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考作文 > 中學心理學考試重點

中學心理學考試重點

發布時間:2020-12-10 22:07:34

① 教務心理學考試大綱(適用於中學教師資格申請者)的考試重點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1. 什麼是教育、教育學、學校教育?
廣義教育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和身體健康,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所有活動。廣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狹義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的人的活動。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有哪些?簡述各構成要素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答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者是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心臟參加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教師是學校教育者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他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人微言輕教育的對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時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響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聯系的總和。它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 學校教育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教育者是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教師是學校教育者的主體,是直接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塑造,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響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及聯系的總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什麼是學校教育制度?簡述學校教育制度基本類型?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種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它規定著各級種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
由於歷史和傳統不同,各國學校教育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雙軌制學制、單軌制學制、分支制學制
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產生於20世紀初。1902年第一近代學制,即「壬寅學制」(即《欽定學堂章程》),1903年我國頒布了「癸卯學制」(即《奏定學堂章程》),是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1922年我國頒布了「壬戌學制」,即通常所說的「六三三」學制,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試述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6.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幾個時期?各時期教育什麼特點?
分原始形態的、古代學校、現代學校和學習化社會的終身教育。原始形態特點:(1)教育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 (2)沒有階級性。(3)內容簡單,方法單一。古代學校教育特點:(1)與生產勞動相脫離(2)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3)內容偏重於人文知識,方法傾向於自學、對辨和死記硬背。現代學校教育特點:(1)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面向全體社會成員;(3)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學習化社會的終身教育的特點:(1)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中;(2)社會為每位社會成員提供適當的教育。
7.資產階級採取哪些措施建立國民教育體系?(1)國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統,加強對教育的控制;(2)普遍實施義務教育;(3)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試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1)教育終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術現代化:
9.簡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作。(1)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希望反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他強調「學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博約結合、學以致用等教育教學原則。其思想集中在《論語》中。(2)戰國後期出現的《學記》,內容是教學相長,啟發式教學,師嚴而道尊等。(3)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傑出代表。蘇格拉底以其教學法—「產婆術」流芳後世;柏拉圖以其《理想國》惠及後人;亞里士多德作為網路全書式的哲學家,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成為後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4)古羅馬的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總是的教育家。《論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5)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維多里諾,尼德蘭的伊拉斯謨,法國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反對封建教育對兒童本性的壓抑,強調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個性,關心兒童、信任兒童,通過教育使人類天賦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
10.簡述近現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貢獻。培根:英國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於1623年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與其他學科並列。誇美紐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使教育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了《大教學論》他的貢獻: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強調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2)論證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3)首次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教學原則;(4)提出了學年制思想,並首次從理論上論述了班級授課制。盧梭: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愛彌兒》。裴斯泰洛齊:瑞士平民教育家。英國哲學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話》。
德國赫爾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形成。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必須把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並付諸行動,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11.簡述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1)教育科學體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論異彩紛呈;(3)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結合日益緊密
12.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代表人物和基本觀點?布魯納結構課程理論;贊可夫實驗教學論體系;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教育理論
13.為什麼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教師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二,教師受過專門的職業訓練;三,青少年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
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1.述教育與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的關系。
一教育與生產力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關系;⑴生產力對教育決定作用①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規模和速度②生產力水平制約人才規格和教育結構③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⑵教育對生產力促進作用①教育再生產勞動力②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③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
二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⑴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制約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領導權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利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④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⑵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發展促進作用①教育實現年輕一代的政治社會化②教育為政治培養專門人才③教育對當前政治變化和發展產生影響④教育可加速民主進程。三文化與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關系⑴文化對教育發展制約作用①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確立②文化影響教育內容選擇③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使用⑵教育對文化發展促進作用①教育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作用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創新文化作用。
2.簡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改變人們關於知識觀念(2)改變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3)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平台。
3. 試分析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是一種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也是一種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體現在:一是特定時空中的文化構成了特定的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於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會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對教育活動起著無形而又強大的影響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表現在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成為文化本體。
4. 什麼是學校文化?有哪些特點和功能?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准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學校文化由觀念文化、規範文化和物質文化構成。觀念文化的四種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規範文化三種表達方式: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物質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
