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考作文 > 中學吃年夜飯的作文

中學吃年夜飯的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18 02:47:14

⑴ 吃年夜飯 ,作文 500字

以下有5篇,由你挑選哦!

我家的年夜飯

過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吃年夜飯
過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是大年三十,爸爸媽媽邀請了許多客人來吃年夜飯,他們忙碌著准備菜餚——雞鴨魚肉樣樣齊全,還有各種蔬菜。快看,我家的烹飪大師——「王大廚」(爸爸)來了。只見他右手拿著炒鍋,左手拿著勺子,走進了廚房。先炒蒜末,然後放入木耳,最後把銀耳放進去抄。頓時,廚房裡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炒聲,同時也飄散出了陣陣清香。爸爸把各種各樣的肉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各樣的菜,我給這些冷盤、熱菜分別取了好聽的名字:百花爭艷、芙蓉水上漂、蓮子雞湯、水果沙拉……光聽這些名字你肯定也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吧!這時屋外也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屋裡屋外這熱鬧的景象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正在演奏的交響樂。過了一會兒,客人們陸續來了:有堂姐一家,有表弟一家,有表姐一家,還有外公外婆……我們立即向大人們拜年:「新年好!」大人們可高興啦,連忙掏出紅包。大約過了幾十分鍾,開始吃年夜飯了。於是大家圍坐在桌子前,斟上滿滿的一杯酒,互相祝福。除了豐富的菜餚以外,而且還有一道傳統的點心——餃子,這讓我想起去年表弟為了吃到有硬幣的餃子,吃壞了肚子,我可真擔心他又吃壞了肚子,就吃不到其它好吃的了。
「為什麼要吃年夜飯呢?」表弟好奇地問我。
「傳說高陽氏有三個兒子,死後都變成了疫鬼。兩個居住在江邊,一個卻住在人家屋內的角落裡,專門在除夕夜裡出來嚇唬小孩子。由於火可以驅邪,人們便在除夕夜裡燃燒爐火,再加上家人團聚,疫鬼就不敢出來驚擾小孩子了。還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飯,一面閑話家常,每人去談談自己在外面所遇到得意的事情,讓家人共同分享喜悅。」我告訴表弟。
「沒錯,你表哥說得對,就是這個樣子。」姨媽說。「對了這個給你。」姨媽遞給我一個盒子,盒子上有一條紅色的巨龍。打開盒子一看,裡面躺著兩個小巧的酒杯,酒杯上寫著「茅台」二字,我想這杯子可以給小酒量的爸爸用。
接著我和堂姐、表弟、表姐一起端起酒杯說:「祝爸爸媽媽們笑口常開,工作順利。」爸爸媽媽們說:「也祝願你們身體健康,學習天天向上。」大家舉杯異口同聲:「乾杯!」
然後我和堂姐、表弟、表姐給大家表演了節目。第一個節目是合唱:新年快樂。指揮是我,我還擔任了主持。隨著我舞動的雙手,堂姐和表姐一字一句的唱著新年快樂,表弟雖然不會唱,可他還是學著我們的樣子咿咿呀呀地哼唱著,惹得的人們哈哈大笑。第二個節目是由我給大家猜字謎。謎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大家都猜不出來,過了一會兒,突然媽媽舉起了手:「我知道了是『告』!」我立刻拿出了獎品——一根巧克力。媽媽高興地在我臉上的親了一口。隨後,我們比賽成語接龍。我先起了個頭:「照明。」,「明,明星。」,「星,星光。」,「光,光,光......」表弟好像一時想不出,這時他摸了摸自己的小光頭:「光頭!」大家捧腹大笑起來。
這時爸爸從廚房家裡走了出來,手裡端著一盤炒魷魚,對我們說:「別笑啦,快來嘗嘗炒魷魚吧!」我們剛要吃,表弟叫了起來:「別吃!吃了炒魷魚後真地會被炒魷魚的!」我們聽了又一次大笑起來……
應該說,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目中最大的節日,有其深遠的意義。它是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是應酬交際的黃金時段。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將不斷更新,但願今後「年」能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開心。

