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活用初中語文課文中的作文素材進行寫作指導
一、注意審題
小作文的審題(即審讀材料)很重要,決定著文章的成敗.因為一個專小作文的材屬料中,往往隱含了若干個寫作要求,如不細心審讀,抓不到這些隱含的要求,就很容易出現錯誤。
二、注意語言的簡潔
這一點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小作文字數一般是100┄300字,受篇幅限制,語言要求簡潔明了.其二,如果是寫應用文,則語言也一定要簡潔,因為語言簡潔是應用文寫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力求結構完整
小作文是片斷性作文,而非篇章.雖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結構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夠做到結構完整,則效果會更好。
四、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
受文體的制約,一篇文章總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兼用其他表達方式為主.小作文也應注意這一點.如江西省2002年中考語文小作文題為二選一,(1)通過某一情景或場面,描寫你最喜歡的色彩.(2)就你最喜歡的色彩,發表議論.無論選哪一題,或描寫、或議論,總得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但如果能兼用其他表達方式,如兼用議論和抒情,表達自己對某種色彩的某中看法和喜愛之情,則能使短文大為增色.
『貳』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課堂如何復習
一、使學生樹立寫作思考的意識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必須重視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可以使學生寫作時思路更流暢,語言表達更清晰,作文層次更分明。在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有作文表述不清,思維混亂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缺乏思考,寫作時信手拈來,完全為了應付。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寫作練習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的寫作思路更明朗,表達更清晰。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例如教師在課堂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不能著急去催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寫、如何寫好作文,明確自己的寫作思路,並在這個基礎上將作文升華。當然,教師也可以將作文訓練安排到課下,讓學生在課下完成作文,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充足的時間內思考並完成作文,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敷衍了事。但是,考試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提醒學生注意時間,不能讓學生養成拖拉的壞習慣。培養學生寫作提前思考的習慣,就像做數學算數題時先打草稿,這樣的思考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作文質量,提高寫作水平,而且可以使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二、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蘇教版新教材更加重視寫作,在語文測試中作文分數所佔的比例也非常大。但在初中作文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學生作文素材缺乏,文章平淡無奇的現象。因此,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養成摘抄美句的習慣,讓學生准備一個美句摘抄本,把平時在課本上或者在課外書刊上看到的美句摘抄到本子上,可以是詩句,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優秀作文里的句子等等,積累得多了,學生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地會將其引用到作文中,使作文表達更加簡潔凝練,富有感染力。例如在學習《冰心詩四首》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美句進行摘抄,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仔細選編的,學生摘抄這樣的句子既可以熟悉課本,也可以借鑒這些句子中的寫作手法,並活用到寫作中去。教師也可以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日記不一定要長篇大論,無可挑剔,但一定要是身邊真實發生過的,蘊含學生豐富情感的。這樣隨著時間推移,日記本就成了一個豐富多彩且貼近生活的素材庫,這些素材都是學生自己經歷過、蘊含學生真實情感的,這樣的素材不用刻意去記,學生也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作文中去,提升作文水平。三、利用朗讀輔助作文教學科學證明,大聲朗讀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朗讀的方式輔助教學,鼓勵學生對教材課文或者優秀作文進行大聲朗讀。大部分中學是設有早讀和晚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兩個時間點進行課文朗讀,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普通話,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流暢。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仔細斟酌編選出來的,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的,朗讀這樣的課文,可以使學生提高對課文的記憶,對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進行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初中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很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別是古詩,如《次北固山下》《赤壁》《過故人庄》《秋詞》等。當然,教師也可以在上課之前進行范讀。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進行范讀,朗讀應該輕快活潑,聲音悠揚,將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通過示範,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同樣,對優秀作文進行朗讀可以使學生對這些作文中自己可以借鑒的部分進行記憶,並運用到平時的寫作當中。朗讀可以使學生加強記憶,摘抄只能使美句留在摘抄本上,而朗讀帶動學生記憶,可以將這些好的句子刻在學生腦海中,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叄』 論中學生作文如何做到真實
