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寫古人的作文 600字
——遙思李白當年
李白是一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個詩人,也只有詩歌的國度能締造李白的不凡來灌溉茫茫無邊的詩歌之土。時勢造「英雄」,也只有唐代,這個空氣中也彌漫著詩香,土地里也耕耘著自由的時代。締造了超然的李白;締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著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李白則是峰頂的一塊堅石,偉岸而不可動搖。唐代是中國詩壇的長江與黃河,李白則是浪尖的一股勁流,兇猛而不可阻撓。失去了巨峰基墊的堅石,擁有不了自身的偉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勁流,擁有不了自身的兇猛。於是我們瞭然失去了時勢後盾的「英雄」擁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歷史環境締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自認為是老子李茸後裔的李世民來了,騎著那昭陵六駿,如一陣風,興盛了「站在九天絕頂看人間」的老莊道家,興盛了自魏晉至南北朝便勃興的佛教。沒有過往的思想芥蒂,沒有過往的言論束縛。於是,李白也插上了夢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飛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不屑於做儒家的信徒;他是「雙晴曜宿,六翮垂雲」的大鶚,昂首觀宇宙把視野擴大到最大限度。他是雲,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須奔何大海去揚起海上的狂濤。於是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用超然物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見的喜,挺得住無情流放的悲。詩格的超然使他寫得出岑參、高適大氣磅礴的邊塞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使他寫得出王維恬靜優美的山水詩「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使他寫得出孟浩然寫意田園的田園詩「跪進雕胡飯,月光明專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更使他寫得出獨絕古今,無人匹敵的《將進酒》等等。宋代詩歌評論家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裡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我想這就是我看到的時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寫的太棒了
『貳』 中考滿分作文寫古人的
眼淚,也許可以觸動人內心深處的那根弦,但它所能給你帶來的,只是一閃即逝的同情,而不會是尊重。我不相信眼淚,一如往昔那些不相信眼淚的古人。
【用議論的表達方式,點明了「我」不相信眼淚的原因,同時由那些不相信眼淚的古人引起下文】
越王勾踐說:「我不相信眼淚!」
硝煙彌漫,哀嚎遍野。轉眼之間,國破家亡,曾經的君臨天下,曾經的唯我獨尊,隨著風煙消雲散,成為曾經。如今的他,淪為吳王的階下囚。綾羅綢緞換成粗衣麻褲,山珍海味變成了殘羹剩菜。去舔嘗苦膽,只為讓自己記住今日的痛苦。紅羅斗帳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草席木枕;萬人侍奉的生活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的繁重勞作與鞭責唾罵。他說:「我不相信眼淚。」逼著自己在苦不堪言的勞作後堅強起來,只為讓自己記住今日的酸楚。即使現實如此殘酷,他也從不向命運低頭。終於,在多年的忍辱負重之後,他積蓄起自己的力量,一朝打碎了吳王的美夢,重新站上了權力的巔峰。
【用對比的寫法描寫了越王淪為階下囚的慘狀,更加突出了越王「不相信眼淚」的決心。用他重新站上了權力的巔峰來表達了他「不相信眼淚」 的結果,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不相信眼淚這一觀點】
漢使蘇武說:「我不相信眼淚。」