學校文化的特點:(1)是一種組織文化(2)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3)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4)特別是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學校文化的作用:導向、凝聚和規范
6. 學校文化是怎樣形成的?(1)是對原有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的過程(2)是對文化構成要素進行整合的過程(3)是學校文化主體積極創建的過程(4)是良好行為的改造和積累過程
7. 試述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一、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1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2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3培養人是在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實現的4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特殊社會實踐。二、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2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盡管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同時教育也對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有促進作用,但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1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2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8. 如何認識教育在社主建設中戰略地位作用?(1)實現現代化事業的關鍵 (2)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性因素(3)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根本途徑(4)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領域
9. 如何切實落實教育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1)提高各級領導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認識(2)把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第一要務(3)加大政府對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發展(4)動員社會資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資體制(5)建立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發展農村義務教育(6)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形成。
10. 什麼是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教育現代化就是基於教育傳統,積極地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成果,創造適應大工業生產和社會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歷史變化。內容包括:觀念、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教師隊伍、教育管理、教育設備、教育制度等現代化。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現實一種富於價值取向的理性認識,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思想意識,對教育實踐起指導作用怎樣實現教育觀念現代化?擯棄陳舊落後的觀念,樹立與現代社會相一致的教育觀念,怎樣實現教育制度現代化?建立結構優化的學制體系,建立適合國情的,高效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
教育現代化的具體目標?
普及化,國際化,民主化,法制化,個性化,多樣化,終身化,信息化。
科教興國含義: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增強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把經建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教育管理現代化指 教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教育組織合理化,調控方法理性化。
第三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
1、試述人的特點及其對教育的要求。
一、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人的社會性是指人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教育要培養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必須依據社會關系的需要並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同時,教育也要重視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發展規律進行教育。二、人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人的受動性是指人的生存和發展既要受到自身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制約,又要受到社會環境的限制。人的能動性是指人能夠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發展自己。三、人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於人類一般特性之中,貫穿於一切歷史階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別於動物的特性。個性是單個人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的總和,它表示的是某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個性統一的觀點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堅持統一的教育要求,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揮個人特長。
2、什麼是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階段的特定方向的發展,即人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在身心兩個方面所發生的積極變化。
包括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身體的發展包括肌體的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識兩方面的發展。
3、試述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2)階段性。(3)不平衡性(4)互補性。(5)個別差異性。
4、關於人的身心發展有哪些典型觀點?其代表人物是?基本觀點是?典型的觀點有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和二因素養論。1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高爾登和美國的霍爾,其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是同人的本能決定的,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緩作用。它的典型言論是: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2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化生,其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是由後天的環境決定的。其典型言論:「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一個由我支配的環境,我可以保證,無論這些兒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為任何一種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人、律師,抑或是乞丐、盜賊。」3二因素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其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的。施太倫曾假設遺傳是長,環境是寬,認為發展就是長乘以寬。
5、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遺傳素質、環境和學校教育。
6、什麼是遺傳素質?如何理解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通過遺傳而獲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點。
作用:(1)是人的發展的生物前提。(2)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為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提供最初可能性。
(3)遺傳素質成熟機制制約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4)不宜誇大遺傳素質的作用
7、什麼是環境?如何理解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環境是圍繞在人的周圍並對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
作用:(1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2)決定人的身心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3)環境的決定作用是通過人的內部因素實現的。
8、試分析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及其表現。
學校教育對人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1對於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范。
(2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3)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9、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1)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2)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3)能有效的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10. 試述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年齡特徵?
少年時期:十二三歲到十五六歲,是人生過程的一個身心變化劇烈時期。身體狀態的巨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徵。
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未來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這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調和銳氣的時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時期,個性的定型時期和各體從准備投入社會生活向正式投入社會生活轉變的時期,青年期是個體力量充實的時期,隨著心理能力的成熟,他們形成了對外部世界和自己內部世界較清晰較深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兩種世界建起了具有個人發展意義的橋梁。
11. 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什麼:給少年獨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導,豐富少年的內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和理想自我。身體發展方面。初中階段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讓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在認知方面初中階段教育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情意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體驗。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較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准。
12試述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高中階段是中學時期學習負擔最重的時期,也是青年體質增強的時期,學校在保證學生身體鍵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負有重要的責任,學校要注意提高學生自我調節生活和心理狀態的能力。幫助青年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使學生學會對今後人生到路作出正確自主選擇的重要條件,為此要解決認識問題和價值問題,這是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覺魚的一個特殊任務。

