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夏的年俗文作文 寫作文
在中華民族走過的歷代光輝中,春節,這個很重要的節日陪伴我們華夏子孫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而這一年又一年代表著什麼?是對這個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內涵的加深,還是一次次沖擊年俗這座固化的山?春節這個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的偉大節日,是否被人們牢記在心?現代的社會發展趨勢所向是否會影響中華傳統文化河流的淵源流淌?一年又一年啊,一次又一次讓我浸透在為「年」意義的感慨氣息中,久久不能自拔。
聽老人們說,「年」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種希冀幸福物質的時刻。那時,不知是多少年前,人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品嘗一次肉的香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一次在將來一年中久掛於身的新衣。「年」意義的貼近像一場場的及時雨,造福多少人,團園多少家,綻放多少笑臉。
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境界,我近幾年來一直在尋找這「年」的意義,這春節的真諦,企圖享受這種崇高的境界。時代的變遷是一種局限。對於現代人來說,找到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不容易了,我們沒有理由拋棄與無視更現實的「精神基礎」。春節里人們的活動被很多人看為越來越趨於簡單,會帶來傳統的民俗文化的流失。我也何嘗不這么想過,似乎春節里那紅紅火火的氣氛不多見了,年的味道也留之不多了,年俗這塊古老化石上留下的可探索資源越來越少,能品味道的年味也漸漸稀薄。
其實,「年」的意義在向著現代人對待節日的思想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傳統意義上的年俗加以改變,將古老的舊文化習俗,添加了新時代的要求,為年俗做了現代化的改革。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改變了舊時到處洋溢的一種拜親謁友的濃濃氛圍,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的通過網路、簡訊、微薄等途徑的祝福活動。而新流行的種種現代理念活動,不僅難以營造出一種舊時過年的文化氛圍,更難以承受傳統年文化的傳承重任。可是從時代的角度來說,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來對待傳統的年俗,這是一種新穎的方式,未必不可。可是這信息時代同時帶來的是人們對待春節時人與人相互祝福活動的草率。一個簡訊轉發就企圖寄託對朋友、親人的濃濃祝福?這實際是不可行的。這些不是出自於祝福人的真心所向,也是信息時代的便利對人們精神的麻木。我想聰明的我們漸會認真對待這一切。
春節里人們的活動,也是日益更新,今年給我的印象很深。比如年年除夕夜央視都會上映的春節聯歡晚會,許多人們把它視為除夕夜守歲中的的重要活動,伴著鍾聲的想起,另一個春天正向我們走來……不得不說,今年的春晚比起往年大有進步。在我眼裡,我覺得今年春晚舞台的設計及其華麗,這也直接導致春晚的舞美效果大大提高,吸引了觀眾們眼球;廣告的封殺也大大滿足了人們的願望,過年就要過個純粹年,難道令人厭惡的廣告還敢登上這神聖的春晚熒屏?家家戶戶放鞭炮,這個習俗是過年期間最「響亮」的。漫天的煙花,陣陣的炮仗聲,讓這個年繁華了起來。家家戶戶拜年也是個重要的活動,從初一開始,大大小小的隊伍都開始了自己走親訪友的活動:寄託著一縷縷真心的祝願,向著親友們表達最真摯的祝願,這是春節最難能可貴的一種活動,令人溫暖。最貴的無異於孩子們領壓歲錢了,這是最令孩子們愜意的了。每當看到那一張張的壓歲錢,就能想起親人們、鄰居們慈祥的面容,那多麼美好啊。
春節改變的不少,但它留下的太多太多。這一個有跨年意義的節日,怎能不帶起人們的陣陣興奮?我想,我們的年不管怎麼變,春節不論如何更新,它漸漸走向的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令更多人團圓,歡慶的領域,春節里那祥和、美滿、幸福、安康的味道,永恆不褪,永不消散。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它們的內在關系則是,河繞山流。年俗會伴著年味傳承下去,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也會再嶄新下去。春節能令人感受到中化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深化人們的愛國之情。對待春節,我們理應輕松,那是段快樂的時光;我們也應不忘「年」代表的意義,這是一個國家的驕傲,無論如何,抹不去它代表的一個國家的輝煌,一個民族的繁榮。
偉大的「年」,偉大的春節,為我們帶來的太多太多,珍惜著一切吧,好好過年,好好尋找年味,只要你肯,那最濃的情意與最真的年味都將撲面而來!
