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二理科基礎復習提綱(學業水平測試)
緒論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3.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6.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第一和第二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7.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
9.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0.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占細胞乾重的50%以上,其基本元素為C、H、O、N,基本單位是約20種氨基酸(2個氨基酸之間通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鍵從而依次連接為肽鏈)。蛋白質分子結構上具有多樣性(由於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不同,排列次序不同,空間結構不同),決定了其功能上的多樣性(如:結構物質,催化,運輸,調節,免疫等),所以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2.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14.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基本支架為磷脂雙分子層,蛋白質分子,細胞膜外表還有糖被)和功能(物質交換,如自由擴散、主動運輸等;細胞識別;分泌,內吞和外排;排泄;免疫等)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特點)和選擇透過性(功能特性)。
15.細胞壁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纖沒維素和果膠,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6.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7.線粒體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含少量的DNA,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18.葉綠體有雙層膜,內部含由囊狀結構堆疊成的基粒(囊狀結構的薄膜上含光合作用的色素和光反應的酶系,基粒間的基質中含暗反應的酶系和少量的DNA和RNA),是綠色植物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19.內質網增大了膜面積,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0.核糖體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1.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細胞板)的形成有關。
22.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3.細胞核(核膜為雙層膜,上有核孔)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4.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5.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6.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7.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一般具有不可逆的特點。
28.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
第三章 新陳代謝
29.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0.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酶都是蛋白質,只有少數酶是RNA。
31.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
32.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要能量的直接來源。
33.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根據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4.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5.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主動運輸)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6.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37.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
38.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9.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0.細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數生物)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數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方式,酵母菌等)
C6H12O6——→2C3H6O3+能量(動物、乳酸菌,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少,生長的慢;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的快。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如頂端優勢就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注意:此方法僅對以果實作為收獲對象的植物有效,對以種子為收獲對象的植物,如水稻、小麥、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則無效。)
45.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6.垂體除了分泌生長激素促進動物體的生長外,還能分泌一類促激素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分泌活動。
47.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和內環境穩態(水鹽平衡、體溫平衡、血糖平衡)的樞紐。
48.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和拮抗作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和胰島素)。
49.(多細胞)動物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結構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50.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夠產生興奮並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釋放遞質來傳遞的,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精(卵)原細胞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條染色體移向哪極是隨機的,不同源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一種基因型)。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子(兩種基因型)。
60.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2.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3.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薺菜等),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子葉吸收了,營養貯藏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單子葉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麥、玉米等)
64.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5.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包括胚的發育和胚後發育。胚的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內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並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
66.胚的發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三個胚層細胞分化→組織、器官、系統的形成→動物幼體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67.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即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68.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所有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69.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多樣性,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根本原因。
70.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注意其半保留復制和邊解旋邊復制的特點)來完成的。
71.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
72.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
74.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即轉錄和翻譯過程)來實現的。
75.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性狀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的.
76.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77.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狀都是由基因決定,並由蛋白質分子直接體現的。
78.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親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80.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在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不一定相同;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即雄性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後代性別由父本決定),另一種是ZW型(即雄性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ZZ,雌性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ZW,後代性別由母本決定)。
83.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84.基因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染色體不會產生新的基因,但使染色體上的基因數目和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基因重組不改變基因數目和排列順序,也不會產生新的基因,但可以引起基因的重新組合.這三者都會產生新的基因型.
85.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基因重組的兩種方式:一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二是減數第一次分裂聯會時,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組的過程。而細菌等一般進行無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組只能通過基因工程來實現(可看出:基因工程可實現基因重組,產生定向變異).
87.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88. 自然界中的多倍體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條件劇烈變化的影響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體植物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使有絲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紡錘體。
89. 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可以明顯地縮短育種年限。
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90.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91. 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對環境能適應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92.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93. 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是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94.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夠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95.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可以知道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則是定向的(定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的方向上)。當生物產生了變異以後,由自然選擇來決定其生存或淘汰。
96.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生存斗爭推動著生物的進化,它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97. 種內斗爭,對於失敗的個體來說是有害的,甚至會造成死亡,但是,對於整個種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98. 生物與生存環境的關系是:適應環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在改變環
99.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並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
100. 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在一定的地區,一年中的降水總量和雨季的分布,是決定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101.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102.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103.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徵、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104.種群是指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的特徵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和遷出等.
