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程設計與評價案例
資料庫課程設計 題目:小型超市管理系統 1、項目計劃 1.1系統開發目的 (1)大大提高內超市的運作效率; (2)通過全容面的信息採集和處理,輔助提高超市的決策水平; (3)使用本系統,可以迅速提升超市的管理水平,為降低經營成本, 提高效益,增。
2. 如何理解課程開發和課程設計與評價的關系
課程目標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
廣義的課程目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狹義的課程目標
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行為取向性目標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
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生成性課程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表現性課程目標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為了實現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功能
2.調整課程結構
3.精選教學內容
4.改進教學方式
5.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
6重建課程管理體系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①知識。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
當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分別完成的所有的教學目標時,這節課的教學工作也就結束了。不是嗎
隱含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寫出來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隱含目標的內容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果將隱含目標在教案中寫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產生混亂,以至於不知道是哪一個學科了。
隱含的教學目標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能體現出來,又不能影響教學主線。還要能夠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兩者的含義不同。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這種結果表現為學生在課程相關素質或特徵方面的變化。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學過程的准則,通常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
(2) 兩者的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的建設,而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教學過程。
(3) 兩者的實施主體不同。
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如國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廳、局、委、辦等)、課程指導機構(如各教育廳、局、委、辦下屬的教研室)、師資培訓基地(如師范院校的對口專業)、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4) 兩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教學目標則相當具體、相當微觀。
(5) 兩者的靈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反復研討、推敲的結果,具有導向作用。課程目標一旦確立,輕易不會改動;而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和對實際教學狀況的把握來制訂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門課程在某學期、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是可以隨時隨地調整更新的。
在看到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區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兩者的密切聯系:
(1)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進行導向。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僅包括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的內容,而且有與科學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還特別強調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特徵、基本過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學教師在確定每學期、每堂課甚至每個教學活動環節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落實課程目標,注意體現課程宗旨。
(2) 教學是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一切教學過程都必須以課程內容來支撐,不可能脫離課程而獨立存在。小學科學課同樣如此。課程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的方向,而教學目標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精細化。當教師和學生在教科學、學科學的過程中互動的時候,就把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鏈接起來、融合在一起了。
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教師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 課程設計與評價每章的學習體會和學習心得
1、以學為先 :學習是第一中心任務;學習是正事,理應先於娛樂。
2、隨處學習回 :每天晨練或者上學路答上記憶詞語;在盥洗池貼詞彙表;每天刷牙時熟記一個生詞;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證學習時間,堅持不懈。
3、講究條理 :條理清楚整潔的學習環境很重要,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重要的學慣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
4、學會閱讀: 學會快速閱讀,提高單位閱讀量,學會讀一本書的目錄、圖解和插圖,為提前了解本書內容,獲取更有效的信息;當積極的讀者--不斷的提問,直到弄懂字里行間的全部信息為止。
5、合理安排 :講究高效率,別人8小時完成的作業你最好用6小時;再晚也要完成當天作業。
4. 教學設計我們首先應該考慮什麼——學習《理解力培養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有感
