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寫有關德智勞的作文(百度
偉大的思想,產生偉大的變革。19世紀中葉,在歐洲,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震撼了整個世界,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共產黨人,都在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著;20世紀初,在中國毛澤東同志的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迎來了東方紅,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本世紀末,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使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特別是「春天的故事」給12億中國人帶來了無限的創造力和勃勃的生機。可以說,偉大的思想是指引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偉大綱領,是指導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行動指南。
一、 學習「三個代表」,武裝思想
在世紀之交,在更加復雜、更加多變的歷史條件下,***同志在廣東考察工作時,代表全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也是對新形勢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提出的新要求。它是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學校是傳播先進思想的陣地和培養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人才的搖籃。作為教育界的幹部、黨員和全體教育工作者都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領會其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以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 對照「三個代表」,大找差距
學習「三個代表」,更要對照「三個代表」的標准和要求,認真查找本單位存在的不足和影響、制約著學校發展的深層次因素。薩中二小如何在教育改革、素質教育、規模效益辦學、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以及管理局二次創業的新形勢下,解決好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實事求是的分析學校現狀,找准差距,做好定位。
差距之一:學校硬體建設不足,更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薩中二小,地處中區,是建於60年代的老校,過去有過光榮的歷史,也創造過輝煌的成績。近幾年,隨礦區建設的轉移,居民搬向龍南和新村,學生生源質量下降,數量也一度萎縮。學校基建基本維持原狀,設備老化並且嚴重不足。面對嚴峻的現實和重重困難,學校提出了「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的口號,學校雖窮但不能破、舊卻不能臟,學校雖老,職工的精神面貌卻不能老,要把堅持「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作為學校建校之本。學校雖然老、窮、舊,但艱苦奮斗的精神都不能丟。特別是在油田二次創業困難時期,我們更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艱苦奮斗,勤儉辦學,而且還要把學校辦得更好。用油漆在學校操場水泥地面上,畫滿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學生游戲格,就是「艱苦奮斗、務實求新」精神的體現。
從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上分析:傳統教學思維模式還在束縛著部分教師的思想,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很多教師仍然沿續傳統教學觀念,採用注入式教學,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不能再是「新教材,老教法」了,學校要加大力度,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和教會學生共同學習已知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共同探討學生和教師都不知道的東西。要求教師在工作中,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學海無涯苦做舟」,讀書辛苦,盡人皆知。然而,怎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能夠快樂地成長?學校必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實施「快樂成長」系列教育活動,還學生一片自由的藍天,使學生擁有一個金色的童年,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在教學上,「要讓我們的教育適應所有的孩子,而非孩子適應教育。」,老師對學生既像媽媽,也像朋友,更像夥伴。作業要採取星級制,學校期末考試,採用「A、B、C」三種不同程度的試卷,學生可以選擇試題答卷,答不好可以重考,使學生在學習上放得開,建立自信心,消除考試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活動中,要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學校組織快樂游園、快樂手工製作、快樂小報人擂台、快樂讀書作文、快樂助人愛心奉獻(獻好書、讀好書、寫好書,做好人)等「快樂成長」教育系列活動,成效十分顯著。關於「快樂成長」活動,市教育電視台曾兩次製作專題節目播出。
差距之三:德育工作相對薄弱,更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冷戰結束後,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過同我們爭奪思想陣地和爭奪青少年一代。國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也多方面地影響著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特別是報上刊登的極個別的學生受到「***功」邪教的毒害,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學校德育工作,雖然喊在嘴上,但實際重視程度不夠。在這里我想舉一個例子:
《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位讀者從網上轉傳來的日本留學生長谷川弘一的帖子。長谷川弘一這樣寫道:
從總體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劣等的種族。
我在日本時就輕視支那人。當我來到支那的時候,我發現支那人比我想像的還要低劣。他們對我這個毫無背景的日本學生點頭哈腰,說什麼都是日本的好,就連支那的傳統文化也是日本繼承的比較好。
當我問他們支那一個在韓戰中為了完成任務寧願被火燒死的英雄時,他們居然說那種傻瓜再也不會有了。我們日本有靖國神社,你們有
獲獎黨課演講稿
