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現有的教育制度(DSE) 是什麼
Diploma of Secondary Ecation
❷ 香港的會考滿分是多少
香港的中學會考滿分為30分。
香港中學會考習慣稱為CE,是香港考試局為全港中、英文中學完成中學 5 年課程的學生舉辦的公開考試。會考的成績為香港政府所承認,可作為計算薪酬的一種學歷。參加這項考試的學生,成績達到一定的要求,可升入大學預科就讀。
考生報考科目可選 1 至 10 科,包括文科、理科、商科及一些工藝科目。各科成績共分 6 級,即 A、B、C、D、E、F,成績在 F 級以下者不予評級,以 E 級成績為及格。
擁有6科最佳積點為滿分(即30分),並在英文科,以及中文/普通話/法文其中一科達4等/C級的應屆考生,更可直接申請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學士學位課程,並於中六完結後直接入學,無需參加高級程度會考,即「中六生優先取錄計劃」,俗稱「拔尖計劃」。
香港中學會考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公開考試之一,於每年4、5月舉行,8月初公布成績。考生主要為在校生,但也有自修生報考。因香港教育制度改革,香港中學會考將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
2010年的會考是最後一次接受應屆在校生報考。2011年的會考為最後一屆,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報考。
大陸學生報考HKDSE:
1、考試難度相當於高中會考程度,更加簡單。
2、除英語試卷外,全部用中文考試,更加親近內地學生。
3、考試安排時間分散,壓力更小,復習時間長。
4、評估學生綜合能力,不以學科知識為唯一標准。
5、考試成績可以保留一年;沒考好的科目第二年繼續考,考好的科目保留一年,可以第二年用做申請。
6、參加6 門考試,選5 門最好成績用於申請大學。
❸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通常報考多少個科目
你好!
香港文憑試,考生通常會報考4個核心科目加上2-3個選修科目。最多可報考8科。報考科目可從甲、乙及丙三個學科類別中挑選。若考生選擇報考數學科的延伸部分,則該部分的成績將與必修部分的成績分別列出,然而延伸部分不會被視為額外一個科目。
香港中學文憑科目共分為三個類別,包括24科新高中科目(4個核心科目及20個選修科目)、應用學習科目及其他語言類別。
大部分日校考生一般報考四個核心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及兩至三個選修科目。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採用水平參照模式匯報評核結果。水平參照乃根據一套預設的能力等級來匯報考生所達到的水平。香港中學文憑的成績匯報共分五個等級(1-5),第5級為最高等級。在考獲第5級的考生中,表現最優異的,其成績會以「**」標示,隨後表現較佳的則以「*」標示。表現低於第一等級的會標示為「不予評級」。
【甲類】:新高中科目
核心科目
中國語文 英國語文 數學 通識教育
選修科目
中國文學 生物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英語文學 化學 設計與應用科技
中國歷史 物理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經濟 科學: 組合科學 資訊及通訊科技
倫理與宗教 科學::綜合科學 科技與生活
地理 音樂
歷史 視覺藝術
旅遊與款待 體育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
創意學習:形象設計 創新產品設計 珠寶藝術與設計 商業漫畫設計 多媒體科藝 戲劇藝術入門
舞出新機-舞蹈藝術
媒體及傳意:電影及錄像 資訊娛樂節目製作* 電視資訊節目製作^ 公關及廣告
電台主持與節目製作
商業、管理及法律:應用商業研究^ 國際商貿市場拓展 中小企實用電腦會計*
實用電腦會計^ 認識金融服務 采購及營銷 零售管理 認識香港法律
服務:酒店服務營運 酒店營運 西式食品製作 項目策劃及運作 幼兒教育^ 幼兒成長教育*
美容學基礎