初中作文 1、注意標題,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門面,首先你的標題可以鮮明,鮮明到讀者看到就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也可以隱晦的,讓人對你的文章充滿好奇心 2、開篇第一段,是一篇文章的總領之段,所以文辭一定好華麗或者採用排比的修辭來增加氣勢。第一段最後一句多是過渡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二段至倒數第二段,是一個文章的主題,內容一定要豐滿並且充滿真情實感。 4、最後一段要有力的收尾,並且盡量與第一段或標題照應,首尾呼應的作用。 5、同時注意錯別字高中作文 1、講究「鳳頭,豬肚,豹尾」的結構形式 2,、標題就是一定要精煉新穎,用盡量少的字來詮釋更多的內容,但要確保你所表達的意思對的。 3、鳳頭,就是開篇一定要華麗,引起讀者的的興趣,並且要微微透露文章的主題,不說明了,二十讓讀者去繼續讀 4、豬肚,就是在文章的主體部分辭藻不一定要華麗,但是一定要充實,豐富但不零散,這就是文章內在的高潮部分,要讓讀者的心情跌宕起伏,進入你所說的故事 5、豹尾,就是文章的結尾一定是有力的總結性的一句話,禁止啰嗦,足夠精煉。用一些華麗的辭藻或修辭會好一點。 6、卷面一定要整潔,並且字要漂亮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要舉出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並闡明自己的觀點,建議盡量違反常人的觀點,但是作文有難度,同樣分數也是高命題作文:立意新穎,要有自己的主見盡量要另闢蹊徑,讓人意想不到敘事文:要記得事件要充滿真實性,充滿真情實感
『肆』 初中生作文輔導特別教材哪裡有請各位明示
推薦一篇文章,看看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示。•修得一支生花筆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語,每個家長都這樣想,每個家長都會這樣說,但為什麼孩子跑著跑著就落後了,為什麼失望的家長總是大多數?就因為兒童教育中許多輸贏概念被搞錯了。按搞錯的概念去做事,當然會把事情弄壞。―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關於「妙筆生花」這個成語有個故事,說一個秀才夢到自己的毛筆頭上盛開一朵蓮花,夢醒後他就一下變得才情橫滋,下筆如有神了。成語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願望,也是很多人尋求解決的一個難題:如何能寫出好文章。特別是當下許多中小學生,寫作文是他們最頭痛的事。假如有什麼法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這個法一定是孩子們的「夢寐以求」。我個人從事過十多年語文教學工作和多年的文字工作,也喜歡寫作。我女兒圓圓的作文一直寫得不錯,在我的記憶中,她從小學開始,作文本上從沒出現過一個病句,錯別字也很少,成績總是很好。尤其上高中後,她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推薦給同學們看。2007年高考時,圓圓的語文獲得了報道,40分的好成績。據媒體當年北京市文、理科近12萬考生中,語文成績達到140分以上的總共只有12人。她的作文肯定也獲得了高分―這裡面可能有運氣的因素,但也能說明她的寫作水平確實是不錯的。基於這些原因,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而我總結多年來的一經驗,得出的卻只有兩個字:閱讀。我不喜歡給那些閱讀經歷尚淺的孩子們講所謂的「寫作技巧」。觀摩過一些教師的「作文課」,總覺得那樣的課不過是教師們自娛自樂的表演,對學生的寫作沒什麼作用。人們把寫作技巧這個事弄得太復雜了,總結出了那麼多方法,一些完全不會寫作的教師,竟然也能把「寫作技巧」講得頭頭是道―這也可以反過來證明這些「寫作技巧」對學生沒什麼用處吧。「美」和「簡單」往往是同義語。學習寫作也一樣,最好的技巧應該是最簡單的。閱讀對寫作來說,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拋開了閱讀所講的種種技巧,最多可以稱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請自來;沒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沒有實現的條件。我一直重視圓圓的閱讀。大約從她一歲左右就開始天天給她講故事,也許她開始時聽不懂,但她喜歡聽,明亮的雙眸人迷地盯著我的嘴或書,不哭不鬧的。到她稍大一些,能聽懂後,就不斷地要求我給她講故事,每個故事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聽。不管她要求講多少次,我幾乎從不拒絕。每個嬰幼兒都喜歡聽故事,都喜歡看書。如果說有的孩子表現出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聽故事,一定是由於家長沒及時讓他接觸閱讀,把最好的時機錯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被其它東西(當下主要是看電視)取代了―很多家長把這件事輕視得如同孩子不小心灑了碗飯一樣,事實上這是非常大的損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語,每個家長都這樣想,每個家長都會這樣說,但為什麼孩子跑著跑著就落後了,為什麼失望的家長總是大多數?就因為兒童教育中許多輸贏概念被搞錯了。按搞錯的概念去做事,當然會把事情弄壞。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家長們更願意看到那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人們熱衷於把孩子送進學前班提前去學拼音、學外語,熱切期待孩子每次考試都能拿好成績,熱情地給孩子報許多個課外班,培養各種才藝,他們認為這就是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了。而早期閱讀做沒做,暫時看不出什麼差異。從學前到小學畢業,甚至到初中,課外閱讀少的同學如果只針對各種考試學習,常常表現出成績方面的優越。這給不少家長帶來幻覺,以為課外閱讀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它會影響學習,所以一般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事實上,不重視兒童閱讀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為之一,從小的閱讀差別才是重要的「輸贏」差別。很少獲得閱讀熏陶的孩子,即使他們在小時候表現、得聰明伶俐,成績優良;但由於他們只儲備了很少智力能源,往往從中學開始,他們就會表現出綜合素質越來越平庸,學習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的趨勢。這方面的艱難和困惑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而那些閱讀量大的孩子,他們一般來說不僅從小表現出聰慧,而且在學習上有很強的爆發力。就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來說,他們從小莫定了良好的閱讀基礎和閱讀興趣,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具體到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是和閱讀有直接的關系。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寫作。閱讀不僅應該開始得早,而且應該讀得足夠多。當前,國家通過語文課程標准規定小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即到高中畢業,一個孩子的正常閱讀量應該在500一石加萬字間―我感覺這是基於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給出的一個非常保守的標准―即便是這樣,它也遠遠高於當下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閱讀量。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非常低,粗略估計平均閱讀量應在國家出台標準的加%以下。為什麼這么低?