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克陶縣實驗中學校園美景的詞語和作文
校園里的風景
「校園」是一個多麼富有書香氣息的詞語,可就在這書香的包圍下,它裡面的景色一點也不比山水景色差。
清晨,漫步校園。一股股清新的氣息圍繞著校園,讓人身心輕悅。太陽從東邊緩緩升起,一縷縷早陽的光打破了清晨的校園。陽光籠罩了整個校園,校園里的事物都像鍍上了一層金沙,這時校園漸漸熱鬧起來了!
早晨悄悄降臨,走在寬敞的走廊上,聆聽著教室里傳出的朗朗書聲,這聲音是多麼青春,空氣里回盪著一股股年輕的氣息。這聲音憶起無數人童年時那美好的場景,這些記憶隨著書聲與淡淡油墨味化作人們心中那最美的校園風景,最美的童年回憶。
『貳』 中學生詞語大全
A 哀鴻遍野 üi挨近 ái挨整 皚皚白雪 和藹 暮靄 方興未艾ài 自怨自艾yì 愛屋及烏 愛不釋手 狹隘 阻礙 曖昧 安邦定國 安步當車 安謐 安琪兒 安詳 不諳ün水性 鞍馬勞頓 鞍前馬後 按部就班
1
按圖索驥 舉案齊眉 拍案而起 有案可稽 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 神色黯àn然春意盎然 遨遊 翱翔 鏖戰 獨占鰲頭 拗ǎo斷 拗ào口 執拗niù
B 扒bü車 扒pá竊 跋bá山涉水 專橫跋扈 白璧微瑕 百無聊賴 稗bài官野史 頒布 斑駁陸離 色彩斑斕 瘢痕 如丸走坂bǎn 傍人門戶 褒貶 薄báo餅 菲薄bï 厚薄 日薄西山 薄荷bî 中飽私囊 飽以老拳
飽食終日 飽經滄桑 永葆青春 老鴇 襁褓 晨雞報曉 抱殘守缺 抱頭鼠竄 抱薪救火 暴戾恣睢 暴殄天物 曝光
曝曬 一曝pù十寒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卑躬屈膝 悲天憫人 背道而馳 並行不悖 悖論
『叄』 中學生作文語言運用的要求是什麼
你好,我是精銳高老師
1、語言通暢的具體要求
語言要流暢。這是對作文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語言運用規范、准確、連貫、得體,讀起來文從字順,通暢流利。其次,語言要有文采。這是在「語言通順」的基礎上提出的高一層次的語言標准。或是詞語生動,或是句式靈活,或是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蘊,這些都是有文採的表現。
2、怎樣做到語言通暢
第一、語言規范
在寫作中,要符合語言規范的要求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用詞要體會詞義的輕重、詞語適用范圍的大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能隨自己心意生造詞語;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殘缺、搭配不當和誤用關聯詞語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記敘性文章中為了描寫風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適當使用方言、俚語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語。
第二、語言准確
要符合語言准確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問題有些看法要表達得十分准確才行。「我認為」「大家都這樣看」「從全局看是好的」「我願意這樣」等等,是全稱還是特稱,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要以偏概全。有些說法還需要婉轉。如:「發牢騷,是人們將內心積壓的意見、見解、看法說出來,雖然有時態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適,但終究是一些真實的意見,當然裡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們幹部一定要認真地對待啊!」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較好,「有些不太合適」, 「裡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兩個「有些」馬上界定了牢騷的特點,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了「牢騷」的弊端。這正是語言「准確」的集中體現。
第三、語言連貫
要做到這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統一於一個話題,圍繞著一個中心;
二是一段話要按照各句與中心的關系以及各句之間的關系合理地組織起來,可以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根據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開依次排列,也可以憑借語法手段(關聯詞、方位詞、數詞、代詞等)或修辭手段 (排比、對偶、層遞等)來組合各個句子;
三是句子之間要有語言和語氣上的聯系,如用主語承前省略、利用代詞呼應、使用關聯詞語、適當重復上下文的內容或語言等方法來確保語言呼應;
四是增添必要的過渡性語言,避免由於思維的速度大大高於表達的速度而帶來的中間環節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躍」現象。
第四、語言得體
要達到語言得體的要求一要注意表達對象,「心中要有讀者」是寫作的重要原則,只要試題中規定了寫作對象,語言的運用就要考慮到這一條件。二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文體:記敘性文體要以情動人,以敘述、描寫為主,語言形象生動;議論性文體要以理服人,以闡述、議論為主,語言嚴密概括。
『肆』 求中學的所有古詩的寫作手法和思想感情或中心思想!
