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節日」為話題,600字的中學生作文,急
假日
除了奧運,還有另一樣令人關注的事情——黃金周縮短了,而我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期。可以放假,固然是歡天喜地的事,但節日與被放假的關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討論:節日是不是一定要放假呢?
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節日需要正式的假期。中央實施新的假期政策,或多或少是受了外國搶占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行為的刺激。與其任由其激起我國民族的情緒的無限宣洩,不如拿出實際的政策加以彌補。我想,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是中國節日還是外國節日,放假是首先是對於一種節日的基本尊重。節日再有文化內涵,再有傳統氣息,不放假人們始終感到不是滋味。況且這也是人心所向——以前人們特地請假過節日的不在少數。過好一個節日,有假日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必要前提。
但需要假日不等於節日就是假日。我們看節日本身,它是一種文化的衍生物,它有著與生俱來的特定意義與特殊的文化內涵。過端午節是對屈原的紀念,過清明節是對先人的緬懷或是對春天的嚮往,而勞動節則是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尊敬,國慶節是對國家歸屬感、國民自豪感的提升……要說還有一大堆。正式節日有這些特殊的內涵,我們才要特意地去「過」。但現在有人卻把目光放在「有假還是沒假」上面——有時連我都不禁這樣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勞累,需要休息,但「放假」顯然不是這些美好節日的重點。我們現在「假」的意識似乎太強,也難怪楊錦麟先生也感嘆:「關於『五四』節的問題,人們只圍繞放假半天還是放假一天紛紛擾擾,沖淡了不少『五四』的氣氛」
假期對於節日,其實是給我們提供過好這個節的客觀條件。春節中有人寫對聯、貼年畫、剪窗花,一家人年夜飯後猜謎、講過年故事的畫面可否重現?端午節里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理解又能否再深一層?中秋月圓時是否更珍惜家人團員的時刻?法律給了我們假日,我們再也沒有因學習工作忙而忽略這些節日價值的借口。假日給了我們時間,我們更應充分體會節日,而不是用睡覺、上網來填充這些盼望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日,是為了讓我們正確認識節日,而不是「勞動節不勞動」。
節日需要假日,但節日遠不像普通假日一般空虛、單薄。我想每一個受惠於新假日政策的人,都不應忘記這一點。
中秋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不由想起家鄉來了。
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里,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干凈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舂糯米團一般在曬谷場上進行。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桿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團,又滑又嫩。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桿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里捋著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團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人們贊美男人的好筋骨,贊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贊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贊美那家田裡的晚穀苗兒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時寄宿在不遠的中學里。中學立在鳳林溪畔一個平坦的山頂上,原先是一個庵堂,人們習慣稱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總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課,趁著皎潔的月色,一路沿著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著水邊石徑,一路聽著瀑布驚心動魄的喧騰、小溪的丁冬,越過田野,來到那歡樂的燈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鮮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魚。那是孩子們的游戲。我們那時都是十四五歲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皚皚一片。霧氣還沒有上來。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歡唱。我們背上漁網,提上竹簍,就出發了。田野下面就是鳳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條條橫卧著。我們選中一條又寬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撐篙,表弟負責撒網。我是生手,就坐穩了看。竹篙支動,水裡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兩邊是黑鬱郁的田野、靜穆的村莊、凝滯的綿延而高聳的山峰。清風習習,迎著臉頰溫柔地滑過。
我們橫穿溪流張網。然後,避到一處水流緩慢的地方,躺在筏上聽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時候熱衷於演戲,招了幾個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檯子,居然有許多人來看!我至今記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風光」。那甜潤清亮的嗓音劃破水面的寂靜、月下的寧謐,象清風一樣,吹拂在我們的心田上。接著,是哥哥開始的鬼把戲。皓月映波,霧氣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場了。有一個灘里淹死了許多人,鬼怪一個接一個出現哪!專門捉小孩!——這個灘就在這里!堂弟嚇得先哭開了,我們毛骨悚然地叫嚷著趕快離開。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開了,捧著肚子前仰後偃。
夜深了,我們收網回去。網拉起來,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魚,象寶物似的一個接著一個被收拾到魚簍里,總不少於半簍。於是,接下來的兩天,飯桌上便有幾碗鮮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紅燒了,不放醬油,放的是缽里現曬著的六月醬,特香特甜。我們四個少年娃,見了這「勞動成果」,都跟貓似的,不消兩頓,就給解決了,哥哥更是吃魚不吐骨頭。