茫茫大漠,駝鈴叮當。他帶著漢皇的驕傲行往蠻夷之地。本該受到上等禮遇,卻不料陡生變故——同行之人參與匈奴內部謀反,計劃敗露而被捉,他也被牽涉其中。作為漢朝使者,於理,他不該干涉匈奴內政;於情,他不能受辱於匈奴而丟了國家面子。面對如此境況,他說:「我不相信眼淚。」呼吸之間,便拔出了佩刀,向自己狠狠刺去,毫不猶豫,毅然決然,只為能捍衛大漢王朝的尊嚴。寒風凜冽,滴水成冰,他悲慘的命運還在繼續。被流放到北海無人處牧羝,靠羝乳方得歸。面對如此境況,他說:「我不相信眼淚。」沒有糧食,便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沒有水喝,便嚙雪止渴;冷了,便靠著羊互相取暖;累了,便撫摸著旄節,告訴自己要忠於漢朝,忠於漢朝。正是這股信念,使他撐了整整十九年。就算是衛律說的榮華富貴,李陵說的君主寡恩,也沒能動搖他半分。他憑著自己的堅持,最終回到漢朝,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武為了大汗的尊嚴不受辱於匈奴,不相信眼淚,將佩刀向自己刺去。被流放北海牧羝,不相信眼淚,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回到漢朝。】
眼淚,固然是情緒發泄的一種方式,但它不是用來換取同情的工具。流過眼淚,不能說明你就懦弱,但相信眼淚就證明你是弱者。我不相信眼淚,一如往昔那樣不相信眼淚的古人。
【最後強調,不相信眼淚,深化了中心論點】
點評:
一、本文能過兩個事例論證了「不相信眼淚」這一論點,同時表達了對古人的崇敬。事例論證有力且典型。
二、兩個古人一個是為了東山再起而不向命運低頭,一個是為了國家的尊嚴而不屈不撓,在敘述中條理清晰,事實准確充分,突出了「我不相信眼淚」這句話,從而有力地表達這一觀點。
三、語言有氣勢,用了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極有勢很有說服力。四、如果最後再聯系自己,寫一不相信眼淚的事例會更好一些,因為題目是「我」不相信眼淚。
『叄』 有關古人的作文 600字(急需)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李時珍、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後,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特別是李時珍,真不愧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李時珍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察看植物,紅的、黃的、白的,五顏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時珍長大後發現,舊本草書里有許多錯誤,於是他下定決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錯誤的地方改過來。於是,李時珍翻山越嶺,到深山去採集葯物。李時珍在進行收集整理本草剛目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有一次採集的所有資料都丟掉了,但是他沒有灰心,一點一點的又從頭再來。為了分清各種植物的葯用功能,採到的葯物他都要親自嘗一嘗,有好幾次差點要了他的命。還有,李時珍的家鄉出產一種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塊斜方塊,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種祛風濕的好葯,李時珍想盡辦法捉來了一條白花蛇,為了試驗效果,李時珍讓這條白蛇咬了一口,差一點沒了命。
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又試著嘗試各種草葯上千種,例如,曼陀羅花,李時珍為了試驗這種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試一試吃了這種花是不是會麻死人,當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經過了很多次的試驗,李時珍終於完成了《本草剛目》的修訂,記載的葯物有1892種,還附有1160幅插圖,還增補了374種新葯。
從李時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我們應該感謝古人,感謝李時珍的《本草剛目》,它真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啊。
李時珍為了重新編寫《本草剛目》,吃盡了千辛萬苦,還親自實驗,不怕困難,不怕死亡,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在學習上不退縮,不怕苦,不怕累,不要遇到困難就往後退,要多向其他的同學學習,要細心,要有信心,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有進步。