正確認識和把握「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偉大的思想,產生偉大的變革。19世紀中葉,在歐洲,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震撼了整個世界,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共產黨人,都在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著;20世紀初,在中國,毛澤東同志的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迎來了東方紅,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本世紀末,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使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特別是「春天的故事」給12億中國人帶來了無限的創造力和勃勃的生機。可以說,偉大的思想是指引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偉大綱領,是指導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行動指南。
一、 學習「三個代表」,武裝思想
在世紀之交,在更加復雜、更加多變的歷史條件下,***同志在廣東考察工作時,代表全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也是對新形勢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提出的新要求。它是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學校是傳播先進思想的陣地和培養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人才的搖籃。作為教育界的幹部、黨員和全體教育工作者都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領會其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以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 對照「三個代表」,大找差距
學習「三個代表」,更要對照「三個代表」的標准和要求,認真查找本單位存在的不足和影響、制約著學校發展的深層次因素。薩中二小如何在教育改革、素質教育、規模效益辦學、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以及管理局二次創業的新形勢下,解決好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實事求是的分析學校現狀,找准差距,做好定位。
差距之一:學校硬體建設不足,更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薩中二小,地處中區,是建於60年代的老校,過去有過光榮的歷史,也創造過輝煌的成績。近幾年,隨礦區建設的轉移,居民搬向龍南和新村,學生生源質量下降,數量也一度萎縮。學校基建基本維持原狀,設備老化並且嚴重不足。面對嚴峻的現實和重重困難,學校提出了「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的口號,學校雖窮但不能破、舊卻不能臟,學校雖老,職工的精神面貌卻不能老,要把堅持「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作為學校建校之本。學校雖然老、窮、舊,但艱苦奮斗的精神都不能丟。特別是在油田二次創業困難時期,我們更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艱苦奮斗,勤儉辦學,而且還要把學校辦得更好。用油漆在學校操場水泥地面上,畫滿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學生游戲格,就是「艱苦奮斗、務實求新」精神的體現。
差距之二:教師觀念比較落後,更要提倡實踐和創新
從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上分析:傳統教學思維模式還在束縛著部分教師的思想,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很多教師仍然沿續傳統教學觀念,採用注入式教學,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不能再是「新教材,老教法」了,學校要加大力度,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和教會學生共同學習已知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共同探討學生和教師都不知道的東西。要求教師在工作中,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學海無涯苦做舟」,讀書辛苦,盡人皆知。然而,怎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能夠快樂地成長?學校必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實施「快樂成長」系列教育活動,還學生一片自由的藍天,使學生擁有一個金色的童年,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在教學上,「要讓我們的教育適應所有的孩子,而非孩子適應教育。」,老師對學生既像媽媽,也像朋友,更像夥伴。作業要採取星級制,學校期末考試,採用「A、B、C」三種不同程度的試卷,學生可以選擇試題答卷,答不好可以重考,使學生在學習上放得開,建立自信心,消除考試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活動中,要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學校組織快樂游園、快樂手工製作、快樂小報人擂台、快樂讀書作文、快樂助人愛心奉獻(獻好書、讀好書、寫好書,做好人)等「快樂成長」教育系列活動,成效十分顯著。關於「快樂成長」活動,市教育電視台曾兩次製作專題節目播出。
差距之三:德育工作相對薄弱,更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冷戰結束後,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過同我們爭奪思想陣地和爭奪青少年一代。國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也多方面地影響著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特別是報上刊登的極個別的學生受到「***功」邪教的毒害,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學校德育工作,雖然喊在嘴上,但實際重視程度不夠。在這里我想舉一個例子:
《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位讀者從網上轉傳來的日本留學生長谷川弘一的帖子。長谷川弘一這樣寫道:
從總體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劣等的種族。
我在日本時就輕視支那人。當我來到支那的時候,我發現支那人比我想像的還要低劣。他們對我這個毫無背景的日本學生點頭哈腰,說什麼都是日本的好,就連支那的傳統文化也是日本繼承的比較好。
當我問他們支那一個在韓戰中為了完成任務寧願被火燒死的英雄時,他們居然說那種傻瓜再也不會有了。我們日本有靖國神社,你們有什麼?