念完大學,教起學生,每念及《赤壁賦》「月出東山之上,徘徊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便懷念起那些歲月來。離開家鄉已經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樣的山水、月光之娛。望著眼前城裡長大的學生,雖試圖盡力去描繪那空靈神妙、物我兩望的妙境,總覺枉然。
於是更慶幸自己有那樣一個美妙的少年。手頭有一本老師的詞集,其中一則記錄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魚的情景:
漁歌子*觀音漁
明月盈灘水閃光,匆匆漁火兩人張。溪鷺闖,簍魚慌,漁歸問酒舉炊忙。
詞末做了詳細的注釋,雲築石圍堰以摸洞抓魚時,雙手合掌做觀音狀,遂稱為「觀音漁」。這填詞的老師是家鄉一代名醫之後,縣志上都作了詳載。我半途轉學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關門弟子。我記得一次寫了一篇捕魚的作文,他將我叫喚了去,輕輕地笑著,問我是真的嗎?我響著喉嚨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燦爛了。他說,月光皎潔的夜晚,魚是不多的,更不會自己跳出水面。後來才知道,他不僅自己捕魚、種地、摘茶還能親手設計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詩、作詞、作文、作畫、剪紙,竟是無一不精。甚至退休了,為了解決春汛夏旱,還為村裡籌謀,興修了水利。能受教於這樣的老師,不是三生有幸嗎?尤其他的品德為人,更如這滿月的清光,讓人嘆為觀止。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鳳林溪水不再浩浩湯湯,上游架起了幾座電站,水淺了,流緩了,河細了。我和哥哥姐姐也早已拖兒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老師也遇了車禍,頭顱受損,萬幸撿得一條性命,但還時時記掛著我。白天,打個電話回去,詢問哥哥姐姐阿姨伯父可都好。姐姐說,瘦了,人都精瘦了,忙著加工場的生產管理。又聽舅舅說,哥哥琢磨著要把工場開到縣城去,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於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陽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老了,都安閑了,都可以停歇下來了,都完成了自己為人子為人女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也許,某一個夜晚,我們還會一齊推下一條又大又闊的竹筏,一路唱著輕歌,盪漾在鳳林溪上吧!
夜涼了,月已中天了。我還是進屋吧!明月有知,該為我圓了此夢吧!
清明遐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傷懷,在這凄冷的節日里,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後,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那裡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縹緲如煙的細雨,為這凄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
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聽屈大夫低沉地哀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不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污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們用端午節祭奠屈原,然而在這清明落寞的節日里,又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響的輓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們的吶喊與助威卻與屈原投江的蒼涼悲壯形成強烈的反差。喜慶不屬於屈原,只有這清明的蕭瑟才足以撫慰逝去的靈魂。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忠貞的色彩。沒有春節的聲聲爆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綵。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緬懷和祈禱。
清明,屬於精忠報國的岳飛,屬於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屬於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盡的動力;三十功名,國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情懷。
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為中華民族的脊樑燒一柱香。清明節,你們就是不朽的忠魂!
心靈的節日
花的繽紛,葉的凋零,乃至一滴露水的墜落都能引發無限感觸,那麼節日呢?
三千年的咀嚼,那些節日,早已不再是一個個單純的日子,它牽系的是一個民族的情感,是一個民族跳動的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寄託了一個民族對故人的哀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詮釋了一個民族對團圓的渴望……
端午節,一個節日何以持續了兩千年?也許在你的心中,端午節就是飄飄渺渺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盪盪的龍舟。可是當你想到那個「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的時代,想到那個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離騷》《九章》《天問》,想到愛國愛民、嫉惡如仇、寧死不屈……你才恍然發現,自己錯了。原來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積淀,那馳於江面的龍舟托起的卻是熾熱的靈魂。
端午節,心靈的節日——文化的積淀,民族的紀念,持續了兩千年!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寂寞的長安城被花燈點燃。這一夜,封建社會似乎沒有了等級的森嚴,緊閉的皇城也為元宵節而敞開,就連卑微的宮女都可以盡享長安街頭的繁華。夜市上,王公貴族、平民布衣眼中的花燈,是同樣的炫目!
唐朝——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封建社會的盛世,象徵著開放、包容、繁盛,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這頁歷史不致荒蕪,不致被人遺忘,今夜,長安城的花燈是那樣明亮,顯示出了中華民族開放的胸懷!
元宵節,心靈的節日——平等的嚮往、民族的開放,顛覆著腐朽的封建王朝!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洋節」,請不要輕易嘆息崇洋媚外、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要知道,這正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寬容和接納,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博大。
每一個節日,都是一次民族心的跳動、都是一次民族靈魂的升華。
節日,心靈的節日!