② 求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考試重點

有一點點。希望對你有幫助。.但是能發給你的有限.你又不留下什麼油箱之類的。.

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
1.意識流
2.雙眼視差
3.有意遺忘
4.誘因
5.群體極化
6.流體智力
7.效度
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是在哪一年?( )
A.1789年
B.1879年
C.1890年
D.1897年
2.催眠誘導常會使個體出現什麼樣的心理狀況?( )
A.反應性升高
B.反應性降低
C.注意范圍變廣
D.幻覺減少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動頻率是多少赫茲?(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短時記憶中信息主要以什麼形式存儲?( )
A.聲象代碼
B.視像代碼
C.語義代碼
D.圖式
5.什麼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分?( )
A.形象思維
B.發散思維
C.直覺思維
D.常規思維
6.下面的這些智力測驗中,哪一個是團體智力測驗?( )
A.比納—西蒙量表
B.韋克斯勒量表
C.瑞文標准測驗
D.斯坦福—比納量表
7.解釋心理測驗結果的參照指標是什麼?( )
A.信度
B.效度
C.區分度
D.常模
8.手足無措表現了哪種情緒狀態?( )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應激
9.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著三種基本的需要,它們分別是什麼?( )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勝任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0.下列哪個因素不是影響壓力的因素?( )
A.准備狀態
B.行為方式
C.經驗
D.性格特徵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2.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動機具有哪些功能?
4.簡述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9分,共27分)
1.請你論述一下什麼是知覺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
2.請你論述多元智力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現實意義。
3.試論述影響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五、案例題(本大題11分)
學生小王總是在快要考試時才會花很多時間看書,平時幾乎從不花時間來復習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復習時,小王常常是課本上有什麼內容就看什麼內容,什麼內容在前就先看什麼內容,什麼內容在後就後看什麼內容,以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請你結合有關心理學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方面的內容來給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學習建議。