B. 我了解的年俗文化作文400字
我了解的年俗文復化制
紅彤彤的對聯、喜艷艷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全家福……人們剛剛度過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涵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節有許多年俗:日、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裡面有蘊涵著什麼故事?帶著疑問,我跑去問奶奶,奶奶告訴我: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討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個「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個家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慶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心想: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所以,他十分高興,就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聽完奶奶的講述之後,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C. 年味年貨年情年俗作文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春節盼來了。
聽媽媽說,以前我還上幼兒園的時候,到了冬天早早的就不去幼兒園了,因為要過年了,我得在家准備過年的東西。可現在不同了,我是又想過年又不想過年,因為過年可以走親戚可以吃好吃的,可是又要打掃衛生。到掃衛生可以算的上是我們家的大難題,原因之一呢是因為爸爸媽媽太忙,很晚才放假,我也幫不了多少忙。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家打掃起來有點麻煩,量大。但我最願意幫的一個忙就是准備年貨,因為可以買吃的。
近幾年來,我覺得這年越過越沒意思了。一起過個年熱熱鬧鬧的,一家人湊一塊吃頓年夜飯,先不管飯吃的怎麼樣,最起碼人湊一塊了。可現在呢,家裡就三個人,冷冷清清的。而且今年因為霧霾天氣放鞭炮的也少了,也許是這樣顯得冷清了。
可今年,這年過的讓我覺得有些「火葯味」,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個也不認得,還要笑嘻嘻的,每次聽到的要麼是「長成大姑娘了」要麼是「長得這么高了」。可是我也只能嘿嘿兩聲。看著大人們噓寒問暖一場便散了,真是讓我覺得好假。可是除了這些又能說什麼呢。也許是我們懶怠太生疏了,我們家也不像別人家裡親戚多,初一去了奶奶家,下午就沒事了。初二去姥姥家,那邊的三姥姥四姥爺也用不著我去拜年,派個代表去一趟就不錯了。
現在過年,就是買點東西,打掃打掃衛生,串串門,吃頓飯罷了。雖然以前也是這樣,但是人們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以前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的是年味,現在年貨是不缺了,年味卻不翼而飛了。
D. 建陽的年俗文化作文800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首童謠從明朝就已經廣為流傳了,它讓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
相傳,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夜就來禍害人間。有位神仙教人們在門口貼紅紙、放炮仗,終於嚇跑了「年」獸。從此,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紛紛走親訪友,道喜問好。這一風俗流傳至今。
春節的風俗從商朝開始,經過三千多年的演化,有許多有趣的風俗和禮節。我最喜歡祭灶王爺,能吃到甜甜的麥芽糖,還有喝臘八粥,收紅包。
除夕那天,媽媽親自下廚做年夜飯,滿屋子飄著雞肉的香味,還有羊肉香、炸魚香……好香啊!真是「飛涎直下三千尺,疑似神仙下人間」。
當媽媽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我也在客廳里忙開啦——掃地,擦桌,收鞋子,倒垃圾。
這裡面可是有習俗講究的——「掃地、擦桌」是要乾乾凈凈過大年;「收鞋子」——是不能讓「舊年的邪氣」擋了「新年的財氣、福氣、喜氣、好運氣」倒垃圾——就是把舊年的晦氣、霉運全倒掉,我們全家每個人都倒了垃圾,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好運連連。
還有一個重要的年俗——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必須擺上包裝精美漂亮的糕點、糖果。「糖」,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家裡的生活比蜜甜。