愉快的春節
今天,聽婆婆說明天要帶我去趕集,我頓時樂得喜笑顏開,一蹦三尺高,活像只快樂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高聲喊道:「哦,婆婆對我真是太好了!」婆婆忙說:「哎哎哎,別跳別跳,你別高興得太早了,我丑話說在前面,趕集是要早起的,你能起得來就去,起不來就別去了,趕集的人多又雜亂,你可能會走丟的!」我嘟囔道:「哎呀,婆婆,四天才趕一次集,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機會,您就別掃我的興了,讓我去吧。」「好好好,明天早點起來」,婆婆颳了一下我的鼻子說。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明天就要趕集了,興奮不已,難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興高采烈地搖醒還在睡夢中的婆婆,說:「好婆婆,快起吧,您忘了今天要去趕集嗎?」「別煩我,你看才幾點呀?」婆婆睡意惺松地從枕下掏出手錶,我一看才凌晨五點,便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說:「對不起哦,我不吵你了,只是我太興奮了,想早點去趕集,您再睡一會,我可睡不著了,我得起來了。」「呼—呼」,這定睛一看,哈,婆婆又像個孩子般地沉浸在夢鄉中了……<o:p></o:p>
過了半小時,我們梳洗完畢就一人挎著個籃子出發了。到了街上,我叫道:「哇,只道行路早,更有早行人呀。才六點多一點,街上已經是人來人往、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水泄不通了耶!」婆婆說「別大驚小怪的,注意形象。」「對不起,我從來沒看見這么早就有這么多人的場面,一下子用了五個形容車多、人也多的成語了,失態失態。」「趕緊走吧,我們可不能落在後面了」,婆婆笑盈盈地說。於是,我們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搶購大軍。不一會兒,我們的籃子便快裝滿了,這時,我們走到了一個地方,只見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很多人,我們好奇地走過去,婆婆好不容易才打聽到原來是賣蔥的,因為價廉物美,才一元錢一斤,所以引來了許多買蔥的人,婆婆見了也動了心,可是她因為心寬體胖,便叫我往人堆里擠,我說:「這樣不太好吧,這么做畢竟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呀。」婆婆急急地說:「沒事,趕集是『趕急』的諧音,意思是不僅要起得早,還要買得快,快擠進去吧」。我深知「婆命難違」,便靈機一動,使了個雕蟲小技,我先擠了進去,過幾分鍾便空手出手,對婆婆說:「人太多了,幾乎鞋子挨著鞋子,我拿不到」,說著自己也仍不住笑了起來,可不知是婆婆有特異功能深藏不露還是怎麼著,我說完話,她居然猜透了我的心思,摸了一下我的頭說:「我看,不是拿不到是不想和別人搶吧」。我伸了伸舌頭。婆婆說:「既然你不想和別人搶,那我們就排隊吧」。等我們買了蔥,便急急忙忙地去賣肉的市場了。過了一會兒,我忽然覺得少了什麼,仔細盯著婆婆看:啊,丟了一個籃子!「這下糟了,籃子丟了,婆婆!」「什麼,籃子丟了?」婆婆也大吃一驚。「我還以為您拿著呢」。我小聲說。「我還以為你一直拿著呢?快想想,會丟在哪兒?」婆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能是在賣蔥的那兒,我們回去找找吧」,我無可奈何地說。「算了,沒用了,肯定找不到了」,婆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還是好人多」,我堅決地說,「我們還是去看一看吧」。婆婆總算同意了,我們立即「快馬加鞭」地趕到了賣蔥的地方,只見這時只有老闆娘一個人站在那裡,面前端端正正地放著我們的籃子,老闆娘熱情地說:「是不是你們的籃子,在我這兒呢,我看到後,立即代你們保管好,菜一樣也不少,全在籃子里」,說著便把籃子遞給了婆婆,婆婆和我一個勁地說「謝謝,謝謝」,她看見籃子都快滿了,菜都快掉了,便又盛情地拿出兩個新塑料袋讓我們把菜放在塑料袋裡。看到老闆娘這么熱情、善良,我彷彿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多好啊。
回到婆婆家以後,我不禁思緒萬千:農村變化可真大呀,大家的日子好過了,社會風氣也改變了,真是太好了!
春節文化的傳承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
花紅桃艷,金桔滿盤,喜氣洋洋華夏兒女策馬赴羊年,春節年年過,今年過節又不一般。俗話說「俗隨時變」,春節習俗傳承、演變到今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許多變化,回望過去,每個時代都各有風格:
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
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
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旅遊過大年。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眾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
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例如,把公歷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傳統的歷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於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歷年取代春節。
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沖擊。物質享受為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於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
第四,如今,平時工作日的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使得過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娛樂時間。城鎮人民溫飽基本解決,也不再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走親戚,而是精神壓力尋求解放,想著可以哪裡去玩,玩什麼,怎麼玩?
