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寫山西節日習俗的作文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歷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准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鍾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麵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檯,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瓮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准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
『貳』 年味。作文。700到600字
家鄉的年味
家鄉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種傳承於冥冥的心靈深處、承載著厚重文化底韻的「味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年的勞頓在年味中釋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來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進臘月,故鄉那濃濃的年味便隨著數九的寒風,緩緩飄盪開來、漸漸濃烈起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便不約而同地開始渲染、烘托那細致、嚴謹、充滿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豬」。殺羊宰豬是鄉下最誘人的年味。特別是殺年豬,宰殺完畢之後,主人家會按照習俗做一大鍋由槽頭肉(豬脖子)、酸菜、豆腐、粉條、土豆等煨燉而成的大燴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區特有的黃米糕,全家老少和請來的親朋好友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原生態飯菜,那份熱鬧、愜意、濃香著實讓人難以忘懷。
從臘月初八開始,鄉下過年的程式便全面啟動。臘八這天,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做臘八粥,故鄉人用黃米、紅豆、花生、紅棗等熬制臘八粥,吃的時候,在粥的上面澆一層用甜菜、胡蘿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臘八粥,象徵著大年開始,預示著來年的五穀豐登,期盼著生活的甜甜美美。
過了臘八,家家戶戶便開始有條不紊地置年貨,忙吃喝、孕年味。鄉鄰之間都要互相幫忙,磨白面,搗糕面,壓粉條,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餃餡,栽蔥蒜,蒸饅頭,炸油餅,炸油糕、攤花餅,殺公雞,煮豬頭,寫對聯,剪窗花,寫大字,打燒酒,買鞭炮、買香紙,買蠟燭,做燈籠,縫新衣,買糖果,炒瓜籽……可謂家家飄香,戶戶歡騰。「二十三,洗燈盞」。臘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灶王爺升天之後,灑掃庭除便全面展開,掃房梁,粉牆壁,糊窗戶,掛年畫,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妝點,老土屋便滿堂生輝。「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年臨近之時,鄰里男女之間都要互相剃頭、凈面,乾乾凈凈、輕輕爽爽迎新年。
經過一個臘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裝登場了。年三十這天,女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蒸「米飯」,熬粉湯,故鄉稱之為「翻身撈飯」,撈飯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為年年有餘。飯罷家家戶戶便准備紙錢、上墳祭祖,熬制漿糊、張帖對聯。把祖先的恩德牢記心上,把「五穀豐登、牛羊滿圈,福星高照、喜氣盈門」的祈願訴於上蒼。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後,便開始灑水掃院、壘旺火、掛燈籠。旺火要壘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鄉人壘旺火要在院內選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鐵鍋,然後在裝滿沙土的鐵鍋上壘旺火。壘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桿、劈柴、柏木,煤塊,最後壘成一個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圓塔型的旺火,然後用彩紙裝扮,最後帖上「旺氣沖天」的對聯。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家家戶戶院內都要矗立一根幾米到十幾米的高桿,桿頂裝有滑輪,用一根長繩把燈籠掛在桿頂,同時正房、偏房、涼房、柴房,包括牛馬羊圈都要通霄掛燈籠,一直到正月十五。華燈初上之後,爺爺奶奶便開始給孩子們分發糖果、點心,懷揣糖果和點心的孩子們則成群結隊,手持香火開始跑大年,東家進,西家出,觀旺火、看年畫、賞燈籠。