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語文作文 該怎麼立意 怎麼寫
重視身邊
尋找被忽略的世界,你會發現生命從此會改變,美好從此與你相伴!
聽過這專樣一個故事屬,一位身患絕症的老婦人心灰意冷,只是懷念逝去的兒子,每天都送一束昂貴的鮮花到兒子的墓地,風雨無阻.
守墓園的小夥子這天又看到了那個神情木然、步履蹣跚的老人.
他走上前對老人說:「太太,您每天都送來一束花,而這里偏僻荒涼,再漂亮的花也無人欣賞.與其關注一個已經逝去的人,還不如將這些花送給福利院,那裡有許多更需要花的孩子.」老人聽了小夥子的話,愣在那裡,過了好一會兒才慢慢地離開.
第二天,老人沒有來送花.
一年後,一個精神煥發的老人來到墓園,找到那個小夥子,感激地對他說:「小夥子,還記得那個一年前給死者送花的人嗎?那個人就是我.聽了你的話,第二天我就去了福利院,在那裡我看到了久違的笑臉,也看到了生命的陽光.醫生說我能活到今天,正是因為這神奇的精神療法.小夥子,你說得對,那時我只關注逝去的人和一些陰暗的事情,是你讓我把自己忽略的美好又找了回來.」
是啊,人生幾何,為什麼不讓自己過得快樂呢?為什麼要忽略那些生活的美好呢?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感到憂傷,請別抱怨生活,試試看,尋找被自己忽略的美好,你會發現,人生原來如此美麗!
②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實錄如何立意
那麼,我們該如何立意呢?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立意的方法:
①以小見大:
所謂的以小見大,就是通過小事,反映出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時代面貌。也就是說,用一個小的立意,扣住一個大的主題。
由於孩子們受年齡和活動范圍的限制,親身經歷或親眼看到的重大事件是很有限的,生活圈子裡都是些尋常小事。我們的文章要反映時代面貌,反映大的主題,必須學會小中見大這種立意方法。
如: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生「春蕾杯」作文大賽中,高年級組的一個作文題目《變化》,有不少學生著眼點很大,寫國家的變化、寫城市的變化、寫農村的變化……立意過大,不好掌控,容易說空話、大話,而有的同學立意就很小,只寫《爸爸眼鏡的變化》、《鉛筆盒的變化》、《兒時游戲的變化》等,小中見大,把祖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寫出來了。再如:作文題目《媽媽》,這個題目非常大,我們寫什麼呢?媽媽愛我?媽媽很偉大?顯然難以把握,這時我們就需要以小見大,可以寫媽媽的一個特點,比如《熱心腸的媽媽》、《嘮叨的媽媽》等等,從一個角度來展現媽媽的特點。
②反向立意
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反向立意就是向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構思,另闢蹊徑。形象地說,就是唱反調。
舉個例子,比如說到霧霾,大家都會說霧霾的壞處,霧霾對我們的傷害,這屬於正常的思維,而反向立意則會立意為霧霾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因為霧霾的存在,讓我們意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讓我們正視環保,積極努力的去做事改善環境,這種思考方式就是反向立意。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大家都寫近朱者赤,而我卻覺得近朱者未必赤,這種立意的方式非常新穎,容易打動閱卷老師,但反向立意尤其要注意立意的健康,不能胡亂立意。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說說立意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立意要健康:
所謂健康就是保證文章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正確,要體現一定的思想意義,能給讀者以鼓舞和啟迪。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寫一個想像類的文章,有的孩子會寫,我希望擁有超能力,在地震中救出所有受傷的人,這就是積極向上的立意,但如果寫成我擁有超能力,把超市裡的好吃的都運到我家,不用學習考試就能得100分,老師要敢批評我我就把她們都變成石頭。這種就是不健康的立意。
立意健康,需要一定的駕馭能力。這種駕馭能力往往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比如,某同學寫《成長的煩惱》,文章大量筆墨都是列舉成長中的課業負擔重,心理壓力大等煩惱。結尾筆鋒一轉:沒有汗水哪來收獲,沒有煩惱哪來喜悅?學問是苦根上結出的甜果,讓我們樂於吃苦,樂於承擔煩惱,因為煩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就這樣,一篇立意健康的文章就誕生了。
②立意要深刻:
所謂深刻,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象看到真相,由問題揭示原因、洞察內涵。這樣一來,看問題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深入。
具體地說,我們寫文章不能只是回答「是什麼」、「有什麼」這一類的問題,而要進一步涉及「為什麼」、「怎麼辦」一類較深入的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文章在立意上就深刻了。如《我學會了》,可能有的同學只想到學會了具體的事情,如「學會了做家務」、「學會了騎自行車」等,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寫「學會了原諒別人」、「學會了關心」,這樣的立意既深刻又有新意。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也決定了孩子作文的思想高度,是我們在動筆之前最先要把握好的。
③ 如何提升中學生作文立意水平
作文的審題、立意、取材「有法可循」
對於高、中考語文來說,作文是很見功底的一項,作文往往會將語文的分數拉開差距.