時代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系調整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與民族的需要。
一種民俗的傳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會生活環境的。當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民俗心理必然發生變化。然而這種心理變化並不似社會變遷那樣快,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進行長時間的整合。春節作為一個民俗,在社會的發展逐步擺脫農業主導而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時候,去與留就是純自然選擇,而不能人為干預,其保留的也將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 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建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承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進軍,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樂的佳節!
春節趣事
每當我看到人們過春節那喜洋洋的照片和節目時,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乾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傳統的送年也要吃餃子,而且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每樣包上6個。意思是:如果吃到帶錢的餃子,這一年就會發財,如果吃到帶棗的餃子,這一年就會好運早來;如果吃到帶糖的餃子,這一年就會過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會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數字。雖然這只是人們對新年的期望,但我們家還是繼承了這種傳統。
初五晚上,我們吃餃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個餃子時,只聽見「咯噔」一聲,第一個錢被爸爸吃著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這時,媽媽也學著爸爸的樣子說:「你猜這個餃子里有沒有東西?」我想:媽媽一向愛開玩笑。自信地說:「沒有!」結果第一塊糖又被媽媽吃著了。現在就我還沒有吃著東西呢!我非常著急。最後,我吃了20個餃子,只吃出了3塊糖,媽媽吃了25個餃子,吃了4個錢,2塊糖,爸爸吃了30個餃子,吃出了2個錢,1塊糖和3個棗,現在只剩下了10個餃子,我不甘心落後想:這10個餃子里肯定有3個棗,雖然,我已經吃的很飽了,但還是抵不住棗餃子的誘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兩個餃子,可還是沒有吃到棗餃子。我看了看一向爭強好勝的爸爸和媽媽,他們悠閑的吃著別的菜,好像並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個棗吃出來。我不管那麼多,又吃了5個餃子,還是沒有吃到棗餃子。我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已經把剩下的3個棗吃出來了?我看了看他們的「戰利品」沒有多呀?就在這時他們不約而同的來夾這3個餃子,我看了他們的動作,想:這最後的3個棗,一定就在這三個餃子里!我連忙拿起筷子夾起這三個餃子就往嘴裡送,一咬,怎麼一個棗也沒有。這時,爸爸笑著說:「廚房裡還有一盤餃子沒煮。」我跑到廚房一看,果然還有一盤餃子沒煮呢,我後悔不已。恰好這3個棗就是不在這10個餃子里。
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我就會時刻提醒自己,無論干什麼事都要考慮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貳』 難忘的節日。 高中作文字數600到800左右。好的給100
難忘的春節
春節又到了,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聲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對於眾多孩子來說,春節的到來是令人高興的,他們唱歌,他們跳舞,以慶祝他們的喜慶節曰。但對於我來說,春節沒有這么好,春節的到來,卻不能給我帶來喜悅。因為,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每當春節早上我一醒來,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壓歲錢,能有好多的點心吃,那該有多好呀!每當想到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無情的事實不得不讓我熄滅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誡自己:別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窮人家的孩子,然後,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門口,望著別家孩子們歡樂的笑臉。 又是一陣清脆的爆竹聲,把我從往事中拉了回來。是啊,我該起床了,盡管得不到父母的壓歲錢,還有那琳琅滿目的點心,可床還是得起的。 我以極快的速度梳洗完畢,當我跨出房門時,廳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沒錯!那是我爸媽擺放出來的點心,沒錯的!當我想到這時,媽媽走了過來,手裡還拿了一張嶄新的50元人民幣,帶著無限關愛說:「麗,新年快樂,這是你今年的壓歲錢,拿好,別丟了!」我頓時驚呆了。問道:「媽,我們家庭狀況不好,拿壓歲錢幹啥?」媽笑了笑:「傻孩子,改革開放這么久了,我家狀況也好多了,以前是爸媽對不起你,但是以後,不用再受窮了,你就放心拿著好了。」「那邊還有點心,多吃點。」我一蹦一跳,跑到點心前,抓了一大把,開心地吃了個痛快。 我靠著門邊,一手拿著點心,一手捏著媽媽給我的壓歲錢,再望著不遠處那群孩子打鬧的情景,聽著大人們說著「新年發財」的祝語,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聲,心中不覺暢快無比! 簡評:本文與《難過的春節》有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從反面的角度來構思,但又有些許變化。前面的是寫叔叔的禍事對一家人的打擊。而本文則是通過「我」過去與現在過春節的截然相反情形之對比,揭示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亦揭示了寫話題作文,不僅可以在某個點上選擇題材來寫,還可以在線上縱向鋪開,寫出縱向故事的發展變化,也更易使文章內容充實豐滿。
『叄』 我要三篇初一作文,800字左右。 題目: 1.節日的味道 2.這里的風光獨好 3.我從...老師中學到的...