一直到雞叫頭遍,家家戶戶開始舉行「接神」儀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滿堂家宅旺,鴻福齊天富貴長」的福祿壽神位前擺貢焚香,祭神祭祖,然後全家人開始點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燒,「旺氣沖天」之後,開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華燈,滿門飛彩,天地同輝,聲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邊開始跪拜天地諸神,老者點頭,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戶,五世其昌,氣氛莊重肅穆……孩子們要抱著過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後,由奶奶或母親把蒜瓣、柏木刀、銅馬綴飾到孩子們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儀式完畢之後,全家人開始熬大年,男人們圍爐把酒,海闊天空拉家常,謀生計,話人生,女人們則在歡聲笑語中包餃子,年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在餃子里包硬幣,吃到硬幣的人預示著來年有福氣。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東升之際,人們要早早敞開大門,迎百褔,納千祥。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隨大人們提著燈籠,帶著香燭、鞭炮,趕著豬羊牛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氣東來。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餃,首先要敬貢列祖列宗。飯罷,小孩們要跟著大人挨家挨戶給長輩、親朋好友們拜大年,在 「過年好」,「恭喜發財」的一聲聲祝福中,「共祝開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過大年,又吃好飯又掙錢」,每個孩子在施禮、叩拜、問好之後,都能得到長輩們贈予的押歲錢。從一元復始的正月初一到龍抬頭的二月初二,故鄉的年味如鄉下一日三餐的裊裊炊煙,伴隨著扭秧歌、舞龍燈,伴隨著濃語一席、美酒三杯,伴隨著犬吠雞鳴,羊歡馬叫,伴隨著滿面春風、笑語歡歌,眷戀在故鄉的朗朗天空……
故鄉濃郁的年味是親情的溫馨,是鄉情的孕育,是鄉趣的集成,是民風的升華。故鄉就是在這種天然純朴、充滿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從蒼老的過去走到青春的今天,從激昂的現在走向希望的未來
過年啦 ! 一道道晨曦劃破夜空;一個個燈籠飛上屋檐;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飛舞;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 ——過年啦! 整個神州大地在歡騰,全球各地的華人歡度春節。期待春的信息。一縷縷春風送來泥土的芳香,消融的冰雪在陽光下分外燦爛。放眼望去,處處都是一片耀眼的大紅,充滿了歡樂和喜慶! 披掛上新裝,漫步在寬闊的街道上,兩邊的店鋪幾乎都關了門,只有寥寥幾家大張旗鼓,一件件包裝精美的貨物在門口堆積如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街上空盪盪的,干凈而整潔,拋棄了臘月的喧囂吵鬧,人山人海的忙碌場面,任人漫步踏春。一輛輛摩的、小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還有那大包小包豐富的年貨,奔向翹首期盼兒女團圓的父母家,過個和諧幸福年! 通向細長深邃的巷道,一對對春聯喜氣十足,趣味橫生;一個個「福」字遁勁有力,金光燦燦。這大多都是「老年晚閣」,是「年」中最歡樂熱鬧的地方。一輛輛機動車到此,車上走出了滿面春風的兒女;一扇扇大門前大都站著神采奕奕的爹娘。車空了,一棟棟房中飄出歡聲笑語;路窄了,佔道的是絲絲縷縷扯不斷的親情。 年味濃,最濃是子夜。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吃一年一頓的特殊大餐——年夜飯。我們河套的年夜飯,特別有風味。什麼河套硬四盤,豬肉燴酸菜,各種時令小菜擺滿飯桌。一家人開懷暢飲,共敘親情。既有了口福,又填抱了肚子,還溫暖了心坎。紅燈籠發出火紅柔和的光,是那樣美麗!在這個美好的團圓之夜裡,那萬家美麗的燈火,會是多麼燦爛的景象啊!,客廳里早就擺好了另一桌。干凈透亮的茶幾上,被一盤盤乾果、水果、糖果佔得嚴嚴實實,電視機里的主持人也都穿上了漂亮的節日紅裝,說著喜慶吉祥的話語,一些往日嚴肅冷冰的節目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春節奇聞趣事,逗得眾人樂開花。但是,只要八點一到,千家萬戶的視聽會變為同一個節目,那面容會便變成同一種模樣。 我覺得,這次春節聯歡晚會氣勢宏大,節目繁多,氣氛和諧熱鬧,十分精彩。既有詼諧幽默的小品,也有激情飛揚的歌舞;既有南方的典雅秀麗,詩情畫意;又有北方的激情四射,熱情豪放。真是讓我大飽眼福!春晚的眾多節目中,我唯獨喜愛兩個節目。《民工進城》、《心裡話》。《進城》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勃勃的生氣和創新創造能力,讓人眼前一亮,把城市中民工這個特殊群體的精神風貌,給人以動感、積極、向上、努力不懈的感受,讓人在眼花繚亂的動作之中,對民工有了一種更崇高的敬意。 我想《心裡話》定是震動最大的節目,一群鄉村娃,一身身土裡土氣的衣服,一張張質朴的面孔,足以打動人們。