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生談春暉500字作文
曾寫過不少關於春暉的文字,有詩詞亦不乏文章。那些大多是一時興起之作。而今離了春暉雖不過一月,所憶所感已然不同於當初了。於是不免落筆記下一些:
三年前,也就是中考後。因為父母都沒有在春暉讀過書,而我又從沒有去過那兒,天真幼稚的我想像了一片稀疏而平坦的林地,樹林中有一個明晃晃的大湖(白馬湖)。離湖不遠處是一些低矮而陳舊的房子,那便是春暉中學了。我還想像了自己在湖邊看書學習。當然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是可笑的。然而當時的構想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聽說——
春暉很優美,春暉有個白馬湖,春暉歷史悠久。
三年高中,沒有爬過象山,更沒有泛舟白馬湖,就是校園里外那些古建築也只是曉得個大概位置和名堂,還有就是想像中的湖邊學習也未能如願以償。想來真的有些遺憾。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卻早已經融入了春暉的精神,那綠色的靈魂。
我曾思考,現在的春暉是什麼。沒有了歷史上講學的大師,春暉是否已經完全淪為普通中學,眼下的春暉擴建是否彰顯了名校風范?其實這一切都是次要的,最有價值的是經亨頤老校長的與時俱進。或許老校長認為在春暉這一片山色空明湖光瀲灧的土地上,學生必須與時俱進才不會被現實所淘汰,才不至於淪落成為詩人隱士文人墨客。但他或許不曾料到與時俱進本身的內涵卻大大地拓展了春暉,因為我們都知道,與時俱進對於我們整個民族更重要。今年是春暉的百年校慶。因為北上清華,不能瞻仰當時盛況了,想必散布在全世界的校友會以真切的行動來詮釋與時俱進的。春暉生活值得留戀的不少風荷院的荷花飄逸著淡淡的清香。擇其一二的話,當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春暉河與圖書館為最。高一的時候,那石碑未就,我也沒有宿在春暉河邊,而圖書館亦還是舊館。但從初中升入高中,春暉圖書舊館還是能滿足我的求知需要的。學校擴建,圖書館與閱覽室的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每一天中午和傍晚,我都會徜徉在那裡,作業閱讀。這對我的大學生活是極有幫助的。在圖書館里,我學習了微積分,在圖書館里,我讀了曹禺的《雷雨》等中外名著,在圖書館里,我也瀏覽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的波瀾壯闊的生命……我的生命便如此日漸豐富充實。高考那一年我還從圖書館借閱了不少有關復習方法心態調整或是勵志清華北大的書。它們使我不斷調整學習方法,逐步在學習方面日臻完善。
高二下半學期,我搬離了風景秀美的風荷院,來到了春暉河畔。這就結下了一段莫名的緣。每一天晚飯後,我就獨自漫步在她的身旁,看天上雲卷雲舒,觀水中魚戲魚游。這一種清閑即使在高考前我還是在咀嚼在享受。法國後現代派著名畫家塞尚曾這樣看待孤獨,他認為只有在孤獨中誰也不能統治他了。我也有同感。就這樣,一天的疲勞就煙消雲散了。晚自習又能精神充沛了。我曾把春暉河比作一位優雅的女子,有著曼妙的腰肢,我同她在象山白馬湖的明麗的山水間遊玩。
記得住風荷院的時候,去教學區一定要途經那巨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似乎每天在提醒我要好好讀書做人。後來搬到河西住,就不能天天與之見面。唯有上體育課或特意去辦點事,才會路過。但那句古訓早已經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頭。
春暉的風是常有的,而且還不小,那是來自白馬湖的風,清新而甘冽。春暉的霧特濃,就像牛奶化在水裡似的,但又被周圍的山色暈成了綠色。春暉的雨很多,有時河水多漲到岸上來了,大有漆園《秋水》之概。春暉雷電也不少,有一回我恰在路上頭頂是一棵大樹,電閃雷鳴照亮周圍的一切。以後大概不可能再有此等驚險的經歷了。
春暉的日子真的挺令人懷念的,雖然在校的時候也有這樣那樣的不順心,懷想起來卻只有美好了。春暉與我的青春相伴,所以每次回憶,春暉都非常青春朝氣。
『貳』 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作文
教育,就是要努力使良好的行為成為習慣。如果學習成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就沒有理由不優秀。