105.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106.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單向逐級遞減流動的。
107.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108.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109.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採取保護戰略和措施.
110.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在保護主要指建立自然保護區.
11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和水平結構
112. 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還有賴以生存的無機環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13.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通過食物關系而構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渠道。
114.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時進行了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15.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 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才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116.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二者的關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穩定性大,則恢復力穩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17.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原料-產品-廢料"改變為現代的"原料-產品-原料-產品"。
118. 我們強調自然保護,並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
119. 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從長遠觀點和整體觀點出發來綜合考慮問題,才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才能使自然環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120.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環境與生物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球上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產物,是生物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121.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其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為穩定性.
122.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一般地說,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小,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
❷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化學復習提綱,
化學1知識點
專題一 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
物質的分類及轉化
有機化合物
混合物
物質 化合物
純凈物 無機化合物
非金屬
單質
金屬
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置換反應 復分解反應
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置換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可能是是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
本質:電子的轉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徵:化合價的改變(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
3、氧化還原反應概念
升(化合價)---失(電子)---氧(氧化反應)------還(還原劑)
降(化合價)--- 得(電子)---還(氧化反應)------ 氧(還原劑)
單線橋 雙線橋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Br2+2KCl
得到2e-
物質的量
定義:表示一定數目微粒的集合體 符號n 單位 摩爾
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用NA表示。 約為6.02x1023
微粒與物質的量
公式:n= 例題P7
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 用M表示 單位:g/mol 數值上等於該物質的分子量
質量與物質的量
公式:n= 例題P7
物質的體積決定:①微粒的數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間的距離
