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考作文 > 生物初中學業考試總復習

生物初中學業考試總復習

發布時間:2020-11-27 09:51:16

Ⅰ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總復習生物配魯科

第四、訓練到位。選擇有針對性(學生共性問題與重點問題)、典型性版(以考納為依據)、權啟發性和系統性問題(千萬莫選簡單重復性問題做訓練),引導學生進行練習。練習時可通過題的形式呈現練習內容。在練習設計上,可通過典型的練習,幫其系統整理,可通過設計對比練習,幫其溝通與辨析,可通過設計綜合發展練習,幫其提高解題能力。此環節訓練應盡量使其課上完成。
2、明確方向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新課程標准、《考試說明》和近年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題就基本清楚了。現在的考試題型在發生變化,由原來從社會生活中抽出來的知識題轉變為由學生現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當中就隔了一個選擇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層面。解決問題的知識選擇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要卡殼,下邊問題就解決不了,或是解決錯了。現在中考理科和文科都是這個方向。理科是給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然後由學生抽取有效的信息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再選擇解決問題的知識。文科現實性更強,出一個問題用什麼理論說明或給出一個問題說明什麼理論。學生先認識這個問題,然後找理論去論證。

Ⅱ 初中生物中考復習計劃(精選4篇)

Ⅲ 初中生物總復習&重點難點

1.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生物是研究生命的一門自然科學。它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和高中生物學等課程。初中生物學主要是研究有關生命現象的基礎知識,高中生物學主要是學習有關生命本質的基礎知識。學好生物要掌握四種學習方法。
實驗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應認真掌握實驗的理論和技巧,對大綱和課本中規定的實驗、實習應逐一過關;每次實驗後認真繪圖,寫實驗報告,以鞏固所學知識。課本上的實驗示意圖,是實驗過程的形象表示,集中體現了實驗的要求、步驟和目的,具有很高的認知價值。考生可以實驗示意圖為中心線索,把實驗的相關知識串聯起來。這樣學習,知識不僅記憶牢固,而且便於應用,不會混淆。
觀察法。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知覺。學習生物要從觀察開始,因為觀察是獲得感性知識的一個主要途徑。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許多奇特的生命現象。例如,綠色植物的葉子為什麼昌綠色的?為什麼有的樹木葉子一到深秋主不變成黃色或紅色?等等,如果你能運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作出科學的解釋,那樣知識就學活了。
比較法。有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現象很相近,容易混淆,可列成表格,分門別類地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使知識精確地分化。例如,對五門脊椎動物——原生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可以各門的代表動物的生活環境、構造和生理(包括運動、消化、呼吸、排泄、循環、神經和生殖)以及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徵,畫成棋盤式表格逐一進行比較。
歸納法。知識的概括性越強,越便於遷移。知識越系統,越便於記憶和應用。在總復習中,對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使之條理化,對於記憶和應用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學完了花、果、種子形成的知識後,可歸納成圖表式的知識系統。
2.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廣泛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自覺地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樣,不僅可以激活記憶,而且能夠檢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Ⅳ 初二人教版生物結業考試總復習

