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我心中的岳飛 作文 初中水平
岳飛之所以為後世所景仰,不僅僅是因為他高尚的人格、傑出的軍事才能、堅貞不屈的精神、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還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如何進步,在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忠於當時主流的價值觀,遵守當時的法律和社會准則,正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岳飛真想繼續為國家民族而戰啊,所以在接到班師回朝的聖旨後悲憤萬分,可惜啊,他生活在九百年前,當時「盡忠報國」其實就是「忠君報國」。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岳飛撤軍的時候,心情十分悲憤、沉痛,要知道,黃河以北不遠的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湯陰),是岳飛的家鄉,可是他又不能不撤軍。家鄉在望而且有能力收復的時候,卻必須撤軍回朝,那種悲哀、沉痛的心情又有幾人可以理解?除非岳飛自己想當皇帝,否則岳飛在那種情況下不可能抗旨不遵。這是岳飛一生中最讓我等後人扼腕嘆息的事情,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是岳飛的過錯,這根本就是制度造成的。即令當今民主社會,軍隊也必須服從國家內閣,軍人干政是不被接受的。我不能想像,一個軍隊統帥在內閣以最嚴厲的方式和措辭要求召回的時候可以抗命不遵。這也是岳飛為很多人詬病的原因,我很為岳飛鳴不平,評價歷史如果脫離當時的環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岳飛是一個敢於反對宋高宗意見的將領,岳飛遵循當時的制度對朝廷撤軍的行為提出了異議,可惜沒有結果,而且自己也身陷囹圄,最終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當很多人以現代的觀念在討論岳飛是不是「一個愚忠愚孝的絕代蠢才」時,我真的很想用拳頭告訴你答案。可惜我不能,因為我這個人是一個愚忠的遵紀守法的良民。
『貳』 我的偶像(岳飛)作文800字左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五花八門,有藝術家、演員和作家。而我的偶像他文物雙全,而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他既是一個將軍又是一個詩人,他的事跡可歌可泣。雖然他的死很悲慘,生命非常短暫,但他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他就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
岳飛字鵬舉,湯陰人,拜周椆為師習武。他的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二十歲參軍,不僅武功高強,而且文采飛揚。我最喜歡他寫的一首詞是《滿江紅》,這首詞作於宋高宗即位時期。其中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十四個字微微詠嘆,可見將軍撫庸自理半生悲緒,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乞與塵土共埋,征戰何足言苦,堪隨雲月共賞,此詞表達了岳飛對收復故土的期望。
岳飛隊士兵和藹可親,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但他的軍紀嚴明,能征善戰,是南宋抗金的主力。在戰場上打的金兵魂飛魄散,使金兵聞風喪膽。金兵說「撼上易,撼岳家軍難」。
在抗金勝利國土要被收復時,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令」將岳飛召回臨安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於大理寺風波亭。
「忠、義、孝、信、仁、勇、智」,都能體現在岳飛身上,而我現在就要學習他,而岳飛「精忠報國」的志向也早已成了我的志向。
岳飛的事跡名垂竹帛,功標青史,他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學習和敬佩嗎?
