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的家鄉在洞頭寫一篇作文怎樣寫四百字左右
洞頭是一座美麗的縣城,四面環海,由很多的島嶼組成,是名副其實的百島洞頭。這座島嶼之城,經過60來年洞頭人民辛勤的勞作,創造出了一座嶄新的新洞頭畫面。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整齊優雅的別墅,排成一列列,依山傍水;花壇中鮮花錦綉,綠草如茵,柏油馬路上各種各樣的車,川流不息,這是一副多麼豐富多彩的畫卷,向我們訴說著美麗的海島故事,而我就是這副畫卷的小畫家,講訴小城故事的訴說者。
洞頭是海島旅遊聖地,優美的風景,鮮甜的海鮮,作為海上國家公園的洞頭,我想更應該有新穎的地方特色,吸引更多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國家的遊客。於是,我這位小畫家開始構想了,怎麼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呢?哈哈,不如就讓我在海上畫一座海上樂園吧,可是島跟島之間的交通又不方便,那麼,我就再畫一座彩虹橋吧!說干就干,於是我就開始忙著繪畫我們美麗的新奇海上樂園!大家一起跟去玩吧!
我們先坐彩虹飛船,飛過彩虹橋,來到海上樂園,樂園里人山人海,里邊的遊玩項目真是多啊,有過山車、海盜船、高空摘星、水上步行球等等,看的我眼花繚亂,先讓我們去玩一下水上步行球吧!一個個巨大的透明球體,穩穩地飄在海面上,像一個個大大的珍珠被串聯起來,在太陽的照耀下,星光燦爛,煞是美麗!在球體里,還可以看到海景洞頭,平靜的海面,波光粼粼,讓人心胸開闊,在海上漫步,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接下來再跟我去玩高空摘星吧,當海水漲潮時,設施底部的洞口就形成一股水柱,水流的力量把我沖上了高空,可以看到洞頭的全景,真是美不勝收,我真自豪自己有如此美麗的家鄉。
從海上樂園出來,你還可以跟我去領略洞頭的特色民風民俗。海邊織網的漁家姑娘,捕魚歸來的勤勞漁民,活蹦亂跳的魚兒,向大家講述著一份份收獲的喜悅。
② 介紹洞頭歷史的作文300字初中
今天,我.爸爸媽媽.奶奶.叔叔阿姨哥哥一起去洞頭玩。叔叔開著麵包車,滴滴專答答的跑著。開屬到洞頭了,洞頭的海水嘩嘩的響著,紅紅的太陽照在海面上,海面一下子出現了閃爍的點點燈光。海面上還有成百上前條蘭色的漁輪。我問媽媽為什麼有這么多漁輪?媽媽說:因為現在是休魚期,要把魚養大一點然後才能出海去捕魚。
中午,我們找到了一家酒店,我們就在這家酒店吃了。別看這家酒店是竹子搭成的,但生意很火熱,燒出來的菜又香又好吃。吃飽了,我們來到大海邊,大海一望無際,真像神仙的家。
海浪一個個打過來,海水一點點進入我的眼睛和嘴巴。啊!真咸,真好玩啊!
伴晚,太陽在白雲的中間漫漫消失。一群群海鷗飛過海面。。。。。我看著些美景,我情不至盡的誇獎到,洞頭的風景真美!
③ 四年級洞頭大沙嶴沙灘作文400字
作文是寫自己的事,
別人寫的也是他們自己的,
不是你的,
建議還是自己寫吧。
④ 洞頭民俗作文600字
射箭。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圖案呈龍形。最引人注目的是,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花蔓形、怪獸形。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六月初四開始,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意為「娛樂。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茫茫的的大草原上。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成為固定形式。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游戲」。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早在公元1206年。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鳥形、摔跤比賽結合一起。起初只舉行射箭,稱摔跤手為「博克慶」。到元。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慕」是蒙語的譯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明時,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在公元800多年以前,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
⑤ 寫洞頭半平山實踐基地作文
去實踐基地今天,學抄校組織我們三年級的學生去建湖青少年實踐基地,一大早,我們就乘公交車前往目的地。同學們都很興奮,在車上,大家有說有笑,高興極了!實踐基地的活動項目很多,有趣橋、燒烤、多米諾骨牌、筆筒製作、勇敢者之路、觀看火箭發射等。我們在實踐基地整整活動了一天,玩了很多項目。我最喜歡的是趣橋里的雲梯橋和單杠橋。雲梯橋由一根根白色鋼管組成,像彩虹一樣橫跨在水面上。橋下鋪著一張大網,防止同學們掉到河裡。我小心翼翼地抓住橫杠,慢慢地一根根地跨過,很安全地到達了河對面,膽小的同學踩著網子小心地通過了。單桿橋兩邊有兩根繩子,是手抓的地方,腳踩著下面的一根繩子通過。我保持身體平衡,直立向前移動,這樣不容易搖晃。我們走了一次又一次,全班同學玩得開心極了。今天我和老師同學共度了愉快的一天,這將成為我生活里一次難忘的記憶!'