也許沒有歌舞的熱情四射、婉轉動聽;也許沒有相聲小品的風趣幽默、妙趣橫生;也許沒有明星大腕的霸氣十足、風風火火的表演,但是一句句話語之後,掌聲浪浪、如水如潮,許多人當即灑下了晶瑩的淚水。天然棄雕飾,清水出芙蓉。最無邪的面孔和最真摯的話語是最威猛的催淚彈,這種威力和轟動使人們銘記心間。 心思舞動,心潮澎湃,新年的鍾聲向我們走來,每個人的心被春的美好而吸引著,守歲將迎來春的腳步。夜色如紗,星光燦爛,清風拂面,枯枝萌動,新泥飄香,歡歌飛揚。春在冬的孕育之中,羽翼豐滿,即將來臨。大地四方無不盪漾著春的氣息!歌星的歌喉里多了一分盼春的急切,笑星的笑容里多了一分春的燦爛。春要來了!要來了!秒針輕盈的步子即將送走疲倦的神犬,一聲聲清脆的鍾聲將迎來可愛的金豬。 春終於來了,隨著時、分、秒針一家的團聚,那爆竹聲便如洪水一般擠破浮冰沖擊過來了。一朵朵禮花如春筍般湧上夜空,剎那間,天空一片萬紫千紅、百花爭艷的瑰麗景象。一聲聲巨響也飄來了,震得屋頂抖落下陣陣雪宵;一顆顆綵球升空,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連星月也暗淡失色了。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千姿萬態美如畫。身影如洪水般陣陣如浪,煙火如叢樹中萬鳥齊翩翩。此消彼綻、此逝彼放,彷彿一卷時時變幻的畫,給人以夢一般的感受! 終於來了,下一個精彩的春秋又在期盼著我們灑下汗水
『叄』 初一作文 年味 600字
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我與媽媽去逛街,走在繁華的大街上,我不禁感到驚異:大街上燈火通明,各式各樣的燈光在荒涼的街道上獨舞,唯獨幾家店市在苦苦等待顧客,街道上的寒風似乎比別處的更加寒冷,大多數的店市都大門緊閉,似乎在躲避寒風。
為什麼只有街燈在做荒涼的點綴?人們呢?這條街沒有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店主們與顧客們那討價還價的喊聲了。今年,為何感受不到年味?想起往年:大街小巷燈籠高掛,燈光透出燈籠紙,閃著熱鬧的燈光,處處都是人們笑意盪漾的臉,處處都是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買年貨、貼春聯、店市打折、店主們的吆喝聲,忙得不亦樂乎?
我不禁低下頭沉思,想了許多:或許是人們不再注重年味,而是想家了。家永遠是人們幸福、溫馨的港灣,不論漂白何方,終要回歸溫馨的港灣,人們不再注重物質上的價值,而是一股油然而生的濃濃的思鄉情啊!歌里唱的「常常回家看看」不也是嗎?
關於年味的作文500字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終於到來了。天剛剛蒙蒙亮,鞭炮的聲音伴隨著餃子的香味,在空氣中彌漫著,讓我們的心情無比快樂。
「開飯了!開飯了!快來吃餃子!」媽媽叫道,接著,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飯桌。我嘗了一口,贊嘆道:「哇!餃子好好吃哦!」「這是充滿年味的餃子,平常是吃不到的,你們可要多吃點哦。」媽媽說。
我和弟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奶奶坐在椅子上,皺紋里綻放著笑容,不時看看我們哥倆,她吃餃子時細細品味,和我們大不一樣;爸爸吃餃子呢,哈,他蘸著臘八醋,大口大口地吃著,說這樣更好吃;媽媽腿閑不住,給奶奶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湯,又給我們端來剛下出來的餃子,我說:「媽媽,你坐下吧!要不,餃子都涼了。」媽媽笑著答應就坐了下來。媽媽吃餃子邊吃邊喝餃子湯,說原湯化原食。
忽然,弟弟「哦」了一聲。我好奇地問:「怎麼了?」弟弟吃驚地說:「我竟然吃到了一塊錢!」聽到這里,奶奶笑著說:「哦,我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我呀,在幾個餃子里包了錢,誰吃了誰有福。你們快吃吧,看誰有好運。」
聽了之後,我和弟弟忙又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哎喲!」我捂住嘴說,「我也吃到了一塊錢!」弟弟看著我的表情,笑著說:「哈哈哈,看你的樣子真像潘長江!」
大家都笑了起來,歡樂的笑聲傳到屋外,和噼噼啦啦的鞭炮聲融混在了一起,傳得很遠很遠……
其實,今天這餃子的味道和平常是一樣的,但是這家庭的團圓和溫馨,這濃濃親情才是這餃子的真正的味道,讓人感到它與平日的不同。
我喜愛這充滿年味的餃子。
關於年味的作文400字
年,越來越近了。
街道上的人行色匆匆,手裡提著剛買的年貨;馬路兩旁插滿了迎風飄揚的彩旗,街道變得一塵不染;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打掃的干凈、整潔;小孩子們都穿上了新衣,喜氣洋洋……一幅幅和諧喜慶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
『肆』 作文:於都的春節490
故鄉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種傳承於冥冥的心靈深處、承載著厚重文化底韻的「味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年的勞頓在年味中釋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來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進臘月,故鄉那濃濃的年味便隨著數九的寒風,緩緩飄盪開來、漸漸濃烈起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便不約而同地開始渲染、烘托那細致、嚴謹、充滿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豬」。殺羊宰豬是鄉下最誘人的年味。特別是殺年豬,宰殺完畢之後,主人家會按照習俗做一大鍋由槽頭肉(豬脖子)、酸菜、豆腐、粉條、土豆等煨燉而成的大燴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區特有的黃米糕,全家老少和請來的親朋好友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原生態飯菜,那份熱鬧、愜意、濃香著實讓人難以忘懷。