微粒的數目一定 固體液體主要決定②微粒的大小 氣體主要決定③微粒間的距離
體積與物質的量
公式:n= 例題P10
標准狀況下 ,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l
阿伏加德羅定律:同溫同壓下, 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數
物質的量濃度: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符號CB 單位:mol/l
公式:CB=
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配製前要檢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驟:1. 計算 m=c×v×M 2.稱量 3. 溶解 4。轉移 (洗滌2---3 洗滌液轉入容量瓶)
5.定容 6。搖勻7 裝瓶貼簽
物質的分散系
溶 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大小 <10-9 10-9 ~10-7 >10-7
膠體的本質特徵
丁達兒現象:光亮的通路 區分溶液與膠體
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2 CO2 NH3等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全部電離的電解質 強酸HCl H2SO4 HNO3
強鹼NaOH KOH Ba(OH)2
大多數的鹽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部分電離的電解質 弱酸HCl H2SO4 HNO3
弱鹼NaOH KOH Ba(OH)2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水
過濾法:適用於分離一種組分可溶,另一種不溶的固態混合物 粗鹽的提純
蒸發結晶:混合物中各組分物質在溶劑中溶解性的差異
蒸餾法:適用於分離各組分互溶,但沸點不同的液態混合物。如:酒精與水的分離 儀器 蒸餾燒瓶 冷凝器
分液:分離互不相容的兩種液體
萃取: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層 上層無色 下層橙紅色 不用酒精萃取
焰色反應 鉑絲用鹽酸洗滌 然後在酒精燈燃燒至無色 再蘸取待測液
鈉焰色:黃色 鉀的焰色:紫色 (透過藍色鈷玻璃)
Cl-檢驗 :加硝酸銀產生的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So42--檢驗: 加Ba(NO3)2產生的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NH4+檢驗:加入NaOH加熱產生氣體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Fe3+檢驗:加入KSCN 出現紅色溶液 Fe3++3SCN-==Fe(SCN)3
Al3+檢驗:加入NaOH先出現白色沉澱後沉澱消失
質子 Z
原子核
原子ZAX 中子 A
電子
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同位數: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不同原子互稱 11H 12H 13H
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化學物質
1.氯氣物理性質:氯氣是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能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易液化的有毒氣體。
2.化學性質:氯氣具有強氧化性,
(1)能跟金屬(如Na、Fe、等):2Na + Cl2== 2Na Cl 2Fe+3Cl2===2FeCL3
(2)和非金屬(如H2)反應:H2 + Cl2==2HCl 燃燒的火焰是 蒼白色的,瓶口有 白霧 產生。
(3)和水的反應:Cl2 + H2O==HCl+HClO次氯酸的性質:(弱酸性、不穩定性、強氧化性)氯水易見光分解方程式2HClO==2HCl+O2↑,保存在新制氯水含 、 、 、 、 、 、 ,
久置氯水主要成分為 。
(4)與鹼的反應:2NaOH+Cl2=NaCl+NaClO+H2O (用於尾氣處理)
漂白粉製取原理的反應方程式是 。漂白粉的成分是 有效成分是 。漂白粉發生作用的是 。
3. 氯氣的實驗室製法:
反應原理:MnO2+ 4HCl(濃)===MnCl2 + Cl2↑+2H2O; 發生裝置:圓底燒瓶、分液漏斗等;
除雜:用飽和食鹽水吸收HCl氣體;用濃H2SO4吸收水;
收集: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檢驗:使濕潤的澱粉碘化鉀試紙變藍;尾氣處理: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尾氣。氯化氫極易溶於水,其水溶液俗稱鹽酸。
4、溴、碘的提取 (1) 2KI + C12 ==2KCl + I2 (2) 2KI + Br2 = 2KBr+I2 (3) 2KBr + Cl2 ==2KCl+Br2
5、鈉
(1)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熱、電的良導體,質 軟 、密度小、熔點低
(2)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及解釋:①浮:(說明鈉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小 ) ②熔:(說明鈉的熔點 低 ;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③游:(說明有氣體 產生)④響:(說明有氣體產生) ⑤紅:溶液中滴入酚酞顯紅色;(說明生成的溶液 鹼性)。(3)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2H2O=2NaOH+H2↑ , 離子方程式為2Na+2H2O=2Na+ +2OH-+H2↑。
(4)與氧氣反應:4Na+O2==2Na2O 2Na+O2=點燃=Na2O2
(5)4Na+TiCl4== 4NaCl + Ti
(6)Na的用途①製取納的重要化合物 ②作為中子反應堆的熱交換劑 ③冶煉Ti.鈮鋯釩等金屬④鈉光源
(7)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比較