應用科學: 中醫葯學基礎^ 基礎健康護理 中醫保健與美容* 健康護理實務 醫務化驗科學 應用心理學 探索心理學^ 運動科學及體適能 運動管理與教練法*
工程及生產: 汽車科技 環境工程 流動及網上程式開發^ 航空學 屋宇設施工程 電子產品設計實務
【丙類】:其他語言科目 (只提供英文版本)
法語 德語 印地語
日語 西班牙語 烏爾都語
此外,若考生選擇考8科,則至少其中1科必須來自以下范疇﹕
i. 甲類:宗教及倫理 /音樂 /體育 /視覺藝術
ii.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
iii. 丙類:其它語言科目(採用CIE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試的高級補充程度試題)
具體的詳細資料,建議你上香港教育局的網站查看,裡面有具體說明。
如果以上回答能幫助到你,請採納為「滿意回答」! Y(^_^)Y
❹ 香港的高考文憑考試如何比之舊制及內地高考有何優劣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Kong Dioploma of Secondary Ecation Examination , HKDSE)被稱為「香港高考」,是每年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主回辦的公開考試之答一。考試日期為每年3月到5月,大部份考生是完成香港中學課程的中學六年級學生,亦有自修生報考。
❺ 香港中小學考試由哪個機構出題
香港現存的統考有三種,如下列:
1. 「香港中學文憑試」,在完成12年基礎教育(6年小學6年中學)後應考的考試,同時作為大學入學試之用。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並負責出題。
2. 「香港學科測驗」,在中一入學前進行,採取由教育局出題的全港統一試卷,但由各家中學於指定時間自行執行考試。一般會同時用作中一分班(組)試,而考試結果會影響學生入讀中學前所就讀的小學派位排名。
3. 「全港性系統評估」,測驗的對象是學生,但評估的對象是學校。此評估用以檢視學校在中、英、數三科的整體教學效能。測試分別在小三、小六及中三級進行。考試由教育局專責小組負責出題,其他考務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負責安排。實際上,教育局不視「全港性系統評估」為考試,而是作為學校的參考工具,故亦不會派學生成績單。
另外在舊制高中下提供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完成舊制13年基礎教育包括七年中學六年小學)在2013年亦會舉行最後一屆以供補考。該考試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並負責出題。
❻ 是這樣的 我是一名在香港讀書的中學生 在未來要考第一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目前是中五 9月開學以前~~
其實這很看個人意願啦~喜歡留在香港還是去國外試試新環境.。但我個人意見比較偏向留在香港。新學制總和以前的會考有點不一樣,同樣注重校內評核,還有課外活動經歷(OLE)什麼的,說不定比較適合你,不會「一試定生死」,你上過中五,再學一次,可能比較輕松一點...不過如果你個人不喜歡的話,也沒辦法...(我有高Form的朋友說他們為了新學制,每天都累得半死...)
剛剛也有人說英文不好,去國外會辛苦。這是一個問題,而且國外生活環境和香港不一樣,適應得好那固然好,不過如果不好,就會不舒服,也就更沒心情學習啦~
334固然比A level容易(人家A level是學了7年再去考,334隻有6年嘛)不過比HKCEE難...(廢話...)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去應該是可以的(不是很清楚...)不過,如果你HKDSE考出來的成績表不好,去國外也進不了一個好大學,國外的收生標准說不定更高(同樣,不清楚...)考不到香港的大學,在國外讀一個三流大學,不如在香港讀個什麼副學士或其他課程,也算個資歷啊,在香港找工作也容易點...(不過如果你一定要讀大學的話,就無視這句吧)
好吧,其實個人意願是很重要的...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所以最好自己決定,我們給的也不過是些建議而已...