非原創、、
『叄』 幫忙寫一篇關於岳飛的作文
岳飛,一個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中國頭號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歷史課上學到他之前,他的事跡早就如雷貫耳流芳百世了。不過同冉閔相比,它們的目標倒也差不多:「激厲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1130年,岳飛在宜興(今無錫地區)打了一場勝仗,他得意忘形趾高氣揚忘乎所以,旋跑到五嶽祠在人家的牆上信手塗鴉,也就是上面這句「大話」。從字面上看,岳元帥的「盡屠夷種」與冉閔的「盡誅胡族」沒什麼區別,然而在岳飛說出來,就成了振興中華,不屈不擾的民族精神了。 岳飛何以能成為頭號英雄?當然是因為抗金,抵抗外族入侵才有資格成為民族英雄。但是能成為「頭號」那就不是因為抗金了,與岳飛同時代的抗金將領如韓世忠只能作為岳飛故事的配角。岳飛可以說是國家棟梁,但絕不是中流砥柱,他死後南宋活得時間挺長。要說中流砥柱,袁崇煥算一個,他也是象岳飛一樣被朝廷屈死的,但是絕對不如岳飛的歷史地位,這又是為什麼? 岳飛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歷史地位,首先是因為他的抗金事業沒完成。他的抗金事業完不成是因為它的悲劇性死亡,他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死於奸臣之手。而且是在他的抗金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死的,這一點與袁崇煥不同。袁崇煥雖然是曠世奇才、中流砥柱,但歷史環境註定了他砥不住大明將傾,他活著延緩了大廈傾覆,他的死不過讓最後結局加速到來。而岳飛死時的抗金形勢非常好,使人不由得的聯想如果岳飛不死,光復我中華會如何如何。另一個原因是岳飛的文采很好,這個韓世忠比不了。岳飛留下了很多激奮人心、振奮精神的作品,這在歷史上就佔了便宜了。歷史就是記載,做得再多也得有人給轉換成史書記錄下來才能留下歷史功績,只做不說那沒用的。而岳飛死後的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屢遭夷禍,使得後人越發地期盼能有一位救世英雄,而岳飛作品中的「還我河山」正是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而岳飛的悲劇性中斷又給了後人以無盡的想像空間。如果岳飛真的象冉閔那樣做成了「盡屠夷種」,那麼這種想像空間就沒有了,這個歷史作用就已經確定了的,沒有擴大的空間了。岳飛沒做成,而且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失敗,至少在他死的時候看不出軍事失敗的跡象。這引發了後人的悲情主義,而且岳飛所處的歷史時代確是中華文明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我們民族的悲情投射到了岳飛的悲劇上,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與岳飛作品中的思想基本重合,岳飛成為承載我們民族悲劇的象徵和光復中華的一種精神寄託。 由此可見,岳飛流芳百世是因為他的工作沒做成。如果岳飛的工作做成了,而後華夏再遭夷禍,人們也不會再把岳飛代表救世主。如果岳飛徹底消除了夷禍人們更加不會想念岳飛,說不定就象冉閔那樣遺臭萬年了。 左帥王震成為民族英雄越發地被推崇,也是同樣道理。如果他們當初將一切解決干凈,也許就做不成民族英雄而遺臭萬年了。因為我們不會知道他們所消滅的是些什麼人,只知道是人,具體是怎麼樣的人沒人知道,也不知道留下後患的後果。而現實上他們平定了當時的騷亂,是成功的。但是卻留了後患,這個傷口不時的感染作痛,使人越發地想念醫生,希望神醫再世割除毒瘤。所以英雄是不完美的,做得太完美反倒不是英雄了。
『肆』 寫岳飛評論的作文,只要中等水平的
史書評價抄
《民族英雄襲岳飛像》(傅伯星)
《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去世已三十年,遺風餘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謚議》:「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
《宋史·岳飛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歷代評價
宋孝宗:「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游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朱元璋:「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孫中山:「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伍』 關於岳飛的作文啊!!800字左右的,謝謝了---
夜讀岳飛
選自《散文》1993年第9期。
窗外,江南的春雨瀟瀟。遠處高樓上五彩霓虹燈明滅不定,近處有流行音樂在卡拉OK泛濫新潮。我獨坐書房,像獨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挑燈夜讀八百年前的岳飛。