第一篇
節日的味道
春節到啦!超市裡早早地擺上了香噴噴的餃子,家家戶戶彌漫著節日的味道。說到節日的味道,已不再是早先時候盼望吃大魚大肉的饞味了,而是融入了各種情感,尤其是親情的濃香滋味。
過節啦,至親好友聚在一起,脫去平日嚴肅的外裝,每個人都極度放鬆,完全以真實純粹的自我展示在彼此面前。大家毫無顧忌地嘮叨著身邊的趣聞軼事,漫無邊際地調侃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自由隨心,怎麼舒服就怎麼做。大街上,戀人們勾肩搭背、好友們成群結對,街道兩旁到處招展著彩旗,商場超市紛紛打出人性化溫情廣告,各色促銷活動的橫幅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電影場里人頭攢動,公園游樂場里到處可見孩子們歡呼雀躍的身影。
我對節日的期盼,可能就是自由重現。平素嚴肅的父母一下子變得寬容起來,任由我拿起心儀的玩具,約上一二個玩得來的夥伴來到家裡,爬高上低;吝嗇的父母變得出手闊綽起來,給我買上一身中意的新衣,甚至送給我平時盼望著的玩具或圖書;此時父母對我的態度變得溫情脈脈,連說話的聲音也溫柔許多,時不時還會給我一句受用的贊美或一陣鼓勵的掌聲。這一天是輕松自由的,沒有嘮叨、喝斥或挑剔,不用被繁重的書包所困,沒有考試學習的任務,家裡的氣氛被節日熏陶得溫馨甜蜜,快樂無比。
老人對於節日的期盼,更多的是家庭團圓。平日里,孩子們工作忙碌,無暇常回家看看。只有過節的時候,孩子們才會提著禮物、帶著孝心,隨同前來的還有可愛的孫子孫女們。往常安靜的家一下子熱鬧起來,晚輩們圍著老人,幫忙燒飯、刷鍋、洗碗,交流著彼此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孫子孫女們聚在一塊打鬧嬉戲。一家人其樂融融,陣陣笑聲像長了翅膀似的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傳遍千家萬戶。
細細品來,節日的味道有點像薄荷糖,甜蜜中透著清涼;節日的味道或許是夏日裡的菊花茶,淡去了炎熱氣息,只留下滿口清香;節日的味道可能是前方的瞭望燈,照耀著遠方親人回家的方向;節日的味道散發著家的芳香,這是心靈的驛站、溫暖的港灣、愛的海洋;節日的味道蘊藏著強勁的動力源,讓我們在短暫的休憩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
第二篇,這一篇隨便摘抄的
這里的風光獨好
漳州——一個鮮花爛漫、瓜果飄香的城市,而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的花博園是漳州的一朵最大最亮最美的鮮花。
放假時,爸爸媽媽帶我去過漳州許多好玩的地方,我最喜歡花博園。
我喜歡花博園的瓜果園。瓜果園里有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瓜果。有一種瓜特別長,比我爸爸還高,至比姚明還高哩,那就是蛇瓜。媽媽曾讓我跟蛇瓜一起拍了一張照片,洗出來一看,我只有蛇瓜的一個小腳跟兒。還有一種瓜看起來有點像葫蘆,外表粗粗的,像一個滿臉皺紋的老人,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所以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皺臉瓜。裡面還有一些瓜有的像雞蛋,有的像蛋糕,還有的說不出像什麼東西的,真是稀奇古怪,保你看了以後拍手稱奇,絕對會大開眼界。
我喜歡花博園的沙漠植物館。在那裡,你可以領略一下沙漠植物的風采。裡面有一棵一百零一歲的仙人掌「爺爺」,爸爸說那棵仙人掌「爺爺」名字叫擎天玉柱,來自美國,有四點七米高。仙人掌「爺爺」太高了,工作人員只好在它的外表加了許多泡沫支撐著,看起來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仙人掌「爺爺」的旁邊有一棵金琥,歲數也很大了,有一百歲高齡了,它來自韓國,是我們南方最大的金琥。另外還有沙漠玫瑰、象腳樹、美國庫拉索蘆薈等。站在這里就像到了大沙漠。
我喜歡花博園的南溪。南溪的水清澈見底,溪里有許多小魚小蝦在遊玩。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小蔡叔叔一起去抓魚,小蔡叔叔拿漁網一撒,就網回了十幾只大大小小的魚。晚上,我們把小魚拿出來煮,可好吃了!南溪的岸邊有寬闊的草地。我們既可以在南溪里劃竹排、劃皮艇,也可以在溪邊的草地上射箭、放風箏。我覺得,這條溪給花博園增添了許多靈氣,花博園就更美了。
我最喜歡的是花博園的睡蓮。睡蓮與荷花不一樣,它最奇特的地方是白天睡覺,晚上開放。睡蓮的葉子跟荷花的葉子一樣大,像一張張綠色的紙鋪在水面上。睡蓮的花有白色和粉紅色。當太陽落山時,你可以看到有的睡蓮只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睡蓮全開了,露出美麗的花芯;還有的睡蓮還只是花骨朵,看起來飽漲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每天早上,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美麗的睡蓮就要把小小的花瓣合起來了。這時,蜻蜓會飛過來,告訴睡蓮飛行的快樂,小魚也會從睡蓮的腳下游過,告訴睡蓮昨夜做的好夢。
