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廬陵文化關於廬陵文化的作文
廬陵文化生態園位於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區北端,是一個展示吉安城市形象、反版映廬陵人文精神、為權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大型城市生態公園,總面積約4000餘畝。公園從2000年開始策劃,2009年8月正式動工建設,並於2011年9月15日建成開園,同年被江西省旅遊局評為「江西省十大新旅遊景區」。2012年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
⑵ 廬陵文化 作文 800字
吉安縣有一個美麗的廬陵文化廣場。它位於井岡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裡景色秀美、寬敞開闊,是個娛樂和休閑的好地方。
走進廬陵文化廣場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塊約有兩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著廬陵文化廣場這六個紅色的大字。接著看到的是一個大圓盤,這個大圓盤在廣場的中央,有四五階台階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壇,花壇里的鮮花像一張張小朋友笑臉。在假日里大圓盤里經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裡表演跆拳道。遊人們都圍在那兒看,一個遊人說:「這些人真棒。」「這些人真棒!」另一個遊人跟著說。小朋友們聽到了,練得更有勁了。
廣場的東北角有一個噴泉,噴泉正在噴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許多遊人都在噴泉里玩水呢。水流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緩,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牆,有的像仙女散花。美麗極了。
噴泉的南邊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著美麗動聽的音樂。遊人們聽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像一朵朵花兒在隨風搖擺。非常精彩。
向廣場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樂場,有許多小朋友在玩翹翹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們在健身器上鍛煉身體。遊人們玩得很開心。
靠近游樂場的西邊是涼亭,涼亭里有許多人在乘涼。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機、還有的在聽音樂……開心極了。再往西走是盤龍湖,盤龍湖就像一條淡綠色的綢帶,柔美秀麗,在我的心目中,無論何時,它都帶著一種質朴、幽靜的美。
廣場的正南面是影劇院,影劇院的牆上有巨大的電視屏幕,天熱時有人帶著冰櫃在旁邊賣冰淇淋和水,遊人們買了冰凍的東西來解暑,他們邊吃邊欣賞電視里播放的新聞:有的站著看,有的坐著看,還有的從家裡帶來草席攤在地上躺著看。看得多帶勁呀!
啊,美麗的廬陵文化廣場,真讓人留戀往返!
⑶ 品廬陵新景,做文化傳人七年級作文600字怎麼寫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華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長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從我們祖先發明甲骨文開始,到 老子,孔子 ,墨子 等諸子百家盛況 。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等等,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 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動力。
中華文化 ,亦稱 華夏文化、漢文化 ,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 諸子百家 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 「 中國 」 、 「 中華 」 、 「 華夏 」 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 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 [1] 黃河文明 與 長江文明 。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 古代文明 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 燦爛文化 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在 春秋戰國 時代,文化泛濫成災,諸侯們互相討伐,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 諸侯爭霸 ,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 諸子百家 。以下為對中國產生最重要影響的三大學派。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 源遠流長 ,若從 黃帝 時代算起,已有 5000 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 「 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 。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 文明古國 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 黃河文明 和 長江文明 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 「 多源一體 」 的文明形成模式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⑷ 有關廬陵文化的作文500字