名稱 碳酸鈉 碳酸氫鈉
化學式 Na2CO3 NaHCO3
俗名 純鹼 蘇打 小蘇打
顏色、狀態
溶解性 溶解度比碳酸鈉小
熱穩定性 ——— 2NaHCO3== Na2CO3 +H2O+CO2↑
與鹽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比Na2CO3劇烈NaHCO3+HCl==NaCl+H2O+CO2↑
與NaOH反應 ——— NaHCO3+NaOH==Na CO3+H2O
相互轉化
(8)除雜:Na2CO3固體(NaHCO3) 加熱 Na2CO3溶液(NaHCO3) NaOH
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方法。加熱出現氣體是碳酸氫鈉 或著 加酸先出現氣體的是碳酸氫鈉先沒氣體後出現氣體的是碳酸鈉
6、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1)生成難溶物 (2)生成揮發性的物質(3)生成難電離物質
7、能正確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步驟:1.寫2.改(易溶易電離物質改成離子形式,難溶難電離的物質,氣體、單質、氧化物保留化學式)3.刪4.查 (電荷守衡,原子個數守恆)
8、離子方程式的常見錯誤舉例:
Cl2與水反應 H2O+Cl2==2H++Cl-+ClO- 碳酸鈣溶於鹽酸CO32-+2H+==CO2↑+H2O
鐵與氯化鐵反應 Fe+Fe3+==2Fe2+ 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 H++OH-==H2O
9、鎂的提取與應用
鎂的提取
(1)MgCl2+Ca(OH)2 ==Mg(OH)2↓+ Ca Cl2 (2)Mg(OH)2+2HCl== MgCl2+2H2O
(3)電解MgCl2 === Mg +Cl2↑
鎂單質化學性質
3Mg + N2== Mg3N2 Mg + 2HCl== MgCl2+H2 2Mg + CO2== 2MgO+C
專題三從礦物到基礎材料
第一單元從鋁土礦到鋁合金
1. 鋁是地殼中最多的金屬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態存在,鋁土礦主要成分是Al2O3
Al2O3兩性氧化物
與硫酸反應Al2O3+3H2SO4==Al2(SO4)3+3H2O
與氫氧化鈉Al2O3+2NaOH==2NaAlO2+H2O
離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2.Al(OH)3兩性氫氧化物
(1)Al(OH)3+3HCl==3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離子反應: Al(OH)3+OH-==AlO2-+2H2O
受熱分解 2Al(OH)3== Al2O3+3H2O
(2)將NaOH滴加入AlCl3溶液中至過量現象:先有白色沉澱後沉澱消失。
實驗室常用鋁鹽與足量氨水製取Al(OH)3
(3)明礬:十二水合硫酸鋁鉀[KAl(SO4)2•12H2O] 易溶於水,溶於水後顯酸性,是因為Al3++3H2O==AL(OH)3+3H+,因此明礬常用作凈水劑,是因為鋁離子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而氫氧化鋁具有 吸附性 吸收了水中懸浮物 而下沉 。
3.鋁的性質
(1)物理性質 銀白色金屬固體,密度2.70g/cm3較強的韌性、延展性良好的導熱導電性
(2)化學性質
鋁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具有較強的還原性
① 與氧氣反應
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堅固的氧化膜,所以鋁有良好的抗腐蝕能力
4Al+3O2====2Al2O3
② 鋁與冷水不反應,與熱水緩慢反應 2 Al2O3+6H2O=====2Al(OH)3↓
一般情況下。鋁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與水的反應
③ 與非氧化性酸反應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常溫下鋁與濃硫酸濃硝酸鈍化
④ 與強鹼反應
2Al + 2 NaOH + 2H2O===2NaAlO2+3H2↑(唯一的一個)
⑤鋁熱反應
2Al+ Fe2O3===2 Fe + Al 2O3 焊接鐵軌
實驗室製取用氨水
轉化關系 HCl AlCl3 NaOH Al(OH)3
Al2O3 電解 Al
NaOH 2NaAlO2
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及應用
銅的性質
1、物理性質:有金屬光澤的紫紅色金屬密度8.92 g/cm3質軟,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延展性
2、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2Cu+O2===2CuO CuO+2HCl==H2O+CuCl2
2、Cu與強氧化性的酸反應
Cu+2H2SO4===CuSO4+SO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3Cu+2HNO3濃==Cu(NO3)2+2NO2↑+4H2O
3、與鹽反應
Cu+2FeCl3==CuCl2+2FeCl2 Cu+2AgNO3==Cu(NO3)2+2Ag
(1)鐵的物理性質
有金屬光澤的銀白色金屬,質軟\有良好的導電 導熱性 延展性 能被磁鐵吸引
(2)化學性質
①與氧氣反應 3Fe+2O2==Fe3O4 ②與非金屬反應2Fe+3Cl2==2FeCl3 Fe+S==FeS
③與水反應 3Fe+4H2O(g)== Fe3O4+4H2↑ ④與酸反應Fe+H2SO4== FeSO4+ H2↑
⑤與鹽反應 Fe+CuSO4==FeSO4+Cu Fe+2HCl== FeCl2+ H2↑
Fe2O3與酸反應 Fe2O3+6HCl==2FeCl3+3H2O
Fe3+的檢驗:與KSCN反應出現血紅色溶液
Fe3+和Fe2+之間的相互轉化
Fe2+ Fe3+ Fe3+ Fe2+
氧化劑 還原劑
2FeCl2+Cl2==2FeCl3 2FeCl3 +Fe==3FeCl2 Cu+2FeCl3==CuCl2+2FeCl2
氫氧化鐵制備: FeCl3 +3NaOH==Fe(OH)3+3NaCl 受熱分解2Fe(OH)3== Fe2O3+3H2O
鋼鐵的腐蝕: 鋼鐵與周圍物質接觸發生反應而被侵蝕損耗
