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考作文請關注國計民生
[高考作文請關注國計民生] 2008年高考一結束,人們就對本年度的高考作文題紛紛叫好:「體現了人本思想」「堅持了真、善、美的原則」「作文命題回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不能說這些評價沒有道理,但筆者總覺得高考作文題恰恰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關注國計民生!不僅2008年如此,近幾年莫不如此,高考作文請關注國計民生。有人說,多年來高考作文最缺少的就是「憂民」二字,信哉此言!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多年來的高考作文題都在「小我」之內兜圈子。並不是說「小我」不能寫,但高考作文更應該關注「大我」。
之所以這么說,首先是由高考作文本身的特質決定的。高考試題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指揮棒,當然也是學生人生價值觀的重要導向,在這一點上,文科試題尤其是作文題更是如此。所以,高考作文應該在自己特殊的位置上發揮其更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計民生,「以天下為己任」,跳出「小我」,抒寫「大我」。
其次,高考必須立即反過來適應「素質教育」。多年來,現行的高考制度備受詬病,原因之一就是它讓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淪為了「應試教育」的奴隸。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本來應該成為教育改革先導的高考反而制約著教育教學的改革。現行高考制度的一成不變拖了素質教育的後腿。這恐怕正是素質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的症結所在。高考作文中國計民生的缺失表明:高考在擺正自己的角色方面,特別是在尋找自己新的角色方面還缺少應有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第三,關注國計民生是中國文化教育的優秀傳統。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從戰國時期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明代楊繼盛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無不體現了這一文化傳統。
第四,關注國計民生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每個人都要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成為一名生產者和建設者,因此中學生不僅需要健康的體格,更需要健全的思想。於是,讓他們及時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突破象牙塔的思想束縛,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點上,香港的大學要做得好得多,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請關注國計民生》。2006年、2008年,香港大學在內地招生面試時命制了如下考題:
1.老人越來越多會對這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你有什麼解決的辦法?2.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利與弊。3.對婚前同居的看法。4.有沒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樂園?5.在公共場合吸煙應不應該被罰款?6.如果給你300億,你如何改進中國的狀況?7.為什麼中國的電影不如好萊塢的?8.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你認為現今對國際人才的要求是什麼?9.建「鳥巢」是不是太浪費材料?10.如何看待「丁克一族」?11.該不該在活的動物身上做實驗?12.對油價上漲你有什麼看法?13.急診室實行收費能不能解決濫用急診服務的問題?14.賭博是否應該在中國推廣?15.星巴克該不該進故宮?……
這些試題「無一字不關蒼生情」,我們的考生面對如此現實的問題往往手足無措,因為這些「很猛很敏感」的問題是他們在課內幾乎見不到的,也是高考作文中不會涉及的。我們的教育教學離現實太遠,特別是離社會現實太遠,長期「與世隔絕」。我們的作文特別是近年來的作文只注重「小情調」而忽視「大情感」,特別是缺少對學生「救世情懷」的培養。
周恩來總理所說的「從無字句處讀書」,這「無字句」之書就是指社會現實這本大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句本來要求學生靜心讀書的古訓,今天,在我們的高中生身上卻變成一種束縛。正因為如此,當有些學生考上大學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候,生活自理問題不僅愁壞了自己,也愁壞了家長。很難想像這樣的群體能夠成為祖國的建設者、民族大任的擔當者!