吉安,古時又稱廬陵。廬陵歷來重視教育興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全宋詞》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國第二。歷代狀元佔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兩宰相」、「一門六進士」、「五里三狀元」等至今仍傳為佳話。
廬陵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史冊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一定歷史時期,成為民族先進文化的代表,有時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進方向。歐陽修、文天祥、解縉、楊萬里、胡銓、楊邦義、李時勉、劉球等是廬陵先賢中的傑出代表。
文獻之邦/廬陵文化村落
吉安從秦漢起稱廬陵,至唐才稱吉州,元以後改為吉安。人們稱廬陵文化,是因廬陵之名最早,時間也相對較長,從秦漢至唐達800年,而習慣又往往成自然。何況歐陽修、文天祥這些歷史上重量級的人物在詩文中均以廬陵人自許。
所謂廬陵文化,主要是指讀書人多,文教設施多,建功立德者多,發表著述多,達官聞人多。也就是狀元進士多,宰相尚書多,學者專家多,忠臣義士多,文章詩詞多,書院學堂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人氣旺,而且文風盛,特別是忠烈多,並且延續千年不衰,尤以宋明兩朝為最。
廬陵文化內涵可謂博大精深,其精神卻是剛正義烈,是古代江西地區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也佔有相當的地位和比重,並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堅。在江西,它與饒州、撫州文化並駕齊驅;在中國,它與蘇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廬陵自古稱為「文獻之邦」,或「文章節義之邦」,確非虛言。先有「地靈」,才有「人傑」。廬陵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得力於「母親河」贛江航道的開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運輸的主要載體。自從開通了大庾嶺交通線後,贛江成為北方通往嶺南惟一的一條航路,不僅是「官道」,也是民運的要道。許許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這條河上航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對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不管是學宮書院,還是游覽紀念場所,都以廬陵先賢的事跡來教育感化後人,學宮書館里的鄉賢祠、名宦祠、進士堂、科第題名碑之類就是起這樣的作用。如廬陵歷史上著名的「五忠一節」歐陽修、胡銓、楊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楊萬里等廬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紀念的對象。對廬陵籍的傑出人物都會建祠堂紀念。如「六一」(歐陽修)祠、胡忠簡(胡銓)祠、周益國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還對歷代到廬陵任職者中愛民的州官、縣官,也立祠以表紀念。如顏真卿、江萬里、王陽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這些文化設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氣節和儒雅之風的文化氛圍,使廬陵歷代狀元有16名,佔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歷代進士3000多人。「隔河兩宰相」、「一門六進士」、「百步兩尚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傳為佳話。
廬陵文化村落
在江西眾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義的要數「廬陵古村群」。現保存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賢坊村、塘邊村、盧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釣源村等,每個村落都廬陵文化的一個小縮影,都出過大才子大學士。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歐陽氏聚居地,一直文風鼎盛,300多年間,有21人名列進士榜,創造了「父子進士、朝天八龍、鳴陽三鳳、兄弟尚書、三世憲台」的人文盛況……
鏈接: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部富水河畔,始建於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宋元時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規,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強化族權的宗法制度。到了明朝中期,為適應時局的發展,村民開始從事商貿活動,到清朝時期,他們在附近一帶已經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偉的當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這幢建築最早建於宋代,後來經過多次重建,至今依然顯得古樸雅緻,雄偉壯麗。祠堂飛檐高挑,是二層三進的磚木結構,高大的斗拱依然有著當年的氣勢。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寫著蘊意深遠的對聯,深濃的文化蘊味從中流露出來。
渼陂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保存完好的有367棟,還有紅四軍的軍部,『二.七』會議會址,毛澤東舊居和曾山的舊居。有一條古街。這個村子也是人傑地靈,先後出了三位共和國的將軍:梁興初、梁必業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由閩西揮師贛西,一路上連克樂安、寧都、於都、永豐等地,勢如破竹,使當時的蘇區出現了「贛水那邊紅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勢。2月6日,各路精英齊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棟民房內,村道及門口均派駐哨兵把守。紅四軍前委代表毛澤東、熊壽祺、宋裕和;贛西特委劉士奇、曾山、劉和謙、許伯年、胡品;六軍軍委代表黃公略、王如痴、劉士奇(兼六軍政委)、姚起華;蘇維埃黨團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視員江漢波等50多人出席會議。