我讀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丞相祠堂何處尋?多年前有緣去四川成都,剛剛從杜甫《蜀相》詩中走進去,便在武侯祠的迴廊上被鎮住了。迴廊壁上嵌著兩塊碩大的青色石碑,鐫刻的正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我平日也讀過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內如沸的莫過於這一方了。那遒勁奔放的行草,噴自一管八千里路雲和月中的凌雲健筆,涌自一位英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激烈壯懷。巴山楚水,萬疊千重,我無法將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將它藏在心中。數年之後,我專程拜謁譚嗣同的家鄉瀏陽,竟然在瀏陽的書店買到新出版的《岳飛書前後出師表》。譚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飛是名標青史的偉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麼天意嗎?我慶幸我的夙願於斯時斯地如願以償。
今夜,窗外是瀟瀟的江南春雨。我沒有去憑欄,我耽讀岳飛書於《出師表》之後的「跋」:「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我的耳邊,敲響岳飛八百年前在南陽武侯祠聽到的雨聲,我的眼前,紅起岳飛當年夜深不寐時點燃的燭光。岳飛他瞻仰武侯祠而淚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揮涕走筆,這不是一種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領悟、溝通和激動嗎?一位,少年時母親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的叮嚀;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歷史和蒼生作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白,雖然異代而不同時,這卻是一個心憂天下的靈魂和另一個心憂天下的靈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顆高貴的心和另一顆高貴的心的遙相感應。八百年後的今日春夜,我側耳傾聽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鏗然和鳴。
稍後於岳飛而呼吸在同一個時代的陸游,對《出師表》也贊美不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表》的具體指涉,也許離我們已經太遙遠了,今天夜半我挑燈仔細看的,是和我們仍然十分親近的岳飛的事跡。有一回,岳飛和一群文人學士談及紛亂的時局,有人提出「天下紛紛,不知幾時才可太平」,岳飛有名的回答傳於後世,直到今天仍然擲地作金石之聲而振聾發聵:「只要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自然就會太平!」當今之世,錢潮動地,欲浪拍天,芸芸眾生對財神的尊敬不是遠遠超過了對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飛登壇拜將,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儉,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無論平時或戰時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這樣,岳飛的部隊上下一心,真正是「戰無不勝」,連強敵也無可奈何地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今天,人慾與物慾一起橫流,窮鄉僻壤仍然飢腸轆轆,酒樓賓館有的人卻揮公款如揮泥土。
窗外,今夜已瀟瀟雨歇。在商品狂潮的驚濤拍岸聲里,在現代的滾滾紅塵之中,我再一次夜讀八百年前的岳飛。我讀人的傲然脊樑,讀民族的浩然正氣,讀歷史的巍然豐碑。望採納
『陸』 我的偶像(岳飛)作文600或800左右。
我心中的民族英雄—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一、 關於民族英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自民族出現後,在其自身發展及與他民族
交往過程中,涌現出了大批傑出人物,有的被稱為民族英雄。由於民族的形成發展以及民族間的各種關系構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矛盾交織的歷史現象,因而,對民族英雄的判斷及評價「就不能用一條簡單的原則來貫穿一切歷史時代,而是要根據各個時代各個部族或種族間的具體歷史條件來進行分析」。一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基本上表現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國內各族和外國民族的矛盾斗爭,另一種是國內各族之間的矛盾與斗爭。一種觀點認為民族英雄只能是國內各族與外國各族的矛盾斗爭中涌現出的傑出人物,比如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其實這樣的劃分,是沒有根據各個時代、部族的具體歷史條件進行分析,是片面和不客觀的。我認為在國內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斗爭中,堅決反對異族的剝削和壓迫,為維護本民族人民的利益,保衛本民族的獨立和主權而英勇斗爭的各民族的英雄人物都應是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等。