⑥ 寫洞頭的鄉村的作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每每吟誦它,我的腦海中彷彿就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英氣勃發的兒子坐在簡陋的茅屋裡讀書。不遠處,滿頭銀發的老母親正埋著頭,弓著背,在一盞微弱的豆油燈下,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那密密麻麻的每一針,都蘊含著母親對兒子無比深沉的愛。每一線,都代表著母親對兒子的的真摯的情。這濃濃的母愛,全都傾注在這一針一線間。母親與兒女情深似海,而母親那無私的愛,作為兒子何時才能報答呢?正所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不僅是無私的,母愛更是偉大的!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後的第二天,搜救隊員在北川縣的廢墟中看見了她:她一動不動卧在廢墟中。透過那一堆鋼筋水泥的間隙,人們可以看到她倒下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慘不忍睹。
救援人員確認她已經死亡,但救援隊長卻在她身下發現:「有個孩子,還活著!」廢墟被清理開,在她身下出現了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裡麵包裹著一個大概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因為母親的庇護,他毫發未傷,抱出來的時候,還安靜地睡著。隨行的醫生解開小被子准備做些檢查時,發現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手機屏幕上是一條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落淚了,手機在人群中默默傳遞著,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在低聲的飲泣。是啊,有誰會不被這偉大的母愛所感動呢?
⑦ 洞頭望江樓景區作文
我的家在安康,這里風景如畫,物產豐富,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安康有雄偉的漢江大橋,壯觀的望江樓,神秘的香溪洞和迷人的瀛湖,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江邊美麗的河堤公園。
陽春三月,我們沿著金州路向北走到了水西門,門外就是河堤公園。公園的左面一塊刻著「我來了」三個大字的大石頭鑲嵌在綠草坪中,歡迎人們的到來。正對門是一個小型廣場,廣場里的音樂噴泉隨著動聽的樂曲一上一下的跳躍著,像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在森林中舞蹈。
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向東延伸。路旁的柳樹已長滿了嫩綠的新葉,柳條隨著春風微微擺動。看上去好像是碧玉裝扮的一樣,這不禁讓我想起古詩《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草叢中的花朵各種各樣,有紅色,黃色,粉色……蜜蜂在花叢中辛勤的工作著。我彷彿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花,在花叢中翩翩起
舞,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路旁有木椅,石凳,方便人們休息。一幢幢青磚白牆的茶樓讓人們在這悠閑地品茶,下棋。新建的健身器前早已站滿了老人和孩子。清澈的漢江水唱著歌兒向東流去,河對面茂密的樹林簇擁安瀾樓。到了晚上,五顏六色的燈光亮了倒映在江面上像是一個光的世界。
沿著小路向東走不一會兒就到了河堤公園的出口,盡管它的面積並不大,但它卻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既安靜又美麗的好去處。
⑧ 洞頭景區望江樓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到望江樓玩。
我們在望江樓的檯子上面玩,美麗的小河橫卧在眼前專。往近處看,有幾只挖沙屬的船在挖沙,遠處,幾座小山若隱若現。河的對岸就是琵琶洲。
一隻只燕子輕快地扇動著俊俏的翅膀從空中掠過,還有野鴨子在河裡抓魚,忽然,野鴨子鑽進了水裡,過了5秒鍾,野鴨子就從水裡出來了,嘴裡還叼著一條大魚呢!