、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後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有所體現,並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察。詩歌作為典型的文學樣式,其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顛峰。北宋詩重義理,南宋詩重抒愛國情,明代詩重忠義。鑒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准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二、 誦讀感悟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和伊瑟爾的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本身如果不經過閱讀理解,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永遠成為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只有依靠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才能實現文本意義的發生。 有人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不錯,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特別適合誦讀。誦讀古詩詞,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蜀道難》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作者大膽奇特的想像,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鏗鏘和諧的聲韻之美,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
一是熟讀成誦。多讀,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系擴充。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像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比如《錦瑟》一詩中,首聯迷離朦朧的意境,頷聯凄婉悲怨的情感,頸聯清新明麗的畫面,尾聯的豐富內蘊,缺少了想像的參與,是很難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 品評賞析
古典詩歌語言凝煉、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於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所以常採用多種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只有從這些細部人手,反復品評,仔細賞析,才能進而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最終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准確的評價。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1、比喻。古典詩歌中運用比喻,寫景壯物時能突出生動的形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以生動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遊子」「母親的恩澤」。)再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萬壑松」比喻音樂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很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法。如「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李白《將進酒》)中「陳王」代曹植,他曾被封為陳王;「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衣冠」代晉代士族,他們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寬大的衣服招搖過市而顯耀自己的身份。再如以「烽火」「狼煙」「干戈」代戰爭,以「鴻雁」「錦書」「尺素」代書信。
3、雙關。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因而雙關手法運用較多。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中的「絲」是諧音雙關,實指「思」,「淚」是語意雙關,表面上指燭淚,實際上暗指相思之淚。「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晴」是諧音雙關,表面指一種天氣狀況,實際暗指「情」,即情思。
4、煉字。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力爭一字傳神。煉字在很多情況下屬活用、比擬、誇張。如「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之二)中的「燃」字,不僅突出了山花火紅的顏色,而且賦予了一種動態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中「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主要的是,從這里可以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男酬的苦痛。
另外還有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襯托(「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互文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其意思應是「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等等。
四、探究體驗
通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了解了詩歌的作者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並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這一步,我們的關鍵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從古詩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把古詩分成三類: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狀物、托物言志類。下面各舉一例來談談如何進一步雲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1.寫景抒情類
如《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我們可以想像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凸現的藝術形象,以領悟詩句中的內涵,達到情感共鳴。詩的前兩句描繪了碧綠的水,雪白的鳥,青翠的山,大紅的花。透過詩句我們可以想像畫面:時值暮春,詩人杜甫站在浣花溪畔,近看白鷺翻飛,遠望山坡上紅花似火,爭相怒放,此景此境,勾起了詩人羈留異鄉,「何日是歸年」的感嘆,同時我們還可以把這幅畫面及藝術形象置身於時代背景中:在戰亂中,杜甫被迫離鄉而流離。這樣想像就能被杜甫的思鄉之情所感染,從而把握詩歌的題旨。
2.敘事抒情類
