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的中學作文教學
文章寫作規律、規則。這一點是梁啟超先生1922年在東南大學暑期學校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來的。這次演講的題目是《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1925年,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在書中,梁先生首先對文章的性質進行了界定——「文章的作用再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別人」。這一表述可謂言簡意賅,直抵文章的本質。接著,他又提出了作文教學的基本思想——「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與否,在乎修詞,不過修詞是要有天才,教員只能教學生做文章,不能教學生做好文章。孟子說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世間懂規矩而不能巧者有之,萬萬沒有離規矩而能巧者。」
此言不虛,清末趙翼就講「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吾人所講,就在「三分」,這「三分」就是規律。南懷瑾先生也講到晚清教學情況,很多人年十一二就會作詩,但也只是僅知其規矩,因為長大後把詩寫好的極少。這都表明梁啟超先生認識的深刻與超前。惜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梁先生這一說法出現在文白交替之際。文言文的寫作已成頹勢,加之八股文的日益僵化,難有可取之處。而白話文寫作剛剛開始,但成就不夠。因此,積累不夠,沒有用來指導的「資源」。而在以後的作文教學研究中,大多對文章寫作規律注意較少。一些作家又往往把寫作神秘化,不願把寫作秘訣公之於眾;而一些文章指導書寫作者又缺少必要的寫作經驗,所以就有了魯迅先生的「不看作文指導書」的激進說法。
時到今日,我們已積累了大量的文章學研究成果,一些作家也現身說法,願把金針度人。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學習,細心領會,活學活用,融會貫通,作文教學指導就會更有效。
寫作經驗的積累。葉聖陶先生特別重視教師寫作經驗對學生寫作的幫助。他說,「……老師深知作文的甘苦,無論取材布局,遣詞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練,具有敏感,幾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這樣的時候,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有益的啟發,最切用的經驗。」「自己真切的體會跟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講解就會更透徹,指導就會更切實,批改就會更恰當。」
我們說,這些說法無疑是很有道理的。自己寫作,知其甘苦,指導時就會得心應手而「不隔」。朱光潛先生則是現身說法,在《談文學》這本書中直接寫出了自己的寫作經驗。可以想像,若沒有自己切實的寫作經驗,作文教學中,教師很難診斷出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更難以給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如此,只能講一些沒有實際感受的所謂「寫作知識」。
⑵ 我國中學作文存在些什麼問題
一、存在問題:
1、審題偏頗
主要表現為:
一是因誤解而離題。或者對題目的含義理解不準;或者對題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當;或者將題目中的局部當作整體,只扣其中的一部分,這些作法都是偏題離題。
二是因隨意而脫軌。作者沒有緊扣題目、緊扣中心寫作的意識,寫到哪裡就順勢說下去,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這樣很容易出現下文離題的問題。
三是因忽視而偏向。只重視狹義的「題目」(不包括導語等)或者「話題」,無視導語的限制,這也是造成離題的一個原因。
2、模式生硬
主要表現為:
初中生的記敘文大多停留在「三段」式的套路上:開頭+中間+結尾。
3、卷面欠整潔
主要表現為:
寫字、標點符號運用不規范、正確。寫錯別字,用錯標點符號;字體欠美觀端正,寫字潦草,字跡難辨;書寫格式不正確,隨意亂寫亂畫。