E. 東北的年俗700字作文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陞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朴、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F. 寒假見聞之年俗文化作文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一趟魯迅故里。
一走上那條街,看到的內盡是人。雖然在下毛容毛細雨,但絲毫沒有阻止人們過年逛街的心情。因為這里除了可看的風景,還有好多好吃的小吃呢!那街旁拐角的小吃一條街上,有冒著熱氣的紹興小籠包,被拷的香噴噴的大魷魚,還有用盡了各種調料的方塊豆腐,當然最不能少的還有我們「臭名遠揚」的紹興臭豆腐,人們在攤前鑽來鑽去,生怕錯過一樣。
遠處一個小攤前擠滿了人,走近一瞧,原來是糖畫師傅在畫糖畫呀,他畫得真好看,一片片晶瑩剔透的小糖畫就這樣在他手下誕生了。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顧不上逛魯迅故里,就帶著滿嘴的香味回家了。
G. 關於年俗風情的作文
在我的家鄉,每到年末,每家每戶都要祭神。
祭神的前一天,進行撣塵(打掃衛生)。大家一起把屋裡的每個角落打掃干凈,桌椅、灶台,全都拭擦一遍,寓意:把這一年的邪祟掃除,迎接新年的到來。再從街上買來雞、肉放在大鍋里煮熟。第二天凌晨,大人們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梳著時尚的發型。祖孫三代(或父子兩代)從屋裡抬出八仙桌,對著大門,寓意攔住所有的好運。
桌上擺著大塊的肉,足足有七八斤重;整隻的雞,嘴上銜著三根蔥,表示健康聰明;兩條大鯉魚,表示年年有餘。它們的擺放也很有講究:鯉魚的頭朝里,表示余進來,雞的頭朝外,表示大家都知道健康聰明。其它還擺有年糕、蘋果,年糕表示年年高,蘋果表示平平安安。所有的食品上面都覆蓋著一小張紅紙,寓意來年紅紅火火。聽老人們講:所有的祭神食品,不能放十種,一般都放八到九種。因為「十」表示十全十美,而十全十美的生活也就沒有了生活追求的目標。看來祭神中也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魯迅的作品《祝福》中,也有類似的祭神儀式。如果,魯迅先生能活到現在,他一定會發出感慨:為女性的解放而歡呼。因為,家鄉現在祭神的風俗中,男女地位相同,他們都能與祖、父輩一起祭神。當然這一風俗的改變是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以後才出現的。
聽媽媽說,這種祭神的風俗在破四舊的年代曾被禁止了十多年,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養提升了,電腦也進入了農家。農民祭神不是愚昧的迷信,它是一種年文化的呈現。它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希望。
過年祭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起源於何時,它的形式在變,但它的核心文化永遠不變,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年俗
紅彤彤的對聯、喜艷艷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全家福……人們剛剛度過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涵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節有許多年俗:日、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裡面有蘊涵著什麼故事?帶著疑問,我跑去問奶奶,奶奶告訴我: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討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個「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個家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慶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心想: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所以,他十分高興,就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聽完奶奶的講述之後,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H. 關於年俗的作文450字數
古時抄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I. 年俗作文800字 北方