『肆』 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作文)
情者 性也 世之靈也 惟凡人常專美而妄言之耳
古代社會是一片清平樂世的景象 文人行國事 鞠躬盡瘁 情長意更長 市井凡夫快語閑情盡顯人間百態 村野農夫安於躬耕之樂 雖志不天卻也其樂融融 在野士人西園雅集林泉高致 自是安然清逸好生快活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若世所不容 此法可效也
讀書明理修齊治平 古人自入蒙學始 便受此熏陶 定囯安民便成了文人終生不渝的信念 自然這些都是後話 古時的孩童時代不比今世 怕是要更快樂的多了 古時的自然山水清秀綺麗 鳥語花香 好個天下太平 里弄街巷中 小孩兒們常以劃字說令 彈珠賭物為樂 編歌謠 笑世事 童言無忌 如真如稚 古代繪畫中曾有貨郎圖 嬰戲圖等諸種可以為證 哈哈 世間之事竟被無邪幼童看了個究竟 故 常存童心者能解不解之惑也
童生已出便要立即背負起修身齊家治國安邦之責了 頭懸梁錐刺股 成了社稷所仰黎民所依 弱不禁風的文人身軀多半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自古當國者 奉天承運 教化四方 於文人 屈尊禮敬拜官賜爵有加 徹夜堤防遠之棄之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仕人們秉承天子之化聖人之訓 惟理為上 惟道是從 於國家蒼生事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雙親妻女事 忠孝兩難全 家囯難兼顧 如夢如痴 悲喜交加 李白二十初歲辭母出川 初出茅廬躊躇滿志 他遍游南北詩貫東西 拜謁社會名流 四處尋找入仕的機會 後於天寶初年由友人引薦被玄宗李隆基調任京師 任翰林供奉 數日的纖差當下來 李白更覺無所作為 只整日伴隨皇帝左右吟唱些宮調清詞之類的無聊之文 後又遭權貴讒劾被貶出京 遂意志消沉 素日惟把酒言歡消磨時日 更不幸的事 李白的入仕願望剛重有所起色又終因安史之亂受牽而再度遭流放之苦 途中遇赦 遂隻身繼續漂泊四方 這期間李白的情緒愈加的低落 生活也更加的窘迫 最終身染重疾含怨九泉 即便太白在安史之亂之中 他也依然存在著濟世之年 然退隱避禍的想法時常使其舉棋不定難以抉擇 文人的宿命在此 何人知我憐我憂
有趣的是 蘇軾的出川入世與太白恰逢同年 但他比李白要幸運些 進京赴試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於嘉佑二年高中進士第二名而一步登天 宋熙寧二年 神宗任王安石參知政事舉行新法 變法當中蘇軾目睹了新法對普通百姓的不利之處 上書反對 終未成願 遂自請外放 任了杭州通判 這雖是個小官 但使得蘇軾能深入民間凡世 能深刻地體會到民間疾苦 了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境遇 前者說他比太白幸運也表現於此 蘇軾本性詼諧 於杭州任上 常設桌案於西湖邊 將這里當作辦公場所 日常繁瑣的政事 於談笑風生之中悄然得理 這樣深得百姓的歡迎 自此算是官民一家了 蘇軾有詩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縂相宜 足見他對西湖的眷戀與喜愛 後來又經歷新黨與王黨的較量而幾經升貶 雖在這期間他升任杭州太守的那段時日過的比較舒心 但終受禍於權黨
李白蘇軾的仕人生涯基本相同 古代文人皆為此命也 雖有些如東坡先生那樣有得暇時過上些許與世無爭盡享農耕之樂的愜意日子 也有或長或短的施展抱負的機遇 但限於權貴左朝並與朝廷政見不合而終不得其志 懵懂之學而立之才亦終不得盡施 往往抑鬱寡歡 借酒消愁 又逢生活窘迫而客死中途不得善終 說於朝於市於野而隱或許是文人棄世得其所的一個選擇了
於撫國安民 古代文人的這份情節是蒼天可鋻的了 虔意奉天天自憫人 清秀曠遠的自然山水給了文人一處得以縱情可以為友的仙逸境界與精神家園 文人本多情 自是能體味到山水之清天地之美 自然山水使身處其中的文人的情緒得以重新抒發釋放 天地更寬 思域更廣 沒有了在仕時的殫精竭慮和教條禮法 古代文人的情感顯現出了本來的純真
清平世界 於溪山翠嶺之間悄建一茅廬草舍 早聞雀鳴夜臨圓明以修身養心安享太平 游弋地方拜探故友
悟自然之道知為人之理 草木山川朗朗乾坤 自是無盡幽長極樂咸寧 當長思之操之而終了此生矣 閑居山水之中的文人們在清淡悠然的日常生活中 通過對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親眼觀察親耳聆聽和細細聞味 感悟到了自然理法的真諦 純朴清幽玄幻無極的自然境界及意境讓觀者為之動容動情 詩文書畫便是文人抒發這種感情的方式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清楊鉉山口待渡圖 清袁耀邗江勝覽圖和張四教采菱圖展現了山水清的境界 清禹之鼎晚煙樓圖像卷為幽玄之意境 而宋王詵煙江疊嶂圖描繪的是文人對自然山水清幽玄幻的感觸所在