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1103—1142),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當時正值金兵南下,「殺戮生靈,劫掠財物,驅虜婦人,焚毀屋舍產業」,引起漢族在內的中原各族人民的無比仇恨。他從二十歲起入伍參軍,「精忠報國」是他一生所為之奮斗的理想。
1128年秋,岳飛領兵北渡黃河,在胙城(河南延津北)擊潰了金兵。這年10月,金兵長驅深入江南,岳飛的部隊活躍於太湖流域的廣德(安徽廣德)、溧陽、常州一帶,在對金戰斗中不斷取得勝利。12月,當金兵取道廣德,向浙江進犯時,岳飛將其攔腰截擊,殲敵一千多名,活捉金兵將領二十多名。岳飛駐軍廣德鍾村時,一時糧草十分缺乏,戰士們寧願忍住飢餓,也不隨便拿走民間的糧食。
1134年(紹興四年),岳家軍收復了襄陽府、唐州、鄧州、隨州等地。岳飛十分重視善後工作,除了戰士們屯田外,還招撫流亡百姓,為人民解決糧食、種子、耕牛,使生產得以恢復。
襄陽等六郡,西連川、陝,南接湘、贛,東鄰兩淮,北通豫魯,是反攻中原的重要基地。面對大好形勢,他主張大舉北伐。他在鄂州所寫的《黃鶴樓》詞中,有「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言壯語。他向宋高宗急呼,北渡黃河,「直搗中原,恢復故疆。」
1136年,岳飛進駐襄陽。一部分岳家軍從襄陽出發,打到了洛陽西南的長水縣境內,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軍鋒直逼黃河。此時黃河北岸的民兵興高采烈的日夜盼望岳家軍的到來。岳飛滿懷信心地對將士們說,總有一天要打到敵人的老家,「直抵黃龍,與諸君痛飲!」
岳家軍的抗金意識越是堅定,跟宋高宗的求和方針越是發生沖突。岳家軍不但不能北上,反而奉命退守鄂州。百感交集的岳飛,在鄂州寫了一首表明自己一生志願的《滿江紅》。他反對民族壓迫的思想感情和「還我河山」的抗金意志,是與人民願望息息相通的。
1137年,宋高宗從平江到建康,岳飛陪同其行。一路上,岳飛談論北上收復失地的軍事打算,認為必須抓緊時機,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時刻,一鼓作氣,奮勇殺敵。岳飛說:北方人民正在引頸相望,時機是不能再失的。但是高宗都把這些話當作耳邊風。
三、「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南宋宣布和議告成,結果是:南宋皇帝向金稱「臣」,;每年送給金朝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朝退還陝西、河南地;歸還徽宗的棺木。宋高宗和秦檜一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朝廷內大辦「慶功」典禮。岳飛對秦檜的議和表示憤慨。他拒不接受加官,並對宋高宗說:「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
但「好景」不長,金朝以宗弼為統帥,於1140年5月發動四路金兵南下,戰線從東邊的淮水下游起,一直伸展到西部的陝西。在這條戰線上,南宋的主要將領有韓世忠、岳飛、吳璘等。
岳家軍在進軍中,士氣高昂,軍紀嚴明。1140年7月,宗弼帶領一萬五千名精銳騎兵,採取兩麵包剿的戰術,向郾城進攻。岳家軍出動步兵,用長柄捆著鋒利的長刀,專砍馬腳,打亂的敵人的陣線。岳飛率四十騎沖入敵陣,戰士們又用大斧進行肉搏戰,終於打敗了郾城的金兵,這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捷」。此時,岳飛眼看「金賊必亡之日」已經到來,幾次上書,要求高宗立即發出命令,各路大軍同心協力,一齊北上。
但是宋高宗害怕人民的力量,更擔心岳飛兵力擴大,危及他的皇位。宋高宗和秦檜堅持停戰求和,全線撤兵。
岳飛接到突如其來的退兵命令,感到氣憤。他上述抗辯,認為「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但是高宗放棄中原的決策早已確定,秦檜又以高宗的名義,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緊急命令,勒令岳飛立即退兵。岳飛在高宗的壓力下嘆息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當岳家軍從前方撤離時,百姓們嚎啕大哭。人們攔住岳飛苦苦哀留,岳飛悲痛萬分。他身為宋朝大帥,不敢違抗朝廷的命令。後人說岳飛這是所謂的「愚忠」,其實我覺得這是由儒家傳統忠君愛國的思想所影響的,他如果不聽從中央調遣,那與叛亂無異。我想我們不能只看到岳飛所謂的愚忠,畢竟這是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制的;不過我也為岳飛沒有能繼續北伐而感到惋惜。