花博園處處飄著美。走進花博園,隨處看看,在路邊綠油油的草地上,都有一層金燦燦的小花,那是一種名叫「遍地黃金」的小花,遠遠望去,草地上好像到處灑滿黃金似的;再往遠處看看,房屋旁、水池邊、大樹下還有許多開得十分鮮艷的小花:紅的如火,紫的如霞,藍的如天,真是美麗極了!偶爾,草地上也會有一兩片落葉飄下或一片小紙屑飛來,但馬上有人把它清理了,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工作人員在做,大多數是遊客們 「順手牽羊」罷了。遊客們愛美,但更懂得怎樣保護美。
花博園的美,不僅吸引了一大批遊客,更吸引了那些懂得欣賞它、保護它、宣傳它的人,話說「山美水美人更美」,這里人傑地又靈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逛逛花博園?我敢說,逛完後,你一定會跟我有一樣的感覺:風光這邊獨好!
第三篇,這名字從來沒聽過
我從大自然老師中學到的語文
在大自然中,山水無疑是最漂亮的。它們構成了大自然漂亮的畫卷,山映水,水襯山,互相協調,使得大自然更加活潑可愛。
語文類似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隱藏著許多自然界的奧秘。在那乾旱的天氣里,萬物都聳拉著耳朵,不敢伸直身體,生怕被那烈日烤焦,殊不知那不能保護很長時間。雨在空氣中看著可憐的萬物,於心不忍。於是,它化作水滴掉下來,滋潤了萬物。這時,它們便高傲的伸枝展葉,水是漂亮的,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它也是人類生命之源。語文如此之水,它使人們體驗到生活的快樂和人生的價值,令人振奮。
語文如同江河之水,內剛外柔,不分晝夜地流淌著,永不停息地奔向大海,源源不斷得把執著著追求的人們送到理想的人生彼岸。
語文如山,氣勢磅礴,剛柔相間,景色迷人,如詩如畫。在語文這座大山上,由於它又高又大,站在巔峰之上,又別是一番韻味。詩人站在這,會吟出無數精湛絕妙的詩。畫家站在這,會繪出一副副匠心獨運的畫。語文就是如此的美妙。
大自然 賦予山水的生命,山水裝飾了大自然,增添了大自然的漂亮。生活賦予語文的生命,文學啟迪了人生,帶來人生的價值。
我從大自然中學到的語文當然還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語文奧秘有待我們去探索。感悟自然。學習語文。山水之趣。體現語文之趣。忽然見我發現: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是如此輕松和愉悅
有些地方你可以自己改改
所以你自己改改,我也不知道怎麼改,你自己改比較好,這三篇是不錯的,我摘抄的挺辛苦的
『肆』 中學生春節的作文
春節,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我也不例外。今年的春節,我特別高興,你想知道回為什麼嗎?還是答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因為大年夜的時候,要把我親手寫的對聯貼到門上
我盼呀盼,等呀等,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早晨我和媽媽吃過早飯,就開始貼對聯了。我寫的對聯很多,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和「祖國春光好,人民幸福多」等。該選哪一幅呢?媽媽說:「天增歲月人增壽,這幅送給爺爺比較適合,我們家選哪一幅你決定。」我想了想,就選了一幅對聯,這幅對聯的上聯是:祖國春光好;下聯是:人民幸福多。選好了對聯,媽媽就開始貼了,她分別在對聯的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貼上透明膠。我在一旁當助手,不一會對聯就貼好了。看著這幅對聯,我彷彿看到了祖國繁榮昌盛,彷彿看到了祖國的春天是那麼生機勃勃,又彷彿看到了祖國的人民生活幸福美滿,他們正在為祖國美好的今天而謳歌。此時此刻,我情不自禁朗誦起這幅對聯:「
祖國春光好,人民幸福多。」這時爸爸走了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你寫得真好,馬上要超過我了。」聽了爸爸的話,我心裡甜甜的,我想:今年的春節可真有意思呀。
『伍』 600字左右中學生中國傳統節日作文怎麼寫
中國的傳統的節日有很多很多,這是我們這個經歷了幾千年文明民族的寶庫,有:春節、端午節、清明節、元宵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記得去年我在外婆家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裡面的小品逗得我們一家人哈哈大笑。看著看著,突然有兩聲砰砰、砰砰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陽台一看,呀!真是好美阿,原來是煙花!