今年春節,我們家吃了一頓不同尋常的年夜飯。
那天早晨,我睡了一個大懶覺。剛醒來就聽見一陣悅耳的歌聲,伴著一陣「乒乒乓乓」的菜刀有節奏地作響。我連忙爬起來一看,原來是媽正一邊切菜,一邊哼著她最喜歡的歌曲:好日子。我詫異地問:「媽,你怎麼這么高興啊?」媽忽然停下菜刀,驚奇地問:「什麼?!今天是什麼日子呀?嗯?」「今天又能是什麼日子呢?我不知道。」「你看你的腦子呀,塞棉花啦!今天是春節啊!」「什麼?!春節,」「哦——對!我怎麼這么糊塗哩!把這么重要的事都給忘了,腦子里真塞棉花了!」我頓了頓,說:「這回可要看您的手藝啦!」媽擺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說:「看這吧,我准讓你們大吃一驚!」
晚上,年夜飯好了,我興高采烈地走進廚房,想先睹為快,可一看,大吃一驚:「什麼?!我們年夜飯就吃……就吃這些」「是的!今天吃一葷,兩素,一湯,怎麼樣,豐盛吧!」「年夜飯哪有吃一盤白菜,一盤番茄,一條過了夜的魚和一鍋雞蛋湯呢?」我有些生氣。媽媽嚴肅的對我說:「你快吃吧!」我只好服從。可以前最愛吃魚的我,卻怎麼也不吃那條過了夜的魚,認為它不吉利。一心想讓它快點壞了,丟了。
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條魚可是漁業工人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不顧艱險不來的。我還記得你三年級時的那首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艱險呀!你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至少要懂一點勤儉節約吧!聽了媽媽的話,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過了這個春節,讓我深刻的感到期間節約是多麼的重要。

那天早晨,我睡了一個大懶覺。剛醒來就聽見一陣悅耳的歌聲,伴著一陣「乒乒乓乓」的菜刀有節奏地作響。我連忙爬起來一看,原來是媽正一邊切菜,一邊哼著她最喜歡的歌曲:好日子。我詫異地問:「媽,你怎麼這么高興啊?」媽忽然停下菜刀,驚奇地問:「什麼?!今天是什麼日子呀?嗯?」「今天又能是什麼日子呢?我不知道。」「你看你的腦子呀,塞棉花啦!今天是春節啊!」「什麼?!春節,」「哦——對!我怎麼這么糊塗哩!把這么重要的事都給忘了,腦子里真塞棉花了!」我頓了頓,說:「這回可要看您的手藝啦!」媽擺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說:「看這吧,我准讓你們大吃一驚!」
晚上,年夜飯好了,我興高采烈地走進廚房,想先睹為快,可一看,大吃一驚:「什麼?!我們年夜飯就吃……就吃這些」「是的!今天吃一葷,兩素,一湯,怎麼樣,豐盛吧!」「年夜飯哪有吃一盤白菜,一盤番茄,一條過了夜的魚和一鍋雞蛋湯呢?」我有些生氣。媽媽嚴肅的對我說:「你快吃吧!」我只好服從。可以前最愛吃魚的我,卻怎麼也不吃那條過了夜的魚,認為它不吉利。一心想讓它快點壞了,丟了。
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條魚可是漁業工人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不顧艱險不來的。我還記得你三年級時的那首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艱險呀!你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至少要懂一點勤儉節約聽了媽媽的話,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過了這個春節,讓我深刻的感到期間節約是多麼的重要!!!

大年三十的那天的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家裡吃了一頓團圓飯。
一家人洗菜、燒菜、搬菜、煮菜、燒飯……忙的不亦樂呼。廚房裡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這響聲好像交織成了一支美妙的樂曲。
不一會兒,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這裡面有紅通通的紅燒肉,有黃澄澄的雞翅,有綠油油的青菜,還有香噴噴的糖醋排骨……我看到滿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想到媽媽燒得菜真是應有盡有了,媽媽的手藝真是非凡呀!我等不及了,夾起一塊紅燒肉就放到了嘴裡,真是美味啊!我又吃了一塊,感覺越吃越想吃。我嘗了紅燒肉,有夾起了一塊雞翅,咬了一口,感覺也一樣是美味呀!等爸爸媽媽就做時我已經吃了很多菜了。這時,我們一家三口團團圍坐在一起,我吃的更歡了,我們有說有笑的……
飯後大約半小時,媽媽又搬出了許多水果,有甜甜的梨,有甜津津的西瓜,有紅通通的蘋果,還有水靈靈的葡萄……饞得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這時,我抬頭一看,已經快八點了。我忙說:「聯歡晚會快開始了。」爸爸媽媽就急忙收拾碗筷,一會兒就回到了客廳看電視節目了……「哈哈哈」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不時地盪漾在客廳里。