我們的女兒葉何銘,現在濱江小學上五年級了。在學校和老師的良好教育下,孩子身心各方面全面健康發展,學習成績優秀,還當了班長。我們在關心女兒在校學習的同時,注重女兒的家庭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家庭,使家庭成為女兒學習的第二課堂。以下,是我們在女兒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培養孩子的學習精神。我們夫婦原來的學歷都很低,中專畢業參加工作後,都堅持在職學習,先生參加了成教大專、本科學習,我也參加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可以說,女兒是在我們夫婦邊自學邊育兒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身教」,在家庭中為孩子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在「身教」的同時,我們還注重「言傳」。例如,我們給她講她自己名字的含義,「何名」就是什麼名,告訴她一個人有什麼名全靠他自己,希望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為自己掙一個名。我們經常給女兒介紹名人名校的事跡,到春暉中學、浙江大學參觀游覽,讓她感受學習環境。先生還以贈言的形式,對女兒進行教育。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聞過則喜」,等等。女兒對贈言也能熟記於心。現在,女兒的學習精神很強,去年,先生去香港遊玩的時候,他叫女兒請假一起去,女兒聽說要請假,就一口拒絕了。
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一是習慣學習。教育,就是要努力使良好的行為成為習慣。如果學習成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就沒有理由不優秀。先生給孩子講古人讀書的「三上」之功(馬上、床上、廁上),呵呵,現在家裡到處是翻開的在讀的書。二是快樂學習。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避免交給她不喜歡甚至厭倦的學習任務。我們幫助她將作文在網上「 」發表,來培養其作文的興趣。我們也採用適當獎勵形式,來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去年除夕夜,女兒花了兩個小時時間,把三冊英語課文全部背誦了一遍,我們給「壓歲錢」的時候,她特別高興而且自豪。三是效率學習。學習必須有高的效率,必須得法。低效甚至無效的學習,只能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影響孩子全面發展。所以,在家裡,我們給孩子提出學習要求時,總是思之再三、慎之又慎。如,我們要求他每天聽讀一小時英語,對提高英語成績很有好處。
三、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本錢。我們十分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是關心孩子的飲食營養,保證其身體正常生長發育。二是鼓勵多做游戲,督促進行體育鍛煉。三是加強談話溝通,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進行及時正確的教育、引導,促進孩子心理健康。
『叄』 書聲琅琅的春暉中學作文400個字
早晨的校園
校園的早晨是美麗的。當月亮婆婆躲藏起來時,新的一天開始了。在校回園里,小草抬起答它那可愛的小臉;樹木張開了它那健壯的身軀;柳樹用風梳子梳著頭發;花兒盡情地把自己的美麗和香味帶給每一個人:再加上小朋友們的活潑、生機。給早晨的校園添上璀璨的一筆。
清晨,校園沉浸在一層白霧里,乳白色的濃霧把校園團團包圍,整個校園十分寂靜。只有兩座教學大樓和天井裡的花草樹木在浮動的濃霧中時隱時現,真如仙境一般。
太陽出來了,同學們也陸續地來到學校,校園里便立刻充滿了生機。看,蝴蝶在歡樂地飛翔,聽,鳥兒在盡情歌唱,還有小朋友們朗朗的讀書聲和愉快的笑聲,頓時,整個校園都被快樂圍繞。同學們在早晨溫和的陽光下做早操,呼吸著早晨特有的新鮮空氣,個個精神飽滿,動作敏捷整齊,是早晨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是美麗的,也是短暫的,我一定要珍惜早晨,把握早晨。
切不可直接抄!!!!!!!!!