二、解決辦法:
1、審題方面:
(1)、認真審題
這一步中,有幾點要特別注意:一是要認真解讀題目「導語」和「要求」部分,決不能輕易放過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讀懂題目或者話題的真正含義。既要抓題眼,又要兼顧其他詞語;既要吃透重點詞,又要明確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既要抓本意,又要明確引伸義。
(2)、落實扣題
實現扣題寫作,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扣住話題擬新題。話題作文需要我們自己擬題,如果我們將獨詞式話題擴展成短語並以此作為寫作題目,就能將題目限定在命題者設定的范圍內;二是下筆扣題開一槍。也就是說,文章開門見山,直擊題目,從而引得下文圍繞這個方向展開;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題。可以圍繞題目擬出一組小標題,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據題目擬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間。這些做法,不斷地強化題旨,保證了文章依軌而行;四是鎖定題目作結尾。文章的結尾一定要回扣題目,這一點至關重要。有人說,開頭點題並不是必須的,但是,結尾必須點題。
2、模式方面:先訓練學生掌握章法規矩,只要經過多次實踐後就能脫出方圓,先入門後登堂,後訓練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由求同思維向求異思維發展,寫出千變萬化的文章來。
3、卷面方面:
(1)據學生的特點及喜好,協助其選擇一種字帖來臨摹練習.每天練幾十個,幾百個,半頁,一頁,幾頁均可,關鍵在於持之以恆 。
(2) 老師督促落實,讓學生堅持練習,多鼓勵少批評,師生之間密切合作。
(3)消滅錯字,別字及淘汰字。在作文中遇到了不會寫的字,應查字典或問同學,問老師,不能寫個大概差不多就行,不能用同音或近形的別字代替.平時重視字詞抄寫訓練及聽寫練習,有錯字給學生及時糾正。
(4)重積累,平常學習讀書,把遇見的生字勤做筆記,特別是在進行錯別字專題練習時更是如此,積累多了,就成了自己的了。作文時就能杜絕錯別字的出現、杜絕亂塗亂改,從而達到卷面的干凈整潔。
⑶ 作文:上中學以後
穿越時空的隧道,我踏進了十五歲的大門,還沒來得及揮手告別無慮的童年,便被陽光老人帶進了中學的列車,開始了一段不凡的旅行。
上了中學以後,懂得了惜時如金,懂得了要做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奔走在我的三點一線,教室在五樓--校園的至高點,無時無刻不在像我們昭示--高處不勝寒,睜開睡意朦朧的睡眼,望瞭望那剛剛指向"五"的鍵頭,盡管有一百個不願意,但仍忍著"睡魔的襲擊"胡亂的套上那不知多少天沒來得及洗的衣服,一番洗漱過後,飛一般地沖進教室,唉,還不是為了去念那讀了萬遍還不會背的可惡的英語單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悴憔",摸摸自己日益變寬的衣服,無奈的我們全當是免費的減肥。
上了中學以後,要學會忍痛割愛,小山似的作業重重地將我們壓在了山下,漫遊在知識的海洋里,第一次有了累的慾望,告別了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說,盡管自己是那樣的不舍,遠離了醉人的音樂,盡管有淚珠滑落,所有的一切都只圍繞著"學習"的定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我們的真實寫照,但是童心未泯的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嗎?
上了中學以後,學會了多愁善感,學會了走進自己紡織的童話,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想屬於自己的心事,喜歡在第一道曙光下撲閃著黑色的眸子幻想。有時候渾身散發著喜悅的氣息,臉上盪漾著燦爛的笑容,每一個日子都透露著勃勃的生機,像太陽一樣有著無畏天地的勇氣有時候的日子也是暗淡的,眼神里透露著淡淡的憂郁,什麼事情都得去理會,多雨的季節里,我們的心情總是那麼脆弱,但陽光總在風雨後,因此當第一束陽光照入我們心痱的時候,所有的堅冰都會溶解,沖走一切的不愉快,做回以前的那個自我。
中學時代,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帶著甘甜,澀中夾著清爽,中學時代,就像一壇陳年老酒,回味悠長,悠長!