愉快的寒假開始了,我們都踏上了寒假生活的旅程。
雖然寒假裡的每一天都是那樣令我難忘,但最使我難忘的,還是吃團年飯。
除夕那天,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到奶奶家去吃團年飯。到了奶奶家,我一見到奶奶便迫不及待地說:「我要吃團年飯!」奶奶笑容滿面地說:「還有一會呢!」我嘟起嘴,心裡有了些不高興。「過年了,要高興點,不然你這一年都不順心的。」奶奶逗著我說。然後像變魔術似的拿來兩串糖葫蘆,又從兜里掏出一把糖果,我吃著糖葫蘆和糖果,心情舒暢了許多。
到了下午三點多鍾,忽然聽見奶奶的喊聲:「吃團年飯了!」,我們一家人都圍在飯桌旁,看爺爺和爸爸放鞭炮和敬香,我忙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媽媽說:「這是家鄉的習俗,放鞭炮是辭舊迎新年,敬香是寄託我們對祖先的哀思,等你長大了會明白的。」
團年飯開始了,望著滿桌香噴噴的美味佳餚,真想把它們都放進嘴裡:青椒炒的臘肉是肥而不膩,香脆可口;油炸的藕夾里又透著一股淡淡的清香……。飯桌上有十幾道菜,但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爸爸家鄉的名菜「沔陽三蒸」:蒸肉、蒸魚、蒸芋頭。
我品嘗了滿桌豐盛的菜餚,感覺團年飯真是好吃極了。團年飯在歡聲笑語中開始,又在歡天喜地中結束,預示著每一個人都將迎來一個快樂的新年!

⑵ 關於年夜飯的作文.500-600字左右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快盼到「牛年」的到來了。除夕夜吃年夜飯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想想那些豐盛可口、多彩誘人的年夜飯,我不禁流出了口水。經過家庭會議集體決定,今年牛年除夕的年夜飯全家動手,自己做出一桌豐富的年夜飯。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剛朦朦朧朧的醒過來,就聽到老媽在廚房「乒乒乓乓」的忙活起來,起來一看,品種各式各樣的蔬菜、雞鴨魚肉等在廚房裡擺了一地,媽媽又是洗菜、又是揀菜、又是切菜,忙個不停。看到這種情形,我也不能「袖手旁觀」,挽起袖子,自告奮勇的說:「媽媽,我來幫忙吧!」媽媽開心的說到:「好呀!先把你自己的桌子收拾整齊,然後再過來幫媽媽揀菜,一起准備今晚的年夜飯。」
「知道了」!心情好,干什麼都高興,我一邊哼著歌,一邊把茶幾、寫字台收拾得整整齊齊,還把我那幾個心愛的芭比娃娃換上新衣服,好好的「打扮」了一番。這點兒活兒不難,一會兒就被我幹完了。然後,真正的「工作」開始了,我要幫媽媽一起准備年夜飯了!
揀菜、揀蔥、洗菜、打雞蛋……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就說打雞蛋吧,我輕輕的磕了兩三下,雞蛋殼紋絲不動,連個小小的隙縫也難以看見,那點兒小縫彷彿在嘲笑我呢!我一著急,在桌子沿邊重重的磕了一下,這下可慘了,雞蛋清順著我的手流到了地面,而蛋黃也「寥寥無幾」了,一個雞蛋就成了我的「犧牲品」。我一邊收拾殘局,一邊氣呼呼的說:「你這個壞傢伙,我告訴你,別以為我不行,我這就再打給你看看,哼……」打到第二個雞蛋的時候,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終於順利的雞蛋打好了。
說到准備年夜飯,給鵪鶉蛋剝皮兒可是我最喜歡的活兒了。因為,我常把鵪鶉蛋剝壞,只要一剝壞,我就會一口把鵪鶉蛋吃進肚子了,一邊幹活兒,一邊還能享享口福,何樂而不為呢!不過,今天干這個活兒時,媽媽時刻在旁邊「監督」著我的一舉一動,一個個又白又嫩的鵪鶉蛋只能好好的就躺在了盤子里,雖然沒有飽「口福」,但看到這些「成就」,我也是欣喜上心頭。
在緊張的勞動中,時間飛快地過去,一看窗外,一個個紅紅的大燈籠已經亮起來了,樹上的彩燈一閃一閃,零零星星的鞭炮聲也開始湊起了熱鬧。在看看我們家的大桌子上,爸爸這個大廚已經把剛才我和媽媽的勞動成果做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餚。
看著這些豐盛的大餐,耳中好像傳來了若隱若現的新年鍾聲,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過年的氣氛也悠然間越來越濃、越來越濃,「牛年」終於來到了!