進入臘月,北方的天氣就變得嚴寒起來,民間有「寒冬臘月」的說法,並不為過。先是凜冽的北風徹天徹地地刮上一陣,伴之而來的往往是揚揚灑灑的鵝毛大雪。早晨起來推門一看,霍,簡直是人間盛景!千樹萬樹梨花般盛開,到處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天空也還是灰濛蒙的。這時,北方人都知道,令人期盼的中國年款款而來。
忙碌了一年的鄉下人終於可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籌劃著怎麼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孩子們是放假了,他們進門的時候都笑逐顏開,個個捧回一張大大的獎狀或者紅紅的喜報,這是他們當然更是家長們最豐碩的收獲。當然,可能還有孩子沒回到家,大人便向鄰家的去打聽,知道他們又去了村裡的水池坑裡滑冰。臘月天寒,冰凍三尺,這也是小孩子們最為得意之時。一放學,大家成群結隊,斜挎著沉甸甸的書包,抱著自家的小板凳,急匆匆往離學校半里多路的水坑裡跑,那裡的冰結得足以承載全校的學生。孩子到了以後,讓板凳四腳朝天,坐在上面,用腳奮力一蹬,便箭也般的飛了出去,那些飛得遠的必引來其他孩子們的艷羨。更有趣的,三個孩子在一起滑冰,前後各一,來來回回推中間那個孩子的板凳,這樣在冰上就有了更多的風采。遠處傳來大人們呼喊孩子的聲音,夾雜著刺骨的寒風,但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是耳旁風,他們的心全在這溜光溜光的冰上。
北方過年的第一件事是破冰捕魚。熟悉北方鄉村的朋友都知道,十里八鄉的村裡沒有無大坑的,這些坑來歷各異,但大都處在村子中央。夏季雨水勤,坑滿濠平。到了養魚時節,就有專人買些魚苗放養在裡面。一到冬天,魚已吃得膘肥體壯。也就在臘月二十左右,人們開始用水泵徹去坑裡的水。水抽得差不多時,活蹦亂跳的魚便進入人們的視線。坑的四周,圍得人山人海,大家伸長脖子,凝神定氣地盯著一竄半米來高的大鯉魚,「嘖,嘖,嘖……」驚羨聲不斷傳來。一條又一條鮮活的大魚被抱上來,又引來不少大人小孩的圍觀,捉魚者眼裡放出奇異的光采,在一片贊揚聲中又下坑去捉。一個多小時後,捕魚者不再下水,胡意留下一些,然後大聲喊著「放行了」,這就宣告水裡的魚主人家已經不要。這時,有些半大小夥子早已沉不住氣,脫掉鞋子,跳進水裡去捕捉剩下的魚。很快就有人捉到,跳上岸,鞋子也顧不得穿,抱著就匆匆忙忙地跑回家,他要把這條好消息告訴准備過年的父母還有妻兒。
「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這是北方年的習俗,當然這「三」或「四」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一種虔誠的儀式。灶神,是請來的,說是請其實就是買。眼看快到祭灶了,便有那些善於印製灶神的人挨家挨戶送。人們恭恭敬敬地接過來,付錢,然後像得了寶貝似的捧著,貼到廚房靠近鍋灶的地方。這時最好撮一捧草灰,插一炷香,點燃後,再磕上幾個頭。這是對灶神的敬愛,也是對來年平平安安,豐豐收收,喜喜悅悅的期盼。可要知道,小孩子在祭灶神的時候是不能靠近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望著穿得花花綠綠的灶神,好奇地想看得更清晰更仔細一點。到現在,我還不明白孩子到底為何不能參與這一喜慶之事。
掃屋,當然是除舊布新之意。二十四那天,早早起床,吃一頓美食之後,家人開始布置任務。大人好說,自當挑選重活或大活干,小孩子們的職責大概就一個,放鞭炮。前些年,鄉下不富裕,但掃屋的鞭炮是要買的,或多或少,這是孩子們盼望的日子。鞭炮不在多少,有就行,特別是家裡孩子多的,頭天臨睡之時每人分得三五個小鞭炮,那就會興奮得徹夜難眠。當大人把綁好的掃把舉起來開始掃屋的時候,畢畢剝剝的鞭炮聲就響起來,與其他人家的相應,此起彼伏,整個村鎮便祥和起來,沉醉在美美樂樂之中。
蒸饃饃是北方最富有年味的一個環節。真的過年了,饃饃就要蒸得量大且花樣繁多,一般情況下,年後要吃到出了正月才行。現在人們省卻許多麻煩,不再勞神費力去蒸饃,其實,也就銷蝕了許多年味。到了臘月二十五,人們早早和面,孩子們還躺在被窩里時,大人們已經蒸出了一鍋噴香噴香的饃饃,那四溢的香味繚繞在夢中,真是奇妙的感覺。所謂花樣繁多,一般是黃的、黑的、白的以及雜色的幾種。黃的是玉米面的,黑的是地瓜面的,白的當然是小麥面的。有些人家獨出心裁,幾種面混和,再摻上些大米面,就做成了雜色的。黃的和黑的都可以做成實心的,然而也可以變成另外的花樣,比如,玉米面的,可以把地瓜和紅棗煮熟,攪成餡,外面用黃色的皮一包,就做成了另一樣。地瓜面呢,一般做成窩窩頭,也就是中間是空的;小麥面的也可以包成包子。更為精妙的是,人們有時用紅棗做成「花山」,一層又一層,上一層總比下一層少一些紅棗,最上層只有一顆,用白面纏繞固定,遠遠望去就似一座小山,樣子非常美觀。所有做成的饃出了鍋一律要先供養天爺爺的,大人們用碗盛好,端到家裡面的台桌前,虔敬有加,口中念念有詞,都是些祈福一類的話,然後,連饃帶碗放在那兒。
J. 3000字湖南年俗作文
1、紅紅火火過大年
每年的初一到十五,是中國喜慶又傳統的節日——新年。紅春聯,紅衣帽,紅鞭炮,連人們的臉也被映得紅彤彤的。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這個精彩的日子盼來啦!