❼ 香港中學會考和中學文憑試有什麼區別它們考的科目和高考有什麼區別
會考是舊制, 通常讀完中五齣去考
升大學就要考高考
成績(除中英文外)以ABCDE表示
30分為滿分
通常會分文理商科考
文憑試系新制, 讀完中六才考
考完成績好就可能升大學
成績用5**5*54321表示
而家選科沒有限制, 比較有彈性
程度介乎會考和高考之間
通常要讀2-3個electives,最多4個
數學科有M1M2, 不當一科但和舊制A maths P maths很像
通識科亦是必修
每科的學習模式, 考試問題亦都有些改變做
還要做好多SBA (校內評核)
❽ 香港的初中和高中一般是在同一個學校嗎
不是。
高中課程新制
新制(高中一至高中三)
2009年9月起,政府把中四至中七的課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課程,與世界其他國家教育制度接軌。預科課程較深的部份從新課程里剔除了。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以及通識教育科為必修科目。香港的新高中課程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之內容為藍本。
這類高中畢業生將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以衡量學生知職水平,並可作為升學及就業的參考指標。
學界擔心新課程由於未必與海外中學畢業證書接軌,而國際間現時尚未有一個普遍通行的預科文憑標准,使將來學生離港升學時可能會有認受性的問題。
初中課程
(初中一至初中三)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學名義上是英文中學,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數學、歷史等,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但實際上是奉行雙語教學,僅課本及筆記以英文編寫,上課時老師通常以廣州話講授。
1997年後,特區政府決心貫徹推行母語教學,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及筆記,並以廣東話講授(這個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學的學生的母語均為廣東話,並非真正按個別學生的母語教學,也沒有提供其他方言的教學)。
但全港400多間中學里,其中114間卻可以繼續使用英語授課,這些中學通常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當中甚至有一定數量是政府主辦的官立中學,由於政府的官校亦不以身作則,因此母語教學的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母語教學的議題,至今仍具爭議性。
2005年,教育局於中學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學校授課語言的議題。局方考慮以學校學生成績作為參考標准,學生成績佳的學校將可選擇以英文為授課語言,而其餘亦以中文為授課語言。
而初中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除了有中國語文、英文及數學這三個主科外,還有綜合科學、地理、歷史、中國歷史等科。部分中學則把初中的歷史、地理、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合並為綜合人文科或類似科目。
(8)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及評核局擴展閱讀:
高中課程舊制
舊制(中四、中五)
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之後,學生需要以校內考試成績作評級,決定能否升讀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課程,大致上會文理分科,分開文、理、商科3個主流。教授科目均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行的香港中學會考考試內容為本,大多數高中學生均需要修讀至少6個科目,以符合升讀預科資格。
在修畢中四及中五課程後,所有學生均需參加香港中學會考,以決定能否升讀預科課程(中六、中七)。考試評分以最佳成績之6科計算,滿分為30分。除語文科以外,在單次考試取得不少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及5分以上則合符升讀中六的資格。
另外,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規定中,考生必需在應考高考的前1屆(即中六)或以前取得中英文科及格,故一般而言語文科不及格,尤其兩科語文科都不及格的的學生升讀預科會比較困難。
香港中學會考成績以E級為合格,被視為中學畢業生求職時必須擁有的最低資格。考獲C級或以上,則會被視為等同舊制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程度(GCEO-Level)或新制英國普通中學教育證書(GCSE)及格。
而中英文的新制則以數字(1-5、2級為及格、另設5*級予成績優異者)評級。其中以法文科比較特別,因其試卷並不是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所撰寫,而採用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IGCSE)的試題,所以其成績會有A*、A、B、C、D、E、F、G。