從臘月初八開始,鄉下過年的程式便全面啟動。臘八這天,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做臘八粥,故鄉人用黃米、紅豆、花生、紅棗等熬制臘八粥,吃的時候,在粥的上面澆一層用甜菜、胡蘿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臘八粥,象徵著大年開始,預示著來年的五穀豐登,期盼著生活的甜甜美美。
過了臘八,家家戶戶便開始有條不紊地置年貨,忙吃喝、孕年味。鄉鄰之間都要互相幫忙,磨白面,搗糕面,壓粉條,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餃餡,栽蔥蒜,蒸饅頭,炸油餅,炸油糕、攤花餅,殺公雞,煮豬頭,寫對聯,剪窗花,寫大字,打燒酒,買鞭炮、買香紙,買蠟燭,做燈籠,縫新衣,買糖果,炒瓜籽……可謂家家飄香,戶戶歡騰。「二十三,洗燈盞」。臘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灶王爺升天之後,灑掃庭除便全面展開,掃房梁,粉牆壁,糊窗戶,掛年畫,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妝點,老土屋便滿堂生輝。「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年臨近之時,鄰里男女之間都要互相剃頭、凈面,乾乾凈凈、輕輕爽爽迎新年。
經過一個臘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裝登場了。年三十這天,女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蒸「米飯」,熬粉湯,故鄉稱之為「翻身撈飯」,撈飯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為年年有餘。飯罷家家戶戶便准備紙錢、上墳祭祖,熬制漿糊、張帖對聯。把祖先的恩德牢記心上,把「五穀豐登、牛羊滿圈,福星高照、喜氣盈門」的祈願訴於上蒼。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後,便開始灑水掃院、壘旺火、掛燈籠。旺火要壘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鄉人壘旺火要在院內選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鐵鍋,然後在裝滿沙土的鐵鍋上壘旺火。壘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桿、劈柴、柏木,煤塊,最後壘成一個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圓塔型的旺火,然後用彩紙裝扮,最後帖上「旺氣沖天」的對聯。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家家戶戶院內都要矗立一根幾米到十幾米的高桿,桿頂裝有滑輪,用一根長繩把燈籠掛在桿頂,同時正房、偏房、涼房、柴房,包括牛馬羊圈都要通霄掛燈籠,一直到正月十五。華燈初上之後,爺爺奶奶便開始給孩子們分發糖果、點心,懷揣糖果和點心的孩子們則成群結隊,手持香火開始跑大年,東家進,西家出,觀旺火、看年畫、賞燈籠。一直到雞叫頭遍,家家戶戶開始舉行「接神」儀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滿堂家宅旺,鴻福齊天富貴長」的福祿壽神位前擺貢焚香,祭神祭祖,然後全家人開始點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燒,「旺氣沖天」之後,開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華燈,滿門飛彩,天地同輝,聲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邊開始跪拜天地諸神,老者點頭,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戶,五世其昌,氣氛莊重肅穆……孩子們要抱著過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後,由奶奶或母親把蒜瓣、柏木刀、銅馬綴飾到孩子們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儀式完畢之後,全家人開始熬大年,男人們圍爐把酒,海闊天空拉家常,謀生計,話人生,女人們則在歡聲笑語中包餃子,年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在餃子里包硬幣,吃到硬幣的人預示著來年有福氣。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東升之際,人們要早早敞開大門,迎百褔,納千祥。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隨大人們提著燈籠,帶著香燭、鞭炮,趕著豬羊牛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氣東來。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餃,首先要敬貢列祖列宗。飯罷,小孩們要跟著大人挨家挨戶給長輩、親朋好友們拜大年,在「過年好」,「恭喜發財」的一聲聲祝福中,「共祝開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過大年,又吃好飯又掙錢」,每個孩子在施禮、叩拜、問好之後,都能得到長輩們贈予的押歲錢。從一元復始的正月初一到龍抬頭的二月初二,故鄉的年味如鄉下一日三餐的裊裊炊煙,伴隨著扭秧歌、舞龍燈,伴隨著濃語一席、美酒三杯,伴隨著犬吠雞鳴,羊歡馬叫,伴隨著滿面春風、笑語歡歌,眷戀在故鄉的朗朗天空……