放假了,我們一大家子人一起去年貨街購年貨。一條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長街映入了我眼簾:大大小小的攤位,融成了一個整體,人們紅火的臉也和紅紅的年貨融在一起。工整有力的毛筆字附在紅艷艷的春聯上,晃花了我的眼;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漂亮燈籠在風中舞動,像在給來往的人們拜年;甜酥酥的芝麻糖、披著花衣裳的喜糖,還有串在草棍上晶瑩誘人的冰糖葫蘆,都是人們搶購的對象。
穿的嶄新的大人和小孩,開心地在年貨中挑選,大家彷彿要把每樣東西都挑個遍。平時節儉的家人,今天也盡情的揀選。凡是相中的,一律買下。「都是圖個年味嘛!」奶奶爽朗地說。小商販們也不再討價還價,他們總會好脾氣的說:「行,行,給您包好吧?」孩子們最興奮,跑前跑後地打鬧,嘴裡塞滿了吃的,還一個勁兒的纏著大人買。不時傳來幾陣炮響,和商店門口放著喜慶音樂的大喇叭,將喜洋洋的氣氛傳遞開來,映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晚上,原本寂靜的天空一下明亮、熱鬧起來。一道道拖著尾巴的光沖上天空,轟鳴的響聲中,一朵朵絢麗的巨大煙花盛開在夜幕中。四下里的鞭炮聲,都那麼令人興奮。團聚在大桌子旁,我們的心中都漾出一份甜。
過年啦,守歲、放鞭炮、看春晚、吃湯圓,都不是過年的意義。過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在一片喧鬧和喜慶中,享受幸福與安詳。
2、紅紅「火火」過大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通常指過年時人們十分喜慶,但我這個年,可真夠「火」的。
「當當當……」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農歷兔年來到啦!人們互相傳遞祝福,家家戶戶燃放煙花爆竹。美麗的煙火照亮了新年的夜空。當然,我也不例外。為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我特地早早地做好了准備工作——買了兩大袋煙火。由於奶奶家在農村,門前有一大片柴草,這可成了安全隱患:萬一煙火星子燃到了這些柴草,後果不堪設想。為此,爸爸特地提醒了我幾句。
晚飯前,天還未完全黑,我就迫不及待地找了一根長條,走到門外,點燃導火線,靜靜地等待著。幾秒之後,一團紅色的煙火從棒子里噴發而出,「嘣」的一聲在我的眼前飛快地竄過,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向遠處飛去,又如流星一般落下消失不見了,「哇!」我不禁咧嘴稱好。媽媽來叫我吃飯了,一想到豐盛的年夜飯,我哪裡還有心思放這小煙火呀!於是我便匆匆放下剛放完的、還冒著白煙的煙火一頭扎進屋裡了。
吃完豐盛無比的年夜飯之後,我溜達到門外,忽然看見不遠處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火舌瘋狂地舔著柴草,「噼里啪啦」的聲音不斷地傳來,心中不覺「咯噔」了一下:難不成是我剛才放煙火時……不好!先救火!我沖進屋裡,見爸爸正在水斗旁,焦急地大喊:「爸爸,柴草堆起火啦!快幫忙救火!」聽到這話,爸爸先是愣了一下,但隨即反應過來,快速遞給我一個小桶,自己端起一個盆子,接了一盆水,迅速跑了出去,我緊隨其後。來到著火之處,我奮進全力將桶中的水朝火勢最為兇猛的地方潑了出去,「嗤」的一聲,那盆水所潑之處,就變黑了。而爸爸,則一點一點地用手將水灑出,澆滅了在周邊燃燒的火苗,又將餘下的水,潑在了仍在熊熊燃燒的柴草堆上的火焰上,火勢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不再蔓延開去。我不敢鬆懈,又奔回去拎了幾桶水,終於將「漏網之魚」給消滅了。望著黑乎乎的、滴著水的柴草堆,我和爸爸都長舒了一口氣。怎麼樣?我的這個春節夠「火」吧!不過,我要在這里提醒大家,春節放煙火時一定要小心,不然,燃燒的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