本書提出了一種「逆向設計」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方法。對於我們研究教學設計非常有幫助。本文僅就其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感受。下面這段話是該書中的部分內容:「教師,他們往往有一種表達的慾望,這正是他們的苦惱之源。實質上,使學生少機械地接受或不接受那些事實性的東西,他們更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與聰明的行動。」——格拉格(1940)這段引文引自哈佛商學院的一本出版物,其中介紹了本校所採用的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本書的名字即是「智慧不能言傳」。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要求盡可能地少教。按照薩澤(1984)的話說:理解……(對)辨別力與判斷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理解比博學更有用。它產生於自我提問和他人的提問。大部分理解與思考有關,對於思考來說,它是自己主動引發的結果,而不是通過訓練產生的。在理解性教學中,學生必須要意識到,理解的實現依靠自己領會,而不是等著記錄教師的答案。所以教師既要改變課程,也要改變教學風格,建構性的教學方法越來越重要:如果學生要理解復雜觀點的意義,教師所提供的那些解釋是遠遠不夠的,他應該做出自己的解釋與理解。這個觀點早在伯拉圖時代就存在了。在他命名為《美諾》的談話錄中,蘇格拉底指出,理解的含義更接近於澄清思想,而不是教給一些事實。嚴格而論,理解無法「教」會,只有學會。當人們對「美諾」表示懷疑時,蘇格拉底通過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奴隸進行對話來證明他的觀點。通過提問,再加上奴隸自己的思考,在無法作出判斷時承認自己無知,蘇格拉底就使這個奴隸理解了一個幾何問題:怎樣把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擴大一倍。蘇格拉底後來指出,在教怎樣一個事實的時候,如果沒有如何提問,那個奴隸(學生也是這樣)不可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義,並且很快就會忘記。他說:只要真實的觀念存在,它們就會表現出應有的價值……但是它們往往不能存在長久。除非我們能夠真正理解它,它才能持久地保存在我們的靈魂之中,否則它會迅速地溜走。最近,這一古老觀點的正確性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大會上,再一次得以證明。在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八年級學生舉行的國際性數學快速中,美國學生成績相當不佳。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是由美國教師在數學中的教學方式所導致。具體來說即是,美國教師只是把重要的觀念講授給學生,而學生成績較好的國家的教師則是通過舉例、質詢和討論來揭示它們。在1998年,德國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21%,探究式佔79%;日本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19%,探究式佔81%;而美國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79%,探究式佔21%。在對更為復雜的能力教學測驗時,如「運用概念」和「發明新的應用方式和程序」等,得到的數據更令人震驚。德國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90%,概念應用佔6%,思考與發明佔4%;日本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40%,概念應用佔18%,思考與發明佔42%;美國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95%,概念應用佔1%,思考與發明佔1%。上面的數據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教學目標,按照逆向設計的邏輯進行教學設計,這一切都很重要,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那麼到最後,教學又回歸到課本內容的傳授上。我們應該適應學生自主性的要求進行慎重的教學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應當指向開發學生的智慧,實現他們學習中的自我指導。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該書作者上面的觀點,我認識到下面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實踐教學理念:一、教學設計首先要設計的是教學目標這是「逆向設計」的基本觀點。「首先在大腦中產生關於結局的認識意味著對最終目的的清晰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你的現在,為了使你的行動一直不偏離正確的方向,你必須明確意識到,你終究將歸何處。——斯蒂芬·R·卡弗《高效率人的七大習慣》」在傳統的課程設計中,許多教師首先關注的書本內容、自己情有獨鍾的課文及組織已成定規的教學活動等。而不是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與標准來選擇課程內容及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對此,我們主張使用相反的做法,即在課程設計中,首先明確教學目標,然後根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這種觀點並不新穎。1949年,拉爾夫·泰勒就已經清楚而簡潔地將逆向設計的邏輯表述出來:「教育目標成為課程設計的標准與出發點。通過它課程材料得以選擇,課程內容得以形成,學習指導過程得以發展,評價工具得以准備……教育目標陳述的目的在於確定學生身上將要發生的變化,以此來設計各種活動並使之指向既定的目標。」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教學設計時都是根據教學內容,即教材來考慮教學目標的設計,把教學目標當成了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工具,這在實際上違背教學規律的。按照「逆向設計」的基本觀點,應該在首先設計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考慮選擇什麼教學內容。「這一切都很重要,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那麼到最後,教學又回歸到課本內容的傳授上。」這也完全符合我們國家課程改革倡導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二、設計教學目標要以學生的理解為目的該書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適應學生自主性的要求進行慎重的教學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應當指向開發學生的智慧,實現他們學習中的自我指導。」「與其他設計職業如建築學、工程學和繪畫藝術家一樣,教育設計者必須考慮到他們的「顧客」的需要。在其他設計領域內,各種專業設計都是堅決以客戶為中心的。設計的有效性與它們能否完成顧客的目標相符合。在教育領域,因為課程、評價與學生指導設計的有效性最終取決於學生學習所取得的成果,所以很顯然,學生是我們的顧客。」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由於教師首先根據教材進行設計教學目標,然後才考慮學生的需要,這樣的設計一定是主觀的,沒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所以,在我們今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思考這樣設計的道理,使教學設計真正能夠為教學對象學生服務,而不是相反。三、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少教而讓學生多學在我平時接觸到的教師的教學中,經常能夠看到許多教師往往很怕教給學生的少,在教學中一節課內設計了許多內容,這個還沒讓學生理解就接著進行下一個。教學中是按照以「教」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而不是以「學」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如果按照以「教」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話,就必然犯主觀主義的錯誤。現在我們國家江蘇省的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和山東省杜郎口中學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就是這一教學設計思想的具體實踐。通過以上三方面,我們明白了教學設計首先應該要考慮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我們能夠首先考慮這些問題,這個首先的首先應該是什麼呢?我想我不說大家也應該明白的。
5. 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踐操作計劃
實踐教學要求與任務:
1、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集中實踐環節鞏固學習效果回。
2、自覺地將所答學的統計理論知識(統計原理、方法)和統計分析工具應用於實踐,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統計數據的步驟。
3、能夠結合具體問題設計統計調查方案,展開調查,搜集、整理數據,通過採取各種分析方法,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獨立編寫統計分析報告。
4、熟悉並掌握統計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重點是EXCEL中的統計分析功能)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