故鄉濃郁的年味是親情的溫馨,是鄉情的孕育,是鄉趣的集成,是民風的升華。故鄉就是在這種天然純朴、充滿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從蒼老的過去走到青春的今天,從激昂的現在走向希望的未來。
『伍』 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可以仿照《北京的春節》寫。
"、豬。清末以前。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祀祖。舊日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年初一,指各種對聯; 老添倉 ",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於院內點燈七盞,二十八糊貼扎; 十不動日 "、接神; ; ,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 ,民間俗言 " 生活中有節日,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開始焚香,三十日包餃子,初六利出行,供以雞,然後合家互相拜年; 燈節 "。 舊日過年,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 小添倉 "、燈等物品,三十大家歡樂吃扁食,長輩則賜以壓歲錢。初七俗稱人日; ,准備迎神的香,盛在碗內、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門神等)天天有事做。祭罷財神,而最隆重。早飯之後、羊,二十九去打酒,夜間燈火輝煌,二十四掃房土,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用小米煮熟,互道吉祥話語,清理垃圾;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後來又稱過大年,點燃旺火、年畫,疏者投刺; 二十五磨豆腐,俗稱 "",俗稱 "。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 ,民間稱過年,無非 ",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子夜鍾聲響過,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鴨、擺供品; 鏖歲 '。謂吃翻身瓜。過了天倉節; 胡打掃日 ",作揖點頭,臘八節過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 。 除夕之夜,有吃煮南瓜的風俗; 。初十俗稱 "、 "。舊時; 恭賀新禧 ",燃放火花,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 ,即開始整點新衣帽。雞鳴之時,二十五為 ",各家通宵不眠。晉陽一帶; (貼扎。初八黃昏後祭星神,相傳是日老鼠娶親、捆旺草,包餃子; 旺火 ",時間拖得很長,氣氛一日濃似一日: ",親者登堂。二十三日祭灶王,象徵日子過得 "。初五灑掃庭院,二十七去趕集; 之類,出門拜年,社火秧歌,眾往致祭。從這天以後。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最熱鬧; 。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燃燈,日日有安排,二十五糊窗戶,門上插柏葉,以取吉利,太原人就忙著准備過年了,居民方始探親,俗稱隔年撈飯,幾日之內,面北奠拜; 一年如意 " ,以取一年順遂吉利,節目中有民俗,途中相遇。按照傳統習慣,用以祭祀祖先,二十七宰公雞,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一直忙到除夕下午,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初五日俗稱破五。二十俗稱 ",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在年終時、窗花,熱鬧非常,二十六趕做活。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二十八白面發,通村照亮,焚香燃炮; 恭禧發財 ",除夕要壘旺火,為區別於公歷元旦; 破五不出門 ",俗稱 ",二十六燉大肉,象徵北斗七星、放花炮。 ",二十九貼倒有
『陸』 1000字作文《壘旺火》
大年三十,按照山西的傳統習俗應該要壘旺火。往年都是爸爸和叔叔兩人一起壘內旺火,今年我也想搭把手容,沾沾旺火的喜氣。
說干就干,壘旺火其實是個體力活兒,因為旺火是由煤和磚壘成的,磚還好,並不重,可是煤炭呢,大的有三四百斤重,總不可能直接用三四百斤重的一大塊煤來壘旺火吧!因而必須用錘子把它砸成好多塊。具體的做法是:一個人把錐子尖利的一頭對著煤炭,另一個人用錘子敲錐子的上部。說得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我先試著用錘子敲爸爸抓著的錐子,結果沒敲准,差點兒敲到爸爸的手,拿錘子不行,我就握錐子。誰知,爸爸剛一敲,錐柄就震得我的手和胳膊都麻了。真不容易啊!
