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導引地理答案綜合測試1
請採納——————————————————————————————————————————————————————————
2.1細胞的分子組成
1.D 2.A 3.B 4.C 5.C 6.C 7.A 8.A 9.B 10.C 11.A 12.C 13.C 14.C 15.B 16.D 17.D 18. (1)2 2 (2)3 bdg (3)3 2 脫水縮合反應 (4)2 ce 三肽 (5)肽 (6)234 19.①細胞壁中含有糖類和蛋白質。②出現紅黃色沉澱 不出現紫色 ③不出現紫色 細胞壁中不含有糖類和蛋白質 ④出現紫色 細胞壁中不含有糖類但有蛋白質
2.2細胞的結構
1.B 2.A 3.D 4.A 5.C 6.C 7.C 8.C 9.D 10.D 11.D 12.B 13.C 14.B
15.A 16.A 17.B 18.A 19.C 20.B
21. (1)細胞膜 流動鑲嵌模型 (2)1 脂雙層
(3)3糖蛋白 (4)都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細胞器膜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質含量較低(蛋白質和脂質的比例不同;細胞膜上都含糖類,細胞器膜上不含糖類;答案合理即可)22.病毒 原核細胞 細胞膜 線粒體 葉綠體 蛋白質 合成場所(或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23.(1)纖維素 保護細胞和支持植物體(2)[4]葉綠體
(3)細胞核貯存和復制的場所 (4)[14]液泡4、14 (5)[11]線粒體 (6)中心體
2.3細胞的代謝
1.C 2.B 3.D 4.B 5.D 6.A 7.B 8.D 9.C 10.C 11.B 12.D 13.A 14.B
15.C 16.B 17.B 18.D 19.D 20.C 21.C 22.A 23.A 24.D 25.D 26.C 27.D
28.C 29.C 30.A 31.D 32.A 33.D 34.B 35.A 36.C 37.B 38.C 39.C 40.C
41.D 42. (1)質壁分離 (2)C>A>B (3)A>B (4)B、A、C (5)細胞外溶液
43.(1)等量向3支試管中分別注入的肝臟研磨液、試劑(蒸餾水、鹽酸、氫氧化鈉等)、過氧化氫溶液都應等量
(2)①→③→④→②→⑤→⑥44. (1)2類囊體膜 各種色素和進行光反應所需的酶8 葉綠體基質 進行碳反應所需的酶 (2)3 NADPH 4 ATP光 ATP和NADPH中活潑的化學能 (3)葉綠體外 蔗糖 45.(1)遮光 (2)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可行,因為 也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在A瓶和C瓶之間放置一個含 的錐形瓶,使A中的空氣經B後再導入C出現渾濁無渾濁出現 (4)出現渾濁相同 可以撤去遮光裝置,因為種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2.4細胞的增殖與分化
1.D 2.C 3.A 4.A 5.B 6.B 7.D 8.A 9.D 10.B 11.B 12.D 13.D 14.D 15.C 16.C 17.A 18.A 19.(1)後 8 8 0 4 (2)動物 後 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絲消失,出現新的核膜,細胞膜從細胞中部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個子細胞 (3)植物細胞具細胞壁 紡錘體由細胞兩極發出的紡錘絲構成 前 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核膜消失 4 8 4
P126
20.(1)解離時剪取洋蔥根尖「5cm」改成「2~3mm」;實驗操作步驟應改為先漂洗後染色;製片時「蓋上載玻片」改成「蓋上蓋玻片」 (2)見下圖 (3)①②④⑤
必修2模塊復習
3.1孟德爾定律
1.D 2.A 3.C 4.C 5.C 6.A 7.C 8.A 9.D 10.B 11.B 12.D 13.D 14.A 15.C 16.D 17.B 18.B 19.B 20.A 21.B 22.B 23.C 24.B 25.C 26.D 27.C 28.B 29.B 30.B 31.D 32. (1)紅扁 綠圓 (2)自交 四 9:3:3:1 (3)Fz 純合子
rrnn 33.(1)紅果 (2)Dd DD:Dd=l:2 (3)黃果 dd 34. (1)I 甜玉米 (2)Gg gg GG和Gg(要求答全) 35. (1) Bbrr bbRr (2)Bbrr bbRr (3)1/8 36.(1)高莖 紅花 (2) (3)丙 (4)1/3 37. (1)常 隱 (2) Aa AA或Aa 2/3 (3)1/3
3.2染色體與遺傳
1.A 2.D 3.D 4.A 5,B 6.C 7.B 8.D 9.A 10.D 11.B 12.A 13.C 14.A 15.C 16.C 17.B 18.B 19.C 20.D 21.D 22.D 23.D 24.B 20.D 26. (1)減數第一次分裂後4 8 2 (2)4體細胞 (3)卵細胞和極體 (4)4 (5)甲圖 27.(1) AaBb (2)2 A和a(或寫B和b) (3)4 8 2 (4)2 AB和ab或Ab和aB (5)4 28.(1) 或 (2) (3)100% (4)1/4 29. (l) 灰身紅眼 (2)1:1 (3)3:1 (4)雄1:1
3.3遺傳的分子基礎
1.A 2.B 3.D 4.D 5.C 6.D 7.B 8.B 9.C 10.B 11.D 12.A 13.A 14.A 15.B 16.D 17.B 18.D 19.B 20.A 21.B 22.C 23.A 24.C 25.A 26.D 27.D 28.D 29. (1)多糖 蛋白質 R型 (2)DNA S型 (3)S型 毒性 S型 (4)DNA DNA
30.(1)分裂間期 (2)脫氧核苷酸 鹼基互補配對 (3)60% (4) 100% 半保留復制 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1.見下表:
P127
32.(1)轉錄 細胞核、線粒體 ←(2)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乙是胞嘧啶脫氧核苷酸,組成乙的化學基團之一為脫氧核糖,組成丁的為核糖 (3) RNA聚合酶 氨基酸 33.(1)正在合成的多肽鏈 氨基酸轉運 RNA mRNA 核糖體 (2)翻譯細胞質中的核糖體(3)ACCCGATTTGGC (4)鹼基 鹼基 (5)4 丙氨酸 賴氨酸
3.4 生物的變異
1.A 2.A 3.B 4.B 5.A 6.B 7.D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C
15.C 16.C 17.D 18.C 19.B 20.A 21.(1)D (2)不能 用秋水仙素處理其幼苗,誘導使之發生染色體數目加倍(3)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是二倍體 由有性生殖細胞直接發育而來的是單倍體 (4)8 22.(1)轉錄 翻譯 DNA復制 細胞核 核糖體 細胞核 (2) CAT GUA (3)谷氨酸纈氨酸 (4)T-A基因突變 (5)紅細胞 有害的 23. (1) 開始發生性狀分離純種 (2)縮短育種年限 (3)多倍果實大,有機物含量高,抗逆性強 抑制細胞分裂時紡錘體的形成 (4)萌動的不定向 人工選擇 (5)轉錄 翻譯
3.5 生物的進化