一些文章分析說,這是由於高考造成功課壓力太大,「閱讀動力不足」。高考現在成了替罪羊,什麼板子都往這里打。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興趣問題。高考為什麼沒讓那些沉酒於游戲的孩子感覺功課壓力大,從而對玩游戲「動力不足」?中學生不愛閱讀,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閱讀,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閱讀的興趣。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閱讀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閱讀對他來說哪裡有「壓力」,他從中體會的就是吃飯或玩游戲般的簡單和享受,你不想讓他讀他都不情願。圓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長篇小說,此後一直未間斷閱讀。在離高考只有三、四個月時間的寒假中,她仍然在繁忙的學習間隙中讀了大約4D萬字的文學作品,這對她來說不是增加了負擔,而是一種放鬆和補充。粗略地算一下圓圓的閱讀量,到高中畢業,應該有1500一2000萬字。這對愛讀書的孩子來說並不算多,許多喜愛閱讀的孩子的閱讀量甚至能幾倍於這個量。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語感。圓圓的作文本上為什麼從來不出現病句,因為她已千萬次地見識過流暢的句子,建立起了良好的語感,積累了豐富的詞彙。語感好,詞彙豐富,寫出的句子自然沒有毛病。大量閱讀賦予孩子的,不僅是正確的表述能力,還有創作才華。圓圓的作文經常閃現出令人驚嘆的才氣,我甚至會產生自嘆弗如的感覺。她高一時偷偷寫的小說有一次被我無意中看到,文筆的流暢和老到很讓我吃驚。因為我一直以來看的都是她寫在作文本上的東西,那畢竟只能叫習作,不能叫創作。我當時覺得,她如果將來想吃文字這碗飯,也是有可能的。並非圓圓有什麼特別的天賦,別的孩子達到她這個閱讀量,也會有良好的文筆。我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總是做得很別扭。教學從不敢跳出語文書的框框,教師和學生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課文和句子進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類老掉牙的教學方法盡管一再遭遇聲討,到現在仍然是中小學教學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語文書都要無端地佔用孩子們整整一學期的時間,這實在是巨大的浪費。語文教師不重視學生的閱讀,把本該最有趣的一門課做成最枯燥無味的課,我不止一次地聽到孩子們說,他討厭上語文課,更討厭寫作文。我fnr的先輩,漢唐宋明清那些文人墨客,他們燦若星河的名字和作品形成了人類史上怎樣的文化輝煌,可他們哪個人是通過花了多年的時間去分析別人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學語法、改病句後學會寫作的?傳統被拋棄後,我們到底供奉起怎樣的一個東西,並要它來統治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幾十年的事實其實已經證明,漠視課外閱讀,想引導語感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通過學習語法寫出結構正確的句子,通過分析別人的詞采寫出漂亮的句子,這是在繞遠路,在隔靴搔癢。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課外閱讀的前提下,語文書教不出學生的語文水平,作文課也不能教會學生寫作文。一條數學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可以馬上應用,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寫作是一種開放性的、千變萬化的活動,外部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何寫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沒有難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難的,應用更難。盡管現在中小學作文課被講得花樣百出,許多教師在講課上確實是花了心思的,就課堂本身來說也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有些課講得很精彩,老師在修改學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沒有學生大量的閱讀作鋪墊,這些活動就是把稻種灑進了沙漠,沒什麼意義。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閱讀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閱讀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書讀得多了,寫作技能自然會形成―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法,是真正的「捷徑」。但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許多人失去判斷力。很多家長一直不重視孩子的閱讀,卻又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寫作文―市場需求就這樣形成了。現在報紙雜志上不時看到能讓孩子作文速成的廣告宣傳,什麼「四維網格學習法」、「爆炸作文法」、「一周全拿下法」等。我見識過幾個所謂的讓孩子當場學會寫作文的「能人」,他們採用一些現場調動技巧,引導學生搭起一些思路框架,以常規教學中慣用的強制性的手段推動學生填詞造句,看起來效果真是不錯,學生真的現場寫出了一篇作文。可接下來呢,沒有老師在旁邊給搭架子,沒有老師的強行引導,學生自己就不知所措了,既沒詞又沒句,培訓班結束後學生的水平還在原地踏步。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採用一些蠅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前幾天還有個「三天學會寫作文」的工作人員給我打電話,我不知他們是從哪裡得知我的情況的。他們知道我女兒圓圓語文高考成績好,而我本人做過多年語文教師又會寫作,就希望我去現身說法。我說對不起,我女兒三天學不會寫作,她是用十幾年來學習的。我教了十多年書,也沒練出三天教會孩子們寫作文的能耐來。在這里我還特別想說的是,寫作從來不僅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認識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處就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閱讀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孩子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還在於它能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古今中外各種社會生活,經歷了漫長歷史發展,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為文的條件。那些心靈蒼白,思想空洞,沒有成熟價值觀的人,縱使有一肚子精彩詞句,他也沒能力擺弄出有靈魂的作品來。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在批評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從未或很少從書籍中分享前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紀,有什麼法能「深刻」呢?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從中經歷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杜威、陶行知等偉大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從生活中去學習。