③ 求中學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考教師資格證用,謝謝

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學校教育條件下,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規律.
2.把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標志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做了許多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關於動物和人的學習材料,提出了一些學習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實驗法
4.心理發展的概念:心理發展主要是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是個體在成長期間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活動不斷擴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過程。
5.心理發展的動力:①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已有的心理狀態與外界環境和教育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推動了個體的心理發展②在這一矛盾中,環境和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
6.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發展速度、各種心理機能的優勢表現、情緒的穩定性、個性特徵及其傾向性等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個別差異。
7.皮亞傑:是當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8.皮亞傑把智力的本質看作是一種適應:即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並通過主體不斷自我調節而建構,或再建心理結構的機制。適應是通過兩種形式來實現的—同化和適應。
9.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①感覺運動階段0~2歲(客體永久性記憶)②前運算階段2~7歲(自我中心性)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運算思維的基本特點就是守恆)④形式運算階段(能進行假設、演繹推理)
10.道德觀:道德觀是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道德活動、道德關系的看法和態度。它是在道德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體系,發展較晚。
11.皮亞傑把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①第一階段(五六歲)是前道德判斷時期②第二階段(七八歲)是他律道德發展時期③第三階段(九歲以後)是自律道德發展時期。
12.美國柯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展階段理論:把道德觀念的發展分為前習俗、習俗、後習俗三種水平。
13.准備狀態:是指兒童身心發展達到適宜於學習某種事物的狀態。
14.學習的概念:①廣義,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實踐或訓練而獲得由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的心理變化,即有機體以經驗方式引起的對環境相對持久的適應性的心理變化。②狹義,學生的學習屬於狹義的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其本身的特點。
15.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其本身的特點:①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即間接的知識,它和科學家探索尚未發現的客觀真理的認識活動是不同的。②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統的科學知識為任務的。③學生的學習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的知識經驗,用前人的知識經驗武裝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從頭實踐,重復原有的研究路線去掌握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學生的實踐活動是服從於學習目的的。④學生的學習不僅同人類發展中歷史經驗的形成過程和科學家探索客觀真理過程有區別,而且和一般條件下人們進行學習也是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學習的聯結理論:他的觀點被稱為「嘗試錯誤說」,簡稱「試誤說」。他認為學習就是在情境與反應之間形成了一定的聯結。
17.桑代克的情境與反應相聯結的三大定律:准備律、練習律、效果律。其中練習律和效果律是「學習的主律」。
18.准備律的含義:當某一情境與某一反應准備聯結時,給予聯結就引起學習者的滿意;反之,當某情境與某反應不準備聯結時,要求聯結就引起煩惱。
19.如何看待和評價桑代克的學習理論: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從事動物學習實驗研究的心理學家,並提出一系列學習定律,成為西方最早的、最系統的學習理論。這對後來學習聯結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學術上的歷史功績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
20.學習的條件反射學說(經典性條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應的實驗中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
21.學習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立了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理論體系。
22.經典性條件反射:由條件刺激引起反應的過程,寫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條件反射:先作某種操作反應,再得到強化的過程。寫成公式是R→S
24.斯金納提出:人和動物有機體有兩種習得性行為①應答性行為,通過建立經典式條件反射的方式習得②操作性行為,通過操作式條件反射獲得。
25.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頓悟說:格式塔心理學是1912年創立於德國柏林大學的一個心理學派別,其創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狀」和「形式」的同義詞,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的模式。當客觀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現在我們的感官面前時,內心就有一個格式塔與之對應。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所謂學習過程就是面對當前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的組織,從而形成一個格式塔過程。
26.怎樣解釋頓悟學習:所謂頓悟就是對問題情境的突然理解。
27.學習頓悟說與學習聯結說相比有兩個優點:①注意學習的認知特性,強調學習內部認識過程的重要性,即觀察、理解、頓悟等認識功能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無疑是正確的。②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積極主動和有目的的過程。
28.怎樣科學對待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頓悟說:強調學習的認知過程研究,並重視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目的性,反對機械的、盲目的學習觀點。
29.學習頓悟說與啟發式教學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30.布魯納:布魯納是美國研究認知學習和認知發展的著名心理學家。
31.布魯納的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思想:人們通過認知過程把獲得的信息和以前構成的心理框架聯系起來,積極的構成它的知識框架,這種框架是一種「表象系統」或稱為「內在模式」。人類具有三種表象模式,即動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徵性模式。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體系組成。
32.布魯納的觀點:所謂知識的學習就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層次,它可以通過一個人所發展的編碼體系從三種表象模式的每一種模式中表現出來。人的編碼系統是在學習過程中構成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的概念化或類型化的活動,才使人們弄懂了所覺察到的一大堆雜亂的事實。人們通過概念化或類型化的思維活動過程,從幾乎數量無限的可區別的物體和事件中,去選擇那些具有某種共同之處的事物,並把這些事物或看作一個單獨的種類,或看作容易處理的若干類型。可以說學習過程就是認知活動,尤其是思維活動的概念化或類型化過程,經過多次所形成的編碼系統是有層次的,它在眾多同類事物的基礎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