⑷ 請給一篇初中研究性學習報告的範文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從居民出行角度分析太原市19路公交車站點設置的合理性
研究背景和好處
一、背景和好處: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油價的上漲,一種綠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取——即乘坐公交,公交車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主角,同時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
為了使公交更好地為市民出行服務,公交站點的設置和選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條公交線路上的公交站點的布局不僅僅影響著這條公交線路的優劣,而且與公交企業和出行者的利益密切相關。
一條好的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位置和數目的確定,不僅僅影響著公交車輛在路段上的運行速度和停靠次數,而且決定著出行者的效率。
太原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一向高度重視公交事業的改善和發展,2009年5月13日,太原市規劃局出台了《太原市公共交通規劃》,面向全體市民進行公示;2010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實施意見》。
對全市公共交通未來10年的發展做了前瞻性的整體規劃和展望,但是這些都是宏觀的總體的設計和管理,我們試圖透過對公交系統中某一路車的站點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微觀研究,一窺全豹。
19路公交車作為太原公交線路中的一員,開通較早、線路較長、站點較多,沿途經過多個城市功能區,所以,研究19路公交車站點位置分布,探討站點位置附近居民出行時間,並對站點位置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就成為我們小組選取的研究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於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公共交通換乘線路的設計研究、公共交通專用道路的研究或者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至於公共交通評價方面,主要是針對公共交通的整體評價,如汪江洪的《公共換乘系統及其評價》。
主要是從方便性、快捷性、准時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價。而那裡的經濟性評價又主要是從交通費率來思考的。目前對於公交站點的選址問題,國內外還沒有較為系統、詳細的研究。
個性是針對某一路車的站點設計的案例研究更為缺乏,為此,我們透過對19路車站點設計對行人出行的利弊的案例研究,總結在公交線路上設置公交站點的合理性,填補公共交通研究方面的細節的研究,使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統。
現階段公交站點設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道路交通影響上面,而忽略了公交站點設置和居民出行之間的關系。部分城市公交站點的位置原理居民區,居民出行受到極大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選取了居民出行這個角度,探討居民出行對公交站點設置的影響。
⑸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國內外研究現狀描述
學習地道的表達方式,多互動交流。可以在網上的鄰國學院試試,效果不錯。
⑹ 中學作文立意創新研究項目實施目的和意義
手機作為高科技產物,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生活上的方便,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與家長聯系。當學生外出遊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險時可以及時向家長、老師或警察求助,也可以向老師匯報學習;與以前同學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誼;與現在同學多交流,可以增進感情,遇到疑難問題量,可以用手機進行討論。一些手機的拍攝功能,可以隨時拍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裡面的鬧鍾裝置可以隨時用;通話記錄功能,手機不像家裡的電話一樣,不在家的時候別人打電話來不知道,在手機里是有記錄的,方便查詢。手機的本身小巧玲瓏,方便攜帶。 手機成了考場作弊的幫凶,影響考場秩序,助長同學們的不良風氣。有的學生在休息時間和上課時間沉迷於手機游戲,嚴重影響休息和學習。有些學生盲目地將手機與別人的進行比較,形成了不良攀比風氣,校園里的手機越來越多,檔次也越來越高,對那些沒有手機的學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風的影響下,有些學生開始盲目追逐,因為手機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異,學生會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這樣會讓學生把父母當成靠山,不思進取,額外增加父母的負擔,使用手機會妨礙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上課時有的同學手機未關機,突然來電話,影響全體同學聽課,會給整個教室帶來不愉快的情緒。手機對人體有輻射,許多廣告只說手機有多少先進的功能,卻未提及對人體的傷害,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階段,如果因為手機而對身體造成傷害,豈不懺悔莫及。
⑺ 高中作文。面對現狀我該怎麼辦800字
【相信自己還是相信他人】庸者,相信別人,懷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別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題記 有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於是相信別人,讓別人決定自己。有人說:「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於是閉目塞聽,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看似是不可統一的矛盾雙方,但二者卻有統一的一面,它們正如我們的左臂與右臂,缺一不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別人。 相信自己,是對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對自己能力的贊同。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誰呢?當自己有著清醒理智的認識時,就應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在當初改組女排時壓力很大,任務很重,許多人勸他以「保險」為好。