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幾代的經典作品,不論它的內容是什麼,其中一定包含著真善美的東西。這些真善美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當然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寫作。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你有怎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寫出怎樣的文字。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政府提倡素質教育,可現在一提及素質教育,人們總是想到琴棋書畫類的「小技」,最惡俗的如用打高爾夫球培養「紳士風度」,用跳校園集體舞培養.「藝術氣質」。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推廣普及閱讀呢,可能是閱讀不容易造勢,不容易很快形成讓人看得見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形式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30本中外名著,哪所學校把這當回事呢?有多少家長知道這回事呢?無論從調查數據顯示,還是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前中小學校圖書館90%以上都是名存實亡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從學校借到他們想要讀的書。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唯一,他的成長不能等待,所以當下這個缺陷必須由家庭盡快彌補。家長們與其高興了領孩子吃麥當勞,不如領著他去逛書店;與其用手機、隨身聽裝備孩子,不如在他書桌上常放幾本好書。特別是那些發愁孩子不會寫作文,想花高價給孩子報速成班的家長,把那些錢用來給孩子買書吧!請花些心思,引導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讓他視閱讀為一件和看電視、玩游戲一樣有意思的事吧!孩子的閱讀就是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已不知在什麼時候發芽,開出了芬芳的花朵。特別提示從小的閱讀差別才是重要的「輸贏」差別,從沒有獲得閱讀熏陶的孩子,是真正從起點上就落後了一步。中學生不愛閱讀,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閱讀,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閱讀的興趣。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閱讀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足件非常自然的事。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閱讀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閱讀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足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法,是真正的「捷徑」。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採用一些繩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伍』 中學生作文家長閱後怎樣批註
一、樂於觀察,善於觀察。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並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然而,學生作文往往空洞無物,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而是不善於觀察,在觀察時,沒有得到正確的指點。因此,只要引導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遊,去觀察,去體驗,促使學生去發現以往不曾發現的,獲得新鮮的感受,以使其有濃厚的寫作興趣,這樣學生就會用自己的筆描繪這個色彩絢麗的世界。1.留心觀察。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自己身邊的事物。如要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後設法接近他,觀察他的肖像、衣著、言談、舉止、內心活動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細致深入地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如指導學生觀察菊花時,首選通過視覺,了解菊花的形狀、顏色、姿態;然後通過嗅覺,聞到它的花香;再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最後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2.帶情觀察。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丑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一般會感到厭惡憎恨。也有的學生在觀察中漫不經心,對觀察的對象冷冷冰冰,寫起文章來平平淡淡,沒有半點生氣,缺乏真情實感。可見,培養學生帶著感情去觀察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這樣才能達到古人所說的「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的境界。二、樂於積累,善於積累。葉聖陶先生說過:「學生所寫的,必須是學生積蓄的」。學生作文是傾吐生活積累的的過程,是學生實際生活的反映。《再寄小讀者》一文中,針對學生寫作的困難做過這樣的精闢分析:「是不是有時提起筆來卻覺得無話可說,有時眼前閃爍著景色的色彩、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呢?……」「無話可說」是指沒有生活的積累、生活的積淀,「形容不出來」是指缺乏語言積累、語言的表達。1、生活積累,解決「無話可說」的問題。我們應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①參於生活,融於生活。學生並不是生活的局外人,學生寫作文不僅要培養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導學生積參與生活,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繫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繫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進行寫人作文的訓練時,若單在靠作文指導時啟發學生選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往往會一時想不起來而無從下筆。那麼在寫作文前我們要組織學生開展「誇獎他(她)」「我佩服他(她)」「他(她)真行」等即興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學生就會有較多時間去有意回憶,搜集所寫人物對象的有關材料。這樣,既可激發學生表達人物的慾望,產生作文興趣,又可以選擇出表現人物特點的典型材料。