33.布魯納提倡:在教學中運用發現學習,這種學習不僅有利於學好知識,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創造精神。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組織或處理教學內容。學校的任務就是把知識轉化成各種年齡的學習者都能理解的結構,並以所學材料的最佳順序去安排這些結構。
34.布魯納學習理論的貢獻:它對於指導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值得重視的一種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的認知過程,重視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生的獨立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把學習理論研究的重點轉移到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課堂教學方面來。
35.托爾曼:托爾曼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自稱為「目的性」行為主義者。雖自稱為行為主義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認知觀點和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觀點。
36.托爾曼的觀點:學習就是對行為的目標、取得目標的手段、達到目標的途徑和獲得目標的結果的認知,就是期待或認知觀念的獲得。因此,有的心理學家稱他的學習理論為「期待說」。他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目的性和認知性,所以又有人稱之為「認知—目的說」。
37.潛伏學習:潛伏學習是托爾曼和杭齊克在1930年的白鼠迷津的試驗中發現的一種無強化學習現象。潛伏學習的事實說明,動物在無強化條件下也在進行學習。
38.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所謂觀察學習理論就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示範行為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學習者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為的過程。
39.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的貢獻: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它揭示了人類和動物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學習形式。尤其在解釋學生在學校學習間接經驗方面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告訴我們,榜樣在形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上的重要作用。
40.啟示: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的優點是應該肯定的,但必須指出,觀察學習只是學習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習過程是極為復雜的,在重視觀察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學習方式或模式,不然又會出現的片面發展,對於學習理論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心理學理論。
42.羅傑斯的學習觀反映在幾個方面:①學習是有意義的心理過程②學習是學習者內在潛能的發揮③學習應該是對學習者有用的、有價值的經驗的學習④最有用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
43.心理學在傳統上把學習的劃分為:技能學習、記憶學習、思維學習、態度學習。
44.意義學習的實質: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識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和非人為性的聯系。
45.意義學習分為三種類型:代表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46.概念學習: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徵。
47.命題學習分三種:類屬學習、總括學習、並列學習。
48.總括學習: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49.語言意義的獲得:對個體來說,語言有本民族語言和外語,兩者都有句法學習問題。因此,語言意義的獲得,包括學習句法、學習閱讀和學習外語三個方面的問題。
50.機械學習的性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建立非實質性和人為性的聯系。
51.如何避免機械學習:①組織好材料(使清晰、穩定、明確的意義得以呈現)②聯系已知學習新知③學習以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④以理解為學習評定的重點
52.接受學習的特點:①從學習內容上說,事物的意義是由語言和符號來表達的 ②從學習內容呈現的方式說,一般是用定義的方式,或通過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生 ③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接受事物的意義,即反映事物的符號、概念和命題的意義 ④從發生上說,它較發現學習為晚
53.發現學習的特點:①發現較早②學習內容不是現成的結論③教師呈現學習材料,採取間接提供方式④學習過程較為復雜⑤它適合學前兒童和低年級學生的初級概念的學習,適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54.知識的同化:用認知心理學的同化論來解釋,意義學習的結果是獲得心理意義,而意義的獲得就是知識同化的過程。
55.認知同化論的歷史淵源:認知同化論來源於格式塔心理學,他們強調心理活動的內部組織作用,這是腦的動力學的基本原則,學習是通過「頓悟」來實現的,是在發現了事物間的關系後產生的。
56.認知同化論的基本觀點: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是學習新知識的關鍵 ②新的意義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產物,同化論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論 ③有意義的保持和遺忘是認知同化的繼續
57.奧蘇伯爾提出三個主要的認知結構變數:①可利用性。在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是影響意義學習和保持的第一個重要的認知結構變數 ②可辨別性。新的學習內容與同化它的原有觀念的分化程度是影響意義學習和保持的第二個重要的認知結構變數 ③穩定性。是影響意義學習和長久保持的第三個重要的認知結構變數
58.什麼是概念:①在哲學上,把概念界說為人腦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高級形式 ②在心理學上,一般把概念界說為由符號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關鍵特徵的一類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學生獲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謂概念形式,是指從大量的具體例證出發,在兒童實際經驗過的概念的肯定例證中,通過歸納的方法抽取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從而獲得初級概念的過程。
61.概念類型的心理過程:①在知覺水平上辨別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個刺激模式的共同屬性,並提出共同的關鍵特徵的種種假設 ③在穩定的情境中去檢驗這些假設 ④在這些假設中選擇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類目名稱或范疇,使之適合於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這一普遍性的范疇與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聯系起來 ⑥使新觀念與原先學過的有關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關鍵特徵推廣到一切同類事物中 ⑧用符合習慣用法的言語、符號去表達這個新概念或類目的內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課堂學習的條件下,用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揭示概念的關鍵特徵,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概念來同化新知識概念,從而獲得科學概念的過程。
63.在掌握概念發展趨勢上的特點:①概念的具體性和含糊性減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確性增加 ②概念形式減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發性降低,概念的自覺性提高
64.變式:變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證在無關特徵方面的變化。一切包含概念的關鍵特徵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證。所以變式是指關鍵特徵不變而無關特徵有變化的肯定例證。
65.規則學習:實質上就是理解各種概念之間的某種關系,並以此能使人用一類動作對一類刺激情境作出反應,它是可以被觀察到的,是能夠被證實的。
