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國時期升學至要經過哪些階段分別要幾年
民國時期升學要經過三個階段: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
一、壬子癸丑學制
民國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學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稱壬子癸丑學制。
主要有:(1)廢止小學讀經,禁止使用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廢止給畢業生獎勵出身的制度;(2)縮短了普通教育的學習年限,把原來壬寅學制中初等小學5年、高等小學4年、中學5年改成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即縮短了3年;(3)開始承認女子受教育的權利,提出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設立女子中學和女子職業學校。除直系教育外,還有師范教育和實業教育兩個系統。師范教育有中、高兩級,均是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教育分甲、乙兩種,均3年畢業,分農業、工業、商業等類,所居地位為初等和中等兩段。實業教育與師范教育比較起來,實業教育的要求較低,僅相當於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學。另外還有補習班與專修科和小學教員講習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設或特設的。
二、壬戌學制
民國初年的壬子癸丑學制,主要精神是廢止讀經尊孔,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這個學制所採用的學校系統是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
從整體來說,這個學制將普通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即初等階段(分為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6年,中學階段(分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階段4—6年,使學生年齡與接受能力之間能相互適應。普通中學的三、三分段,使物理課程就有了兩次循環,沿用了若干年,效果比較好,所以被長期採用下來了。
❷ 民國時期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教育足以讓人敬佩
我認為主要有那個時期提出來的免費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和不惜一切代價辦教育這三個理念,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教育足以讓人敬佩,原因分別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免費義務教育是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國家落後是因為國家缺乏真正能為國家建設發展提供力量的人才,所以他大力提倡義務免費教育的紀念,很多家境不是特別好的孩子都有學上,雖然在那個年代實施起來比較麻煩,因為國家的財力實在不足,而且國外還經常有外敵侵略,但還是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愛國人才,是很讓人敬佩的。
教育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能夠站穩腳跟的重要砝碼,不僅是民國時期,現在的我們也應該時刻重視教育,讓後人為我們現在的教育也深感敬佩。
❸ 民國時期的教育
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但是當時是富人教育,絕大部分的農民特別是貧農和佣農以及工人都是沒有錢讀書的,因為當時教育並不普及,大部分還是以私塾為主,而能讀得起私塾的都是富人子弟。
❹ 我喜歡民國,那時思想自由,教育免費,而現在全都變了
樓主真能扯,民國時想暗殺誰暗殺誰,民不聊生。台灣富,因為用著全國的黃金,還有美援,並不是他們能幹。
❺ 民國時期的學堂教育
[民國]民國時期的教育 時間: 2006-08-04 來源: no source 一、 學前教育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幼兒教育思想的傳入,兩次學制改革重視女子教育並兼及學前教育,使學前教育機構正式納入學制系統,學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較大的發展。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1911年上海只有幼稚園2所、幼稚生100餘人,1918年已有幼稚園12所、幼稚生400餘人,1926年則有幼稚園21所、幼稚生800餘人。同時,北京及諸多大中城市也出現了一批學前教育機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1928年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陶行知、陳鶴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件;其中《各省各縣各市實驗小學設立幼稚園案》規定從該年度起實驗小學必須創辦幼稚園。1932年教育部頒布《小學組織法》,規定「小學得設幼稚國」。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學前教育的發展,到1936年,幼稚園、幼稚生數已分別達到1283所、約8萬人。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學前教育遭受重創。抗戰勝利後,我國的學前教育恢復較快。1947年的幼稚園、幼稚生數已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分別為1301所、約13萬人。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幼稚園有1923年陳鶴琴創辦的南京鼓樓幼稚園和1927年陶行知創辦的南京燕子礬幼稚園。
民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培養幼稚園教師與保育員的機構和專門的幼稚教育研究機構。如北京女子高師1916年附設保姆講習科;張春1913年在南通創辦幼稚園保姆傳習所。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1916年附設幼稚師范科等。最有名的數國立幼稚師范學校。該校前身為陳鶴琴1940年創辦的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1943年改名國立幼稚師范學校並添設幼稚師范專科部,是我國最早、民國時期唯一單獨設置的國立幼教師資培養機構。抗戰勝利後遷至上海升格為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所以它又是民國時期我國唯一的國立幼稚師專。為適應幼稚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1927年由陳鶴琴、陶行知等發起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擴大為中華兒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兒童教育、推進兒童福利和提倡教師敬業精神為總目標,致力於中國幼教理論的探討交流和幼稚園的推廣,並出版了《幼稚教育》、《兒童教育》等刊物。
❻ 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應該怎麼評述
答:⑴本著反封建和倡導民主共和精神,廢除清末「忠君」、「尊孔」的教版育宗旨,認為忠君權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背,為此在1919年9月正式公布了具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性質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個實行了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教育宗旨,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教育理想,對民國初年的普通教育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⑵按資產階級的要求,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最突出的是取消了中小學的讀經、講經課,大學停開經學科,規定各種課程內容必須體現共和精神,禁止使用清政府頒布的教科書。同時增加自然科學課,加強生產技能教育。
⑶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教育行政改清末的學部為教育部,改尚書為總長,省一級教育行政改提學司徒為教育司長。有關學校人員的名稱也有所改變,如改監督為校長,學堂改為學校。這些名稱沒有沿用清末的稱呼,一改往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反封建性。
⑷制定新的學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臨時政府貳紶弛救佾嚼崇楔搐盲頒布《壬子癸丑學制》,並非沿用清朝的《癸卯學制》。
❼ 民國時期有哪些教育大家
有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葉聖陶、陳鶴琴及舒新城。
他們都經歷五四新文化的洗禮,都非常愛國又非常重視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的引進,都認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養,都反對知識的灌輸和現代科舉制度。
❽ 民國時期的教育如何民國時期的文人又是怎麼樣的
應該說還有一部分精英學者,比如新中國的許多科學家,都是那個時候出來的。回
同時,從文答藝上來說,更自有一些。
但和現在的印度有一些相似:印度的高等教育不錯,但基礎教育很差,有大量的文盲,童工很多,而不是去上學。
對基礎教育的投資、投入都不足。新中國建立時,識字率不足百分之十五。
❾ 民國時期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教育制度上先後進行了兩次學制改革, 推動版了學前教育制度權的發展。
(1)蒙養園制度的建立。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並公布了「壬子癸丑(1912-1913 年)學制」 。將蒙養院改為蒙 養園,收未滿 6 歲的兒童。同年,教育部還公布了《師范學校令》和《師范學校規程》 。由於民國初年這幾項法 規的頒布,就使蒙養園制度得以確立。
(2)幼稚園制度在學制體繫上的確立。1922 年 11 月,教育部通過《學校 系統改革案》 ,這就是所謂「新學制」 ,又稱「壬戌學制」 。此學制規定:幼稚園招收 6 歲以下之兒童。正式將幼 稚園列入學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