②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一切的體驗、感悟來源於實踐,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獲得了體驗、感悟,從而成為作文的素材,我們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素材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生活實踐的感受。如學會某種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做了某件好事受到他人贊揚的歡樂;遇到某種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一定的責難、誤解甚至諷刺打擊時的憤慨……引導學生應善於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倉庫」之中,素材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以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2、語言積累,解決『形容不出來』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但卻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表達得不夠確切,甚至思路紊亂,這是與他們缺乏足夠的語言積累有關。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從廣泛閱讀中來,「詩聖」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麼,如何引導培養學生讀書破萬卷、廣泛的閱讀呢?①拓寬閱讀面。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推薦讀物,一是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重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二是優秀作文選之類,讓學生在寫作上接受啟示;三是科普讀物、工具書之類的非文學讀物,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習作準備材料。②運用閱讀卡。要求學生對在平時教學的文章中或在課外閱讀時遇到的精彩片斷、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名人名言及時摘抄,分類進行整理,並寫上簡要的閱讀批註或感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③定向的專題閱讀與自由閱讀相結合。定向專題閱讀,就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籍(或文章)時,要與語文教材的單元閱讀、單元作文的語體相協調,以提高閱讀和作文的效率。自由閱讀就是
『陸』 以中學生如何學習題目800字作文
初中作文的寫作能力可以使用什麼方式來提高?
現在很多的人對於初中作文的寫作感到非常的煩惱,不知道應該怎麼寫,一篇好的初中作文,需要有一個讓人想讀下去的開頭,並且還需要有一個符合邏輯並且完善的結尾.
描寫方法
以上就是初中作文的技巧,相信學會這些之後,在作文的寫作方面就會有一定的提升,可以寫出讓人感覺非常不錯的作文,並且可以在寫作的方面展現自己的能力.
『柒』 試論中學生作文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
敘述和描寫是寫好人物活動材料的主要表態方式。
記敘文是一種寫人、記事、寫景、抒情、狀物和詠物之類的文章。記敘文是中學生最常寫的一種文體。《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初中階段的學生應能寫一般的記敘文章,做到觀點正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句通順。
記敘文雖以記敘為主,但往往也間有描寫抒情甚至議論。而描寫則指用生動的語言把人物的形態、動作或景物的狀態、特徵等具體細致地描繪出來。描寫按對象劃分大體又可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大類。人物描寫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個性特點,描摹富於表現典型人物的性格和「以形傳神」。
人物描寫作為中學生習作的重點之一,在中學作文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生學寫典型人物性格作文時,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的基本寫作能力。
據了解,平時學生作文常常簡單了事,有時就事論事,就人寫人,幾句話就寫完了一兩件事,再也沒法扯開去,思路閉塞,敘述膚淺,內容呆板空洞,結果寫出來的文章沒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內容比較平淡,不能感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不利。分析起來,這都是因為一開始許多學生都認為寫這類題材的文章太陌生,不知如何落筆,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時,如一開始就提出典型、性格、特徵等抽象名詞,勢必使學生感到作文神秘莫測,高不可攀,視為畏途。鑒此,應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我認為,教師可先讓學生口述作文,說出人們的一些眾多形象特點與不同表現之處,發揮學生對平時觀察人物的想像力,讓學生自由暢談後開始寫作,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作文。這樣一來,學生們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習刻畫典型人物性格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思想、情感和個性特徵,是寫好人物的關鍵。
(一)首先要選好寫人物的材料。對中學生的寫作基本要求不應過高,要以教材為憑借,寓思想教育和寫作訓練於講讀之中,使學生從教材中汲取養分,受到感染熏陶,學會觀察人物的性格、思維等,從而通過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思想、情感和個性特徵。
1、作文源於生活,基於閱讀,成於思練。因此,作文教學既要依據教材有目的地進行寫作練習,又要指導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
人物的個性品質,精神風貌是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關於人物的活動素材,學生寫作時可以寫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也可以寫其中一個細節或其中一片斷。材料的選擇取決於是否能夠表現人物的性格。
2、對中學生來說寫人物的文章可多閱讀同齡人的同題類型的作文。但相當多的學生,除課本中選讀名篇外,對同齡人的佳作很少閱讀,不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應讓學生多閱讀一些寫人的記敘文,要把重點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如學習《少年閏土》後,讓學生借鑒文中的肖像描寫學習刻畫人物,以本班同學為對象,舉辦「口述他是誰?」的描寫人物的活動。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口述描寫的對象外貌、衣著、神態等,但必須說出他的典型性格。另外課後還要求學生深入生活,從中發現身邊哪些人的性格是比較典型。
3、教師指導學生寫典型人物性格的文章不能單從訓練記敘方法入手,也不能單從訓練語言技巧入手,應該在訓練學生作文同時抓住「訓練學生學習記敘方法、語言技巧、觀察能力培養」方面相結合,抓住人物的典型,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把表現人物的材料,置身於生活現實中,把充滿人生矛盾的事件、情節細節、場景,在人物中表現出來,使讀者通過其形象去感受世界。
(二)學生在作文時,必須掌握寫典型人物性格的幾點原則與基本要求。
1、要把人物形象寫得真實、豐滿、生動、有感情。