⑶ 作文:吃完年夜飯的感受

吃年夜飯的感受,作文如下: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它標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年夜飯,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中國的百姓家庭對年夜飯極為重視。正月初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飯。
今天來的人特別多,奶奶家顯得格外熱鬧,年味超濃。姑姑、叔叔和我爸爸正聊得熱火重天。他們邊嗑瓜子,邊滔滔不絕的聊著各種話題。表哥和嫂子在房間里逗小baby開心,看著小寶貝的笑臉,他們別提有多開心了。而我和倆位表姐則更是「肆無忌憚」了。我們三人盤腿坐在沙發上,悠閑自得地玩著ipad上的割繩子,時不時傳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
過了一會兒,奶奶慈祥地把我們帶進房間,塞給我們每人一個印著「馬」的紅包,我們接過紅包,笑盈盈的謝謝奶奶。
還有5分鍾就到6點了。姑父把我們安排到圓桌上的各個座位上,我和2位表姐左右鄰座。先上一道飯前甜點「蔬菜沙拉」開開胃。我們三個吃貨紛紛拿勺子一勺勺地舀著沙拉,沒一會兒,沙拉就差不多吃完了。姑姑笑著說:「慢點吃,每人和你們搶。」這時,第二道菜「年年有魚」上來了。色香味俱全,醬油的味道恰到好處,加上蔥花點綴,這道菜別提有多美了。魚上完了,緊接著就是「清煮蝦仁」了。這道菜清甜可口,配上一碗香醋,讓人垂涎欲滴。稍後又上了不少好菜,個頂個都是美食,今天來真是有口福了。
晚上,吃完晚飯。大家陸陸續續都散了,我和爸爸媽媽也只好依依不捨的和奶奶說「再見」了,今天一天玩得別提有多開心了,和家人團聚是一件幸福的事。

⑷ 吃年夜飯的作文 800字

把時間、地點,人名,菜名,中間雜七雜八所有人的對話記錄清楚了,你的800字作專文就夠屬字了。
還不夠的話,還可將今年的春晚節目單寫上,著重描寫個你喜歡的節目。如:評論下魔術的神奇,穿幫鏡頭什麼的。
還想多點,就把你放的什麼鞭炮,拿多少壓歲錢,以及明年的理想寫一寫,怎麼都能是個幾千字的作文了吧。

⑸ 作文:吃年夜飯

作文:吃年夜飯

「過年啰!」「過大年啰!」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了「豬」年,處處是一片喜氣洋洋。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爺爺和奶奶在廚房切菜剁肉,家中充滿了節日的歡樂!
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圍坐在一張大圓桌旁。桌上的菜可豐盛啦,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我們家的「大廚師」爸爸烹調的「醋溜墨魚」。你看,那用刀切成的一片片的墨魚片,炒熟了,澆上香氣撲鼻的醋溜汁,又香又好吃,吃上一口,讓人感到捨不得吞下去。
桌上那瓶鮮橙汁,緊緊地吸引著我的雙眼。
我叫爸爸給我倒上一杯,爸爸卻給我出了個「難題」——「思晴,明天就是『豬』年了!請你至少說出五個含有『豬』字的成語,我就給你倒鮮橙汁。」「好!『一龍一豬』『豬朋狗友』『豬卑狗險』……」可是我只說出三個,就只有抓頭皮的份了。我用眼睛看著爺爺、媽媽,媽媽輕聲地說:「『泥豬癩狗』」爺爺眯著眼說還有:「『泥豬瓦狗』。」於是,我就大聲地一口氣又說了兩個,爸爸樂呵呵地點頭說:「不錯,不錯,說出了五個,有獎!」說著給我倒了滿滿的一杯鮮橙汁。
我站起來,高高地舉起杯子:「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豬(諸)平安!再祝爸爸媽媽:「豬(諸)年,大吉大利!掙更多的錢!給我買更多的……」我話還說完,長輩們都笑翻了天。
呼聲、話語聲、碰杯聲、歡笑聲……聲聲悅耳,聲聲動聽,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在除夕的夜空中盪漾著,許久,許久……

⑹ 有關吃年夜飯的作文300字

吃年夜飯?、?是關於這個??