66.規則學習的教學步驟:①將人們期望學習者在學習結束時獲得的動作的形式告訴他 ②用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習者重新陳述或回憶已經學會的組成該規則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語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習者將組成規則的那些概念,以適當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個新的規則 ④提出一個問題來要求學習者說明這個規則的一個或幾個具體實例,並在他每次作出正確回答時提供反饋 ⑤通過一個合適的問題,要求學習者對這個規則作一個言語的陳述 ⑥在學過規則一天或幾天後,提供一個「間隔復習」的機會,呈現一些新的實例,加以回憶並說明這個規則,使剛學的規則得以保持
67.問題教學的實質:是置學生於一定問題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重新組織已知的規則,以形式相應的高級規則,並用它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說,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是一種高級的學習。
68.問題教學的步驟:①提出問題 ②解決問題
69.問題教學的趨向:根據學習者尋求解答的趨向,分為兩種方式。①嘗試錯誤式。嘗試錯誤式解決問題是由無定向的嘗試、重復無效動作、糾正暫時性錯誤、出現獲得成功的動作等一系列反應所組成的方式。②認知頓悟式。頓悟,常體現在學習者運用已知規則來解決同類問題的變式中,遷移能力是頓悟式解決問題的重要准則。
70.華萊士的四個階段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四個階段①准備階段 ②孕育階段 ③明朗階段 ④驗證階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階段論:①定向階段 ②逼近階段 ③成型階段 ④引深階段
72.創造力是單一能力還是綜合能力:多因素論是符合實際的,單因素論是沒有根據的。創造不可能是由單一能力來完成的。創造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創造的心理結構是復雜的。創造活動是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
73.創造力是少數人獨有還是多數人具有:大多數人都有創造潛能,它是以個人的獨特性為標志的。小學生和科學家都有創造性,只是在創造層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創造性與知識、技能:研究與實踐都表明,知識、技能是創造性的基礎,但有了知識、技能並不一定有創造性。
75.創造性與智力:創造力本身是智力發展的結果。它必須以知識、技能為基礎,以一定的智力水平為前提。
76.創造性與人格:創造,在內容上有賴於知識,在程度上有賴於智力。
77.創造性的培養:鼓勵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托蘭斯提出的五條建議①尊重兒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誕無稽的問題 ②尊重兒童具有想像與創造性的觀念 ③誇獎兒童提出的觀念是有價值的 ④避免對兒童的行為作完全肯定的評判 ⑤對兒童的見解有所批評時應解釋理由
78.培養創造性的教學方法:①局部改變法 ②棋盤法 ③清單法 ④比擬法
79.學習的遷移:人們通常把學習的遷移定義為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個定義既包括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又包括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
80.傳統的學習遷移理論
一形式訓練說:根據該學說的觀點,遷移是通過官能訓練,以提高各種能力實現的。但該學說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這就引起學習遷移研究家們的極大懷疑。
二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首先採用試驗來探討記憶訓練的遷移問題。
三共同要素說:只有當兩種心理機能具有共同成分作為因素時,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才能引起另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
四概括原理說: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
五關系轉換說:學習的遷移是學習者突然地發現了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的關系的結果。
六學習定勢說:學習定勢說考慮的是學習方法的遷移問題。人們很早就發現,人們可以學會如何進行學習。
81.學習遷移的一些具體研究:①認知結構與學習的遷移。組織者分為陳述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兩類 ②學習的程度與遷移量的關系。遷移量有賴於初次學習的程度,在初次學習任務中實踐次數的增加,會使遷移量增加。充分的學習是產生有效遷移的一個有利條件。但學習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和步驟進行,學習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種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學習都不利於遷移。③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與遷移 ④萊文的遷移假設理論
82.促進學習遷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進原理或法則的遷移 ②總結學習經驗,運用學習方法 ③創設與應用情境相似的學習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識,促進新舊知識相結合
83.學習動機的作用:①學習動機決定著學習方向 ②學習動機決定著學習進程 ③學習動機影響著學習效果
84.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聯系著的。
85.產生學習興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識經驗 ③人對事物的愉快情感體驗
86.增強學習興趣的三種辦法:①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多樣性 ②善於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 ③教學難度水平要適中,使學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87.增強課堂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①明確課堂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②利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風趣化 ③加強課堂內容的新穎性、形象性和具體性 ④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 ⑤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
88.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學習及在學習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
89.改變學習態度的途徑:①利用權威改變態度 ②通過角色扮演改變態度 ③通過認知失調來改變態度 ④通過認同和模仿來改變態度
90.競爭和合作:競爭和合作是進行班集體或小組學習活動的兩個主要手段。
91.競爭的消極和積極作用:一積極作用,建立在適當引導和適當學習活動基礎上的競爭會使學生的學習充滿興趣和激發性。二消極作用①在競爭活動中雖然能涌現出勝利者,但他們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學生會產生失敗感 ②在人與人的競爭活動中,某些學生們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礙或防備其他學生 ③經常不斷的競爭活動會降低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力量。 競爭對集體學習活動雖然有很大的消極作用,但我們並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競爭活動。
92.對競爭的積極作用的研究:約翰遜於1974年的研究表明,競爭活動能增強或促進簡單的操作和記憶背誦練習活動或與速度有關的操作活動,如拼寫、詞彙、體育運動技能活動。此外,對那些產生較低焦慮水平的學習任務,如黑板上的學習游戲活動,學生們可以通過競爭活動獲得樂趣並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質的簡稱,在我國又稱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94.品德的基本心理結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技能與習慣這四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心理成分。
95.矯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學依據:①消除疑懼心理與對立情緒,恢復正常的人際關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的恢復與培養 ③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是非感 ④增強與誘因作斗爭的力量,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⑤正確把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與個別差異 ⑥獎勵與懲罰的運用