然而他力排眾議,相信自己,起用馮坤等新將,最終改組成功,奪回了失去17年的獎杯。假如當初他採納別人建議,那金牌獎杯還有誰拿?正是在關鍵的時刻相信自己,陳忠和取得了驕人戰績。 然而,凡事都有限度,「過猶不及」。我們在相信自己時,也要相信別人。這是由事物的多變性與自我局限性決定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目光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鼠目寸光」而又「自以為是」。這時別人多角度的觀察、評價更具客觀真實性,我們要相信別人。唐太宗接納魏徵等人的進諫,於是有了開明盛世;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於是也國泰民安。相反,那頑固的馬謖置王平忠言於不顧,自認為「熟讀兵書」,結果痛失街亭,丟掉性命。別人的意見有時是好的,有時則不是,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明智之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不能誇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亘古不變的真理;但同時,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在「胸有成竹」時相信自己,在「迷茫悵然」時相信別人,讓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你會擁有精彩的人生!【相信自己還是相信他人】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對於應該相信自己抑或是相信別人,是很多人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 你也許會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也許會說,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那麼這兩句箴言矛盾嗎?不是的。 我經常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朋友是兩個「派」,經常說彼此的缺點,我夾在中間,頭痛+心痛,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該怎麼辦?我是相信誰比較好?很簡單,我誰也不信,只信我自己。我所選擇的朋友,在我心中是沒有優劣之分的:我對朋友的愛,也沒有什麼差別。我不相信任何人,正是因為我也不想離開誰。 面對這種抉擇,沒有人能給予幫助,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會「心安理得」。或許有傷痛,或許有悲哀,可是我的選擇總會正確、理智。 那麼只要相信自己,就不要相信別人了嗎?不! 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便是自信、相信他人。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麻煩,這是要不要相信別人?要啊。畢竟大多數人都會熱心真誠地對待我們,畢竟狡詐的人是少數。 話說轉來,相信別人,也是自信的表現。因為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要去相信,才能獲得幫助。 「相信自己」和「相信別人」,並不是「水火不相容」,恰恰是相輔相成。擁有「相信」,我們的生命便會絢麗起來。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⑻ 中學作文《我的成長背景》
一、教育敘事
(一)什麼是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應定位在接近教育現實中所發生的各種真相。通過教育敘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思想與行動,看到這些真實事件背後的復雜意義。總之,寫教育敘事實為了讓教育回歸生活本身,讓教師在教育生活中領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實踐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實踐的生命力。這也是教育敘事研究確切的追求。
寫好教育敘事不僅需要深入了解某一個教育實踐現象,還要有足夠的理論視角。只有這樣,在敘事的過程中,才知道如何組織事件。才知道事件組織起來後能夠表達什麼樣的理論主題。寫好教育敘事還與我們教師是否有明確的追求有關。如果有了明確的追求,又有不斷反思的精神並確實是想追問自己,當教師這些年來到底都做了些什麼,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堅持過什麼樣的良知與信念,有過什麼樣的痛苦與喜悅,總之,一旦教師想要認真地審查自己的教育生活,那麼無疑就能夠寫出高質量的教育敘事。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什麼上面布置的任務,或為了其他名利,是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教育敘事。
(二)教育敘事的特點
(1)真實性。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是來自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設計的事件。因此,教師平時要善於捕捉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義。
(2)人物性。在教育敘事中,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敘述者將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和體驗,對事件中的某個角色(學生等)做出較為科學與合理的行為和心理的「假想」,從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飽滿」。
(3)情節性。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生活變得復雜的任何東西,所以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有與所敘述的教育事件相關的具體人物、事件發展的情節。
(4)可讀性。閱讀者可以從敘事報告的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這種影像化的故事情節提供給閱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於教育者而言,這種感受對教學觀念、方法的改進影響會更具體,更深入,因為我們知道,具體經驗對於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5)感悟性。教育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育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
(三)教育敘事的基本內容框架
1、問題產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於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