語文作文怎樣才能更好更新呢?
1、 審題——(1)若給提示語+題目的形式:必須要仔細閱讀提示語的要求,這點尤為重要.
——(2)若是純命題作文:題目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若遇到一個字的題目,你最好在這個字的前後加字,比如:題目為——「新」,你可以寫「創新」「革新」「刷新」「立新」;或「新潮」「新穎」「新鮮」「新奇」等.這樣就比單純的「新」要更容易入手.
2、 立意——必須要准、具體,觀點要正確、要新穎,比如:寫題目為「和諧」的作文方法有三:
(1) 拆字法——把和字拆開,左邊「禾」——意為莊稼,是物質糧食.右邊的「口」字,意思是人,所以「和」字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物質財富;「諧」字左邊是言,就是說話.右邊是「皆」,意思是都,那麼「諧」字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應有說話的權利,是屬於精神生活的.故「和諧」二字說明物質、精神生活都好了,才構成和諧.這樣的解釋就比較新穎.
(2) 逆向思維法——比如:「逆境出人才」,你也可以逆向寫成「逆境不一定出人才」.
(3) 改變條件法——比如:「發展是硬道理」可以寫成「發展但不科學,就不是硬道理」,這樣的立意就會顯得特別、新穎.
3、 取材——不要總是拿古人說事,拿父母說事,那名人說事,而應更多聯系現實.比如:弱勢群體;多歌頌特殊工作,比如抗震救災的英雄、城市美容師等等;還可以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
④ 如何指導初中生進行作文立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百字新事」訓練讓語言積累、語感培養與思維發展直接源於生活,要求學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記錄當天發生在身邊的,或當天聽過、讀過、看過的新聞,做到語言精煉、流暢。百字新事與寫作日記有著本質區別,不求長,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方面。
閱讀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剪報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剪報一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想,可從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情感出發,亦可從文章寫作方式方法入手。這項訓練既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為學生自主選擇讀寫材料、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並落實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剪報作文與寫作讀後感有著本質區別,後者重在「感」,而剪報作文則重視了學生的評價能力,不僅在於對寫作內容的「感」,還在於對寫作的內容、過程與方法的「評」,體味文章成功之道,樹立自己的作文標准。
二、新聞引路 輕松入門
筆者認為,作文訓練應當經歷「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階段,因此而設計的「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新聞寫作訓練—想像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語言優化訓練—研究性作文訓練)中,「新聞寫作訓練」著重讓學生掌握作文特點和寫作方法,而想像、思維、語言優化、研究性作文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但小學到高中老師需不斷重復。「新聞引路」以結構模式簡單規范(一般為倒金字塔式)且易於掌握的新聞(消息)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快速闖入作文王國,牢固把握作文內容與情感真、新,語言簡明精煉等特點,並從此成為習慣。
新聞寫作對真實性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運用典型事例寫出真情實感;對新聞價值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寫出新意並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准確、精煉、生動的新聞寫作語言要求為改變學生華而不實的「學生腔」提供了訓練機會;為把新聞寫真實、生動而去觀察、琢磨的新聞寫作過程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動機有很好幫助;散文式通訊和副刊文藝作品也為中學生學習文學語言找到了新天地。
語言是學生在潛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積累起來的,包括老師在內,其他人都幫不上忙,所以重視想像與思維能力的訓練成為最有效的作文教學內容,待學生有了一定語言積累再訓練語言優化。郭沫若曾說:「於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後求其化」,與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通過想像、思維和語言優化訓練求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語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聞的規范模式,不會造成模式化的惡果。
三、交給工具 四步成文
筆者認為:寫作是一個「發散思維--聚斂思維--線性思維」的雙重轉化過程。即從寫作目標出發,充分發揮觀察、感受能力,從生活和頭腦中聯系各種知識、事物等寫作內容是「發散思維」;選材、煉意、構思、謀篇,是連續不斷地對已有材料與觀點進行整理的「聚斂思維」過程;作者心裡的東西變成文字,語言的「線性」特點(不同的字和話不能同時表達)就體現出來了。
⑤ 語文作文如何立意深刻
、正確,有針對性
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正確與否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話題或材料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題目要求,切題才算真正的正確。表達出來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要健康、積極向上。此外,還要有針對性。選取人們最感興趣的、最能反映人們思想感情的作為主題,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響。
2、思想要深刻
意不僅新,還要力求深刻。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去挖掘其內在的本質,思考出對人生,對社會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能在一般人認識上再進一步,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那一點,並能給人以啟示。初中學生寫作,在立意上難以深入,原因往往就在於淺嘗輒止,沒有深入開掘。所謂開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來。
3、立意要新穎