陶淵明謝霛運多作詩文以述田園山水之本原寓情慾景 文風清澈素淡 情真意切 陶淵明與蘇軾一樣 不滿朝綱 遂棄仕辭官歸家 作歸去來兮以明心 後潛身陋室田園縱情山水 安於清樂 謝霛運與後世李白徐渭朱耷等同是學載數車[音駒]傲我無它 相比以上諸公 謝霛運對朝綱的譏諷鞭笞更為尖烈 終累於其情而早知天命辭世 惟昔文存以謝山水惟山水明其心
居於山水之間的文人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 批蓑戴笠蘆叢獨垂 游歷山川走訪友人 更喜親自躬耕參與玉瓷木作諸工 樂此不疲自得其所 宋蘇米芾軾黃庭堅李之儀秦觀等詩文書畫名家共十六人於駙馬都尉王詵府中西園聚會快吐心聲笑談天下 時由與會的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有雲 水石潺湲風竹相吞 爐煙方裊草木自馨 人閑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嗟呼洶涌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豈易得此哉 山水自然 清靜曠遠幽玄綿長 化人心脾 自然自自然 賦詩作畫撥弦填詞 此情此景享後世於千餘載矣
縱情山水之餘 樂於其間的士人們最喜安於草舍把卷著書了 今多存高士讀書著書圖 足見古人與書為伴視書如命的情致 其中不乏表現士人為躲避朝事而隱居於山水田園同時又存留者憂國憂民情節之本 這種文人所著之書所立之說大致分為三類 一為直接於著籍中宣洩報國之志談論天下大事之理 二為較為委婉而隱含一者之念之本 如陶淵明所作之桃花源記 游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之景乃作者對理想太平生活環境的嚮往 第三則非常鬼異 如清羅聘墨幻圖卷 卷中描繪的是瘦骨嶙峋的群鬼在山中打鬥的場景 全卷皆用焦墨描繪手持長桿遍體濃黑而骨瘦如柴的數十個小鬼 環境亦不設色 對世間黑暗勢力的反擊與諷刺不言而喻 寓意詭異 然 既避世又參世何也 文之本使然耳 蘇軾心繫天下的文人墨客幾經宦海沉浮 然其志不泯 言文人因仕途失意而選擇歸隱之路確為他們最終之擇 但身隱之時心卻未曾全隱 安處山水之餘 觸景生情 往事浮現 每思每愁每念泣 遂著書以明心欲還朝而不能
大旨談情 脂硯齋自是說的好
寓情於朝綱寄性於山水 山水自然 是為所歸 奉天路上 征途漫漫世事無常 孤帆蝶影惟我無它
空悵惘人寰無限 凄凄慘慘戚戚
殘月升驟起冽冽風
盡吹散
『伍』 寫古人並引用詩句的優美中考滿分作文
夢里花落知多少
花開花落,落葉歸根,看燕去燕歸,看浮雲飄過,我一一與你們握手,體味芳香。
——題記
(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最好的寫照。那是一種恬淡閑適的心情。誰說人生就是仕途?他選擇了田園,卻讓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詩句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是她的美麗。淚水淌下,帶著悲傷,在心靈上留下痕跡,卻也在歲月上留下痕跡。品著她的「人比黃花瘦」,品著逝去的歲月,卻早已在心靈上刻上他們的回憶。
翻過一頁日歷,我嗅著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二)
與他一起放風箏,感受心重重地墜下去的感覺。與他一起嘆息,感受故鄉的變遷。那北國的雪就像他說的一樣,有一種旋轉升騰的精神,讓人震撼。和她一起望著紙船向遠方漂去,帶著深深的思與念,淚水模糊了雙眼,那紙船早已給她的愛一起盪進母親的夢鄉。這是多麼深刻的情感!還要與他一道去聽雲南的歌會,那朴實的少數民族風情,讓我欣然。
翻過一頁日歷,我踏著作家的腳步,不時停留……
(三)
喜歡讀著他的《邊城》,喜歡讀著他的《品三國》,喜歡讀著她的《論語心得》,還喜歡讀著他的詩集。那是最貼近現代生活氣息,那是他們的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對生命與歲月的感悟。我願意每天都與他們一道,願意跟著他們的文字,讓心靈激盪,讓靈魂生輝。
翻過一頁日歷,我讀著時代人的文字,暗暗感動……
曾經有多少歲月,有多少夢。一步一步走來,就像一頁一頁翻過日歷。品味生活,體會生命,學會感悟,然偶夢里花落知多少。
『陸』 關於我所了解的古人的作文800字
發現自己也是美
如果你只是一彎新月,不必羨慕太陽的光芒萬丈,因為你擁有純凈清幽的光輝;
如果你只是一條小溪,不必羨慕大海的氣勢磅礴,因為你擁有清脆優雅的調子;
如果你只是一棵小草,不必羨慕牡丹的雍容華貴,因為你擁有牡丹無可比擬的頑強生命力.
發現自己,欣賞自己,學會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就是你自己,就是最美麗的你自己.
「如果以地為基點,我比很多人都矮.可是以天為基點,我卻高於很多人.」拿破崙如是說.是啊,身體的高矮有標准,可拿破崙的高矮標准在他的心裡.他知道,真正的高大是以心來衡量的.這個掌控百萬雄師的軍人,擯棄世俗譏諷的眼光,真正從內心發現了自己!