晚上,街道上的路燈開了,站在望江樓的樓頂上,向下看街道上的燈光,就像一條長長的巨龍在盤旋。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瞭望江樓。
⑨ 洞頭縣烏龜岩作文
一陣春風把我們吹到了風景秀麗的烏龜岩。雖然它在「爭奇斗艷」的旅遊名冊中只佔有小小一隅,卻是我們心中家鄉之美的代名詞。既是海島特有的奇特地貌,又是一片遠離塵囂的凈土,讓心靈棲息。
當我踏著山間的林蔭道上向龜岩前進,路上,傾聽著鳥兒在枝頭歡唱,享受著山間的春風,感受著樹枝穿過陽光的時候,斑斑駁駁,光影交錯。我完全陶醉於這山間,彷彿沉浸在另一個世界。
我們邁著輕松的步伐,拾級而上,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達了龜岩,在山頂上,我們聽著動聽的鳥鳴聲,風吹在書葉上傳來「沙沙」聲,還有家人們的歡笑聲,這些聲音形成了一曲美妙的音樂。極目遠眺,那遠處的樹,長得枝繁葉茂,恰似為山川披上了綠色的外衣。再仔細看看龜岩,烏龜岩由兩個超大的大岩石組成,一塊半圓形的岩石,酷似烏龜的頭,烏龜的「頭」旁架著一架樓梯,順著樓梯爬上去,站在烏龜「頭」上春風拂過,閉上雙眼去享受,感覺像是隨著風飛。站在烏龜「頭」,附近開了些金色的野花,遠處看就像一個一個閃閃發光的金子,美麗極了,還發出淡淡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另一塊岩石要比烏龜「頭」大一倍,也是一塊半圓形。遠處望著這兩塊岩石就像只巨龜,近看這兩塊岩石並沒有連在一起。這兩塊岩石的夾縫里有一口潭水,這口潭水清澈見底,周邊還長著些小草,野花。
從外看夾縫略小,側身進去,卻別有洞天。陽光從兩塊岩石的夾縫中照進來,猶如仙境一般美麗。龜岩周圍上鋪著各種各樣的小草,它們是那樣的富有生機。一陣春風拂過,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左右搖擺,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盡情歡樂。
春天的烏龜岩真美啊!好高好高的山,好清好清的水,好藍好藍的天,好快樂好快樂的我們,構成了這——好美好美的烏龜岩。
⑩ 洞頭春節習俗的小作文。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裡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製成的麵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雲:"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後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 桶"孝敬。70年代以後,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春節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麼,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時一定要去拜拜年。新春開筆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後,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擺元寶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製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於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櫃、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出行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後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後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後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喜口彩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准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送元寶初一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一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一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溫州有俗語:"正月初一送元寶,句句講好。"講完,每戶給點年糕或零錢。永嘉送元寶之歌雲:"元寶進門台,好!金銀大發財,好!積德積善前世修,好!元寶扭一扭,好!養豬大如牛,好!元寶顯一顯,好!赤腳蓬頭劉海仙,好!劉海仙戲金蟾,好!金錢銀錢送上府來,好!福祿壽禧萬萬年,好!"賣技在蒼南、平陽一帶,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結婚、賀壽、建房、生子等)還提前預約,開門迎入堂屋,以香煙、酒席款待,稱"扮新屋"或"扮新娘"。新年鼓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舞龍燈春節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餘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龍,龍用白色薴布製成,內可點燈,也稱"龍燈",由10多個小青年擎著,一般都到廟宇住宿,設香爐、鑼鼓,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廟宇頭家要酬給錢物,安排住宿。活動以一個月為限。迎年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於室,並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點歲燈從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迎灶神在平陽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習俗。謂"灶神於臘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歸,故祈此迎之"(《平陽縣志》)。在永嘉楠溪江兩岸,則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稱灶神爺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從天上回來。每戶人家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里,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新年禁忌舊時,正月初一不煮飯(除夕多留飯於新年吃,取"吃剩有餘"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一般不掃地,倘非掃地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禁忌向外掃地,俗謂財富會流失。晚飯早吃,不點燈,放過爆竹(謂"關門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間還有不吵嘴,不動刀斧,不殺生,以及禁討債等禁忌。據說,吵嘴會落彩頭;刀斧是凶器,動了不吉利等;還有不能說不吉利話,不能打罵人等。永嘉茹溪一帶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說是被"開年"了,一年就不順利。在平陽,五日內不挑糞,不倒馬桶,不得敲擊地盤,即如" 桶"之類。現在這些習俗已基本消失。過去農村還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營業。現在風氣轉變,近幾年,打破這一傳統習俗,有的地區,在正月初二就結隊(有的還全家出動)下田揮鋤整地和送肥到田頭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初二、初三就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