如:《從軍行》(李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短短四句詩,就敘述了一位英勇無比的將軍射殺敵將、帶領殘兵突出重圍的事件,我們可以藉助想像,讓殘酷的戰爭場面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就可以深入地體會出這首詩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贊揚了這樣將軍英勇無比的精神。
3.狀物、托物言志類
如:《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從內容上看,它寫的只是「蟬」的形狀、食性和它為什麼能傳揚聲音。而我們應該知道,在狀物類的古詩中,往往都會托物來寄意言志,如這首詩,詩人是藉助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聲名遠揚的高潔品格來表達詩人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對高尚品格的贊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四步,那麼學生就不會再為古詩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一、根據詩詞的標題和詩詞中所寫的意象,理解詩詞所寫的主要內容
標題是詩詞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詩詞的靈魂,同時它又像一個人的眼睛,通過它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因此,作為賞析詩詞的第一步,也是基礎,我們必須首先要知道這首詩或詞寫的是什麼內容——即整體感知,否則我們就無法進行所謂的「遣詞造句」、「修辭手法」、「表現方式」等方面的賞析。對於我們不熟悉的詩詞,我們怎樣賞析呢?其實,大部分詩詞我們可以通過詩詞的標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對詩詞內容的初步了解來掌握它的主要內容。比如賞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標題「錢塘湖」和「春」這兩個詞,再結合對詩歌中的「早鶯」、「新燕」、「淺草」、「亂花」等意象的初步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積累經驗就可以基本斷定作者所描寫的是錢塘湖春天的優美景色。還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因為詩人一下子潑出一片盎然春意:紅杏怒放,芳香四溢,枝頭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脫脫有聲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此外,杜牧的《泊秦淮》,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等許多詩詞我們都可以通過理解詩詞標題這種方式來感知它的主要內容。
二、從詩詞中的關鍵性詞語入手,結合詩詞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作用及妙處
詩詞是通過意象來揭示主題的,而意象又是通過具體的詞語來凸顯的,所以准確地理解詩詞中關鍵性詞語的含義及作用也就成了我們把握和欣賞詩詞內容的一個重要手段。還是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把「幾處」改成「處處」,「誰家」改成「家家」,體會它好不好? 並讓學生理解「早鶯為什麼『爭暖樹』、新燕為什麼『啄春泥』?」這樣通過對這幾個詞語的分析引導,使學生體會到「幾處」和「處處」、「誰家」和「家家」的區別,因為前者是極言其少,而後者是極言其多,可它又為何「爭暖樹」和「啄春泥」呢?「爭暖樹」說明它冷,而「啄春泥」不是在說 「啄春天的泥」或者「在春天啄泥」嗎?這樣聯系起來看,意思就大致明白了:原來春天剛到,大部分飛禽還沒有從南方飛回來,所以「極少」;更因為春寒料峭;早鶯怕冷、燕子正在趕著銜泥築巢,所以才有「爭暖樹」和「啄春泥」的生動細致的描寫,這正是作者細致觀察的結果,也是文章的生動之所在。作者通過這樣的細節描寫向人們告訴著春天來到的消息,也把錢塘湖早春的鶯詞燕舞、奼紫嫣紅、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色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還有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將這首詩的內容用散文的形式敘述出來,特別要注意詩中的「黑雲」、「甲光」、「角聲」、「塞上」、「易水」、「霜重」、「鼓寒」等詞語的含義,要符合詩詞的意境。然後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特點,使學生理解到作者正是採用富有地域特徵和事物特徵的詞語,把戰爭的殘酷、形勢的危急、將士勇敢通過色彩和聲音的角度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來,刻畫了他們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歌頌了他們不畏艱險、慷慨赴敵的氣概和以死報國的豪情壯志。
當然,有的詩詞還必須與作品的寫作背景結合起來才能准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如「僵卧」、「戍輪台」、「夜闌」、「風吹雨」、「入夢」等詞語,特別要注意「僵卧」和「戍輪台」之間的矛盾,想一想這些詞語與詩詞標題之間的聯系,再把積累到的關於陸游的生平和他一生心願的資料展示出來,讓學生集體背誦他的《示兒》,掌握他寫這首詩的背景。這樣就可以知道陸游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一生的願望就是馳騁沙場,躍馬揚鞭,收復失地,此心此願至死不渝。這就是作者在風雪之夜為什麼會夢見「鐵馬冰河」的原因所在。學生就可以通過這些詞語准確的理解,從而體會到詩歌中包含著的一個愛國詩人壯志未酬身先衰的無奈和憤慨。
三、從修辭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詩詞中作者為了更准確、更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採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教師也可以通過他們來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如在賞析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詩的含義,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就說「烏蒙山雄偉高大,蜿蜒數百里,怎麼是 『泥丸』呢?」筆者提問:「把大的東西寫成小的東西或者把小的東西寫成大的東西,這是一種什麼修辭呀?」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誇張」。緊接著引導學生理解毛澤東同志在這里為什麼要採用誇張修辭手法,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那些「雄偉高大,蜿蜒數百里」的山脈,在毛澤東同志和紅軍戰士的眼中就如「泥丸」一般渺小,這也正是作者及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既是具體的紅軍長征途中的所經之地,又暗示紅軍所遇見的困難,形象具體,感人肺腑。
又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做詩大多有感而發,或詠物、或抒情、或敘事,但都是為了表達一種思想和觀點,那麼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呢?通過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最後使學生明白了作者在這里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結合詩的前兩句,就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這里作者將辭官回家的自己比作 「落紅」,將「苦難深重的祖國」比作「花」,通過這組比喻表明了自己雖辭官回鄉,但他還會一如既往為祖國、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驚天動地的語言,通過這樣一個比喻抒發了一個炎黃子孫發自肺腑的情感。