渼陂古村聯席會議還組織了主席團,毛澤東、劉士奇、曾山被推舉為主席團成員,由他們組織和領導了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毛澤東代表紅四軍前委根據「中央、通告」60號精神及黨委在閩西的經驗作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報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真理,指出中國革命的高潮就要到來,並提出了「一年爭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戰略目標。
會議由2月6日一直開到2月9日。會議結束後,曾山在永慕堂組織了一場文藝演出。因這次會議正值紀念「二·七」大罷工27周年之際召開,故史稱「二·七」會議。得力於毛澤東的指導,「二·七」會議統一了贛西南黨內思想,解決了黨內爭執,統一了思想和行動而且建立了統一的服務機構。對整個江西的土地革命運動起了關鍵性轉折作用,為粉碎敵人的大規模「圍剿」創造了重要條件。
會議結束後,贛西南各路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堅決貫徹「二·七」會議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個贛西南蘇區出現了「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動人景象,廣大群眾支持和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蘇維埃政權的熱情空前高漲。從此井岡山凌斗爭歷史結束,湘贛邊界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永新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新時期。千年古村渼陂也因這次著名會議而永載史冊,蜚聲海內外。
據考證:毛澤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一詞,作於1930年2月9日,地點就是青原區文陂鄉渼陂古村,詞的的結尾寫道:「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頒」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會議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保留眾多精美絕倫的門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由於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築群、濃郁的文化風情,吸引了眾多導演的目光,《山重水復》、《閃閃的紅星》、《井岡山》等電影的很多鏡頭都在該村錄制。因此,有人說渼陂村成了「電影村」。
廬陵書院/白鷺洲書院
自唐至清,全國書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廬陵書院有200餘所,而且不少書院辦成了學校,至今仍然書聲琅琅,白鷺洲中學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當年著名的白鷺洲書院。
民間聚徒講學的書院始於唐代。唐代廬陵興建的書院有4所,即皇寮、登東、匡山、光祿書院。唐開元年間,吉州通判劉慶霖在其治所創建了篁寮書院,開吉州書院講學之先河。山間學士,紛紛仿效,於是,山鄉閭巷大辦書院,名流學者講學其中。自宋至清,廬陵大興理學,布衣野老也來參會。一時序庠相望,弦誦相聞,山間茅屋也聞琅琅書聲,人謂「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廬陵建書院40所左右,其中白鷺洲、新興、盤窩、雲崗、雲龍和清節書院比較著名,主要傳習理學,大都為程朱理學傳人所主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萬里創辦的白鷺洲書院。據歐陽守道《白鷺洲書院山長廳》記載:「書院初建之歲,其時山長未有人,江萬里親為諸生講課,載色載笑,從容水竹間。」
白鷺洲書院的創始人江萬里,江西都昌縣人,官至宰相。元兵南下進占江西,他在鄱陽家居,堅貞不屈,投水自盡,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貞節烈之士。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即校長)歐陽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學者。
在「廬陵碩儒」歐陽守道的管理下,白鷺洲書院很快成為江西一流,全國有名的「高等學府」。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皆出其門。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評價了歐陽守道對教育的貢獻,「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為賢,縉紳以為善類,海內以為名儒,而學者以為師」。
從隋至清,科舉考中進士的多少,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文風是否昌盛,文化是否發達,人才是否眾多,聲望是否顯揚的重要標志。廬陵地區考取的進士近3000名,而文化發達的蘇州只1771人,一個州府而言,是全國最多的。明代有兩屆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雙連冠」在全國絕無僅有,考取狀元16名,名列全國前茅。隋唐以後,官員多從舉人、進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還有副宰相9人和眾多的尚書、巡撫。
寶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進士,其中吉州佔44名,且大多數為白鷺洲書院學生,幾乎佔全國錄取人數的群體十分之一,為全國之最。21歲的書院學生文天祥獨占鰲頭,宋理宗親書「白鷺洲書院」匾額以示褒獎,書院名聞遐邇,成為與白鹿洞、鵝湖齊名的江西三大書院之一。
⑸ 有關於江西廬陵文化的作文
但文書
