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老師教初中學生有什麼弊端,是否會忽視初中娃娃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用參加高考應試教育的方式來教
應該不會吧。老師是活人,不是電腦機器人,師生之間有互動交流,會互相了版解適應對方,老師會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僅對不同年齡的學生,就是同一個年紀的不同班級,老師也不會都用完全一樣的方法去教。而且高中生的心理情況比初中生更復雜多變,能教好高中的老師應該能教好初中。
初中生要中考,從應試教育上看這和高中沒有本質區別。
B. 我是一名在初中教書快滿一年的英語老師,這次期中考試孩子們考得挺差的,問學生的意見,他們說講課難懂。
增強教學的信心,改進教學的方法。初中的孩子年齡不是特別大,多數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小孩子學習、記憶新東西的能力很強的。只有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被激發,學習信心樹立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他們這種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對英語而言,語言課其實不一定非得氛圍多麼的輕松,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集中起精力來。學會正確而標準的發音和發音方法,了解基本句式和語法,快快樂樂地背好單詞。一定的詞彙量是初中英語制勝的東西。再具體些,就是一定根據本班孩子的學習程度,學習特點。調查一下班裡學生小學階段的英語底子,結合現在的英語成績,讓程度好或進步快的幫助程度差和進步慢的學習,教課方法照顧絕大多數孩子水平。
至於具體怎麼講得明白,建議多觀摩其他老師課程,對不同課例進行分析、比較、思考,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如果有可能,抓好利用學校同課異構,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活動來提高自己。網路上也有這方面相關的教師教育課程,不妨可以參考一些開放大學(電大)的網路資源,名師課堂實錄、專家點評等。
C. 分析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當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教育思想的不穩定性問題。
總是在變來變去,讓教師無內所適從容,讓學生無所適從;
2.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脫節問題。
在學校,給孩子們的是一個純凈的教育氛圍,在社會,給孩子們的是一個殘酷的污染氛圍;
3.教師的社會屬性問題。
教師並沒有獲得與其身份相適應的待遇和尊重,導致對教育工作產生極嚴重的負面影響;
就簡單談這么多吧,希望你能滿意!
D. 教師資格考試中學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教師資格考試中學的教學原則有6個:1.理論聯系實際原則;2、直觀性原則;3、啟發性原則;4、鞏固性原則;5、循序漸進原則;6、因材施教原則。
1、理論練習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所反映和要解決的矛盾,主要是保證所學知識與其來源——社會實踐不致脫節,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夠運用或回到實踐中去。
2、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3、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5、循序漸進原則
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運動負荷等的順序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
6、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
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E. 我考教師資格證是考小學的好,還是初中的好呢
1、報考條件不同
申請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師范類畢業生應當具備幼版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權上學歷,非師范類畢業生應當具備大專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申請參加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師范類畢業生應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非師范類畢業生應當具備大專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申請參加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申請參加高級中學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考試,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申請參加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應當具備中等職業學校畢業或以上學歷並應具備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中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
在京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三年級以上學生,可憑學校出具的在籍學習證明報考。其中大專在校學生須在畢業的學年度方可報考(即三年制大專在三年級報考,兩年制大專在二年級報考)。
二、考試科目不同,小學考兩門,中學考三門
不過考小學還是考初中,還是要看自己的選擇,自己想考的學段
F. 高中和初中會有什麼區別
高中和初中當然有分別了,初中交朋友比較實心,而到了高中,有些朋友會有些利益關系!不過高中比初中有意思!