岳家軍退駐鄂州,前方已經收復的城市,又淪入金人之手。1141年,秦檜等人採取手段解除了岳飛的兵權,並且將岳飛、岳雲、張憲等逮捕入獄,此時的岳飛痛心長嘆:「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
求和派找不到岳飛謀反的證據,竟「莫須有」三字於1142年1月(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毒殺了岳飛,斬殺了岳雲和張憲。三十九歲的岳飛,就這樣含冤而死。悲哉!悲哉!最牢固的城牆並不是被他人攻陷的,而是從內部瓦解的。
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對於岳飛的功績和民族氣節,即使是宋金對峙的當時,金人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142年,護送宋高宗母韋氏及徽宗靈柩南歸的金朝使者在臨安同南宋官員談論岳飛時說:「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犯。」「飛之威名戰功,暴(通「曝」)於南北」,承認岳飛是一位英雄人物。
評價民族歷史人物,既要看到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不應苛求古人,同時也不能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與現實作輕率的類比,以古喻今的方法不僅不能正確認識歷史人物,反而會導致簡單化的傾向,甚至得出唯心主義的結論。
岳飛,我心中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愛國言行的統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就太平」—為官戒條;「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治軍的嚴明;「待一萬人如待一人」—平等待人;「北虜未滅,何以家為」—高尚的情操。毫無疑義,正是這種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遺產的一部分,使岳飛的英名及業績歷經800餘年而盛傳不衰。歲月的沖擊不能磨損,政治的風雨難以摧毀。因為他代表著我們民族傳統的浩然正氣,代表著我們先人優秀的情操和素質。
注釋:
一翦伯贊:《關於歷史人物評論中的若干問題》,載《新建設》1952年9月號
『柒』 以岳飛為題材的高中作文
風,輕輕翻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書,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從眼前輕輕的飛揚逝過,或悠然自樂,或滿腹愁懷,或感時傷亂,或慷慨激昂……
雖然時空難越,不曾與你謀面,不曾與你促膝相談,可自從我第一眼看見你的文字,我就開始讀懂了你。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我懂你是孤獨的。在那個國君昏庸無能聽信讒言的國度里,在那個臣子阿諛逢迎奸佞當道的國家裡,你註定了孤獨,註定了寂寞。你一身高風亮節,為風雨飄搖的朝廷奔波勞碌,為水深火熱的百姓九死未悔,然而你的期望與辛勞只能換得一世飄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越發的孤獨,越發的悲愴。
你寧願嘗盡流浪之苦,也不願貪圖世俗的安逸,你的眼神里充滿了深深的憂傷與憤慨。你不再峨冠博帶,而是披頭散發,沉吟江畔;你不再追求建功立業,力挽狂瀾,而是化作一朵浪花,讓滔滔江水帶走你杜宇一般深深的悲傷哀痛與無奈凄涼。其實我一直都懂你,懂你的忠君愛國,懂你的孤獨寂寞,更懂你對真實自我的堅定執著。高中作文
「怒發沖冠,憑欄處,蕭蕭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我懂得你是激憤的。胡人幾度南下,你臨危受命,盤馬彎弓,縱橫沙場,帶著「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的堅定決心,你「踏破賀蘭山缺」,讓胡人微風喪膽,你「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讓敵人丟盔棄甲。我懂你對胡人的恨之入骨!高中作文
一竿紅纓,直搗黃龍,奈何十二道金牌阻擋你前進的步伐。眼見勝利在即,你就這樣輕易地前功盡棄,於深深夜闌之中「撫琴吟唱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我懂得你是無奈的。於是,風波亭里你仰天長嘆:「三是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運河月」。你血染亭柱,風雲為之變色,永遠地安息在西子湖畔,用生命詮釋了精忠報國。其實,我一直都懂你,懂你對大宋朝廷的忠誠,懂你的滿腔熱血,更懂你的一份俠骨忠腸。
歷史猶如一面銅鏡,古人很早就有這般說法,我銘記於心。於是偶有閑暇,我便翻開那帶有淡淡墨香的書卷,咀嚼前賢的文字,細細品味前賢的人生,把他們的文字化作無形力量永駐心間。當你終於穿越時空,對或無奈或悲傷或恬靜的前賢說一句「其實我一直都懂你」的時候,你便懂得一份力量,懂得一份崇高,更懂得一份精彩的人生。於是你的心間便多了一份真摯,多一份情懷,更多一份責任與希冀!