您好!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一、有性生殖
1、 花的生殖
花萼、花冠等
柱頭
成熟的植株→花 雄蕊→ 花柱
子房→胚珠→卵細胞
花蕊→ 受精卵
花葯→花粉→精子 ↓
雌蕊→ 種子的胚
花絲 ↓
新一代植株
2、 定義: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於有性生殖。
3、 好處:成活率高。
二、無性生殖
1、定義: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如:椒草用葉生殖,馬鈴薯用塊莖生殖等。
2、好處:節省時間和勞動力,效率高。
3、無性生殖的應用
⑴嫁接(蘋果、梨、桃):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應當使接穗(帶芽的樹皮)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嫁接有枝接和芽接。
⑵扦插(甘薯、葡萄、菊、月季、紫背天葵):繁育優良品種。
⑶壓條
⑷組織培養:利用無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好處:科技含量高,繁殖速度快。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形態結構 生活習性
幼蟲 軟,有環節,8對足 吃桑葉,吐絲,蛻皮(5次)
蛹 光滑,橢圓形 不吃不喝不動,羽化成蛾
成蟲 軟,有環節,8對足,光滑,橢圓形,有鱗毛 不吃不喝不飛,雌雄蛾交尾產卵後死去
一、 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 家蠶的發育過程:蠶蛾產卵,幼蟲,蠶吐絲作繭,蠶蛹,蠶蛾羽化,雌雄蛾交尾。
2、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的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二、 其他昆蟲的發育
1、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如:家蠶,蜜蜂,菜粉蝶,蠅,蚊等昆蟲。
2、 不完全發育:經過亂、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發育。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
3、 蝗蟲的若蟲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要經過5次蛻皮。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 兩棲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
一、 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 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雄蛙鳴叫(求偶)、雌雄蛙抱對(受精)、產卵(黑色:吸收陽光中的熱量,減短孵化期)、蝌蚪(用腮呼吸)、幼蛙、成蛙(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變態發育、體外受精)
2、 為什麼龜、鱷不是兩棲動物:①他們不是變態發育②他們使用肺呼吸③他們不是體外受精④他們的卵不需要在水中孵化⑤他們的卵有堅硬的外殼。
二、 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 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麼影響:①影響種族繁衍②影響個體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一、 觀察鳥卵的結構
1、 鳥卵的結構:卵殼、氣室、卵殼膜、卵白、系帶、卵黃膜、卵黃、胚盤。
2、 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卵黃外面的卵白,也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卵殼上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氣孔。
二、 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 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復雜的繁殖行為。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 生物的性狀
1、 遺傳:親子之間的相似性。
2、 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3、 性狀:生物某一部分的長相。
4、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二、 基因控制形狀
1、 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控制形狀的基因,基因決定了形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 形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的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
2、 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一、 基因和染色體
1、 兩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2、 染色體=DNA+蛋白質
3、 基因是DNA的最小單位。
4、 染色體是DNA的載體(DNA在染色體上)。
5、 染色體、DNA、基因(處生殖細胞外)都是成對出現的。如人:有23對染色體,包含23對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二、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1、 1883年,比利時的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回蟲的精子和卵細胞都只有兩條染色體。
2、 1890年,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1891年德國動物家亨金對此進行了研究,證實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美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奧地利人。
2、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及它們與形狀之間的關系:(1)相對性狀有顯性形狀和隱性形狀之分。(2)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3)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二、 禁止近親結婚
1、 我國法律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2、 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如果一個家族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攜帶有治病的基因,其後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遺傳病出現的機會就會增大。
3、 禁止近親結婚的意義:禁止近親結婚,有益於家庭的幸福、民族的興旺。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一、 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發現男女的前22對染色體一樣,稱為常染色體,最後一對不同,稱為性染色體。
2、 1905年,美國細胞學甲威爾遜,把男性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二、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1、 女人在兩次月經之間,會排出一個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男人在一次生殖活動中派出上億的精子,其中一種是含X染色體的,一種是含Y精子的。
2、 生物體性狀的遺傳物質是由基因控制的。
3、 一個卵細胞只能結合一個精子: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一、 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1、 只要有遺傳就有變異,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 變異取決於①遺傳物質(可遺傳變異)②環境因素(不可遺傳變異,但如果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也會遺傳)。
二、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 我國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高產奶牛等。
2、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人類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
2、 地質學研究表明: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原始大氣層包括: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
3、 1953年,美國青年米勒,用原始大氣合成了氨基酸。
4、 1969年,人們發現了墜落在澳大利亞啟遜鎮的隕石中含有並非來自於地球的氨基酸。天文學家在星際空間發現了數十種有機物。
5、 細胞=核酸+蛋白質(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最小單位)
6、 米勒和其他學者的實驗說明,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命的有機物。
7、 科學家推測: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是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
8、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的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Ⅳ 初中生物總復習資料.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第15章 動物的運動 1、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種族繁衍都有重要意義。 動物的棲息環境大體上可分為: 水中、陸地和空中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水中動物的介紹有:草履蟲,水母,烏賊,青蛙等。魚類的前進主要依靠尾部與軀幹部的作用。 水中: 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游動) 陸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 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將身體支撐起來) 行走:如貓、夠、大象、馬。 記住:行走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躍(特點:後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飛行動物的類別:鳥類,昆蟲與蝙蝠(藉助翼膜飛行)等 註: 飛行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對翅) 昆蟲一般是兩對翅(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可以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可以游泳) 2、動物運動的形成: ▲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沖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 軀體運動: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著於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 其中屈肘與伸肘都是在兩組以上肌群協調下完成。 記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所需消耗的能量來自於肌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烏鴉見到稻草人前後行為的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社群行為等。(懂得舉例和分辨) 注意: 攻擊行為與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為: 是否為同種動物。 記住: 動物行為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記住社群行為(判斷動物群體是否是一個社群: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斷群體的行為是否是社群行為,就看它的行為是否為群體服務,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從個體上來說是一種防禦行為,從群體上來看,是一種社群行為,還有工蜂的覓食行為也是一樣的情形。 3、動物行為的研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實驗驗證某一問題時的步驟: 提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作記錄------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經過推理總結作出結論。 那麼為了減少偶然性,一般要設置一個對照組。 ▲ 動物行為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利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的傑出學者) -----通過顏色卡片來驗證蜜蜂的色覺。 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英國籍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 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離不開觀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我國脊椎動物的種類有6300多種,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4%。