⑹ 關於廬陵文化感想的作文
這五來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源護任務,准備轉移。可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地跟上連隊;另一條是通向狼牙山的頂峰,那裡三面都懸崖絕壁……後來,五位壯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五位壯士便相續跳下山崖。
我讀完了這篇文章後,使想起了一件事。
那次,媽媽給我買了一盆仙人掌,開始的時侯,我不知道是仙人掌,還以為是媽媽給我買的什麼小玩具呢,於是,我便走過去,一把抓住了那東西——仙人掌,頓時,我感到手裡有一股針刺的感覺,非常痛。於是,我急忙放下那東西後,我把袋子一拉,才知道那是仙人掌。我又看了看自己的手,手上有兩、三根仙人掌的刺,心裡感到害怕起來,便大哭起來。這時我想起了狼牙山五位壯士,他們為了掩護主力和人民群眾轉移是多麼的勇敢,他們連死都不怕,那我還怕這幾根刺嗎。想著,我便忍著疼,把刺一根一根的拔出來,使我經受了一次考驗。
⑺ 以傳承廬陵文脈為題的初中作文
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推進城鎮化建設
吉安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的發展定位,在加大生態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的鐫刻。對舊城改造不搞簡單的大拆大建,而是注重把歷史的東西、有文化價值的遺跡保留下來,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原則,對白鷺洲書院進行修繕保護,啟動了吉州窯遺址公園建設,大力度推進吉安最老的危房區、最破的棚戶區、最多困難群眾的集聚區、市民最有記憶的老街區——倉口棚戶區改造工程,打造一條老字型大小品牌店集聚的廬陵特色古街區,努力留下城市發展的歷史足跡。在城鎮規劃建設中,注重歷史風貌和特色文化的保存與再現,城市建築注重傳承「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風格。
基於此,在廬陵文化生態園建設了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縣一景」景觀群,將螺子山上的文塔古跡修葺一新,並專門建設了廬陵民俗園,再現「廬陵人家」的風情韻味。啟動建設後河「金腰帶」綠廊工程,在大手筆綠化的同時融入廬陵文化元素,打造「後河十景」為代表的有著深刻文化印記的城市精品。
廬陵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
如何保護和延續廬陵農村的美好家園,吉安各級政府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創造性地總結出「八不」、「八多」的建設原則。
「八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等靠要、不佔用農田建房、不沿馬路搞建設、村莊不搞寬馬路、民居門前屋後不搞過度硬化。「八多」,即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搞廬陵風格的坡屋頂、多搞庭院綠地、多搞村莊綠化、多發展產業、多保留古跡、多發動群眾。積極開展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改善保護狀況,「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投入古村落保護維修經費約9312萬元,組織實施了165處的文物維修工程,其中約70%為古村落、古民居維修項目。注重政府引導,將廬陵文化元素融入村鎮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中。同時,在建立科學的保護機制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村民保護古村落、堅守自己家園的積極性。比如,將「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打造成為國家4A級景區,年接待遊客65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全市共有這樣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3個,特色歷史文化名村12個。
讓文化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中
一個城市沒有精神就沒有凝聚力,為了留住吉安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吉安在廣泛組織社會參與和各界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隆重推出了既傳承廬陵優秀文化精髓、又體現新時代新吉安發展最強音的「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氣、開放、圖強」。「崇文」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形象氣質,是吉安深厚人文底蘊和悠久歷史文化的體現與傳承,又與當今倡導科教興市、文化立市一脈相承;「正氣」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品格內涵,歷經廬陵正氣和井岡山精神的浸潤,體現了新一代吉安人一腔正氣、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正義正直、不屈不撓,經受挫折依舊勇往直前;「開放」代表吉安人精神的膽魄與胸襟,體現了處於全球化今天的吉安人應有的自信豁達的態度、雍容大氣的氣魄、天下一家的胸懷;「圖強」代表吉安人精神的目標追求,寄託著對未來發展的熱切期盼,展示了吉安昂然奮進的身姿,更凝結了吉安人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雄心壯志。
吉安城市精神出爐以後,進一步激發了吉安市民建設家鄉的激情和主人翁精神。吉安市採茶歌舞劇院演員及井岡山大學附屬藝術學校師生共同打造了一台大型情景主題歌舞劇《記憶廬陵》,以舞台藝術的表現形式,運用本土音樂融合現代元素,配以情景舞蹈的表現手法,以強烈的藝術張力和濃郁的人文情懷,藝術地演繹和再現廬陵文章節義,傳承廬陵風骨正氣,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廬陵記憶。
⑻ 廬陵文化讀後感高一作文
高中生廬陵文化讀後感作文
範文已傳附件,請參考,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