電化學腐蝕: 不純金屬接觸電解質溶液產生微電流而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1.表面覆蓋保護層
鐵及其物質的轉化關系 HCl FeCl2
Fe Fe Cl2 金屬防腐的方法 2.改變內部結構
Cl2 FeCl3
3. 電化學保護法
第三單元 含硅礦物與信息材料
SiO2化學性質 不活潑,耐高溫耐腐蝕
①不與水酸(除HF)反應SiO2+4HF==SiF4↑+2H2O 玻璃不裝HF酸
②與鹼性氧化物反應SiO2+CaO==CaSiO3
③與鹼反應SiO2+2NaOH==Na2SiO3+H2O 實驗室裝NaOH的試劑瓶用橡皮塞
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鹽的形式存在,知道晶體硅是良好的半導體材料硅
物理性質:晶體硅呈現灰黑色,有金屬光澤硬而脆的固體良好的半導體
SiO2+2C==2CO↑+Si(粗硅) Si+2Cl2==SiCl4 SiCl4+2H2===Si+4HCl
專題四 硫、氮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
一、二氧化硫的性質與作用
1、物理性質: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2、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 SO2+H2O==H2SO3 可逆反應 H2SO3的不穩定性2H2SO3 +O2==2H2SO4
(2)還原性 2SO2+O2 2SO3
(3)漂白性:SO2 能使品紅溶液褪色 原理:與有色物質結合反應生成無色物質,該物質不穩定 (暫時性漂白) 氯水 永久性漂白 原理:HClO 具有強氧化性
3、酸雨:PH〈5.6 正常性雨水PH值大約為6 ,水中溶解有CO2
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原因: SO2
來源:(主要)化石燃料及其產品的燃燒。(次要)含硫金屬礦物的冶煉、硫酸生產產生的廢氣
防治:開發新能源,對含硫燃料進行脫硫處理,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常見的環境保護問題:酸雨:SO2 溫室效應:CO2 光化學煙霧:NO2 臭氧層空洞:氯氟烴 白色垃圾:塑料垃圾 假酒:CH3OH 室內污染:甲醛 赤潮:含磷洗衣粉 CO 與NO 與血紅蛋白結合 有毒 電池:重金屬離子污染
二、硫酸的制備與性質
1、接觸法制硫酸
原理:(1)硫磺(硫礦石)與氧氣反應生成SO2 S+O2==SO2 或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與氧氣反應生成SO3 2SO2+O2 2SO3
(3)SO3轉化為硫酸 SO3+H2O==H2SO4
2、硫酸的性質
濃硫酸的特性⑴吸水性:濃硫酸具有吸收附著在物質表面或內部的濕存水和結晶水的性能。是液體的乾燥劑。不能乾燥鹼性氣體NH3
⑵脫水性:蔗糖的炭化 濃硫酸滴到皮膚上處理:先用抹布抹去。再用大量的水沖洗
(3)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與銅反應:2H2SO4(濃)+Cu CuSO4+SO2↑+2H2O 被還原的硫酸占反應硫酸的1/2
與碳反應:C+2H2SO4(濃) SO2↑+ CO2↑+2H2O
常溫下,濃硫酸使鐵鋁鈍化
O2 O2 H2O NaOH
O2 BaCl2
第二單元生產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 氮氧化合物的產生及轉化
1、N2
N2 電子式 N2含有三鍵所以比較穩定
光化學煙霧 NO2
2、氮氣的生產和使用
物理性質: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易液化可做製冷劑
(1)與水反應
氨溶於水時,大部分氨分子和水形成一水合氨,NH3•H2O不穩定,受熱分解為氨氣和水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 NH3↑+H2O
氨水有 分子:NH3 H2O NH3•H2O 離子:NH4+ OH- 少量H+
氨氣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液氨與氨水的區別:液氨 氨氣的液體狀態 純凈物 無移動OH-不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氨水 氨氣溶解於水 混合物
(2)氨可以與酸(硫酸,硝酸,鹽酸)反應生成鹽
NH3+HCl==NH4Cl (白煙) NH3+HNO3===NH4 NO3(白煙)
NH3+H+==NH4+
3、銨鹽 銨鹽易溶解於水
(1)受熱易分解 NH4Cl NH3↑+HCl↑ NH4HCO3 NH3↑+H2O+CO2↑
(2)銨鹽與鹼反應放出氨氣
NH4Cl+NaOH NaCl+NH3↑+H2O 注意:銨態氮肥要避免與鹼性肥料混合使用
4、硝酸的制備與性質 ★NH4+ 檢驗:加入NaOH加熱產生的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工業製取:(1)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NO
4NH3 + 5O2 4 NO+6 H2O
(2)NO與氧氣反應生成NO2 2NO+O2=== 2NO2
(3)用水吸收NO2生成硝酸 3NO2 + H2O = 2HNO3+NO
性質:Cu + 4HNO3(濃)=== Cu(NO3)2+2NO2↑+2H2O 3Cu + 8HNO3(稀)==Cu(NO3)2+2NO↑+4H2O
C+ 4HNO3(濃)=== CO2↑+2NO2↑+2H2O
常溫下,濃硫酸使鐵鋁鈍化
化學2
專題一微觀結構與物質的多樣性
第一單元核外電子排布
一、核外電子排布
1、元素:含有相同質子數同一類原子總稱。 核素:含有一定數目質子與中子的原子
同位素:含有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
質量數: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和
2.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① 最外層最多隻能容納8個電子(氦原子是 2 個);② 次外層最多隻能容納 18 個電子;
③ 倒數第三層最多隻能容納 32 個電子;④ 每個電子層最多隻能容納 2n2 個電子。
另外,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