回頭一看鍾,原來已經十二點了,這時聽到外公在樓下大喊一聲,說:「我們也快點放鞭炮和煙花吧!」我匆匆忙忙地跑到樓下去,看到鞭炮已經掛起來了,像一條紅色的大蜈蚣,鞭炮掛在二樓,一直垂到一樓地上。這時我看見姨丈手拿著一根香,然後和我們一起異口同聲說:「1、2、3。」數完之後,鞭炮聲音就震耳欲聾的響起,我高興的大喊起來說:「新年到嘍,新年到嘍。」我和妹妹一人拿著一枝煙花,插到地上,點起煙花,一會就有煙花沖向天空,五彩繽紛的煙花漂亮極了。
這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不是很有趣?
『陸』 高中作文傳統節日的創新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嚮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著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麼?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個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為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時刻感受著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嚮往。
我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堅定支持者。
『柒』 誰能以「節日」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高中作文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不由想起家鄉來了。
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里,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干凈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舂糯米團一般在曬谷場上進行。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桿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團,又滑又嫩。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桿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里捋著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團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人們贊美男人的好筋骨,贊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贊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贊美那家田裡的晚穀苗兒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時寄宿在不遠的中學里。中學立在鳳林溪畔一個平坦的山頂上,原先是一個庵堂,人們習慣稱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總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課,趁著皎潔的月色,一路沿著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著水邊石徑,一路聽著瀑布驚心動魄的喧騰、小溪的丁冬,越過田野,來到那歡樂的燈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鮮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魚。那是孩子們的游戲。我們那時都是十四五歲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皚皚一片。霧氣還沒有上來。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歡唱。我們背上漁網,提上竹簍,就出發了。田野下面就是鳳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條條橫卧著。我們選中一條又寬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撐篙,表弟負責撒網。我是生手,就坐穩了看。竹篙支動,水裡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兩邊是黑鬱郁的田野、靜穆的村莊、凝滯的綿延而高聳的山峰。清風習習,迎著臉頰溫柔地滑過。
我們橫穿溪流張網。然後,避到一處水流緩慢的地方,躺在筏上聽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時候熱衷於演戲,招了幾個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檯子,居然有許多人來看!我至今記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風光」。那甜潤清亮的嗓音劃破水面的寂靜、月下的寧謐,象清風一樣,吹拂在我們的心田上。接著,是哥哥開始的鬼把戲。皓月映波,霧氣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場了。有一個灘里淹死了許多人,鬼怪一個接一個出現哪!專門捉小孩!——這個灘就在這里!堂弟嚇得先哭開了,我們毛骨悚然地叫嚷著趕快離開。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開了,捧著肚子前仰後偃。
夜深了,我們收網回去。網拉起來,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魚,象寶物似的一個接著一個被收拾到魚簍里,總不少於半簍。於是,接下來的兩天,飯桌上便有幾碗鮮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紅燒了,不放醬油,放的是缽里現曬著的六月醬,特香特甜。我們四個少年娃,見了這「勞動成果」,都跟貓似的,不消兩頓,就給解決了,哥哥更是吃魚不吐骨頭。
念完大學,教起學生,每念及《赤壁賦》「月出東山之上,徘徊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便懷念起那些歲月來。離開家鄉已經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樣的山水、月光之娛。望著眼前城裡長大的學生,雖試圖盡力去描繪那空靈神妙、物我兩望的妙境,總覺枉然。
於是更慶幸自己有那樣一個美妙的少年。手頭有一本老師的詞集,其中一則記錄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魚的情景:
漁歌子*觀音漁
明月盈灘水閃光,匆匆漁火兩人張。溪鷺闖,簍魚慌,漁歸問酒舉炊忙。
詞末做了詳細的注釋,雲築石圍堰以摸洞抓魚時,雙手合掌做觀音狀,遂稱為「觀音漁」。這填詞的老師是家鄉一代名醫之後,縣志上都作了詳載。我半途轉學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關門弟子。我記得一次寫了一篇捕魚的作文,他將我叫喚了去,輕輕地笑著,問我是真的嗎?我響著喉嚨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燦爛了。他說,月光皎潔的夜晚,魚是不多的,更不會自己跳出水面。後來才知道,他不僅自己捕魚、種地、摘茶還能親手設計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詩、作詞、作文、作畫、剪紙,竟是無一不精。甚至退休了,為了解決春汛夏旱,還為村裡籌謀,興修了水利。能受教於這樣的老師,不是三生有幸嗎?尤其他的品德為人,更如這滿月的清光,讓人嘆為觀止。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鳳林溪水不再浩浩湯湯,上游架起了幾座電站,水淺了,流緩了,河細了。我和哥哥姐姐也早已拖兒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老師也遇了車禍,頭顱受損,萬幸撿得一條性命,但還時時記掛著我。白天,打個電話回去,詢問哥哥姐姐阿姨伯父可都好。姐姐說,瘦了,人都精瘦了,忙著加工場的生產管理。又聽舅舅說,哥哥琢磨著要把工場開到縣城去,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於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陽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老了,都安閑了,都可以停歇下來了,都完成了自己為人子為人女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也許,某一個夜晚,我們還會一齊推下一條又大又闊的竹筏,一路唱著輕歌,盪漾在鳳林溪上吧!