④ 誰知道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押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備選答案中,只有1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1.我國心理學家通常將十二歲至十四五歲的年齡時期,稱做:(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中學生期2.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是在( )A.0~2歲B.2~7歲C.7~11歲D.11~15歲3.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一種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比如12~18歲階段階段的危機沖突是( )A.勤奮感對自卑感B.主動感對內疚感C.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D.自主感對羞恥感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別差異的基本結論之一是:( )A.男優於女B.男女總體水平大致相等C.女優於男D.男女總體水平,有年齡相等,有的則不相等5.依照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學習的基本規律有三:效果律、練習律和:( )A.准備律B.刺激律C.失敗一成功律D.成功一成功律6.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的創始者是( )A.斯金納B.巴甫洛夫C.加涅D.苛勒7.哪個學習理論學派的學生觀,強調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A.完形一頓悟說B.認知一結構學習論C.信息加工學習理論D.建構主義學習理論8.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認為避免失敗者的目的是避免失敗,減少敗感,所以他們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當一項任務的成功率為50%時,他們會:( )A.可能選擇B.猶豫不決C.迴避這項任務D.堅決選擇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對學習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B.不利C.關系不大D.最有利10.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主要是一個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即知識獲得、知識保持和:( )A.知識鞏固B.知識運用C.知識提取D.知識遷移
11.在教學中講授果實概念時,既選可食的果實,又選不可食的果實(如棉籽等),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准確地掌握果實概率。這是運用了:( )A.正例與反例配合法B.變式法C.比較法D.直觀法12.學習策略中的一種--元認知策略、包括制定認知計劃(計劃策略)、監視計劃執行(監視策略)和:( )A.調節策略B.精細加工策略C.組織實施策略D.價值性13 發散性思維的主要特徵有三個:交通性。獨創性和()A.多樣性B.迅速性C.流暢性D.價值性14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A.道德理念B.道德行為C.道德品質D.道德意識15.一般說來,態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三個創優,即依從、認同和:( )A.內化B.行為C.實行D.反饋16.學生害怕在社會交場合講話,擔心自己會因發抖、臉紅、聲音發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對方眼睛。這種心理症狀是一種:( )A.抑鬱症B.恐怖症C.焦慮症D.強迫症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據用心理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過程,叫做:( )A.心理評估B.心理診斷C.心理輔導D.心理測驗18.課堂上人際關系出現雙方相互親近,認知協調,情感和諧,行動一致。這是一種:( )A.吸引的人際關系B.合作的人際關系C.溝通的人際關系D.平等的人際關系19.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叫做:( )A.差生行為B.問題行為C.逆反行為D.心理障礙行為20.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叫做:( )A.教學測量B.教學測驗C.教學評估D.教學檢查 二、填空題:1.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2.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_____________的接受學習。3.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信息是經____________形式儲存在長時記憶中。4.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_____________。5.奧蘇伯爾認為學校學生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種內驅力組成,即____________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6.積極誘因使個體產生積極行為,____________某一目標;消極誘因則使個體產生負性行為,遠離或迴避某一目標。7.學生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於寫作技能的提高,這是技能的___________遷移。8.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_____________。9.有的學生由於經常看到主語在句子的開端部位,就認為主語就是句子開端部位的那個詞。這是一種______________概括。10.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如果過了很長時間直到考試前復習,就幾乎等於重新學習所以,為了學習不被遺忘,在學習後要___________復習。11.心智技能的培養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_____________。12.記憶術很多,比如《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一種_____________的記憶術。13.問題解決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即____________、理解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14.當你熟悉塑料袋裝東西的功能後,就很不容易想到或發現它在急情況下可以當小便袋使用。這種心理現象叫做_____________。15.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____________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16.中學生的倫理道德發展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____性。17.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持續的______________。18.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可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學會調適,第二是____________。19.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從一名新生成長為一名稱職者的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____________。20.研究表明:在教師的人格特徵中,有兩個重要特徵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師的____________. 三、 名詞解釋:1、 觀察法又叫自然觀察法,它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考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方法。2、 概念同化是指教師以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揭示概念的關鍵特徵,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概念理解新概念。3、發現學習是一種有意義學習方式,它強調在教師啟發引導下,由學生獨立發現事物的意義、規律,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在發現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辨別分析,發現本質屬性。通過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等積極的思維過程來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4、 原型啟發是指從事物的相似或類比中看到或發現問題解決的途徑。利用原型啟發,發展類比推理,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5、成長記錄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詳細記錄學生成長情況的檔案袋。其特點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學生作品,而且數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隨機的;成長記錄袋應提供給學生發表意見和對作品進行反省的機會。四、簡答題:1.學習教育心理學對教師主要有哪些作用?2.何謂心理發展?3.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間記憶的是時間各是多少?4.學生的性格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5.簡述創造性與智力的基本關系? 五、論述題1.作為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有什麼意義?2.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部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2.D3.C4.B5.A6.C7.D8.C9.D10.C11.B12.A13.C14.B15.A16.B17.A18.A19.B20.B二、填空1.心理變化2.有意義3.編碼4.認知結構5.認知6.趨向或接近7.正8.自我監控9.感性10.及時11.積極性與主動性12.編歌訣13.發現問題14.功能固著15.有社會價值16.自律17.心理狀態與過程18.尋求與發展19.關注學生階段20.富於激勵和想像的傾向性三、名詞解釋四、簡答題1.(1)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幫助教師預測並於預學生。(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2.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徵:(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3)不平衡性。(4)差異性。3.(1)瞬時記憶的貯存時間大約為0.25~2秒。(2)短時記憶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鍾。(3)長時記憶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鍾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於一般水平的智商。