2、問題情境描敘。每個教育敘事都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目的凸現焦點。要有細節的描寫,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描寫一般採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
3、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四)優秀教育敘事的標准
丁剛教授曾經對好的教育敘事給出過最高標准,他說:如果敘事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不僅在講述某個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復雜的教育場景與行為關系,而且「照亮」了某個人物在此教育場景中的「心靈顫動」,可以給讀者一種精神震撼,那麼這就是非常好的敘事了。在此我們就給出個一般標准吧,好的敘事=生動的故事+精彩的內心活動。具體可分解為以下幾項:
1、事件真實。
2、描述的情境有意義,抒發獨到思考。
3、敘述清晰, 細節描寫生動,揭示人物的心理,細膩刻畫沖突情節。
4、敘述的問題對他人有思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五)寫教育敘事的要求
1、「教育敘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敘述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沒有人物的內心活動。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要有問題性,不是簡單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而應該是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6、「教育敘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夾述夾議。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問題」。這個「問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六)如何寫好教育敘事
1、經常有意識地隨時收集讓你感到有趣或震撼的教育教學事件資料或存在新問題的教育事件資料。收集的資料可以是你個人經歷或別人經歷的;可以是課堂上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對學生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在學校活動、學習工作中自己發展中遇到的事。
2、採取多種方法收集教育教學事件資料。如記日記、寫教學日誌、做聽課觀察記錄、與觀察對象開放式的訪談。日記可提供個人對即時事件的描寫、感受。
日誌可提供對事件的回顧,如發生的過程、處理的方法、反思和評價。
事件觀察記錄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進行觀察時撰寫或拍攝錄相,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擬思路,由參與者撰寫或拍攝錄相。事件觀察記錄主要紀錄了,教學情景的發展變化,當事人的態度、情緒與行為反應,學生的反應和學習的結果。課觀察記錄可提供描述性記錄、理論備忘錄(由觀察而聯想到的相關理論觀點)、觀點摘錄、一己之見和推論等。
與觀察對象開放式的訪談,可通過與參與者的對話,了解參與者的內心世界,深入揭示許多關於他個人思想的知識和社會背景方面的信息。
3、注意收集與教育教學相關的背景資料。如與所敘事相關的日期、作者、任務、背景事件、政策、觀點氛圍等信息,這對於研究者對敘事背景和闡述具有重要意義。圖片資料與反映事件結果的實物和文字資料。與所敘事主題或問題有關的理論資料。
4、注意思考和尋找身邊平常事件中蘊含的規律、問題、新觀念和真理,善於發現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並不斷地對與問題有關的因素進行觀察,進行理論學習和理性思考。
5、注意對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每經過一段時間,就要對收集來的所有故事和敘事素材進行比較,分析每個故事的主題,然後將這些互不相同的主題重組成一個完整的事件發展過程。
6、寫作時,首先要能夠提出問題,明確你所研究和希望表述的問題。其次,要按問題的產生—問題解決的過程---解決的結果這一主線,將問題細化,把問題清晰地表達出來。第三,要對不同類型的關鍵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啟發型事件、感人型事件)的重點方面進行重點描寫。
二、教育敘事研究報告
(一)什麼是敘事研究報告
敘事研究報告由教育敘事+反思構成。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多角度地進行審視、深思、探究與評價,對教學教育行為的成功與失敗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分析。
反思的目的。反思是對經驗的重組和理解,是對敘述教故事所提供的意義進行詮釋,是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提升原有的經驗,思考修正行動的計劃,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促使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使我們的工作根據有科學性。反思的內容一般有:
(1)反思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恰當性、科學性、合理性、新穎性、獨創性。
(2)反思教育教學活動實施過程恰當性、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改進方法。
(3)反思教育教學方法、策略與學生實際、內容、目標之間的匹配性、可行性,使用過程中的感悟、對在後續教學中運用的想法,
(4)反思成功或失敗之處及原因。可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策略、心理、學生成長,教師成長等方面分析原因。
(5)反思事件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有了素材後,要對這些敘事素材進行提取、分析並界定這些敘事事件是如何形成、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關系。
(二)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三要素
1.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對話和氛圍的現場情境。
2.問題敘事:有關與問題的產生、解決方法與結果。
3.反思:對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闡述某中教育理論、觀點、方法或策略。
(三)好敘事研究報告的標准
1.所敘事件具有研究意義和可借鑒性。
2.反映了教師心路歷程,並能供其他教師反思自己。
3.敘述對教育事件的認識、看法、判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