1.C 2.D 3.C 4.D 5.D 6.B 7.C 8.B 9.C 10.C 11.A 12.選擇 地理障礙(或環境隔離) 生殖隔離 沒有 因為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
3.6遺傳與人類健康
1.B 2.D 3.C 4.C 5.D 6.C 7.D 8.B 9.C 10.D 11.A 12.D 13.D
14. (l) 或 (2)①50 12.5 ②男性 女性 15.(1)成年人發病風險顯著增加(或成年人隨著年齡增加發病人數急劇上升) (2)①大多數染色體變異遺傳病是致死的,患病胎兒在出生前就死亡了 ②染色體異常 產前診斷 羊膜腔穿刺 絨毛細胞
檢查
必修3模塊復習
4.1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C 2.C 3.C 4.D 5.B 6.D 7.D 8.A 9.(1)生長素濃度低,促進細胞伸長生長,甘蔗莖長高 (2)生長素濃度高,促進乙烯的合成,結果抑制細胞伸長生長,促進細胞橫向擴大,甘蔗莖長粗10.(二)3、4、5 2(三)(1)1 3 (2)1 2 (3)1 4 (4)玉米幼苗發生彎麴生長與生長素在玉米幼苗尖端下面兩側分布不均勻有關
4.2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B 2.D 3.A 4.C 5.A 6.B 7.D 8.C 9.C 10.B 11.A
12.D 13.B 14.D 15.D 16.C 17.C 18.B 19.B 20.C 21.D 22.(1)內環境 (2)消化系統 排泄系統(3)消化循環 (4)循環 排泄 循環 呼吸 23.(1)細胞核 細胞體 突起 神經末梢(2)突起 (3)受到刺激後會產生神經沖動並沿軸突傳送出去 (4)③⑤ (5)箭頭向右
P128
24.(1)效應器傳人 X、Y (2)0 2 25. (1)作為對照 培養基及培養過程不會產生TSH(答案合理即可) (2)②甲狀腺激素能夠抑制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 ③下丘腦能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 (3)②注射適量甲狀腺激素(或者飼喂含有甲狀腺激素的等量食物) ③分別抽取兩組動物的血液
4.3 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
1.D 2.B 3.D 4.B 5.D 6.D 7.B 8.C 9.C 10.D 11.B 12.A 13.D
14.(1)體液 (2)淋巴幹細胞骨髓B淋巴細胞Ⅱ表面的受體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 (3)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4)c 15.(1)流動 非特異性免疫 二 (2)抗原-MHC復合體白細胞介素-2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 16.(1)輔助性T細胞 細胞毒性T細胞 (2)抗原-MHC復合體抗原-MHC復合體受體 多種蛋白質 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 記憶細胞毒性T細胞 (3)抗原-MHC復合體 癌細胞 異體細胞 17. (1) RNA逆轉錄 轉錄和翻譯(2)輔助性T細胞濃度短時間內上升,特異性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消滅了大多數病毒(3)逐漸增加輔助性T細胞逐漸減少、免疫能力逐年下降反相關免疫 (4)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頻率較高和基因突變多方向性更顯著
4.4種群
1.A 2.D 3.B 4.C 5.D 6.D 7.B 8.B 9.D 10.(1)B S (2)A J (3)b
11.(1)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量 (2)增長型衰退型 (3)只要保持替補出生率(一個家庭生2個孩子) (4)B
4.5群 落
1.D 2.C 3.D 4.A 5.C 6.B 7.D 8.B 9.C 10.D 11.C 12.(1)種群 (2)垂
直結構 水平結構 (3)對光的利用(光照強度) 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4.6生態系統
1.D 2.C 3.C 4.B 5.B 6.C 7.D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A 18.C 19.C 20. (1)7 (2)二第三、四 狼、狐、貓頭鷹、鳥 草→兔→狼(3)兔、鼠大量繁殖食物鏈 (4)一定的自我調節 復雜 自我調節 遭到破壞 (5)生物放大 (6)55 21. (1)16000生產者光合作用 (2)11. 25 (3)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營養級利用分解者(4)逐級遞減的,單向不循環的 22.(1)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 大氣中的 (2)光合 呼吸 (3)食物鏈和食物網 (4)第一營養級(生產者) 23. (1) 養料(或有機物) (2) (3)光照和適宜的溫度
4.7人類與環境
1.D 2.A 3.B 4.C 5.B 6.A 7.A 8.C 9.A 10.C 11.D 12.(2)不同pH的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影響程度不同 (3)用上述實驗裝置和試劑,採用2種pH為5.6和4.6的酸雨進行實驗,設置清水作對照實驗。在三個花盆中播種相同數量的小麥種子,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培養相同的一段時間,觀察統計小麥種子萌發率 (4)A.如果三個裝置中小麥種子萌發率沒有差異,則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沒有影響。B.如果三個裝置中,pH越小小麥種子萌發率越低,則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有抑製作用,且隨pH減小,抑製作用增大。C.如果三個裝置中,pH越小小麥種子萌發率越高,則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有促進作用,且隨pH減小,促進作用增大。 13.(1)在春秋兩季溫度和光照均適宜,同時有充分的無機養料,故浮游植物產生兩個密度高峰期。 (2)因為秋季無機養料的積累比春季少。
P129
試題集萃
綜合練習(一)
1.C 2.A 3.B 4.B 5.B 6.C 7.D 8.A 9.D 10.D 11.A 12.D 13.B 14.D
15.D 16.A 17.D 18.C 19.B 20.D 21.D 22.D 23.A 24.A 25.C 26.B 27.A
28.D 29.C 30.A 31.C 32.B 33.A 34.D 35.C 36.D 37.C 38.C 39.C 40.C
41.B 42.C 43.A 44.A 45.A 46.D 47.A 48.A 49.D 50.B 51.(6分,每空2分)