(1)典型:是指事件的性質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是同類事物中的代表,有鮮明突出的個性特徵。
(2)典型人物的性格:是指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有區別於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徵,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表現人的階級、或社會的共性的藝術形象。
二、要捕捉典型人物個性特徵必須以生動的形象從不同角度去體現人物的思想品格。
1、以「形」傳「神」,寫出人物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世界上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人物的性格特徵可以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來敘寫。外貌描寫又叫肖像描寫,是指對人物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的描寫。肖像描寫可以是靜態,也可以是動態,但要以「形」傳「神」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徵。
外貌描寫一般抓住幾個方面來寫,一是要突出人物的精神風貌,著重地描寫人物的個性特徵。客觀描寫要把外貌特點寫具體。要在動態中表現人物特點。
2、要用行動表現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往往是通過人物外部的行動透露出來的。行為動作是人物性格的具體表現。通過描寫人物的具體行動,可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3、以人物語言來描寫,敝開人物的內心心靈世界。
故事的敘述要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因為事情總是人做出來的,而人的一言一行,總是受到自己的思想、個體、生活環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影響。
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鮮明地體現著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描寫,通常以對話的方式體現出來。學生在對話的描寫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力求顯示人物的性格。其次是要力求簡單。再次是人物的話語還要和表情、動作描寫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刻畫人物,語言描寫只是其中一種表達方法。學生在刻苦人物性格時,只有將語言描寫和人物在說話時的表情、動物等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人物的內心活動是人物外部行為的依據。寫人不僅要寫好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還要刻畫人物的心理,這樣才能敝開人物的心靈世界,描寫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一般有獨白式、描述式和間接式幾種。描述式就是對人物心理客觀的描述,作者一般是以第三人物描述人物的心理。
4、應用多種描寫手法寫活人物。
具體方式可以用概括的手法,通過對人物歷史、性格、習慣、環境、社會關系的擇要描寫,給讀者一個總的印象,又可以運用細節描寫,使人物個性生動、血肉豐滿。細節描寫在文中的好處就是,使人物真實具體,寫出來的形象逼真,個性鮮活,包孕豐富,是表現人物個性,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和有效的描寫人物典型的手段。
『捌』 如何活用初中語文課文中的作文資源
一、內容提要
本課題在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寫作資源,運用行動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認真研讀文本,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尋找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具體研究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習者主動探究和建構,不斷內化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規范和提高寫作水平。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活用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以下基本操作策略:①研讀文本,滲透寫作指導;②在模寫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寫;③從文章中來,到文章中去。運用這些教學策略,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也提高自己研讀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促進了專業發展。
二、課題的界定
課文中的作文資源:主要是指教材中的課文。①「課文」即「美文」,習作的典範。課文中隱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情感魅力,以及優美生動的語言、靈活精緻的表達、獨具匠心的布局謀篇,為每一個閱讀者提供了習作的範本。②「課文」即「源泉」,習作的舞台。課文中的情境、課文中的「空白」、課文中的插圖等等都是學生習作練筆的好材料。③「課文」即「寶典」,習作的秘笈。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方法,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年級特點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這些方法。
活用:是指教師靈活使用教材中的課文,挖掘作文資源,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本課題的內涵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靈活使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並根據學情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實踐。
三、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課程改革理論。《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實行課程改革要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課程的目標主要在於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即讀寫聽說的能力,而寫作是重要的語文能力,教師要活用資源加強寫作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發揮學生的寫作特長,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們自己的建構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鮮活的文本中的作文資源,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寫作的興趣和能力。
四、課題論證
(一)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