『肆』 去上虞春暉中學春遊作文550字
校園的早晨是美麗的。當月亮婆婆躲藏起來時,新的一天開始了。在校園里,小草抬起它那可愛的小臉;樹木張開了它那健壯的身軀;柳樹用風梳子梳著頭發;花兒盡情地把自己的美麗和香味帶給每一個人:再加上小朋友們的活潑、生機。給早晨的校園添上璀璨的一筆。
清晨,校園沉浸在一層白霧里,乳白色的濃霧把校園團團包圍,整個校園十分寂靜。只有兩座教學大樓和天井裡的花草樹木在浮動的濃霧中時隱時現,真如仙境一般。
太陽出來了,同學們也陸續地來到學校,校園里便立刻充滿了生機。看,蝴蝶在歡樂地飛翔,聽,鳥兒在盡情歌唱,還有小朋友們朗朗的讀書聲和愉快的笑聲,頓時,整個校園都被快樂圍繞。同學們在早晨溫和的陽光下做早操,呼吸著早晨特有的新鮮空氣,個個精神飽滿,動作敏捷整齊,是早晨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是美麗的,也是短暫的,我一定要珍惜早晨,把握早晨。
『伍』 春暉印象 作文
4月21日,蘇州小荷作文學校一行12人來到浙江上虞,拜訪心儀已久的春暉中學。春暉中學是中國的一所名校,在民國時期就有「北有南開,南有春暉」之說。在建校初期更是名師薈萃,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李叔同(弘一法師)等大師的執教為春暉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21日,春雨綿綿。來到上虞已是黃昏,入住在曹蛾江酒店。夜九點,馮斌突然心血來潮,要想深夜去拜訪春暉。一群人竟個個贊成,揮手招的,不到半個小時,便來到了春暉中學校門口。
這天是星期五,學生們剛上完晚自習,因春暉無深夜招待客人的先例,所以我們無緣進去一睹校園夜色。幸好,那些大師的故居都在學校外圍,我們便向它們走去。夜很黑,天上沒有月亮,偶爾閃爍著的三四顆星星,如天燈般照耀著我們這群虔誠的訪客。四周樹木蔥郁,青山沉靜。散落在象山腳下的名人故居都閉上眼安詳地進入了夢想。我們用手電筒一一拜讀了舊居的匾額和掛在牆上的簡介。籬笆環繞的是「春社」,那座高大漂亮的是「山邊一樓」校長辦公樓、豐子愷的「小楊柳屋」……當我們走到朱自清故居時,竟然發現裡面三間小屋亮著燈光,從門縫中望進去,裡面空無一人,牆上巨幅朱老先生的遺照嚴肅地盯著我們。是朱自清老先生原諒了我們深夜拜訪的魯莽,故意亮起燈來,請我們入室嗎?我們用手輕輕推了推門,門卻緊緊的鎖著……就這樣,我們靜靜地在大師門前聆聽著,交談著。11時左右,我們返回了上虞縣城。
4月22日,早上起來,窗外正下著細雨。我們按約定,驅車到春暉進行正式訪問。車到進入象山,雨也停了。雨後山色水光格外清新宜人。(這個是個範文,作文還要自己寫,但有些詞彙可借鑒,把多篇別人的作文的精華融入到自己作文中,那就是自己最精華的東西,寫出來一定好,正所謂天下文人還一小抄呢)
『陸』 作文訓練之短句、詞語
自己寫寫看
『柒』 以聲音為話題的話題作文,600字左右,誰找篇給我啊!
高行健得諾貝爾文學獎,引起激辯連場,也有人質疑:如不是因為政治推動,文學的力量會有那麼大嗎?本文旨在說明,文學的聲音原是很微弱的。正因如此,聆聽這種聲音,自然也要多花一點心力。
文學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歷來便有各種說法。高行健得獎產生了強烈的愛與恨,一部分原因也就是把文學的功能看得太大的緣故。
實際上,文化藝術要是有任何社會作用的話,也是細水長流的,就是俗語所說的潛移默化。最近中國有一部由小說改編的影片叫《生死抉擇》,是講反貪的,官方明令各級幹部都要看。意圖自然是良好的,但耐人尋味的是,那些已經在貪贓枉法,或蠢蠢欲動的官員們,到底有幾個會因看一部電影而改變主意?