(1)種子吸水萌發,細胞呼吸加強 (2)細胞呼吸加強, 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強度 (3)植物的正常細胞呼吸,從而使光合作用減弱 52.(7分,每空1分)(1)② 基因重組 (2)誘變育種 (3)單倍體育種 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4)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5)轉基因
53.(10分)(1)(6分)沒有空白對照,應設計一個用蒸餾水浸泡的對照組(1分) 1粒種子數量太少,應改為30粒種子(1分) 各培養皿應放入相應濃度生長素溶液浸濕的濾紙而不是蒸餾水浸濕的濾紙(1分) 種子的發芽率(1分) 表格(2分)
(2)①增加散熱,維持體溫恆定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縮(骨骼肌戰栗) ②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54. (1)6生物放大 (2)藻類爆發(大量繁殖) 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生成了 等物質 (3)掛養貝類水體的藻類密度小於對照組(不掛養組) 5 (4)①④
綜合練習(二)
1.D 2.D 3.C 4.D 5.B 6.A 7.C 8.B 9.A 10.C 11.D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B 19.A 20.B 21.C 22.B 23.A 24.D 25.D 26.B 27.A
28.B 29.D 30.D 31.C 32.A 33.B 34.D 35.D 36.A 37.C 38.B 39.C 40.B
41.A 42.C 43.A 44.A 45.C 46.C 47.A 48.B 49.B 50.D 51.(8分)(1)光反應 b 色素的數量 (2)d(3)三碳分子 (4)a 減少 52.(6分)(1)基因重組 核糖核苷酸(2)甲型流感病毒抗原-MHC復合體細胞 (3)抗體記憶53.(7分)(1)A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2)3/16 (3)yR、yr、Yr、YR (4)秋水仙素處理前 (5)人工選擇54.(9分)(1)光合作用③④(2)擴散含碳有機物 (3)⑤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燒,減少 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4)①近海區 陸地上的鐵會隨著水流進入近海區,導致近海區鐵含量較高②可能會危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產生大量毒素,危及動物的生命、導致局部區域氧氣嚴重耗損,使其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等(答案合理就給分)
P130
綜合練習(三)
1.D 2.C 3.D 4.D 5.B 6.D 7.A 8.C 9.A 10.C 11.B 12.B 13.A 14.B 15.D 16.C 17.D 18.B 19.B 20.B 21.C 22.A 23.B 24.D 25.C 26.D 27.D 28.C 29.C 30.D 31.C 32.B 33.C 34.D 35.D 36.C 37.A 38.D 39.B 40.B 41.C 42.B 43.B 44.A 45.B 46.C 47.B 48.C 49.A 50.B 51.(7分)(1)①單倍體②A、B③花葯離體培養和秋水仙素處理 ④純合(能夠穩定遺傳) ⑤1/4 (2)種間基因的突變率和染色體的畸變率52.(8分)(1)陽光 氧(氧氣) 藍藻一浮游動物一魚(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污染環境(殺傷天敵) (3)自我調節能力 次生 (4)正反饋 生態系統崩潰(生態系統穩態被完全破壞)
53.(8分)(1)在一定范圍內隨生長素濃度的增高,促進生長作用加強
(2)隨生長素濃度增高,促進生長作用減弱 (3)此濃度的生長素既不促進生長也不抑制生長 (4)小於2m 54.(7分)(1)光強度 的濃度 溫度(或開始時的 濃度或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2)不好 不同株植物株高、葉片數雖相似,但葉面積等其他方面不一定相同。(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3)測量西紅柿植株在沒有光照,但其他條件相同時的呼吸作用強度 (4)增加若干實驗組,使光強度為普通陽光的100%及以上
B. 求百度文庫幫下載「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卷(詳細解析版)」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卷(詳細解析版).docx
文檔已下載,望及時採納:
點我回答內容右邊的"採納答案"按鈕
C. 雲南省2011年6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百度文庫)
高考地理備考:十類綜合題答題模式
一、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二、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
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
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
恢復植被三、農業區位分析
1、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2、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
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3、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4、畜牧業
典型地區:
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5、乳畜業
典型地區:
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
(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6、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7、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8、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
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四、工業區位分析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
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
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滬寧杭工業基地(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
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