3、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P書2
4、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的規律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核外電子排布隨元素核電荷數的遞增的必然結果
(1) 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電子排布呈現周期性變化
除1、2號元素外,最外層電子層上的電子重復出現1遞增8的變化
(2)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原子半徑呈現周期性變化
同周期元素,從左到右,原子半徑 減小 ,如:Na Mg Al Si P S Cl;C N O F
(3)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呈現周期性變化
同周期最高正化合價從左到右逐漸增加,最低負價的絕對值逐漸減小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原子的 最外層電子數 ;最高正化合價與負化合價的絕對值之和= 8 。
(4)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呈現周期性變化
同周期,從左到右 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屬性:Na>Mg>Al
金屬性逐漸減弱 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非金屬性:Cl>S>P>Si,
(5)①元素的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氫氧化物)鹼性越 強,反之也如此。金屬性:Na>Mg>Al,氫氧化物鹼性強弱為NaOH > Mg(OH)2> Al(OH)3。
②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越 強 ,反之也如此。
非金屬性:Si <P< S< Cl,H3PO4是 弱 酸,H2SO4是 強 酸, HClO4是最強酸;H3PO4 <H2SO4< HClO4;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形成的氫化物越 穩定;氫化物的穩定性為SiH4<PH3<H2S<HCl
5、元素周期表 短周期 1、2、3
周期 長周期4、5、6
(1)結構 不完全周期7
主族 ⅠA~ⅦA
族 副族ⅠB~ⅦB
第Ⅷ族 8、9、10 0族 惰性氣體
(2)周期序數 = 電子層數 主族序數 = 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3)每一周期從左向右,原子半徑逐漸 減小;主要化合價從 +1~ +7(F、O無正價),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每一主族從上到下右,原子半徑逐漸增大 ;金屬性逐漸增強 ,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6、化學鍵:物質中直接相鄰的原子或離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1)離子鍵:使帶相反電荷的陰、陽離子結合的相互作用
離子化合物: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相成的化合物
離子鍵:活潑的金屬 活潑的非金屬
(2) 共價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強烈的相互作用
共價化合物: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化合物
非極性鍵:相同的非金屬元素之間 極性鍵 不同的非金屬元素之間
7、電子式
(1)寫出下列物質的電子式:H2 Cl2 N2 HCl H2O CO2 NH3 CH4 NaCl MgCl2 NaOH Na+
用電子式表示下列物質的形成過程:
(1) HCl : (2)NaCl:
8、碳最外層四個電子,一個碳原子可以形成四個共價鍵,可以構成C-C、C=C、C≡C
9、同分異構體:分子式相同結構式不同的化合物互稱
C4H10 CH3CH2CH2CH3 CH3CHCH3 異丁烷
正丁烷 CH3 CH3
C5H12 CH3CH2CH2 CH2 CH3 CH3CHCH2 CH2 CH3C CH3
戊烷 CH3 CH3
2-甲基丁烷 2,2-二甲基丙烷
專題二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單元 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
一、 化學反應速率
1. 定義:化學反應速率是用來衡量化學反應進行 快慢 的物理量, 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小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其數學表達式可表示為 單位 moL/(L•s)
注意:各物質表示的速率比等於該反應方程式中相應的計量系數比
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反應物的性質(主要)
(2)外因 其他條件不變時
①溫度: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②壓強:對於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增加壓強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③濃度: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④催化劑:使用正催化劑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其他:反應接觸面積的大小、固體反應物的顆粒大小、光照、超聲波、電磁波、溶劑等對反應速率也有影響。
等因素對反應速率也有影響
二、 化學反應限度
1、 可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既可以想正反應方向進行,同時又可以想逆反應方向進行。可逆反應有一定限度,反應物不可能完全轉化為生成物。