據說清朝時候有一種治貪的方法,就是把涉案嚴重的貪官處死,將皮剝下來做成標本,懸掛在官府的後堂。用意是:新官上任,看了這個恐怖的標本,就產生警惕,不敢貪污。
或許這只是個傳說,然而志在警戒而設的古代酷刑也著實是不少的。但這一來,清朝的貪官污吏都絕跡了嗎?要是嚴刑峻法都不能嚇絕,看部電影、讀本小說會起作用嗎?所以文學的力量是有限的。
古往今來,當然也不乏能打動人心,能移風易俗的文藝作品。據悉有部舞台劇《商鞅變法》,讓朱總理看後掉下淚來,加強了改革的決心。不過仔細分析起來,政權的轉移、經濟的騰飛、社會的巨變,其實包含許多客觀因素,並不是幾根大筆所造成。
文學淪為政治工具
結果是場文化浩劫
文學的作用被誇大,說來有史跡可尋。知識分子的天性便是追求平等、博愛、自由的,他們疾惡如仇,幾乎一面倒的要埋葬罪惡的舊政權。近代中國幾場重要的革命,便是由知識分子的「不平則鳴」開始的。新政權於是也看到文化藝術的「力量」,導致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樣板戲、樣板文學的出現,連魯迅也變成比耶和華更不能觸犯的神。文學淪為政治工具,結果是場文化浩劫,這就不再細表了。
文學之被說成偉大無比,另一個原因是搞文學的人自抬身價所造成。在高行健領獎的場合上,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恩達爾所說,「你擁有那麼大的國家,為何要害怕一個住在巴黎郊外的人?」其實也有誇大文學力量的成分。然則,恩達爾調侃的只是那些神經過敏的人,中國人裡面其實也有不少為高行健喝彩的,就事論事評論他的也有,亦有人說該請他來訪問新加坡,並未把他視為洪水猛獸。
曾經一度被譽為神聖的「純文學」之說,首先從西方傳來。就是把文學定義放得很高,不食人間煙火的才能算為文學;並把文學看成發聾振聵、澄澈心靈、改變思想的良方,幾乎無所不能。所以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依薩釩蛻嵛
『捌』 家庭教育情況的作文550字
說起教育,我們平時比較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我們關注孩子每一階段的不同變化,經常交流談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寬松、幸福、和諧的環境中。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就談談我們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嚴」字當頭,「關愛」而不「寵愛」。
「人之初,性本善」。
家庭教育心得。每個孩子先天是善良的、單純的,他習慣的養成是後天教育的結果。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他人管教孩子的現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嚴格教育,所有事情由父母、爺爺奶奶代辦,要什麼有什麼,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我們家裡平時要求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不要以大欺小,要尊重長輩。在教育時以引導為主,嚴格而不專制,關愛而不寵愛。
二、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小孩子習慣的培養是關繫到他今後的行為規范,特別是小學階段,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最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易見效,抓住這個環節就等於抓住了孩子的以後。現在的孩子智商都較高,大多數孩子因習慣不良而引起學習較差、常規較差等。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一邊做作業一邊玩東西、要大人陪著做作業、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等等。我女兒上學都是她爺爺接送的,上一年級第一學期時,她一時還適應不了放學回家要做作業這個習慣,所以一回家,就像以前上幼兒園回家一樣先看電視。她爺爺也約束不了她,等我們下班回家再叫她做作業,完成都很遲,影響了第二天的精神。於是我們就跟她講:「你放學回家先做作業,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給你檢查,然後我們根據情況給你發標志。(因為那時班級是發標志鼓勵孩子的。這之後她每天一回家就做作業。這樣不但提高了她獨立學習的能力,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我們經常利用寬余的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三、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電視上的一個公益廣告不是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也是夥伴、朋友和榜樣。「當父母不容易,當好父母更不容易」。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為家長,我認為我們應該首先「學會關心」。關心家人、關心朋友、關愛社會、國家等等,這樣無形當中讓孩子懂得尊老愛幼、相幫謙讓、寬宏大度。其次要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學習,不要沉迷於打牌、搓麻將等,要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健康向上的形象。再次要建立和諧的家庭。家庭的生活氣氛和大人的品行道德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孩子在表揚和鼓勵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將學會公道。
四、關注孩子的成長,正確引導孩子。
在孩子很小時,我家就非常重視德育,會做人才會做事。我們主要要求孩子從不說謊,不要別人的東西,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教育時我們都是在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一般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作業完成了嗎?今天在學校開心嗎?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特別是孩子在學校里遇到挫折或犯了錯誤時,我們及時與她進行溝通,加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讓孩子喜歡上學,在學校開心。
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剝奪孩子玩耍的時間和權利。現在,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日益增多,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日益強烈,恨不得讓孩子成為鋼琴家、歌唱家、畫家、舞蹈家……今天學鋼琴,明天學跳舞,上午學英語,下午學奧數,弄得孩子不但對學習沒興趣,而且產生了厭煩的情緒。我們的孩子也有上培訓班,(範文先生網 )但是都是她喜歡的,所以每次去時,她都是非常開心,跟同學相處非常融洽。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心,雖然我們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但是對孩子的教育還很不夠,我們將不斷努力,汲取別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與老師、家長共同探討,使孩子們能夠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玖』 作文:游上虞春暉中學
我愛校來園的早晨,因為她美麗而動自人;我愛校園的早晨,因為她奇妙而溫存;我愛校園的早晨,因為她溫馨而充滿朝氣——我愛校園的早晨!