我們日本人將會永記為國殉死的英靈,他們在靖國神社裡享受他們應得的敬意,每當我們唱起「為國而逝的英魂啊,你要常常回到慈母的夢中」,我們就會感慨萬千,永志難忘。支那人,我們敬拜神社時,你們根本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
夠了,看了這些文字,我們感到了一種錐心刺骨的疼痛,我們不寒而慄!一個普通日本青年的帖子,足以讓所有的中國人警醒。
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確實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現在我們全社會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對國家對民族忠誠、熱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就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
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點從兩面抓起:一是隨機性德育教育,二是行動性德育教育。這是受「燕子壘窩」的啟示:小燕子一根草、一口泥地壘窩,它不累么,它不苦么,但為什麼還是快樂地飛來飛去的幹活呢?就是心中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為了建造美麗的家園、創造美好的生活,哺育下一代!這就是燕子不竭的動力之源。而這個動力,正是德育要發掘的深層次的東西。
三、 實踐「三個代表」,爭當典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行為准則。
作為學校來講,就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為油田職工解除後顧之憂,這就是服務於油田二次創業,這就是為油田二次創業做貢獻。
在學校工作中,黨組織群體的模範帶頭作用,教育改革、教學研究的骨幹作用發揮得怎樣,決定著工作的成敗。黨員在學校工作中要勇挑重擔、事事處下做群眾的表率。全體黨員幹部都要在開展的「達標准、上水平」、「四高、五帶頭」活動中,爭做領頭雁、排頭兵,爭做各路工作的典範,每一名黨員都要成為一面旗幟。學校參加獻血活動,校長總是把自己排在最前面;缺少任課教師,55歲的副校長喬傳義同志主動承擔了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大隊輔導員石晶老師,一個干兩個人的工作,學校的臟活累活共產黨員總是沖在前面;教學成績最高的總是黨員。黨員群體的模範行動帶動了群眾,才使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獲得了管局先進黨組織的稱號。
四、 落實「三個代表」,加快發展
祖國五十年的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取得的巨大輝煌,無數事實證明: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學校也是如此。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形勢,學校如不能加倍努力,開拓進取,將會被無情地淘汰。
薩中二小根據實際,在分析優、劣勢的基礎上,針對教培中心黨代會制定的宏偉目標,制定出了「四實」、「三新」、「兩高」、「一種精神」、的「4321」工作思路和奮斗目標。力求通過辛勤的工作,把學校辦成讓學生成長、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一流學校,把學生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合格學生。爭取跨入局教培中心五十所名校行列。
學校要在三年之內做好的三件大事:
第一年:學樣環境大改變。
第二年:學校教學質量大提高。
第三年:學校整體工作大發展。
2002年我們圍繞「第一件大事」注重在「實」字上下功夫,在學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轉變教育觀念,克服慣性思維,以「校園文化建設」為突破口,使學校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從而使十年舊貌,在一年之內變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使一所幾度陷入困惑也曾經走過輝煌的老校,又重新煥發出了青春。現在學校各項工作已步入了新的階段。
在2003年我們要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教學質量大提高」,並且通過具體活動的開展,使學校成績在學區達到一流水平。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面臨著教育革命的到來,我們信心十足、干勁倍增、決心更大,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實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動員和帶領全體教職工,加強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為加快學校的發展步伐,為服務好大慶油田二次創業、為完成局教培中心「1----3343」發展戰略目標、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