接下來,我們就要把敲好的磚塊和煤塊壘成旺火。先在最下面用磚塊拼一個空心的正方形,並在一側開一個「門」,放進易燃的柴和枯草。然後再用煤塊一層層按大小順序往上壘,最後形成一個空心的塔形。在最上面放一塊煤當「塔頂」,用「塔頂」壓住一條「萬事如意」的春聯。這樣,一個旺火就壘好了。
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時,爸爸和叔叔把旺火點燃,然後用扇子不停地扇以便讓火燒得更旺。對著熊熊燃燒的旺火,我們許下心願。火光映紅了每個人的笑臉。遠處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彷彿是人們新春幸福的絮語。
『柒』 大同春節習俗500字作文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凈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山西太原春節習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歷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准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鍾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麵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檯,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瓮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准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麵(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綵、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大同春節食俗
到了初一,大同人天明要出門迎喜神。而且是日還要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這天則多吃素食,一般是素菜、大饃饃,喝氽飯,並飲自製黃酒。
初二,五更時要發旺火或點旺火柴(麻稈),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稱為「接財神」。這天清早要煮餃子吃,稱為「吹元寶」。是日,還要請女婿,以「三個盤一火鍋,米飯餾饃饃」招待。
初五名「破五」,亦名「五窮日」。黎明各家清掃垃圾,並剪一彩紙人同垃圾倒掉,稱「送窮」。是日多吃面,有「破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之諺。大同城內居民則多吃餃子。
初八為穀神節,俗稱八仙日,人們會成群結隊到恆山、華嚴寺、善化寺等寺廟燒香布施。夜裡,城內各家點五彩燈碗置於窗檯上。是日,周邊一些縣區要做「八仙菜」,吃油炸食品,以油香煙馨迎八仙。
初十為石頭節,民間祭祀碾神、磨神。是日,民間傳為老鼠娶親,中午多吃油糕,也有吃餅的,意在蓋倉防鼠。
『捌』 家鄉的年味 作文600字左右
家鄉的年味
家鄉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種傳承於冥冥的心靈深處、承載著厚重文化底韻的「味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年的勞頓在年味中釋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來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進臘月,故鄉那濃濃的年味便隨著數九的寒風,緩緩飄盪開來、漸漸濃烈起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便不約而同地開始渲染、烘托那細致、嚴謹、充滿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豬」。殺羊宰豬是鄉下最誘人的年味。特別是殺年豬,宰殺完畢之後,主人家會按照習俗做一大鍋由槽頭肉(豬脖子)、酸菜、豆腐、粉條、土豆等煨燉而成的大燴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區特有的黃米糕,全家老少和請來的親朋好友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原生態飯菜,那份熱鬧、愜意、濃香著實讓人難以忘懷。
從臘月初八開始,鄉下過年的程式便全面啟動。臘八這天,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做臘八粥,故鄉人用黃米、紅豆、花生、紅棗等熬制臘八粥,吃的時候,在粥的上面澆一層用甜菜、胡蘿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臘八粥,象徵著大年開始,預示著來年的五穀豐登,期盼著生活的甜甜美美。
過了臘八,家家戶戶便開始有條不紊地置年貨,忙吃喝、孕年味。鄉鄰之間都要互相幫忙,磨白面,搗糕面,壓粉條,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餃餡,栽蔥蒜,蒸饅頭,炸油餅,炸油糕、攤花餅,殺公雞,煮豬頭,寫對聯,剪窗花,寫大字,打燒酒,買鞭炮、買香紙,買蠟燭,做燈籠,縫新衣,買糖果,炒瓜籽……可謂家家飄香,戶戶歡騰。「二十三,洗燈盞」。臘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灶王爺升天之後,灑掃庭除便全面展開,掃房梁,粉牆壁,糊窗戶,掛年畫,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妝點,老土屋便滿堂生輝。「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年臨近之時,鄰里男女之間都要互相剃頭、凈面,乾乾凈凈、輕輕爽爽迎新年。