無論是採用哪種評級制度,如學生考試表現比起該科不及格的考生更差,或因作弊而被取消成績,則給予「不予評級」成績(Unclassified,簡寫作"U")。而因病等理由缺考全卷(法文除外)者則給予Abs(Absent)評級。
此類高中課程已被2009年9月起推行的新高中課程全面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教育
❾ 香港的中學預科相當於大陸什麼學歷
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部份:
學前教育:透過私立的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學前兒童提供機會學習與群體相處。
九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中、小學,為全港適齡學童提供六年制小學及三年制初中課程。
高中及預科課程:設立兩年制高中(中四、中五),為學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設立兩年制預科課程(中六、中七),作為學生報考大學前的課程准備。
專上課程:提供各種形式的專上課程,包括工業學院、私立大專、資助大學教育。
學前教育
香港的學前教育大致可分為幼兒園和幼稚園兩種,都是私立的。經營者有以商業形式運作、以大集團形式運作的幼稚園集團,也有由非牟利團體興辦的幼稚園。後者通常由教會或社會服務機構籌辦。
香港的幼兒園和中國大陸的幼兒園並不相同。香港的幼兒園和幼稚園本來有不相同的服務對象:幼兒園的服務對象是未適合進入幼稚園的幼童,為家長提供托兒服務;而幼稚園的服務對象則是3-6歲的幼童,讓他們在學校環境里學習群體相處,以及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幼稚園由教育統籌局管理,而幼兒園則由社會服利署管理。但現在不少幼兒園都兼營幼稚園相同的業務,使幼童在0-6歲都可以在幼兒園內接受教育。
九年免費教育
小學教育(小一至小六)
小學六年免費教育於1971年推行。
現時香港的小學教育分為兩個學習階段:
第一學習階段 (Key Stage 1, KS1):由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 (Key Stage 2, KS2):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個學習階段完結時,學生都要參與一個由教統局主辦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用以為全香港的學生作出評核,了解他們能力上的差異。
初中教育(中一至中三)
高中課程(中四、中五)
九年免費教育之後,學生需要以校內考試成績作評級,決定能否升讀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課程,大致上會分開文、理、商三個項目。個別學校或會不一,視乎學校決定。但所有科目均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會考」考試內容為本,每個高中學生均需要修讀至少六個科目,以符合報考「會考」資格。
在修畢中四及中五課程後,所有學生均需參加「會考」,以決定能否升讀預科課程(中六、中七)。考試評分以最佳成績之六科計算,滿分為30分,考生考獲14分或以上,有較大機會升讀預科課程。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布,2004年香港中學會考報考人數為118,213名,當中符合升讀中六資格的考生只有37,911名,但官津中學學位只有約22000個,再加上私立及直資中學學位,學位仍不足29000個,故學位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放榜日,均會出現學生到處尋找學位的情況。
另外,香港中學會考成績均被廣泛接受,若考生考獲E級,則被視為中學畢業生求職時必須擁有的最低資格。而大部份會考科目,若考獲C級或以上,則會被視為等同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的普通程度(GCE 'O' Level)及格。
預科課程(中六、中七)
經歷過「會考」、順利升讀預科課程的學生,隨即要開始准備另一個公開考試。香港的預科課程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考試內容為本,跟高中課程一樣,學生大致上會依文、理、商科分流。學生可以因應各自程度,選擇修讀AL(高級程度)或AS(高級補充程度)的科目。要符合升讀高等院校學士學位資格,預科學生需要修讀至少4個科目,當中包括「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和「應用英語科」,以及兩個AL程度之科目(兩個AS程度科目被視為等同一個AL程度科目)。