2008年10月,我確立了這個研究的課題,並搜集整理國內外與此相關的資料,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形成課題研究方案。
我首先對文獻資料進行學習,如我閱讀了《寫作與閱讀的關系》《語文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等文章,還閱讀了《餘映潮老師講語文》《黃厚江老師講語文》《聽餘映潮老師講課》《胡明道老師講語文》等名師系列書籍,了解到本課題的研究早就有人進行,不少名師早就關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並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運用,也總結了他們自己的一些操作方法。但是一般老師這方面缺少考慮,不少教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人為地分割開來,在課文教學中只顧講授閱讀理解,而沒有注意到和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在作文教學時又撇開教材中的佳作例文,另起爐灶,花了很多氣力去查找合適的優秀範文,使可貴的文本教學資源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非常可惜。
(二)課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師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這個對話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感悟文本的內容,同時也要讓學生在感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所採用的寫法,理解文本所蘊含的寫作資源。這就要正確理解並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和寫作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會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提高了,又會促使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強閱讀、學習文本對提高寫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兩者要注意密切結合、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開發課程資源,不少語文教師重視了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而忽視了教材中的語文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少教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人為地分割開來,可貴的文本教學資源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這些文章可讀性強,語言規范優美,寫法靈活多樣,是學生習作的典範,在語言的表達上、段落的銜接上和全文的謀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學生借鑒的地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寫作資源,可以為學生尋求到仿寫的好基點,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像和創新能力,激發寫作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該課題研究,我的研讀文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學觀念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開發運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加強了,在平時的教學中能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活用課文中的寫作資源進行作文指導和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
1、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2、初中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內涵、特徵
3、初中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研究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
本課題的研究,通過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實施研究、探究策略,總結反思、指導教學等幾個環節,研究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運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教學的現狀,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活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探究寫作指導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一)提出問題,分析思考
課題申報立項後,我首先進行現狀分析,通過聽課、訪談、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初中語文教師運用教材中的資源進行作文指導教學的情況,探究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因素進行寫作指導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玖』 中學生作文語言運用的要求是什麼
你好,我是精銳高老師
1、語言通暢的具體要求
語言要流暢。這是對作文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語言運用規范、准確、連貫、得體,讀起來文從字順,通暢流利。其次,語言要有文采。這是在「語言通順」的基礎上提出的高一層次的語言標准。或是詞語生動,或是句式靈活,或是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蘊,這些都是有文採的表現。
2、怎樣做到語言通暢
第一、語言規范
在寫作中,要符合語言規范的要求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用詞要體會詞義的輕重、詞語適用范圍的大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能隨自己心意生造詞語;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殘缺、搭配不當和誤用關聯詞語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記敘性文章中為了描寫風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適當使用方言、俚語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語。
第二、語言准確