如果文章主題一般化,不新穎,大家都雷同,就難以寫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穎。好文章的立意應該是「從意中所有,從語中所無」。也就是說,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達出來,讓你給寫出來了,這就是新穎,這就是獨創。
立意的獨創性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可隨意杜撰,它是從生活中來的。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和體驗周圍的生活,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認識到新的東西,領略到新的涵義,寫文章就能出新意。不能看到生活一點現象就拿起來塗塗抹抹,而是在觀察和研究生活現象的基礎上獨辟蹊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現。而立意做到新穎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獲得新感受。
4、簡明集中
就立意而言,簡明、集中是對主題的要求。相反,主題分散想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要做到「簡明」,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思維不進行概括,表象就無法升華為本質,認識就無法實現理性的飛躍,思想就不可能達到簡明、集中了。
⑥ 中學生作文如何立意
中學生作文如何立意
一、意在筆先。清人劉熙載的《藝概》中說:「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後人意在筆後,故至手忙腳亂。」,現在許多學生寫作文,一看到題就寫,想到哪就寫到哪,行文是雲霧繚繞,層次不清。寫文章跟走路一樣,先要有一個目標,不能盲目走。俗話說 「文以載道」,一篇文章歌頌什麼,批判什麼,宏揚什麼,剔除什麼,先要有一定的方向,也就是說先要構思立意。
所謂立意,就是確定文章的主題。每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它像一根紅線貫穿全文,成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選材、剪裁、結構、語言、表達等,都要以主題為依據,這樣才能避免行文的隨意性。
二、立意的原則和方法:
(1) 主題要正確。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能宏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不能有灰色、消極甚至錯誤、反動的言論。一篇文章要反映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思想,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對讀者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讓我們明白面對困難,樹立自信的人生啟迪,《斑羚飛渡》讓我們感受團隊合作的精神,《紫藤蘿瀑布》讓我們思考如何正確對待生命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不幸……
(2) 主題要集中。所謂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全文都要圍繞著「這一個」主題來寫。
(3) 主題要深刻。所謂深刻就是要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要懂得對主題加以升華。如朱德《我的母親》文章結尾由「母親」聯繫到中國千千萬萬普通的農村婦女,楊朔《荔枝蜜》由眼前的蜜蜂聯繫到中國大地上那些無私、勤勞的農民。這樣的立意自然就深了。寫文章不能就事寫事,停留在事件、人物的表面,要善於由小及大,由點到面地開掘,深入思索,高屋建瓴,挖出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來。
(4) 主題要新穎。新穎。作文提倡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力求使人們獲得新的啟迪、新的聯想。文章寫出新意關鍵在於作者具備獨創精神。如果思想懶惰,人雲亦雲,所作文章必是千人一面,令人慾睡。
(5) 主題要有時代感。所謂時代感,就是要求主題能夠反映一定歷史時期人們最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這樣的主題能夠引起人們深思,具有更現實、更普遍的教育意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好的作品一定能符合時代潮流,關注這個時代人們共同的心聲,關注社會民生。
三、立意的積累:
(1)、多讀書。書讀多了,閱歷也就多了,思考問題、看待人生、分析事物的角度和眼光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多讀書則胸次自高」。心胸達到一定境界,文章立意自然就深了。
(2)、多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要能從平凡的人事物中思考出哲理、意義。
(3)、多動筆。要把平時讀到、看到的、想到的記下來,或日記、或隨筆逐漸積累和練習,日久成能力,那麼不管遇到什麼作文,立意就自然「胸有成竹」了。
⑦ 初中中考語文作文,怎麼提高分數呢講一些結構上,立意上的方法,謝謝
首先要積累素材,復多讀書
美好制的詞語句子段落,多背一些
然後自己多練習,增加巧妙的構思
多向老師請教
作文(composition)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作文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
⑧ 語文作文怎麼確定立意
高考作文立意創新·多角立體法記敘文 丨 高三 丨 1700字作文如何選擇角度,對於其成敗,常常是至關重要的。蘇軾《題西林壁》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說明這個問題。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麼位置,以什麼樣的視角,以及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審視、認識客觀事物,從而描寫景物、敘述事件、說明事物、評論問題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盡管高考話題作文的主題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為之,但是只要巧妙轉換立意角度來表現,會令人眼前一亮。如變一般性的歌頌為思考,寄以遠慮;或從人文角度來批判,表達憂思;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縱論價值;或從生物科學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總之,轉換立意角度、進行立體思維的方法很多,只要將其中一兩種運用熟練,便能在考場上出奇制勝。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種:一、順向立意法,即根據材料的中心,聯系實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些觀點和主張是對原材料中心的具體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據《智子疑鄰》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張:不能憑感情親疏遠近認知事物,感情阻礙人對事物的認知。