這是一個夏的早晨,天亮的非常早,空氣也異常的清新,站在教學樓的天台往下俯瞰,能看見一層層白霧圍繞著校園舞蹈,來到清風池邊,看見一朵朵睡蓮還在沉睡,可魚兒早就打起了精神,在水裡嬉戲,還有一片片碧綠的蓮葉在清晨中搖曳,一顆顆露珠在蓮葉上跳躍,似一顆顆斷了線的晶瑩珍珠。
漸漸地,霧慢慢褪去,太陽姐姐害羞的露出半張臉,她似乎熟悉了這里的環境,變得不再內斂,變得有些開放了,但那層薄薄的紗她還遲遲沒有脫去,亭子上還隱約出現一種淡淡的白色。隨著太陽姐姐的開放,鮮紅的五星紅旗也隨著輕輕的晨風擺動,太陽姐姐終於把陽光肆無忌憚地灑向了大地——灑到了池子里,高貴的如黃金鑲翡翠;灑到了我們的臉上,美麗的如花朵盛開;灑到了五星紅旗上,宏偉的如雄山壯河;灑到了……
校園如同一個護花者,我們就是那一粒粒正在發芽的種子,她用她那雙辛勞的雙手,把我們哺育成美麗的花兒、永不凋謝的花兒,能給人快樂的花兒。
我愛校園的清晨,因為她美麗、因為她迷人、因為它奇妙。
『拾』 豐子愷的<<竹影>> 的寫作背景
豐子愷生平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
豐子愷出生時,他的母親已生了六個女兒,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因為父親也只有一個妹妹,他便是豐家煙火得繼的希望,備受珍惜。父親為他取乳名為"慈玉",他確實是家人眼中的寶玉,祖母溺愛他,父母、姑姑疼愛他,姐姐們憐愛他,連家裡染坊中的伙計們也喜歡他。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六歲,在父親的私塾中讀書,學名豐潤。
父親豐璜本是清末舉人,廢除科舉取仕後,就在家開設私塾,教授孩子們讀書。豐子愷在父親那裡學《三字經》、學《千家詩》,也學父親在中秋之夜飲酒吃蟹賞月的名士風度……9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把他送到另一個私塾繼續就讀,一直到12歲,豐子愷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育,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溫文敏感,從容和善的氣質。也許是家裡開染坊的緣故,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那本為他開蒙的《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塗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畫譜,給同學們畫,給鄉親們畫,甚至應私塾先生之命為學校畫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們叫做"小畫家"。線條和色彩的魅力被他發現,並自此終生吸引著他。
1910年,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讀書,改名豐仁。
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是應革命風潮建立起的新式學堂,在這里,豐子愷剪掉了辮子,並為了適應民主選舉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難認的「潤」字改為易寫易認的「仁」字。新學堂開設有音樂課,同學們唱李叔同的《祖國歌》、唱《勵學》歌,音符的震撼力使豐子愷大受感染,成為他後來鑽研音樂的發端。1914年春,豐子愷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改名子愷。
二年級起從李叔同學習圖畫、音樂,從夏丏尊習國文。1914年,豐子愷沒有辜負母親臨行前給他預備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著名的師范學校、當時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裡,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在李叔同那裡,豐子愷學會了寫生畫法,為之深深著迷,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學了許多可貴的精神:李叔同是個頂認真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養,認為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且認為「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為懷,豐子愷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中年以後,豐子愷也皈依佛教,沒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嬰行,並從此茹素。雖然豐子愷成名後表示,如果沒有遇上李叔同,便不會走上繪畫的道路,但李對他的影響卻不是被動的,它與豐子愷的氣質、稟賦都有很大的關系。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籌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任教務主任、西洋畫教師。