修畢中六及中七課程後,所有學生均需參加「A-level」考試,以決定能否升讀高等院校學士學位課程。最低升學要求是5科E級或以上,當中有3個科目屬AL程度,才能符合最低資格,有較大機會升讀高等院校學士學位課程。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布,2004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報考人數為36,004名,當中符合升讀高等院校學士學位資格的考生只有18,113名。縱然升讀高等院校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是由於香港8間高等院校均以「大專院校聯合招生辦法」(JUPAS)統一收生,所以不同於「會考」放榜,每年「A-Level」放榜日都不會出現尋找學位情況。預科生需要等待一個月後,「JUPAS」放榜才知道取錄結果。
另外,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績均被廣泛接受,若考生考獲E級,無論是AL或AS程度,均會被視為等同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的高級程度(GCE 'A' Level)及格。
高中教育改革
政府現時正籌劃把中四至中七的四年課程濃縮成為三年的高中課程,以便與世界主流接軌。當中現時預科課程較深的部份會從課程里剔除。另外,中國語文、英語運用、數學科以及通識教育科會成為必修科目。為配合未來對通識教育科老師的需求,政府正計劃為有關老師提供在職培訓,以使他們將來能夠擔任有關科目的導師。
但學界現時普遍擔心新課程由於不再與英國的GCE接軌,而國際間現時尚未有一個普遍通行的預科文憑標准,使將來學生出國升學時會有認受性的問題。
❿ 香港學生高考都考些什麼
香港,實用和理性優先
香港「高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作文題一般是「三選一」。2010年的考題之一,要求考生以旅遊局推廣主任的名義呈交一篇建議書,提出振興旅遊業的策略和方法。2011年則是讓學生「化身」為關注食物衛生委員會的成員,應邀發表演講,評論食物安全的新規和教育。
港人的務實,從香港「高考」的作文題目中可見一斑。類似的建議書、新聞稿、演講辭……這些明顯打著「實用」標簽的題目,正是近年來香港大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
感覺如果這樣的題目寫好了,學生幾乎分分鍾就可以無縫銜接步入社會了。有香港教師認為,實用文體考查不出來一個學生的文采如何,但能看出他對待事物的認真程度和表達能力。
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這么務實。也有一些題目是比較感性的,方便考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價值觀娓娓道來。例如2013年的試題: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試就個人對這句話的體會,以《成長》為題,寫作一篇文章。再例如2016年試題:以「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為首句,續寫這篇文章。
一些彰顯理性和獨立思考的題目更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近年有一道作文題,要求考生選擇一樣事物並說明為什麼可從中找到快樂。有考生把題目定為「在吵架之中找到快樂」。文章先區分市井吵架和據理力爭的不同,繼而指出吵架既可增長智慧又可以抒發郁結令人暢快,又指真實的人生必經一番吵架人們才會認真響應。負責考試的特區政府考試及評核局在考評報告中認為,這樣的考生的立意頗為獨特,對現今社會有獨到的觀察,且敢於抒述己見。
台灣,重視傳統與思辨
台灣地區高考(即原來的「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和如今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作文題目很生活化。它較少來源於時事和社會發展的相關議題,而更多來源於傳統價值、經典古文等,這也是為了鼓勵考生多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側重對生活經驗的辯證思考。
例如2012年的試題——孔子因材施教,指導子貢以「恕」作為終身奉行的一個字。魯迅則以「早」字來自我惕厲,要求時時早,事事早,知在人先,行在人前。你認為有哪一個字是自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請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與香港的部分作文考題相似,台灣地區的「高考」作文題中也有很多「雞湯」樣板。比如,讓人無比嚮往的「詩和遠方」——請以「遠方」為題,寫一篇文章。(2013年)請想像自己是一株躺在海邊的漂流木,以「漂流木的獨白」為題,述說你的遭遇與感想。(2010年)有人說,相比於香港「高考」,台灣考題中「勵志」意味相當濃,例如「自勝者強」、「逆境」、「惑」……讓人有種「頭懸梁,錐刺股」的沖動。
有趣的是,台灣地區近年的作文考題跟大陸某些省市很相似,似乎更接地氣了。2015年8月8日,蘇迪羅台風來襲,台北市龍江路有兩個郵筒遭強風吹落的招牌砸歪,因而被戲稱為「歪腰郵筒」。2016年的作文考題就是「我看歪腰郵筒」。
且看當年某佳作中的片段:我想台灣社會的壓力已太沉重,政治局勢紛亂、天災人禍頻仍,因而在尋得生活中的小確幸——歪腰郵筒後才會又進一步以苦笑似的口吻自嘲:「人生嘛!歪腰也無妨。」……也許歪腰郵筒正是台灣人民內心理想的投影:生命不用太完美,只要能擁有一份快樂,讓我能正視每一天的挫折與挑戰,就是我的幸福,就能成就我生命中最芳馥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