例如:Cl2+H2O HCl+HClO 2Fe3++2I- 2Fe2++I2
2、 化學平衡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當正反應速率等於逆反應速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在變化的狀態
特徵:
動:動態平衡 V正≠0, V逆≠0
等:V正=V逆
定: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不是相等,也不能某種比例)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生移動
第二單元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
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
放熱反應:化學上有熱量放出的化學反應 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
斷開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小於形成化學鍵所放出的能量
2、吸熱反應:化學上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物的總能量
斷開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大於形成化學鍵所放出的能量
當△H為「-」或者△H<0時,為放熱反應 當△H為「+」或者△H>0時, 為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燃燒、酸鹼中和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氧化鈣與水
常見的放熱反應:通常需要高溫或者加熱的反應(C+CO2-)、氫氧化鈣與氯化銨晶體反應
燃燒放出的熱量的大小等於斷裂開反應物分子中化學鍵吸收的總能量與形成生成物分子中化學鍵放出的總能量之差。
第三單元 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
一、 原電池
定義: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原理:氧化還原反應
教活潑的金屬發生氧化反應,
電子從較活潑的金屬(負極)流向較不活潑的金屬或非金屬導體(正極)
電極反應
鋅--銅原電池
負極: Zn-2e==Zn2+
正極:2H++2e=H2↑
總反應:Zn+2H+==Zn2++H2↑
氫氧燃燒電池優點:(1)能量轉換效率高(2)潔凈、無污染、噪音低、隱蔽性強(3)模塊結構。適應不同功率要求靈活機動(4)比功率大,比能量高,對負載的適應性能好(5)可實現熱、電、純水、聯產
二、電解池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例如電解CuCl2、電解水、電解食鹽水、電解精煉銅
專題三 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
❸ 高中政治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有大綱 求完善知識點
我剛剛考了,感覺挺簡單的! 考試內容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包括必修1技術與設計1;必修2技術與設計2)的內容 考試形式是閉卷答題的形式.測試時間為30分鍾,卷面分值為20分. 其實就兩面A4紙那麼大小的內容,有15道選擇題,兩道應用題(應用題主要考的是1、三視圖的繪畫2、開環閉環的繪畫,3、簡單的技術設計,如椅子的設計,衣服改購物袋之類)選擇題難度適中,簡單復習即可,應用題有一點靈活性和自己的臨場發揮性,沒有標准答案!參考資料:考綱
❹ 2016年二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作文的提綱
你好:
中玩!抄比如那次學習《鳥兒的偵查報告》這篇課文時,張老師讓我們分成四人小組,來選一個情節表演。我和同學們分角色表演,大家都拿出渾身解數,有的學著鳥兒飛翔的樣子,有的學著小鳥的表情悲傷地匯報情況,有的學著作者難過的樣子……大家都非常地投入,表演得維妙維俏。一堂課不知不覺地在歡樂的氣氛中過去了,真是開心的一節課!我們不僅學習了課文,還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還加強了我們的表演能力!
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困難,但是,通過努力解決困難也是一種快樂!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個既有趣又有點難度的數學題,我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就去請教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非常有興趣與我來討論。通過一番激烈的,熱火朝天的探討後,我們終於找出了正確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我覺得學習真是一種樂趣,當我解決了困難時,我很自豪,我愛上了學習!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❺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地理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迴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准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º--60º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º--55º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
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①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於不同的季節。
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