師范畢業後,豐子愷與同學劉質平、吳夢非在上海小西門黃家閥路的一座舊房子里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在學校尚未掛牌前,豐子愷與吳夢非、劉質平、劉海粟、姜丹書等組織了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藝術教育社團之——中華美育會,並創《美育》雜志。會員多為全國各地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師,他們普及圖畫、音樂知識,培訓中小學圖畫、音樂教員。 在投身藝術教育的同時,豐子愷自覺地探索著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在上海專科師范的籌備階段,豐子愷應邀在上海東亞體校任教,在校刊上,他發表了《圖畫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後者是日本學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節譯,這是目前所知豐子愷最早關於美術教學的著譯。在《美育》雜志上,豐發表了《畫家之生命》、《藝術教育的原理》等文,視畫家的道德修養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學習藝術,十個月後回國。
如果沒有日本之行,豐子愷的畫也許完全是另一種樣子,或者根本就不會有「子愷漫畫」。在日本的一個舊書攤上,豐子愷發現了竹久夢二的《夢二畫集*春》,夢二清新脫俗的簡筆畫一下子吸引了他。豐子愷稱他的畫為「無聲之詩」,又最推崇其畫中「詩趣的豐富」,正是這詩畫相融的風格引起了他觀念和情感上的極大共鳴。豐子愷自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藝術上,最好的詩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是「平淡天真」的,總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應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夢二的畫,摒棄漫畫的戲謔,專寫日常的生活場景而表現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並重,既合於豐子愷的文人氣質,又具醒世勸戒的作用,沒有遠離他所熱愛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紹至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開始用毛筆作簡筆畫。
豐子愷任教音樂、美術的春暉中學位於清靜的白馬湖畔,豐在湖邊建了一所「小楊柳屋」,把妻兒接來同住,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暢的生活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被竹久夢二和陳師曾的畫深深觸動的豐子愷,不滿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畫的技巧表現中國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詩趣融入現代的生活。豐子愷最早的一幅畫是在他參加完一次校務會議後,有感於同事們神態各異地垂頭拱手伏在議席上的有趣樣子而作的,從此,這些過去被人忽視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現在他筆下。
1924年,發表《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走上畫家的道路。
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編輯的雜志《我們的七月》上,畫面是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著茶具,捲起的簾外懸著一彎新月……這樣簡單的畫,對畫家的要求卻是很高的,廖廖的筆畫要求畫家有扎實的寫生基礎和概括能力;畫龍點睛的題詞要具備豐厚的文學素養;題材的選擇又要細致的人生體驗,而這些都是豐子愷具備而且擅長的,於是,一種具有「溫柔敦厚」的中國文化氣息的漫畫產生了。
1925年,《文學周刊》陸續發表其畫,鄭振鐸冠以「子愷漫畫」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豐子愷與匡互生、朱光潛來到上海創辦了「上海私立立達中學」。在上海,豐子愷結識了鄭振鐸,鄭對豐的畫早就喜愛,便邀請他為《文學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圖,冠以「子愷漫畫」的名字發表,並為之出了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由是,「子愷漫畫」之名鵲起。 豐子愷並不以為自己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而漫畫也確實在豐之前就在中國出現過,不過那隻是曇花一現,直到豐的漫畫問世,"漫畫"一詞才被廣泛使用,漫畫這種畫種也才在中國流傳開來。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開明書店是由當時一批知識分子創辦的,以青少年讀者為主要對象,面向社會,出版了許多中小學教科書和諸如《婦女問題十講》、《新性道德討論集》等進步有益的書籍。豐子愷不僅是書店的發起創辦者,他當時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開明書店出版的。如1927年的《子愷畫集》、1928年的《西洋美術史》、1929年的《護生畫集》、1930年的《西洋畫派十二講》、1931年的《緣緣堂隨筆》、1934年的《繪畫與文學》、《藝術趣味》、1935年的《人間相》、《西洋建築講話》、1939年的《漫畫阿Q正傳》、1945年的《子愷漫畫全集》。 譯著有1928年的《藝術概論》、1931年的《初戀》、1932年的《自殺俱樂部》、《音樂概論》。選編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懷娥鈴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風琴名曲選》等。