拋開民族重任不說,單就學生個人而言,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對其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步入社會的一剎那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而對社會的認知和適應是決定其成敗的主要因素。其實這種競爭在步入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沒有那麼直接而已。
高考作文是個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應該承擔相應的歷史重任,那就是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讓學生學會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多寫「大我」。 (甘肅靖遠一中;730600)〔高考作文請關注國計民生〕【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❷ 論述黨和政府是如何改善民生的作文
關注民生,是近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的核心議題和公開的政治承諾。總書記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今年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突出體現了政府職能已由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解決民生問題,從而實現由增長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轉型,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進展。鄧小平曾講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今天,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更要普遍改善民生,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很高的經濟增長率,但同時卻出現了經濟增長的悖論,即民生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包括失業問題、教育問題、衛生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這本身也對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成為政府改革的契機,促使政府執政目標和政府職能的重大轉變。
針對中國特定的國情,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預內容。這涉及如何區分政府與市場的不同表現,特別是如何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政府的政績。GDP的增長從經濟學上來講是一種市場的政績,是各種經濟活動主體的市場行為,GDP的增長速度取決於市場行為。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主要職能是進行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這包括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保持低通脹、低失業、低赤字以及國際收支平衡這五大目標,而不應該參與到具體的微觀經濟活動與決策中去。政府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和公共投資。就中國而言,就是應當解決人民關心的民生問題。對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來說,就越要淡化經濟職能,強化社會職能,主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用於解決民生問題之中。
那麼,對中國13億人口而言,有眾多的民生問題,什麼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呢?我認為,是指涉及最廣泛人民群眾和最根本利益的民生問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國情條件下,最大的民生問題有所不同、有所重點,它既是具體的又是變化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基本解決了「吃飯」和「貧困」這兩大問題之後,最大的民生問題就轉變為「就業」和「教育」問題。因為這兩大問題涉及人口最多,關系切身利益最直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凸顯了這兩大民生問題——其一為就業是民生之本;其二為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業是民生之本
創造就業是世界性的難題,不僅在發達國家是難題,發展中國家是難題,轉型國家更是難題。我國就業所面臨的轉軌就業、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就業同時出現、相互交織的「三碰頭」局面,決定了就業問題之復雜,就業工作任務之艱巨,是世界任何國家都未有過的。因此,解決就業就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的民生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多處於「就業摧毀」時期,中國政府在破解這個難題上則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績。中國實行的積極的就業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就業規模,調整了中國的就業結構。從全球視角來看,全世界新增的就業約1/4在中國,而且主要在中國的城鎮。
擴大就業能夠產生一系列良好的經濟社會結果。從經濟學上講,有了就業,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費;有了消費,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反過來就有了經濟增長。過去一段時期,我們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現在我們是為了創造就業而經濟增長,反過來就業增長又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使我們擺脫了「高增長、低就業、低消費」模式,向「高增長、高就業、高消費」模式轉變。
——教育是民生之基
人力資本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民生問題的核心要素。任何一個人在競爭性的經濟條件下,不管是農村或者是城市,只要有勞動資本,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就意味著其收入水平將會有所提高。這一邏輯鏈需要從基礎教育開始做起。
從人口質量上看,中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了窮國辦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實現中國人力資源邁上新台階。我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是世界上各類教育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們無論是大學在校生數,還是畢業生人數,都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學」,很快在校研究生人數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研究型的蓄水池」。
但從教育質量和占總人口數比例來說,與發達國家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此外,地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不公平等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僅制約了落後地區的發展,也已經影響到了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指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政府工作報告的關注點也從原來主要關注城市,轉向關注農村,尤其是農村的貧困子弟;從重點關注基礎教育,到同時關注職業教育。
「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這是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諾。為了實現這一承諾,政府計劃利用公共財政來解決好教育公平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舉措: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重大轉變,真正確立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家制度。新的世紀,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教育附加費和教育集資,隨著兩免一補政策免除了農村義務階段的「學費」,轉由公共財政保障義務教育的基建費和事業費,義務教育才真正回歸到「義務」的本來含義,成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要高度評價這種制度轉變在中國歷史上的里程碑意義。
二是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全國財政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實施農村初中學校改造計劃,地方政府也相應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同時,繼續解決好城市困難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還要確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三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為此中央財政支出將由上年18億元增加到95億元,明年將安排200億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支出;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使困難家庭的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接受職業教育。這是繼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之後,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四是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建立相應的制度。這個具有示範性的舉措,就是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就是要培養大批優秀的教師;就是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時,政府還大力倡導加強職業教育,增加專業性人才的培養,要求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這是適合中國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