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將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所以被稱作為消費者) B 對植物的積極作用:幫助植物傳播花粉,使植物順利受精,促進植物的生長與繁殖 C 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各自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各種生物之間的復雜的捕食與被食的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之間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數量趨於平衡,從而促進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種動物,與它棲息的環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須的物質與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我國的動物資源: 我國許多的特有珍稀動物: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鰭豚。鳥類——褐馬雞、黑頸鶴。爬行類——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 大熊貓---哺乳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龍自然保護區; 扭角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 褐馬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呂梁山脈與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揚子鱷---古老的爬行類,被譽為「活化石」。 & 動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生物的生存提供棲息環境。 保護動物的多樣性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採取保護措施。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包括: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主要措施;易地保護是補充措施;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綱要》 ▲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產者——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消費者——動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細菌、真菌 (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回歸自然) ▲ 微生物: 單細胞:如細菌、藍藻(體內無成形細胞核),酵母菌(體內有真正的細胞核); 無細胞結構:如病毒。 細菌包括:球形菌、桿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屬於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屬於消費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自養>(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屬於生產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酵母菌:釀酒(無氧產生酒精)、製作麵包(有氧產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無氧產生乳酸)、製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進行發酵(無氧條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絲菌產生的,能殺死細菌的物質。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 人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產生後代,繁衍種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睾(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 3、胚胎發育的過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兒 成熟胎兒 卵細胞 第二個月末 & 卵細胞呈球形,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卵黃,是胚胎發育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 & 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排出廢物。 4、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後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階段(出生後的發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於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 & 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 & 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即: 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 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中要經歷5次蛻皮,幼蟲期蛻皮4次。 & 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即: 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蝴蝶、蚊子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 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經歷4次蛻皮,均在幼蟲期。 &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相比多了一個什麼階段?(答:多了一個蛹) ▲ 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 & 雌雄蛙抱對行為的意義: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下列事件必須在水中進行:雌雄蛙抱對;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發育。 ▲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主要)。 &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雞;卵黃為胚胎的發育提供營養(胚盤和卵黃是主要結構);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另有保護作用;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保護卵。(結合結構圖) ▲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後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速度快、後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後代生活力會下降。 ▲ 植物的無性生殖: 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三種。 ①扦插:如馬鈴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蘋果等果樹。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條)。 & 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 嫁接法常用於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③壓條:如夾竹桃、桂花等。 2、組織培養: & 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動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無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細菌、藍藻、變形蟲、眼蟲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黴、麴黴等黴菌。 第20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總稱為性狀。如:人的膚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遺傳:性狀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稱之(性狀傳遞)。如:狗生狗,貓生貓。 變異:親代與子代或子代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象稱之(性狀差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與遺傳有關的幾個概念:細胞核 染色體 DNA 基因 ▲ 染色體:細胞核中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原核生物<無細胞核>無染色體)。 &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DNA和蛋白質。其中,起遺傳作用的是DNA分子。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組成:男性,22對+XY;女性,22對+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體組成:22+X或22+Y;女性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22+X。 & 生男生女取決於卵細胞同哪種精子結合,卵細胞與X精子結合則生女,卵細胞與Y精子結合則生男。 ▲ 基因: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最小單位(基本遺傳單位)。 在體細胞中,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稱為等位基因,包括顯性基因(起主導地位,會掩蓋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顯性性狀,用大寫字母表示)和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用小寫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兩個隱性基因組成的基因型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 & 表現型: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如單眼皮、雙眼皮等。 ▲ 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生物體的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一對黃種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內工作而膚色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膚色較黑。 & 生物變異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性狀的差異),包括: ① 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的改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應用) 注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生殖細胞(系統)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才有可能遺傳給後代。 ②不可遺傳的變異——環境條件的影響(環境條件直接作用於新陳代謝過程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如上例的變異。 ▲ 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 近親結婚會大大提高遺傳病的發病率,要禁止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是指三代之內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規定> 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與有效的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遺傳病發病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Ⅵ 雲南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總復習-生物有答案嗎

怎麼可能有,如果你相信這里可以得到,那你就等著掛科吧!

Ⅶ 初中生物會考總復習

老師應該有發知識點,自己背背!

Ⅷ 初中生物自主總復習答案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
4、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分成兩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氣圈 的底部、全部 水圈 的和 岩石圈 的上層
6、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
7、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8、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9、顯微鏡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10、目鏡看到的是倒像;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10X30=300
11、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標本朝右上方移動,在視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動。
12、載玻片上寫著『上下』,視野里看到的是『 』。 方法:把寫著『上下』的紙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製作:准備(擦乾凈、滴清水);製作(撕下內表皮、展平;蓋蓋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細胞結構更清楚,但影響活細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細胞死亡;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不應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製作::准備(擦乾凈、滴生理鹽水);製作(刮幾下、塗抹;蓋蓋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Ⅸ 初中生物會考總復習書買什麼好

知識清單或者資源庫都間夠各冊輔導書都看看

閱讀全文

與生物初中學業考試總復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