⑺ 作文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
過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是大年三十,爸爸媽媽邀請了許多客人來吃年夜飯,他們忙碌著准備菜餚——雞鴨魚肉樣樣齊全,還有各種蔬菜。快看,我家的烹飪大師——「王大廚」(爸爸)來了。只見他右手拿著炒鍋,左手拿著勺子,走進了廚房。先炒蒜末,然後放入木耳,最後把銀耳放進去抄。頓時,廚房裡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炒聲,同時也飄散出了陣陣清香。爸爸把各種各樣的肉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各樣的菜,我給這些冷盤、熱菜分別取了好聽的名字:百花爭艷、芙蓉水上漂、蓮子雞湯、水果沙拉……光聽這些名字你肯定也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吧!這時屋外也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屋裡屋外這熱鬧的景象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正在演奏的交響樂。過了一會兒,客人們陸續來了:有堂姐一家,有表弟一家,有表姐一家,還有外公外婆……我們立即向大人們拜年:「新年好!」大人們可高興啦,連忙掏出紅包。大約過了幾十分鍾,開始吃年夜飯了。於是大家圍坐在桌子前,斟上滿滿的一杯酒,互相祝福。除了豐富的菜餚以外,而且還有一道傳統的點心——餃子,這讓我想起去年表弟為了吃到有硬幣的餃子,吃壞了肚子,我可真擔心他又吃壞了肚子,就吃不到其它好吃的了。
「為什麼要吃年夜飯呢?」表弟好奇地問我。
「傳說高陽氏有三個兒子,死後都變成了疫鬼。兩個居住在江邊,一個卻住在人家屋內的角落裡,專門在除夕夜裡出來嚇唬小孩子。由於火可以驅邪,人們便在除夕夜裡燃燒爐火,再加上家人團聚,疫鬼就不敢出來驚擾小孩子了。還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飯,一面閑話家常,每人去談談自己在外面所遇到得意的事情,讓家人共同分享喜悅。」我告訴表弟。
「沒錯,你表哥說得對,就是這個樣子。」姨媽說。「對了這個給你。」姨媽遞給我一個盒子,盒子上有一條紅色的巨龍。打開盒子一看,裡面躺著兩個小巧的酒杯,酒杯上寫著「茅台」二字,我想這杯子可以給小酒量的爸爸用。
接著我和堂姐、表弟、表姐一起端起酒杯說:「祝爸爸媽媽們笑口常開,工作順利。」爸爸媽媽們說:「也祝願你們身體健康,學習天天向上。」大家舉杯異口同聲:「乾杯!」
然後我和堂姐、表弟、表姐給大家表演了節目。第一個節目是合唱:新年快樂。指揮是我,我還擔任了主持。隨著我舞動的雙手,堂姐和表姐一字一句的唱著新年快樂,表弟雖然不會唱,可他還是學著我們的樣子咿咿呀呀地哼唱著,惹得的人們哈哈大笑。第二個節目是由我給大家猜字謎。謎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大家都猜不出來,過了一會兒,突然媽媽舉起了手:「我知道了是『告』!」我立刻拿出了獎品——一根巧克力。媽媽高興地在我臉上的親了一口。隨後,我們比賽成語接龍。我先起了個頭:「照明。」,「明,明星。」,「星,星光。」,「光,光,光......」表弟好像一時想不出,這時他摸了摸自己的小光頭:「光頭!」大家捧腹大笑起來。
這時爸爸從廚房家裡走了出來,手裡端著一盤炒魷魚,對我們說:「別笑啦,快來嘗嘗炒魷魚吧!」我們剛要吃,表弟叫了起來:「別吃!吃了炒魷魚後真地會被炒魷魚的!」我們聽了又一次大笑起來……
應該說,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目中最大的節日,有其深遠的意義。它是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是應酬交際的黃金時段。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將不斷更新,但願今後「年」能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開心。