嬌艷的紫藤蘿後卻有刺人的小刺,路旁毫不起眼的植物也能長出青蔥的綠意.世界是公平的,當他為你關上一扇大門時,也必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大門.只是,你需要用心來找尋未來的方向.
他也曾迷茫,多年的苦練得不到老師的賞識,.他是如此渴望成為一名小提琴手啊.可是一句「你沒有天賦」將所有的希望拒於門外,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放棄了音樂,改攻物理,最終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前路茫茫,或許我們遭遇過荊棘,或許我們碰壁了無數,我們為何不能停下腳步,問問自己,問問自己心之所屬心之所向,我長於什麼,我短在何處.發現自己,才能真正摘取到彼岸的鮮花.
考場失意,卻留傳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千古絕唱.東去的大江,浪淘盡了無數風流人物.仕途的不得意,人生遭際的潦倒尷尬,未能掩埋掉一代英才.發現自己,發現自身最閃亮的東西;發現自己,給自己一幅最美麗的畫卷,給自己一片最藍的天空.
如果你不夠聰明,那你可以對自己說,我很細心.
如果你不夠美麗,那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最可愛.
如果你不夠睿智,那你也可以對自己說,我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
發現自己,剝開層層厚繭,讓陽光照到自己照不到的地方.發現自己,撥開重重迷霧,直面前路或平坦或泥濘的道路.發現自己,不去羨慕海岸的逶迤,高山的偉岸,讓自己做一顆頑強不屈的小草.
『柒』 有關於中國古代名人(最好是文人)的作文或文章嗎
有啊,專門寫他們的就很多,像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借景抒情的散文文化苦旅,你直接上網搜人名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章,比如xxx的故事,xxx的經歷。
『捌』 寫一篇作文最欣賞的古人100字左右中學生
世界上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同一棵樹,有的人看到的是滿樹的蓊蓊鬱郁,有人看到的卻是樹梢上的毛毛蟲。仰望同一片天空,有人看到了烏雲朵朵,而有人卻看見那藏在烏雲後的太陽。學會欣賞,你的周圍才更加美麗;學會欣賞,你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因為擁有欣賞的眼光,才有東坡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才有王維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才有陶淵明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學會欣賞,便發現身邊充滿了美景。
學會欣賞,不僅僅是學會欣賞美景,還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美國南北戰爭初期,林肯總統在危難之時,毅然任命了酒鬼格蘭特為北軍將領。當時輿論大嘩,人們說「昏君」用「庸才」,北軍完了。好多人晉見林肯,說格蘭特好酒貪杯,難當大任。林肯不為所動,堅持任用格蘭特,而結果證明,正是由於對格蘭特的任命,才成了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取勝的轉折點。林肯懂得欣賞格蘭特的優點,才有了北軍勝利。是呀,我們應該看到別人的閃光點,而不是因為別人有缺點就否認,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只有學會欣賞別人,才能真正看到他人的價值。
我們不僅要學會欣賞,還要學會接受別人的欣賞。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我們切忌「捧殺」!傷仲永的故事不就是不會接受欣賞的惡果嗎?現在也有許多神童被埋沒的教訓。面對他人的欣賞,我們應該要反問自己:我為何被欣賞?這樣你便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我配不配這樣的欣賞?這樣你又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向周圍看去,到處都是可欣賞之人,你就能持久進步。
學會欣賞,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去欣賞事物好的一面。欣賞你的對手,他便是你努力的動力;欣賞你遇到的困難,它就不會再是你的絆腳石,而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一塊基石。學會欣賞,你會發現,世界在對你微笑。
學會欣賞吧,你才會不斷進步;學會欣賞吧,你便可以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玖』 以古人為話題的800字作文
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劉備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蜀王。劉備曾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江山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
冬來春去,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可他結義的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叫到:「如果他不來,我就用麻繩把他捆來。」劉備生氣地說:「你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景色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孔明先生正在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動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到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自己站在那裡等候。等了半響功夫,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忽悠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原本「不求聞達於諸侯」,見劉備寬厚仁慈,於是向劉備分析了群雄爭霸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如撥開雲霧見青天。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床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和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使自己「如魚得水」。我們應當學習劉備的「三顧茅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