對於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一句是全詞的核心部分。如何引導學生去理解這兩句,就成了理解這首詩的關鍵,筆者讓學生根據書中的注釋理解它的大概意思,並告訴他們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叫做「典故」,就是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引用古書里的故事或詞句。作者採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的句子,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作者採用典故委婉而又含蓄地寫出了自己雖然思念親人和家鄉,但也不甘無功而返的矛盾心理。這樣對於學生理解整首詞的思想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詩詞中的關鍵性句子,體會其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掌握詩詞中的關鍵性句子對於理解詩詞的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抓住了它,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現對詩詞整體內容的理解。如杜甫的《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詞的前面描繪了泰山神奇秀美、雄偉壯麗的景象。而這兩句是言志:寫出了作者想要登臨頂峰的意願,表現了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積極進取的豪邁情懷。這里我們就會明白詩詞的前面所寫的內容都是為這兩句服務的。
還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單這兩個句子說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們結合全詞來看就大不一樣了。政治上的失意,妻子的亡故,弟弟的遠在他鄉,這一切都使他抑鬱惆悵,想脫離紅塵,並且對月發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的責備,但豁達、樂觀的蘇東坡很快從自己的個人幽怨、惆悵中解脫了出來,向自己的弟弟,也向普天下的離別之人喊出了發自肺腑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這里作者對親人的感情得到了一種升華,由對弟弟的祝願上升到對普天下離別之人的衷心祝願。這也是這首詞能感動幾代人的原因。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作品的立意、環境的特點、人物的形象等方面去鑒賞。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泮水中學
郵政編碼:563100
『伍』 用下列詞語中的三個寫一段話,發表你對中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問題的認識,要求運用表示選擇關系的關聯詞。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選擇將手機帶進校園,課堂上往往會出現老師在講台上講課下面卻各種手機鈴聲不斷的
尷尬
,但無論學生們將手機帶入校園的初衷到底是為了更好的與人交流還是單純的
炫耀
,單純對其嚴令禁止是無法讓這種現象
銷聲匿跡
的。
『陸』 用兩個詞語描述你即將進入中學的心情
興奮期待緊張
『柒』 《風光旖旎的巴厘島》把你在這篇短文中學到的好詞語摘抄下來,以便左作文中運用。
(1)亞洲最抄漂亮而且有特色。(2)爪哇(3)龍目兩島(4)5632(5)火山阿貢山(6)……
2巴厘島地處熱帶,受海洋影響,溫和多雨,土壤肥沃。巴厘島四季綠水青山,萬花爛漫,林木參天。還有「花之島」之美稱。巴厘島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它的風俗也以豐富多彩而馳名於世。島上的居民每年舉行節日近200個,因此它還有「天堂之島」「魔幻之島」等美稱。
『捌』 中學生作文中能常用的好詞好句
1、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台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2、希望源於失望,奮起始於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飢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3、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於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松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麼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麼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麼的激動與思緒波涌。
5、生活的海洋並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後,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6、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色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後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後的結晶。…………
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果實,那麼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該捲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耕耘,直到收獲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麼,不心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玖』 中學生作文常用詞語
現行小學語復文教材存在著制詞語注音錯誤,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於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了詞語注音錯誤。這樣,不僅不利於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還影響了學校普及普通話工作的進程。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材 注音錯誤 舉例分析 提出建議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材煥然一新。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在章節編排、課文選編、練習配備等方面更貼近學生實際,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的美中不足之處,即教材中還存在著較多的詞語注音錯誤。由於教師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教材的迷信程度較高,再加上自身語言文字水平的局限性,從而對教材中的詞語注音錯誤「視而不見」、從不質疑,教材上怎麼標注就怎麼讀。甚至當學生提出異議時,還盲目地以教材的標注為准,從不翻閱《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進行核實。這樣一來,教師便將錯誤的讀音直接傳授給學生,一錯再錯,從而誤導了學生。學生將錯誤的讀音記住後,便難以改正。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