G.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學生只有具備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獨具個性的學習者。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問題意識
數學家波利亞說過:「教師的作用在於:系統地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並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樂於發現問題,並提出自己關心、想知道的問題,培養學生對學習問題不斷追問的習慣。 例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創設了拉麵師傅拉麵的情境,「拉麵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後,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後將長條對折,再拉長,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後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 學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後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有多少根?」的問題,在探索「扣1次後有幾根?扣2次後有幾根?……」的過程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營造一個能夠激起學生強烈好奇心,本能地產生認識沖突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猜想,喚醒其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動,暢所欲言。注意讓學生去思考、去討論;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再解決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1、多動手,多操作。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學習的感性材料,加強直觀操作,通過具體操作進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為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例如,在矩形的教學中,學生常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並提出折疊方面的問題。
如把矩形沿對角線折疊後重疊部分是怎樣的圖形?若矩形的長和寬分別為16和8,那麼重疊部分的面積是多少?教師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實踐,再讓學生將解答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說出來,然後請全班同學評議。這樣,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思考,讓學生發現和概括出重疊部分的圖形及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到了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2、多合作,多交流。《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時代賦予數學教學活動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從而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發現並提出問題。
三、營造濃厚氛圍,促使學生提出問題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創造適宜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
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寬容的態度,提的有深度、有新意的,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讓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提的簡單、偏激的,切不可否定和嘲笑,而應肯定其大膽行為,並就其提問的閃光點給以贊賞。這樣才能呵護學生的自尊心,才能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恰當給予評價,培養學生問題習慣
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言行,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教師播種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行為,如何讓學生收獲「有更多的問題視角,能提出更好的問題」的習慣呢?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堅持肯定為主的原則,採取具體肯定的策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價值具體肯定,這種具體的肯定不僅對提出問題的個體,而且對全班學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指導和精心培育,學生在課堂上對「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活動充滿激情,逐步養成不斷追問的習慣。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方法指導,耐心地鼓勵,學生問題意識必然加強,數學學習的過程將變成學生進行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
H. 有中小學教師說:不能用所教學生考試成績來評價考核教師。你怎麼看
工人只有多生產優質產品,工廠才不垮,工人才有工資得,生活才好;農民只有內多產糧食等農作物產品,才容能過上幸福生活。工人生產不出優質產品不是好工人,農民種地不高質高產不是好農民,同理,老師教不出好成績的班級或學生,只會打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油嘴滑舌,這是好老師嗎?只有無教學能力的老師才會反對用斑級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評價老師。一個老師能把班級學生成績大幅提高,就說明這個老師教學能力強,業務能力強,管理能力強,工作中吃了苦下了功。因為只有老師具備了這些強能力,學生成績才會大面積大幅度提高,這是不變的真理。能做到這樣的老師難道不是好老師嗎?再說老師只有大面積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成績,才能得到社會、家長及學生的認可。難道要用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嘴皮子來評價老師嗎?說不能用老師的教學成績來評價老師的人是不要臉不知廉恥的老師!
I.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生思考
教師要善於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教師教學不要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要深刻挖掘回知識的來龍去脈,答發生,發展的過程。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不能就題論題,教學的全過程要以是否提升學生思維為目的,而不是知識的本身,要以知識為載體,教會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數學是培養思維的科學。
J.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結構化面試茹如課堂遇到兩個學生打架怎麼辦
對於突發問題,一定要分析較重急緩,對影響課堂教學的事件,應立刻制止,但不作處理,版在下權課後再對問題進行了解和處理。
(分析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任何突發事件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突然打起來的現象也偶爾發生,但無論什麼原因,上課打架都是不對的。
(確定任務、解決問題)遇到這種事情,我要保持冷靜、自製力和理智,不能帶著惱怒、委屈、急躁的情緒去處理問題。首先,我會停止講課,立刻制止學生的打架行為,將兩人拉開,然後維護好課堂紀律繼續講課,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下課之後我會及時跟進,分別找兩個同學單獨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後,分別針對雙方所犯的錯誤對其進行教育,力求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後果和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後將兩名同學聚到一起,幫助他們進行良性溝通,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在處理的過程中,我及時與本班級的班主任進行溝通和交流,讓班主任也了解情況,同時在尊重兩位同學的基礎之上,與班主任一起處理好這次打架事情。
(總結提高)最後在以後課堂的教學中,融入同學友愛以及互幫互助的內容,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活動等其他活動形式,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愛,學會良性溝通,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