作文:吃年夜飯

「過年啰!」「過大年啰!」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了「豬」年,處處是一片喜氣洋洋。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爺爺和奶奶在廚房切菜剁肉,家中充滿了節日的歡樂!
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圍坐在一張大圓桌旁。桌上的菜可豐盛啦,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我們家的「大廚師」爸爸烹調的「醋溜墨魚」。你看,那用刀切成的一片片的墨魚片,炒熟了,澆上香氣撲鼻的醋溜汁,又香又好吃,吃上一口,讓人感到捨不得吞下去。
桌上那瓶鮮橙汁,緊緊地吸引著我的雙眼。
我叫爸爸給我倒上一杯,爸爸卻給我出了個「難題」——「思晴,明天就是『豬』年了!請你至少說出五個含有『豬』字的成語,我就給你倒鮮橙汁。」「好!『一龍一豬』『豬朋狗友』『豬卑狗險』……」可是我只說出三個,就只有抓頭皮的份了。我用眼睛看著爺爺、媽媽,媽媽輕聲地說:「『泥豬癩狗』」爺爺眯著眼說還有:「『泥豬瓦狗』。」於是,我就大聲地一口氣又說了兩個,爸爸樂呵呵地點頭說:「不錯,不錯,說出了五個,有獎!」說著給我倒了滿滿的一杯鮮橙汁。
我站起來,高高地舉起杯子:「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豬(諸)平安!再祝爸爸媽媽:「豬(諸)年,大吉大利!掙更多的錢!給我買更多的……」我話還說完,長輩們都笑翻了天。
呼聲、話語聲、碰杯聲、歡笑聲……聲聲悅耳,聲聲動聽,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在除夕的夜空中盪漾著,許久,許久……