二、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為對立面,提出與其相反的觀點。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這樣立意: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人有了感情親疏,才能加深和促進對事物的認知。三、辯證立意法,即換一種眼光,變換一個角度看原材料。這是一種辯證思維。它提醒我們多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來思考和分析,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如論述學習「苦與樂」,一般同學會說學習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後才會快樂。「換一種眼光」呢?對「苦與樂」的認識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苦的事,有人卻樂此不疲;有人認為樂的事,有人卻認為苦不堪言。吃不著苦的苦比吃著苦的苦還苦,是心靈之苦。這樣認識立意就會比前一種觀點更高一籌。例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世界因萬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在這個多元又多極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鮮事物產生。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無對錯之分。何必去窮究根底,追求統一呢?還記得歷史課上那個教完古代史後的必答題:你最喜歡哪個朝代?答案是無奇不有,讓老師眼花繚亂。誰也沒有想去評出一個大眾化的「最愛」,那本身就是無益之舉。何必要統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呀!戰國時的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雄關,三國的鼎足之勢,西晉竹林七賢的隱逸,還有唐的風華與宋的儒雅,元的四海歸一及明清的肅穆庄嚴。無一不美,無一不留下千古的傳奇。所以我說:歷史因多彩而精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吟詠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輕輕掀開文學神秘的面紗。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放,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低沉,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各有千秋。所以我說:文學因多彩而精彩。你可以在梅雨潭邊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綠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答;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賞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給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所以我說: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何必再去爭論紅樓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寶釵的端莊,黛玉的優雅,湘雲的開朗,妙玉的清高,熙鳳的潑辣,晴雯的俏麗,紫鵑的聰慧,平兒的細致,大觀園才得以流光,《紅樓夢》才得以溢彩嗎?不正是因為有了各種個性迥異的人,才構成了這么豐富的社會嗎?所以我說:人類因多彩而精彩。……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雙慧眼吧!用它,去領略春華、秋實、夏炎與冬寒;用它,去笑對陰晴圓缺、雲來霧往。只因我相信,只有萬花齊放,才是春滿人間,那又何必追求一枝獨秀呢?因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點評:這篇美文聯想豐富。採用立體思維,對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展開了多角度,多側面聯想:「歷史因多彩而精彩」、「文學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類因多彩而精彩」、「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視角的廣闊,使本文閃現出奪人眼目的亮色。
⑨ 高中語文作文怎麼立意
立意角度以現如今大家都過度依賴移動方式,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
1。突出主題是在現如今通訊發達年代更要注重溝通,尤其是面對面的。
2.或者以人類過度依賴技術給自己造成很多壓力與危害。
⑩ 2018全國三卷語文作文怎麼立意
材料作文:圍繞以下三個標語寫作,1981年,深圳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審題要點: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三條標語濃縮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歷程,是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縮影。三條標語,代表三個時代的任務,三句標語的核心內涵,在於體現出「新時代、新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發展本身的要求也不斷深化。第一條關鍵信息是抓好「時間」和「效率」謀發展,第二條提取出關鍵的信息是「生態與發展」,第三條提取的關鍵信息是「雄安」和「長征路」。標語是一個時代的切面,在歷史的發展中,找好不同時期的定位,階段任務不同,發展是核心命題。
寫作建議:
本作文題目要求考生關注時代發展的鮮明主題、戰略安排、價值追求和歷史使命,在縱向把握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標語背後的內涵和方向,理解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內涵,深刻領會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與挑戰,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從「發展」內涵的角度分析,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追求高速發展,到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再到綠色智慧發展理念。
從「發展」歷程角度分析,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發展」就是破解當下難題,尋求未來路徑。
從「發展」的區域角度分析,可關注材料中所給地理區位,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京津冀地區,體現了國家的均衡發展。
考生審題時需關注到「圍繞三個標語」,因而要思考三條標語之間的邏輯思維鏈條,在三者之間建立起聯系,不可孤立的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