『捌』 我心中的 岳飛 作文
投稿今天,我看完了《岳飛傳》,被岳飛愛國的精神深深感動。讀完《岳飛傳》我心中專對忠良一個個屬架鶴西去有無限的惆悵,確實,岳飛、張憲、岳雲等英雄豪傑死的冤,太冤了!這本書主要講了金邦攻打宋朝岳飛擋住,正當要打退金兵時,被奸人秦檜逼上絕路,為了不出賣國家,被害死了。 當然你在戰場上手刃敵將保家為國,這點又讓我萬分欽佩,難道不是嗎?你追回失土,驅逐金兵,寫下了一頁又一頁輝煌的篇章,你用你的仁義感動了天下英豪,使無數豪傑投奔於你的旗下。你氣度不凡,氣宇軒昂。歷史上又能有多少人能與你媲美?確實,你戰功顯赫,你在歷史上名垂青史。你在困境中又能以你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勝敵人這點又值得我學習!岳飛讓我在現實中學會用自己堅毅的毅力去戰勝一切困難! 我 對他的勇敢,堅毅,神武,愛國感到敬佩。
『玖』 讀後感《我眼中的岳飛》
岳飛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在近23年的戎馬生涯立下赫赫戰功。
岳飛出生在湯陽縣(今河南省湯陽縣)。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意思是希望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
岳飛真就沒辜負父母的苦心,從小便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他20歲那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攪得百姓人心惶惶,雞犬不寧。岳飛見此情景,不禁熱血沸騰,想奔赴戰場,殺敵報國。
知子莫如母,一天,岳飛的母親擺設香案,鼓勵岳飛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並在岳飛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她對兒子說:「娘雖然年紀大了,但決不會拖累你,今天我在你身上刺下這四個大字,就是要你殺敵報國,你千萬別辜負娘的心意。」不久,岳飛告別家人,打馬揚鞭奔赴抗金戰場。(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岳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十幾年,成了一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統帥,他所率領的岳家軍也人人威風,個個英勇,能征善戰。岳飛率軍兩次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
正當他准備乘勝追擊,直搗金兵老窩黃龍府時,宋高宗趙構接連下了12道金牌,要他火速班師回朝,就這樣,千辛萬苦收復的失地又一次喪失了。他悲憤地寫下了留傳千古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在首都臨安被宋高宗和姦相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
岳飛死時年僅39歲,然而他的「精忠報國」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人。
岳飛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拾』 贊美岳飛的八百字高中作文
記得那一次,有人問,你青春里最開心與最悲傷的事是什麼?好多人回答最悲傷內的事是身邊的朋容友一個個離去。我曾經安慰過那少年,白雲散了又散,人生離合,亦復如此,你又何須煩惱。卻不知,自己卻深陷在煩惱里。
有時候,我會一個人想我們下一次見面的場面,和我該使用的表情與語氣。也只是徒增悲傷,也許,我們不會再見了呢。
總是不願將回憶觸碰,卻又總是不經意間將回憶驚醒,你的一顰一笑,早已鏤刻在我的腦海,任憑時光追的張牙舞爪。
電影里的結局總是那麼美好,兩個分散的人,最後會一笑泯恩仇,再續前緣。為何現實中,伊始愛得死去活來的人,最後大都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