⑻ 吃年夜飯的作文 450--500字 我只要一篇

以下有篇,由你挑選哦!我家的年夜飯過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吃年夜飯 過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是大年三十,爸爸媽媽邀請了許多客人來吃年夜飯,他們忙碌著准備菜餚——雞鴨魚肉樣樣齊全,還有各種蔬菜.快看,我家的烹飪大師——「王大廚」(爸爸)來了.只見他右手拿著炒鍋,左手拿著勺子,走進了廚房.先炒蒜末,然後放入木耳,最後把銀耳放進去抄.頓時,廚房裡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炒聲,同時也飄散出了陣陣清香.爸爸把各種各樣的肉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各樣的菜,我給這些冷盤、熱菜分別取了好聽的名字:百花爭艷、芙蓉水上漂、蓮子雞湯、水果沙拉……光聽這些名字你肯定也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吧!這時屋外也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屋裡屋外這熱鬧的景象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正在演奏的交響樂.過了一會兒,客人們陸續來了:有堂姐一家,有表弟一家,有表姐一家,還有外公外婆……我們立即向大人們拜年:「新年好!」大人們可高興啦,連忙掏出紅包.大約過了幾十分鍾,開始吃年夜飯了.於是大家圍坐在桌子前,斟上滿滿的一杯酒,互相祝福.除了豐富的菜餚以外,而且還有一道傳統的點心——餃子,這讓我想起去年表弟為了吃到有硬幣的餃子,吃壞了肚子,我可真擔心他又吃壞了肚子,就吃不到其它好吃的了. 「為什麼要吃年夜飯呢?」表弟好奇地問我. 「傳說高陽氏有三個兒子,死後都變成了疫鬼.兩個居住在江邊,一個卻住在人家屋內的角落裡,專門在除夕夜裡出來嚇唬小孩子.由於火可以驅邪,人們便在除夕夜裡燃燒爐火,再加上家人團聚,疫鬼就不敢出來驚擾小孩子了.還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飯,一面閑話家常,每人去談談自己在外面所遇到得意的事情,讓家人共同分享喜悅.」我告訴表弟. 「沒錯,你表哥說得對,就是這個樣子.」姨媽說.「對了這個給你.」姨媽遞給我一個盒子,盒子上有一條紅色的巨龍.打開盒子一看,裡面躺著兩個小巧的酒杯,酒杯上寫著「茅台」二字,我想這杯子可以給小酒量的爸爸用. 接著我和堂姐、表弟、表姐一起端起酒杯說:「祝爸爸媽媽們笑口常開,工作順利.」爸爸媽媽們說:「也祝願你們身體健康,學習天天向上.」大家舉杯異口同聲:「乾杯!」 然後我和堂姐、表弟、表姐給大家表演了節目.第一個節目是合唱:新年快樂.指揮是我,我還擔任了主持.隨著我舞動的雙手,堂姐和表姐一字一句的唱著新年快樂,表弟雖然不會唱,可他還是學著我們的樣子咿咿呀呀地哼唱著,惹得的人們哈哈大笑.第二個節目是由我給大家猜字謎.謎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大家都猜不出來,過了一會兒,突然媽媽舉起了手:「我知道了是『告』!」我立刻拿出了獎品——一根巧克力.媽媽高興地在我臉上的親了一口.隨後,我們比賽成語接龍.我先起了個頭:「照明.」,「明,明星.」,「星,星光.」,「光,光,光......」表弟好像一時想不出,這時他摸了摸自己的小光頭:「光頭!」大家捧腹大笑起來. 這時爸爸從廚房家裡走了出來,手裡端著一盤炒魷魚,對我們說:「別笑啦,快來嘗嘗炒魷魚吧!」我們剛要吃,表弟叫了起來:「別吃!吃了炒魷魚後真地會被炒魷魚的!」我們聽了又一次大笑起來…… 應該說,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目中最大的節日,有其深遠的意義.它是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是應酬交際的黃金時段.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將不斷更新,但願今後「年」能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開心.今年春節,我們家吃了一頓不同尋常的年夜飯. 那天早晨,我睡了一個大懶覺.剛醒來就聽見一陣悅耳的歌聲,伴著一陣「乒乒乓乓」的菜刀有節奏地作響.我連忙爬起來一看,原來是媽正一邊切菜,一邊哼著她最喜歡的歌曲:好日子.我詫異地問:「媽,你怎麼這么高興啊?」媽忽然停下菜刀,驚奇地問:「什麼?!今天是什麼日子呀?嗯?」「今天又能是什麼日子呢?我不知道.」「你看你的腦子呀,塞棉花啦!今天是春節啊!」「什麼?!春節,」「哦——對!我怎麼這么糊塗哩!把這么重要的事都給忘了,腦子里真塞棉花了!」我頓了頓,說:「這回可要看您的手藝啦!」媽擺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說:「看這吧,我准讓你們大吃一驚!」 晚上,年夜飯好了,我興高采烈地走進廚房,想先睹為快,可一看,大吃一驚:「什麼?!我們年夜飯就吃……就吃這些」「是的!今天吃一葷,兩素,一湯,怎麼樣,豐盛吧!」「年夜飯哪有吃一盤白菜,一盤番茄,一條過了夜的魚和一鍋雞蛋湯呢?」我有些生氣.媽媽嚴肅的對我說:「你快吃吧!」我只好服從.可以前最愛吃魚的我,卻怎麼也不吃那條過了夜的魚,認為它不吉利.一心想讓它快點壞了,丟了. 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條魚可是漁業工人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不顧艱險不來的.我還記得你三年級時的那首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艱險呀!你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至少要懂一點勤儉節約吧!聽了媽媽的話,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過了這個春節,讓我深刻的感到期間節約是多麼的重要. 那天早晨,我睡了一個大懶覺.剛醒來就聽見一陣悅耳的歌聲,伴著一陣「乒乒乓乓」的菜刀有節奏地作響.我連忙爬起來一看,原來是媽正一邊切菜,一邊哼著她最喜歡的歌曲:好日子.我詫異地問:「媽,你怎麼這么高興啊?」媽忽然停下菜刀,驚奇地問:「什麼?!今天是什麼日子呀?嗯?」「今天又能是什麼日子呢?我不知道.」「你看你的腦子呀,塞棉花啦!今天是春節啊!」「什麼?!春節,」「哦——對!我怎麼這么糊塗哩!把這么重要的事都給忘了,腦子里真塞棉花了!」我頓了頓,說:「這回可要看您的手藝啦!」媽擺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說:「看這吧,我准讓你們大吃一驚!」 晚上,年夜飯好了,我興高采烈地走進廚房,想先睹為快,可一看,大吃一驚:「什麼?!我們年夜飯就吃……就吃這些」「是的!今天吃一葷,兩素,一湯,怎麼樣,豐盛吧!」「年夜飯哪有吃一盤白菜,一盤番茄,一條過了夜的魚和一鍋雞蛋湯呢?」我有些生氣.媽媽嚴肅的對我說:「你快吃吧!」我只好服從.可以前最愛吃魚的我,卻怎麼也不吃那條過了夜的魚,認為它不吉利.一心想讓它快點壞了,丟了. 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條魚可是漁業工人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不顧艱險不來的.我還記得你三年級時的那首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艱險呀!你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至少要懂一點勤儉節約聽了媽媽的話,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過了這個春節,讓我深刻的感到期間節約是多麼的重要! 大年三十的那天的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家裡吃了一頓團圓飯. 一家人洗菜、燒菜、搬菜、煮菜、燒飯……忙的不亦樂呼.廚房裡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這響聲好像交織成了一支美妙的樂曲. 不一會兒,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這裡面有紅通通的紅燒肉,有黃澄澄的雞翅,有綠油油的青菜,還有香噴噴的糖醋排骨……我看到滿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想到媽媽燒得菜真是應有盡有了,媽媽的手藝真是非凡呀!我等不及了,夾起一塊紅燒肉就放到了嘴裡,真是美味啊!我又吃了一塊,感覺越吃越想吃.我嘗了紅燒肉,有夾起了一塊雞翅,咬了一口,感覺也一樣是美味呀!等爸爸媽媽就做時我已經吃了很多菜了.這時,我們一家三口團團圍坐在一起,我吃的更歡了,我們有說有笑的…… 飯後大約半小時,媽媽又搬出了許多水果,有甜甜的梨,有甜津津的西瓜,有紅通通的蘋果,還有水靈靈的葡萄……饞得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這時,我抬頭一看,已經快八點了.我忙說:「聯歡晚會快開始了.」爸爸媽媽就急忙收拾碗筷,一會兒就回到了客廳看電視節目了……「哈哈哈」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不時地盪漾在客廳里. 愉快的寒假開始了,我們都踏上了寒假生活的旅程. 雖然寒假裡的每一天都是那樣令我難忘,但最使我難忘的,還是吃團年飯. 除夕那天,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到奶奶家去吃團年飯.到了奶奶家,我一見到奶奶便迫不及待地說:「我要吃團年飯!」奶奶笑容滿面地說:「還有一會呢!」我嘟起嘴,心裡有了些不高興.「過年了,要高興點,不然你這一年都不順心的.」奶奶逗著我說.然後像變魔術似的拿來兩串糖葫蘆,又從兜里掏出一把糖果,我吃著糖葫蘆和糖果,心情舒暢了許多. 到了下午三點多鍾,忽然聽見奶奶的喊聲:「吃團年飯了!」,我們一家人都圍在飯桌旁,看爺爺和爸爸放鞭炮和敬香,我忙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媽媽說:「這是家鄉的習俗,放鞭炮是辭舊迎新年,敬香是寄託我們對祖先的哀思,等你長大了會明白的.」 團年飯開始了,望著滿桌香噴噴的美味佳餚,真想把它們都放進嘴裡:青椒炒的臘肉是肥而不膩,香脆可口;油炸的藕夾里又透著一股淡淡的清香…….飯桌上有十幾道菜,但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爸爸家鄉的名菜「沔陽三蒸」:蒸肉、蒸魚、蒸芋頭. 我品嘗了滿桌豐盛的菜餚,感覺團年飯真是好吃極了.團年飯在歡聲笑語中開始,又在歡天喜地中結束,預示著每一個人都將迎來一個快樂的新年!