⑤ (中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重點有哪些

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
緒論
考試內容:
教育學的概念;學習教育學的意義;為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過作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觀點;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及在實際中的運用。
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概念;《論語》一書匯集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關於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論;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德國著名哲學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教育學,這是教育學被列入大學課程的開端;1806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驗教育學」的代表是德國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國哲學家杜威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學,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義與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著名觀點;1939年出版了以凱洛夫為主編的《教育學》,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1930年楊賢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國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1963年,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出版了《教育過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育理論;1975年,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出版了《教學與發展》,強調教學應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
(2)理解: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在教育學研究中的運用。

⑥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重點章節

每個章節都比較重要,比如開始的緒論,講心理學的形成,各個流派,然後後面跟教學相關的內容都比較重要。很容易被考到。

⑦ 急!誰有貴州省中學教育心理學的考試重點或資料

緒論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關於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學術界較為一直的看法是:教育學是一門社會學科,是教育學群中的基礎學科,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反應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具有典型代表的首推《論語》和《學記》。
繼《大教學論》之後,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推動著教育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提倡兒童中心,經驗中心,反對傳統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以及課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義: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有意識的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為政治培養所需的人才;教育通過宣傳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以促進民主化。(社會政治對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人員的權利和機會、教育途徑有著制約作用。)
教育與經濟(社會經濟對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人員、教育方法、手段和形式有著制約作用。)功能:勞動力再生產、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的再生產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發展的關系
人的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結束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有規律的變化過程。
人發展的一般規律: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互補性、階段性。
遺傳素質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物前提,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學校教育在個體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內部動力。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義:教育目的對教育具有導向作用;教育目的對教育具有調空作用;教育目的對教育具有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人們對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的總體設想和規定。
中學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中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其內容是基礎知識、基本觀念、基本技能、基本行為規范以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習慣。它的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教育奠定基礎,為提高民主素質奠定基礎。

第五章 教育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相應的各項規定。
壬演學制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比較完整的學制體系;葵卯學制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

第六章 中學教師和學生
中學教師界定為:履行中等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中等教育中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使命。
中學生的概述:中學生是人,具有人的屬性;中學生是未成熟的人;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為主要任務的人。
師生關系的本質:師生關系從本質上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一般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屬性。
師生關系的特點:教育關系、心理關系、道德關系。

第七章 中學課程(—)
課程作為文本課程是對教學的目標、內容、活動方式和方法的規劃和設計,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未實現教學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標、內容、活動、進程的總和,它體現在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材之中。

第八章 中學課程(二)
中學素質教育的內容:德育、體育、美育、智育、勞動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中學教學(一)
教學的含義:教學是學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為基礎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教學的價值:教學對社會發展的價值(人類社會世代積累的文化成果必須傳遞給新生一代才能得以繼承發展創新);教學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價值(教學能加快學生的認識,發展雪糝個的能力和智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中學教學的任務:使學生系統的掌握適合終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培養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樹立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就是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引起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教學效果測評。
教學原則:教學原則是指為了有效的進行教學,根據教育教學的目的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及教學實踐提出的教學工作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國中學教學原則的依據:教育目的、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實踐依據。

第十章 中學教學(二)
教學設計的含義:是指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應用系統方法對蠶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分析和整體規劃的過程。
教學設計的原則:系統性和程序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創造性原則。
中學教育設計的程序:目標分析;內容研究;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十一章 中學教學(三)
教學技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所採用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
教學技術包括:導入技術、語言技術、板書技術、演示技術、講解技術、提問技術、強化技術、結束技術、教學組織技術、教態變化技術。(看懂每一種教學技術,知道其含義和內容)

閱讀全文

與中學心理學考試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