經過一個臘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裝登場了。年三十這天,女人們天不亮就起床開始蒸「米飯」,熬粉湯,故鄉稱之為「翻身撈飯」,撈飯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為年年有餘。飯罷家家戶戶便准備紙錢、上墳祭祖,熬制漿糊、張帖對聯。把祖先的恩德牢記心上,把「五穀豐登、牛羊滿圈,福星高照、喜氣盈門」的祈願訴於上蒼。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後,便開始灑水掃院、壘旺火、掛燈籠。旺火要壘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鄉人壘旺火要在院內選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鐵鍋,然後在裝滿沙土的鐵鍋上壘旺火。壘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桿、劈柴、柏木,煤塊,最後壘成一個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圓塔型的旺火,然後用彩紙裝扮,最後帖上「旺氣沖天」的對聯。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家家戶戶院內都要矗立一根幾米到十幾米的高桿,桿頂裝有滑輪,用一根長繩把燈籠掛在桿頂,同時正房、偏房、涼房、柴房,包括牛馬羊圈都要通霄掛燈籠,一直到正月十五。華燈初上之後,爺爺奶奶便開始給孩子們分發糖果、點心,懷揣糖果和點心的孩子們則成群結隊,手持香火開始跑大年,東家進,西家出,觀旺火、看年畫、賞燈籠。一直到雞叫頭遍,家家戶戶開始舉行「接神」儀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滿堂家宅旺,鴻福齊天富貴長」的福祿壽神位前擺貢焚香,祭神祭祖,然後全家人開始點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燒,「旺氣沖天」之後,開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華燈,滿門飛彩,天地同輝,聲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邊開始跪拜天地諸神,老者點頭,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戶,五世其昌,氣氛莊重肅穆……孩子們要抱著過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後,由奶奶或母親把蒜瓣、柏木刀、銅馬綴飾到孩子們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儀式完畢之後,全家人開始熬大年,男人們圍爐把酒,海闊天空拉家常,謀生計,話人生,女人們則在歡聲笑語中包餃子,年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在餃子里包硬幣,吃到硬幣的人預示著來年有福氣。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東升之際,人們要早早敞開大門,迎百褔,納千祥。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隨大人們提著燈籠,帶著香燭、鞭炮,趕著豬羊牛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氣東來。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餃,首先要敬貢列祖列宗。飯罷,小孩們要跟著大人挨家挨戶給長輩、親朋好友們拜大年,在 「過年好」,「恭喜發財」的一聲聲祝福中,「共祝開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過大年,又吃好飯又掙錢」,每個孩子在施禮、叩拜、問好之後,都能得到長輩們贈予的押歲錢。從一元復始的正月初一到龍抬頭的二月初二,故鄉的年味如鄉下一日三餐的裊裊炊煙,伴隨著扭秧歌、舞龍燈,伴隨著濃語一席、美酒三杯,伴隨著犬吠雞鳴,羊歡馬叫,伴隨著滿面春風、笑語歡歌,眷戀在故鄉的朗朗天空……
故鄉濃郁的年味是親情的溫馨,是鄉情的孕育,是鄉趣的集成,是民風的升華。故鄉就是在這種天然純朴、充滿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從蒼老的過去走到青春的今天,從激昂的現在走向希望的未來。
『玖』 家鄉的大旺火作文600
三十按照山西傳統習俗應該要壘旺火往都爸爸叔叔兩起壘旺火今我想搭手內沾沾旺火喜容氣
說乾乾壘旺火其實體力旺火由煤磚壘磚並重煤炭呢三四百斤重總能直接用三四百斤重塊煤壘旺火吧必須用錘砸塊具體做:錐尖利著煤炭另用錘敲錐部說容易做起難我先試著用錘敲爸爸抓著錐結沒敲准差點敲爸爸手拿錘行我握錐誰知爸爸剛敲錐柄震我手胳膊都麻真容易啊
接我要敲磚塊煤塊壘旺火先面用磚塊拼空形並側門放進易燃柴枯草再用煤塊層層按順序往壘形空塔形面放塊煤塔頂用塔頂壓住條萬事意春聯旺火壘
三十晚放鞭炮爸爸叔叔旺火點燃用扇停扇便讓火燒更旺著熊熊燃燒旺火我許願火光映紅每笑臉遠處鞭炮聲起彼伏彷彿新春幸福絮語
『拾』 有關民俗風情的作文
[有關民俗風情的作文]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有關民俗風情的作文。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春節習俗——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中學生作文《有關民俗風情的作文》。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