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考作文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文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文

發布時間:2020-11-29 04:00:45

A.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中國近代有關中學與西學關系的命題。近代洋務派思想家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提出這一命題,他說:「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所謂舊學即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所謂新學即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
19世紀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口號,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反對頑固守舊。到了19世紀末,發生了尖銳激烈的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守舊的封建頑固派堅決反對西學,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事物都採取仇視和排斥態度。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則積極提倡西學,認為中國不但應當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更要效仿它們的議院制,改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當時的情況正如張之洞所說:「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一。」張之洞認為:頑固守舊者拒絕西方科學技術是不知「通」;維新派提倡改革封建專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險在後者,如不加以遏止,將是「邪說暴行橫流天下」。因此他強調「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倫理學說。嚴復針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出:體用是就一物而說的,「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但在中國歷史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對於吸收西方新思想,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B. 請講講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解

張之洞為了調和地主階級頑固派和資產階級改良派之間的矛盾,系統地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把前輩的思想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口號,成為洋務派的思想武器。張之洞的《勸學篇》全面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維護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西學」只能為「中體」服務。就政治法律制度來說,西方的君主立憲、民主共和、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等都與「中體」相違,都應予以摒棄;要堅持維護綱常名教為本的舊法律、堅持寬猛相濟、剛柔結合;用不變質的方法整頓舊法律.

C. 下列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答案C

「中學為體」是兩派的共同點,區別在於是否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D. 如何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體:主體、本質;
2、用:由主體派生,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
3、中學:指中國傳統版文化,權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
4、西學:指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5、「中學為體」: 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6、「西學為用」: 是採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賦稅、武備等辦洋務,挽救清王朝。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學習西方科技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

E. 怎樣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觀點

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中國封建統治,自然封建制度不變,變的是器物(具體是武器,技術)等層面。

F.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是什麼

張之洞( 1837-1909年),字孝達,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傳統禮教熏陶,16歲考取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在會試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此後官運顯赫,先是作過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學政等教育行政官,後又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兩湖)總督等地方長官,晚年調到京師,任軍機大臣,主管學部事務。

張之洞在多處主持地方政務,都致力於興學辦教育事業。其中既有傳統式的書院,如四川經心書院、山西令德堂、廣州廣雅書院、湖北兩湖書院等;更有許多新型學堂,如廣東水陸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商務學堂、自強學堂、江南鐵路專門學堂以及湖北師范學堂、南京三江師范學堂等,並大力倡導留學教育。後又將一些書院改造成為新式學堂,開創了使舊教育向新教育轉軌的歷程。入朝執掌學務後,他主持制定了第一個近代學制系統—「癸卯學制」,又與他人一起,促成了科舉制度的最終廢除。他有大量關於教育的論著和奏摺,以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影響最大。《勸學篇》分內、外兩篇,內篇「務本」,主要談中學為體,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務通」主要談西學為用,宗旨是「開風」。張之洞系統論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文教政策的基礎。

張之洞所言的中學,是「《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即傳統的經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國情的主要體現,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削弱的。張之洞尤其強調作為封建倫理道德核心的「三綱」的地位,他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源,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以此堅決反對西方資產階級推崇民權和男女平等之說。由此可見,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張之洞所言的西學,包括「西政」和「西藝」兩部分(有時他還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國歷史)。「西政」有「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歷、勸工、通商」等,即西方各類具體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藝」有「算、繪、礦、醫、聲、光、化、電」等,即西方各類科學技術。他認為這些新學確有實用之效,「此教養富強之實政也」,反對守舊派一概將其貶斥為奇技淫巧、異端邪行。但是,引進西學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界限,就是「果其有益於中國,無損於聖教者」,即不能觸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愛「泰西哲學」,則必須堅決抵制,維新派希望仿照資產階級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見,中體西用區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並將西學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認可,從而為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制度措施的系統引進開辟了道路。但中學與西學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學是本體,是基礎,西學之用,決不能觸犯中學為體。張之洞所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就是在堅持封建專制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某些社會管理制度措施,以為我所用。中體西用的觀點既維護了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適當變革、以解外憂內患的原則措施,因而得到清統治當局及社會政界和思想界多數人士的認同,成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礎。

中體西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具體體現在領域上的分工和層次上的遞進上。張之洞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也就是說,應該以封建倫理綱常作為個人品德修養的准則,以傳統的經史之學作為個人文化修養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能,以用於處理實際事務。從學習程序上說,就是「講西學必先通中學」。張之洞主持修訂的構成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的《奏定學堂章程》,在辦學宗旨上明確指出:「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然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人成材,各適實用。」可見張之洞在中體西用原則的落實上確是作了認真構思的。在教育領域,西學為用一開始尚不影響中學為體,可以較為充分地引進西方近代學科、課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G. 如何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體:主體、本質;
2、用:由主體派生,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
3、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
4、西學:指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5、「中學為體」:
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6、「西學為用」:
是採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賦稅、武備等辦洋務,挽救清王朝。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學習西方科技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

H.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英語翻譯

Use chinese culture to manage and western technology to work。
<br>才是對的

I.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及作用

從實質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沖擊下逐步形成的一個變革性共識,即中國傳統的政教模式已不適應當時的局勢,必須有所改變,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識資源又不足以因應當下的變局,故變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學習西方。

閱讀全文

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