要符合語言准確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問題有些看法要表達得十分准確才行。「我認為」「大家都這樣看」「從全局看是好的」「我願意這樣」等等,是全稱還是特稱,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要以偏概全。有些說法還需要婉轉。如:「發牢騷,是人們將內心積壓的意見、見解、看法說出來,雖然有時態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適,但終究是一些真實的意見,當然裡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們幹部一定要認真地對待啊!」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較好,「有些不太合適」, 「裡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兩個「有些」馬上界定了牢騷的特點,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了「牢騷」的弊端。這正是語言「准確」的集中體現。
第三、語言連貫
要做到這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統一於一個話題,圍繞著一個中心;
二是一段話要按照各句與中心的關系以及各句之間的關系合理地組織起來,可以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根據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開依次排列,也可以憑借語法手段(關聯詞、方位詞、數詞、代詞等)或修辭手段 (排比、對偶、層遞等)來組合各個句子;
三是句子之間要有語言和語氣上的聯系,如用主語承前省略、利用代詞呼應、使用關聯詞語、適當重復上下文的內容或語言等方法來確保語言呼應;
四是增添必要的過渡性語言,避免由於思維的速度大大高於表達的速度而帶來的中間環節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躍」現象。
第四、語言得體
要達到語言得體的要求一要注意表達對象,「心中要有讀者」是寫作的重要原則,只要試題中規定了寫作對象,語言的運用就要考慮到這一條件。二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文體:記敘性文體要以情動人,以敘述、描寫為主,語言形象生動;議論性文體要以理服人,以闡述、議論為主,語言嚴密概括。
『拾』 引導中學生修改作文的幾種形式
一、把批改的標准和方法教給學生
要讓學生自己評改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作文評改的標准和方法,統一規范的評改符號。因此,在首次進行互評互改前,教師至少要用一課時的時間引導學生掌握評改作文的標准和方法,統一、規范評改符號,使學生在評改時有法可循,有規可依。
具體做法如下:教師在學生第一次作文後先通覽全班學生的作文,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水平高和水平低的習作各一篇作精批細改,以備示範講解。然後,藉助多媒體把兩篇有代表性的習作投射到大屏幕上(或列印),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明確評改的具體要求,統一評改符號、方法和評分標准。最後教師用課件出示(或板書)自己的評改結果,供學生借鑒、參考,讓學生心中有例,從而使互評互改進入正軌,為下一步進行分組互評互改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文評改的
「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一般要求」就是指任何一篇習作均須達到的常規性要求,即在立意、選材、結構、語言、標點、書寫等方面的要求。具體來講,就是看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確,有無獨到見解,能否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材料是否能有效地表現中心,是否准確、典型、新穎,是否充實,形象是否豐滿;看結構是否嚴謹、思路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行文是否流暢;看語言是否通順流暢、准確得體、簡潔有力、生動形象;看標點是否正確規范;看書寫是否工整,字數是否達到要求。「特殊要求」則是就某一次習作訓練側重某一點、某一方面和某一階段的特殊性要求。無論「一般要求」還是「特殊要求」都要引導學生制定出具體、可操作的細則。
另外,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兩種評語及寫作要求。評語有旁評(眉批)和總評(總批)兩種,旁評一般寫在作文右側評語欄中或寫在文字頂端,它是用來指出作文的字、詞、句、段,標點等局部的優缺點的符號及文字。總評寫在作文的最後,是對學生的作文的優缺點做出整體評析。對評語的總體要求應是一語破的,切中要害,指出作文的長處和不足,特別是對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要重點指出來,切忌做一些不著邊際、泛泛而談、無關作文痛癢的評語。這樣經常性的指導學生實踐,就能使學生逐步領悟、掌握評改作文的方法,並進一步掌握作文的規律。
二、作好示範作文修改指導
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雖擬訂有一定的標准、要求,但若沒有教師的示範,學生還是難以把握好批改的尺度,所以必要的示範是學生批改好作文的重要一步。教師應當有針對性的選取班裡不同類型(好、中、差)的作文進行修改,利用投影儀做示範批改,讓學生一目瞭然,從而能輕松進入「教師」的角色。影響學生修改作文的主要因素是:「看不出文章的不足,不知怎樣修改好」。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開始評改的階段,需要教師示範指導。從學生作文中選擇一兩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印發給學生,師生共同修改,讓學生懂得修改一篇作文要從立意、選材、結構、語言、標點等方面入手,使用的符號應當合乎通例,評改的語言文字乃至書寫都應合乎規范,要有旁批和總評,要指出主要優缺點,評出成績。通過這種典型示範批改,讓學生得到啟發,多角度地思考文章的優劣得失,找到提高作文質量的途徑。
三、互評互改
這是學生互評互改作文的實質階段。在范改的基礎上,全班大部分作文交由學生互評互改,各小組集體評改組內各人的習作,首先拿到作文的作為第一評改人,第一評改人對自已拿到的第一篇作文負全責。第一評改人評完後交第二評改人,以次類推,每篇作文由組內成員輪流評改一遍,並按集體評改的幾個步驟評改作文。每篇作文限時
10 分鍾完成,然後全組推選出本組範文,參加優秀作文交流。
一個人的作文經過幾個人評,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他們在評改中思考、爭論,看看有沒有用錯的標點,有沒有寫錯別字,有沒有使用不當的詞語,有沒有不通順的句子,還要想想思想內容是否健康,內容是否具體,是不是有中心,有條理,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或動筆加以修改,從而形成良好的評改氛圍,使他們心靈得以自由地溝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這樣不僅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分析和糾錯能力共同得到提高。所以,在引導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真正做到改文育人,完善學生主體人格,通過作文評改,學生對作文更有興趣,更加充滿熱情。
四、改中輔導
學生互評互改過程中,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是在各組間巡迴輔導。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評改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另一方面隨時發現並訂正學生評改中出現的問題。對於典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對學生在評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的疑問等及時作以糾正和指導,並迅速通覽每個小組推薦的優秀作文及評語,在學生互評互改結束時,簡要地總結評價本次互評互改作文情況。
五、改後總評
互評互改後教師更不能萬事大吉,而是把學生評改完的作文本收好,再做進一步批閱,在必要的地方再次修改,寫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