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 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
5、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范圍: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14個沿海開放城市(江蘇:連雲港、南通)、四個工業基地
優勢條件:
有眾多優良港口和通達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海運航線;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經濟發達、技術雄厚、基礎好。
發展: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秦皇島港煤炭輸出港;秦山、大亞灣、田灣、嶺澳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6、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范圍:
以滬寧杭為中心工業區;以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以宜昌、重慶為中心電力、金等工業發展;以攀枝花為中心鋼鐵工業;以西昌為中心的火箭發射基地;湘贛地區多種有色金屬工業等。
優勢條件:
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水運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廣闊
7、隴海-蘭新鐵路工業地帶
范圍:
連雲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新疆烏魯木齊
優勢條件:
能源豐富、資源豐富;第二條歐亞大陸橋
8、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
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鎮或農村。
相同點:
(同上)
不同點:
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調整措施: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規模生產;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9、「矽谷」
典型地區:
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2)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
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10、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豐富水源。
(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開發早;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業資源支持;廣闊的市場。
特點:
煤鐵資源豐富;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中心
整治措施:
省略(魯爾區)
11、沿江大開發
區位因素:
工業製造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靠近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上海可獲得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等。
意義:
為提升江蘇製造業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平台;帶動兩岸經濟尤其是蘇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整個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促進江蘇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2、城市工業布局
區位因素:
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線分布;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
13、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14、**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
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
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五、能源問題
1、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
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2、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3、我國主要的核電站:
廣東-大亞灣、嶺澳;浙江-秦山;江蘇-田灣等。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5、調整措施:
採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加大能源勘探、採取,增加能源產量;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工業發展;利用乙 汽油。
6、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對中國而言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7、去年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卻出現能源緊張原因:
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有利於改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於緩解東部地區能源供應緊張的矛盾;有利於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有利於改善經濟結構,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緩解農村生態壓力。
問題及其影響:
管道途徑地區地貌類型復雜、植被稀少、生態脆弱;工程建設可能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難度大,要注意環境保護。
六、城市區位分析
1、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於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中國大陸的中部