這一串不厭其煩的書單,不僅有豐子愷與書店的深厚情誼,也可以看出豐在學問上的涉獵之廣,繪畫、音樂、建築、文學皆有心得。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書都是由他自己擔任裝幀設計的。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即李叔同)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對於豐子愷的皈依佛門,從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認為他實際上是入世的。事實上,豐子愷終其一生都是個居士,沒有正式出家,這與他對人世的熱愛難以分開,他對於現世的迷人風光、各色人物、國家前途都不能忘情,於是他才繪畫、作文、辦教育、開書店……而宗教信仰給了他一顆慈悲敏感的心,影響著他的藝術觀點,他一直認為藝術應該"以仁為本",要「善巧兼備」,藝術家熱愛自然,同情萬物,用藝術去滌盪自己和他人的心靈。這思想最直接的產物便是後來的《護生畫集》。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五年間各類作品二十餘種(部)「緣緣堂」於1938年毀於戰火。
知道豐子愷的人沒有不知道緣緣堂的,它不僅是一座豐子愷曾經住過的屋子,也是他創作的見證者和闡釋者。
1933年,在故鄉石門,高大方正、簡潔明快的緣緣堂被豐子愷用他那支「大紅派克鋼筆寫出來」了(豐語,意即用稿費建造),這建築物朝南的鋪著大方磚的堂屋裡掛著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額和對聯;書齋里有風琴和數千卷圖書;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跡;樓上是寬敞的卧室;門外種著桃花,天井裡有芭蕉、櫻桃和薔薇,後院是冬青、桂樹、葡萄藤和鞦韆架;最重要的是還有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里安寧舒適的生活,使豐子愷的創作豐收,五年間,出版《人間相》等畫集三部;《緣緣堂再筆》等散文五部;《開明音樂講義》等音樂著作三部;《繪畫與文學》等藝術論著八部。緣緣堂就像這些漫畫和隨筆的一個立體的注釋,文氣、明快、既含蓄內斂又時時關懷著世間。豐子愷對緣緣堂懷有深厚的感情,當38年得知它毀於日軍炮火時,豐子愷滿懷悲痛和憤懣寫了《還我緣緣堂》和《告緣緣堂在天之靈》兩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難辭鄉,輾轉於桐廬、衢州、上饒、南昌、萍鄉、湘潭、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等地。
以豐子愷的性格,是最厭惡戰爭的,但弄人的命運卻讓他在戰爭中輾轉了近十年。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戰爭的慘狀深深地觸動了他,使他格外重視起漫畫的宣傳作用來。他仍然畫漫畫,不過是宣傳抗日的"抗戰漫畫",表現他沿途的見聞,畫中多了人民的苦難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格調也沉鬱起來。這樣的畫,他不但自己畫,還在各地執教的時候教學生們畫,畫好再分頭下鄉張貼宣傳抗日。在遵義時,他還把新、舊作品重新整理,編作《子愷漫畫全集》,1945年由開明書店出版。1942年起,豐子愷來到較為安定的重慶,建了「沙坪小屋」,重新過起了繪畫作文的生活,並且借在長壽、豐都等地舉辦畫展的機會,飽覽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在重慶,豐子愷仍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己任,出版了《藝術與人生》、《國畫常識》、《畫中有詩》、《音樂初階》等作品。 在抗戰的年月里,從豐子愷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國文人處驚不亂的泰然和從容赴難的勇氣,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愛國的情懷和面對人生的積極。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抗戰結束,豐子愷由重慶回到江南,他曾回到故鄉,但緣緣堂已經不在了,人、物兩非,舊夢難尋,痛飲一場後,便到杭州定居下來。
1949年建國後,定居上海,專心譯著。
建國後,豐子愷在上海擔任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60年擔任中國畫院院長,並曾任政協委員和人民代表。為了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服務,推廣蘇聯文化而翻譯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這時他的漫畫以歌頌為主,而散文也平添了許多喜悅。
1966年後,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暗中仍寫作、繪畫、翻譯。
和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豐子愷也沒能逃過文革的厄運。但他身上的寬厚氣質和宗教信仰仍然起著作用,在他寫給朋友的詞中,他仍期望著中國「天意和平,人意和平」、「時節清明、政治清明」,他仍然暗中繼續著自己喜愛的工作。
1975年4月回故鄉探訪,9月逝世。
1975年,了卻了回故鄉探望宿願的豐子愷在上海逝世。
1978年,平反。終於還是來了,這是對藝術家最好的紀念。
1985年,重建的「緣緣堂」落成。重建的緣緣堂在豐子愷的故鄉樹立起來了,同時樹立起來的還有人們對他的無限敬意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