾著,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里裹藏著胡蘿卜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麵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准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粽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著,孩子們擺弄著煙花,期待著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准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准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著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著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准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里,一並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著。大家一起圍坐著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著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著。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鍾聲准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面,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裡提著禮

Ⅶ 以「過年了,真好」為題,寫一篇500字的作文 南方習俗 初中

盼啊,盼啊!終於盼到了春節的這一天。我們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風,把我以前的記憶全部都帶走了,這一年又開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們大家放鞭炮……」這是我們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節啊!家家戶戶都是紅通通的一片,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
吃完年夜飯,我拉著妹妹的手,一口氣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發出贊嘆。街上氣勢非凡,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我們到街上東游西逛。啥?耍獅燈的來了!你看,獅頭左擺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當它鑽來鑽去的時候,我又有點擔心,萬一摔下來了怎麼辦啊!後來又想了想,那麼聰明的獅子怎麼會呢!於是我又繼續靜下心來看燈。人太多了,只好跳起來看。
「姐姐,姐姐!花燈又來了啰!看花燈喲!我們去那邊看吧!」妹妹大喊了起來。「花燈?花燈!我終於看到你了。」原以為現在的燈越來越少了,今年也許看不到花燈了。這太讓我喜出望外了!我高興地回應:「Let』s go!」妹妹聽我說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被我順手一拉,看花燈去了。
五顏六色的花燈,真是太美了。那花燈在男男女女的手中變化著花樣,一下子就排出四個大字:「新春快樂,」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記不清還排了多少個字,反正只記得當時鑼鼓喧天,悠揚的鎖吶笛子聲送入耳膜。更別提還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轉歌喉了,「正月里來,是新年啰……」那聲音悅耳動聽,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們眼花繚亂。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勝似夢境之迷離,下面還有許多節目,那個大花臉丑角不時惹得人們開懷大笑。
真是處處歡聲笑語。
夜深了,街上的人漸漸少了,盡管如此,我還是捨不得離開,妹妹拉著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父母早就睡下了,他們被春節的喜氣帶入了甜美的夢鄉……
我跟妹妹在床上說著今天的看燈的趣事,迷迷糊糊才進入了夢境。

六:過春節本是一個喜氣洋洋的曰子,可我卻是有春節的樣,沒春節的味。本來我們一家也應該過得歡快的,但一件突發的意外事破壞了我們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節,我們高高興興地准備迎接叔叔回來過年,可在那時等了很久也不見叔叔的影子。本以為他臨時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遲了。可哪知一個電話打回來,卻使得爺爺奶奶坐在那裡唉聲嘆氣,嬸嬸偷偷地抹眼淚。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麼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著衣物來到奶奶身邊,並且還在說著什麼,正好被正起床上廁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還迷迷 糊糊的,這一下子就清醒了許多。
我躡手躡腳地躲在門邊把耳朵貼上去偷聽他們的談話。原來他們正在說叔叔的事,聽到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門外聽他們講,聽了很久後我總算明白了叔叔為什麼沒有回來的前因後果。
原來,叔叔買了車票正要回來,突然在車站遇到了歹徒,而且這是一幫非常兇狠的歹徒,他們把叔叔帶到一個樹林里去,因為叔叔反抗,所以將他狠揍了一頓,並搶走了所有的錢,這可是叔叔長年累月在外賺的血汗錢啊。想到這些錢就此化為烏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來。
本來這樣的事也許只是在電視中才能看到,可竟然發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過年的喜慶曰子,我就會想起那個難過的春節,而且我也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里了,這畢竟是令人傷心難過的事啊!

Ⅷ 求一篇關於節日習俗的作文,500字左右,不要有關於過年的

我的端午節作文500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綉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Ⅸ 關於年俗的作文

以年俗為題的作文
盡春回,按著我國農歷時序即將進入春節。
提起春節,確有很多民俗趣聞值得記述和回味。「臘鼓催年」,這種傳統習俗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用各種米、豆及栗子、小棗等熬成的「臘八粥」,至今也是人們喜食的應節食品。「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舊時俗稱「祭灶」。祭灶以後,人們開始准備過年,掃房、洗澡、理發是必不可少的,以乾乾凈凈過大年。春節前夕,貼春聯、買年畫,這是年前一項重要活動。「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寄託,對新春的祝頌。年畫,過去主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民間的文化藝術品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顯示著一種招人喜愛的魅力。
農歷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從兒時記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尤其除夕夜間,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作「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明清時期,也曾叫過「煮餑餑」。當時民諺說:「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著吃完餃子即開始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為了取個吉利。
拜年,是春節期間一項主要活動。大年初一,親朋好友相見,總要互致問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記載:「車馬喧闐,追歡竟日」,春節達到了高潮。如今這種活動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以北京來說,廟會很多,如著名的「都中巨觀」白雲觀,歷史悠久的「廠甸」等等。有一年正月初我去逛廟會,只見商賈雲集的廟會市場,不僅可以買到各種傳統商品,吃到各種地方小吃,而且也能觀賞到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如秧歌、高蹺、旱船、中幡等等,各懷絕技,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據說,過去「豐台十八村」的「花會」很著名,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後泥窪的棍,前泥窪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歡,樊家村的童子眾會參」。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再過幾天就是農歷癸未羊年。時值改革開放的大好年代,祝願朋友們過一個吉祥如意的大年!

只找到一篇哦
抱歉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年俗作文五百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