夜涼了,月已中天了。我還是進屋吧!明月有知,該為我圓了此夢吧!
『捌』 初一作文_800字_1.節日的味道_2.這里的風光獨好_3.我從( )老師中學到的( )——help me……
這里的風光獨好
春夏秋冬,四時之景,各有不同,但都吸引了無數的人們。和大多文人雅士不同的是我不覺得秋天凄涼,孤寂,相反,我愛她,我愛秋天。
你細細聆聽, 秋風蕭瑟,秋雨凄清,葉兒黃了,葉兒落了,便似聽見了秋天細細碎碎的步履。秋天的清晨是清爽的,似乎有點透露出冬天的寒意。秋天的早晨總感到有些「葉底涓涓秋露滴,草根咽咽暗蛩鳴」的意蘊,這無疑證實了秋是一個靈動的季節。
我除了愛秋天的早晨外還更愛秋雨。
秋天的雨,像銀灰色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世界。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淅淅瀝瀝的聲音。那些綠翳翳的翠柏啊,梧桐啊,都畢恭畢敬地佇立在秋雨中,接受秋雨的洗禮。
秋天,讓我們輕易看不到她的存在。可她還是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瞧!聰明的人們知道了,可愛的動物也知道了,因為秋的足跡遍布大地,她帶來了瓜果飄香,拂去了那還僅存有一絲的炎熱;她帶來了甘露,細心哺育著大地。
人生中,能有幾個春夏秋冬?秋去冬來,時間飛逝,光陰無回!我們比小草高貴的多,可我們卻只有一次生命,一旦失去將永遠沒有回頭路,這可能就是我們與小草的區別吧。
在我看來,秋天比春天更加絢麗多彩。 她用自己的一切給予了她所主宰的季節,用自己的外表包裹著這個世界。秋天,我愛你,你的風光獨好!
寫的不好,見笑了
『玖』 傳統節日讀後感中學400字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讀後感 樅陽鎮石嶺小學 503 班 胡染林 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後,我深受啟發,它像 一個無聲的長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說:「君子飲食不要求滿 足,居住不要求舒適,敏捷處事而謹慎言語,向有道德的人 和事看齊,可以說是好學了」。幾年來,我們的民族就是按 照這樣的理念,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 家建設在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我們 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不能丟。
《中華經典誦讀》還告訴了我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 要自強不息。我平時也沒有禮貌,每次我和爸爸散步遇到了 老師,爸爸就讓我喊一聲老師好,可我偏不喊,就跑到一邊 玩去了。
自從我看了這本書, 才明白了以前的做法是不對的, 要遵守禮儀,不能沒禮貌,從那以後,我見到老師就親熱地 喊:「老師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知道了學習要勤 學多思。我也要學習不懂就問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我有 不懂的題目我不問,有幾次我弄不明白題目,就不管三七二 十一先把答案抄上去。結果到了考試的時候遇到了類似的題 目,就不會做了,最後,那更不用說了,考試卷一發下來, 就挨爸爸一頓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一定 要牢牢記住這句話。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歷經千百年讓人百讀不厭, 我將把這本書當作我的良師,看了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又學 了一些新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這本書的幫助下, 我會在這個學期有一個更大的進步! 教師評語:胡染林同學從古代經典誦讀中學了一些新 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 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知道了勤儉節 約、艱苦奮斗的重要性,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道了學習要勤學多思。她能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情真意 切,收獲頗豐。此文值得推薦。
『拾』 過傳統節日 做文明學生高中作文800字
傳統節日是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保護傳統節日,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多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盡在巨人作文網。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裡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