⑼ 關於年夜飯的作文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禁食米飯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31日1月關於年夜飯的作文2011年

⑽ 以「吃年夜飯」為題寫一篇作文,400--500字左右

年夜飯
過年,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家的人都要圍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所以准備的東西就很多。

「噼里啪啦」,我家的陳大廚上陣了,只見她一手拿這佐料,一手拿著勺子,還不時地嘗嘗菜的味道,一副大師的樣子。而我和妹妹就在一旁打雜,爺爺奶奶則在燒火,讓那濃濃的菜香彌漫了整屋。

經過我們齊心協力,年夜飯終於算是准備完成了!最後,在菜上加一些裝飾,使那些菜色澤光耀,讓人看了都垂涎三尺。一切准備就緒,我們就開吃了!

我看了這一桌的菜,有豬蹄,有豚肉,有雞肉,還有鴨肉和魚肉,是我有些目不暇接,不知吃哪個才好。

正在大家都吃得高興的時候,妹妹提出了一個問題。她問道:「我們為什麼要吃年夜飯呢?」我聽了後,也想弄個明白,於是我也說:「對啊,為什麼我們要吃年夜飯呢?」爸爸見我們這么想知道,就說了一個傳說:「傳說高陽氏有三個兒子,死後都變成了疫鬼。兩個居住在江邊,一個卻住在人家屋內的角落裡,專門在除夕夜裡出來嚇唬小孩子。由於火可以驅邪,人們便在除夕夜裡燃燒爐火,再加上家人團聚,疫鬼就不敢出來驚擾小孩子了。還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飯,一面閑話家常,每人去談談自己在外面所遇到得意的事情,讓家人共同分享喜悅。」

我和妹妹聽後,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

接著我們家就沉浸在歡笑之中。吃飯的時候我們還互相交換新年禮物呢!我得到了一本書,那本書非常不錯噢。大人們就在互相敬酒,歡笑與愉悅在每個人的耳邊縈繞著。

閱讀全文

與中學吃年夜飯的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