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長江、漢江匯合處,為城市提供豐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轉。
社會經濟因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交通便利;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誕生的地區:世界上一些大河沖擊平原,如:長江黃河中下游平原;恆河和印度河、尼羅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於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使農業發達;便利的水運。
3、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因素:
便捷的交通;廣闊的消費市場;高素質的勞動力;寬廣的經濟腹地;充足的商品供應;豐富的農副產品;雄厚的技術力量。
城市化問題:
產生—城市人口膨脹;用地規模擴大;表現—用地緊張,城市建設滯後;道路狹小,交通堵塞;居住擁擠;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浦東新區的規模和發展:
作用—解決城市化問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有利條件—位置:
接近上海繁華市區;面積—相當於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開發空間大;水源—河網密集,水源充足;產業—農業為主,開發成本低
城市規劃:
分為城市化地區和非城市化地區兩部分;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縱橫交錯的快速幹道和河流;各種類型的綠地組成綠化體系。
七、人口問題
1、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加問題:
糧食供應不足;就業問題嚴重;人民生活貧困化;妨礙人力資源形成;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
2、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
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國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問題。(措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
3、我國人口流動的影響:
(1)有利影響: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為城市與農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條件,推動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不利影響:大量流動人口的湧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就業困難,事業人數增多
4、目前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
城鄉收入差距大;國家政策允許人口流動;我國人口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多。
5、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影響:
獲取足夠的勞動力;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對遷出地影響: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於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有利於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八、旅遊
1、旅遊的作用:
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增加外匯;擴大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擴大交流;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等。
2、旅遊活動出現的問題:
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對旅遊資源的破壞等。
3、旅遊資源開發條件:
旅遊價值(資源質量、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市場距離(長度、經濟發達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環境承載量。
九、工程建設區位因素
(一)鐵路建設區位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戰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鐵路:
京九鐵路;南昆鐵路;青藏鐵路;泛亞鐵路等。
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
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3、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遊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並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政治意義
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雲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布著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後,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於社會穩定;
(4)戰略意義
①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②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二)、公路建設
1、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2、布局原則:
國道:
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
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D. 雲南省2013年7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卷答案
這壓根不是這份地理試卷的答案,瞎解答,害死幾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